一种新型插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6449发布日期:2018-12-11 22:38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插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机械领域,尤指一种新型插秧装置。

背景技术

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动作是靠着旋转式或变形齿轮的行星机构来完成,前进的引擎同时可以带动这些动作机械。插秧机在泥土上行进必须有止滑的车轮及浮行设计。插苗若是成片,则是从特定的秧苗箱中取出稻苗,再以机械方式种植。

人力插秧机是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人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驱动轮多采用叶片式铁轮,并有独轮驱动、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等类型,其承载浮体有整式船板和间隔配置的浮板两种类型,支承机器的部分重量。自走式插秧机可以实现无人式自动操作,但是由于构造较为复杂,机械体积过大,不适合小规模水稻田种植以及个体农户购买使用,中国水稻种植范围较为广阔,几乎各个地域都有水稻种植,但是由于区域位置的分布特性和气候的不同,水稻田的情况也不相同,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田面积广阔,大区域种植范围较多,适用于自走式机动插秧机的使用,但是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有一种地域特征明显的水稻田——梯田,面积小、分布紧凑、高度位置不一致,机动插秧机无法适用于这样的作业环境,一般的人力插秧机虽然结构精巧,但是灵活性能不够,小面积操作容易造成插播遗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由于一些水稻田面积小、分布紧凑、高度位置不一致,机动插秧机无法适用于这样的作业环境,一般的人力插秧机虽然结构精巧,但是灵活性能不够,小面积操作容易造成插播遗漏,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现提供一种新型插秧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插秧装置,包括分段式船板、秧箱和分插秧机构;

所述分段式船板包括船头板和中段承重板,船头板尾端两侧安装滑板销,滑板销上安装定位孔,船头板下方安装泡沫垫块;船头板中心处底面安装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连接旋转轴,旋转轴上安装旋转叶轮,旋转电机上方安装固定座;固定座上安装转向轴杆,转向轴杆顶端安装操向手柄;中段承重板前端两侧安装连接搭板,连接搭板前端安装固定螺栓,中段承重板尾端安装固定连接件,固定连接件上安装尾板,中段承重板底面安装垫圈;

所述秧箱包括送秧传送带和移动平板,秧箱正面安装若干个送秧通道,送秧通道下方连接送秧传送带,送秧传送带前端安装移动平板,移动平板上安装送秧推杆,移动平板前端设计有送秧出口;

所述分插秧机构包括插秧手杆和拨动横杆,插秧手杆安装在活动轴上,插秧手杆前端安装秧爪,秧爪位置对应送秧出口处,拨动横杆固定在插秧手杆末端,拨动横杆上安装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安装在弹簧固定座上;

所述分段式船板两侧安装防护焊圈,分段式船板上方安装机架,中段承重板处机架上安装秧箱,送秧出口处安装分插秧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船头板尾端两侧滑板销与中段承重板对应,通过固定螺母将固定螺栓安装在定位孔上,将船头板与中段承重板连接为一整体。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尾板为仿鱼尾型结构,包括左尾翼和右尾翼,左尾翼和右尾翼为前宽后窄的三角形,左尾翼和右尾翼通过平直连接板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船头板为前端窄后端宽的椭圆锥形,船头板前端设计有防滑纹,船头板侧边为流线型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船头板中心处设计有圆柱形孔槽,圆柱形孔槽下端安装固定座,转向轴杆贯穿安装在圆柱形孔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秧箱正面安装秧苗分开轮,秧苗分开轮包括转轮和转轴,转轮间隙处对应送秧通道,送秧通道之间安装若干秧苗活动隔板,移动平板位置与秧苗活动隔板位置对应。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转动操向手柄,操向手柄带动转向轴,旋转叶轮在稻田中旋转搅动,使船头板能够灵活转动方向;并且船头板为前端窄后端宽的椭圆锥形,船头板前端设计有防滑纹,船头板侧边为流线型结构,增加船头板的灵活性;转动方向后将插秧装置牵拉到种植位点重复分插秧苗;秧箱正面安装秧苗分开轮,送秧通道之间安装若干秧苗活动隔板,移动平板位置与秧苗活动隔板位置对应,将秧苗分拨均匀,保证了种植的合理性;本发明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灵活性强,易于控制方向,适合小面积与复杂地形稻田种植。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分段式船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船头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分段式船板;11、船头板;111、滑板销;112、定位孔;113、泡沫垫块;114、旋转电机;115、旋转轴;116、旋转叶轮;117、固定座;118、圆柱形孔槽;119、转向轴杆;1110、操向手柄;12、中段承重板;13、连接搭板;14、固定螺栓;15、固定连接件;16、尾板;161、左尾翼;162、右尾翼;163、平直连接板;17、垫圈;2、机架;3、秧箱;31、秧苗分开轮;32、送秧通道;33、秧苗活动隔板;34、送秧传送带;35、移动平板;36、送秧推杆;37、送秧出口;4、分插秧机构;41、插秧手杆;42、活动轴;43、秧爪;44、拨动横杆;45、复位弹簧;46、弹簧固定座;5、防护焊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插秧装置,包括分段式船板1、秧箱3和分插秧机构4;

所述分段式船板1包括船头板11和中段承重板12,船头板11尾端两侧安装滑板销111,滑板销111上安装定位孔112,船头板11下方安装泡沫垫块113;船头板11中心处底面安装旋转电机114,旋转电机114连接旋转轴115,旋转轴115上安装旋转叶轮116,旋转电机114上方安装固定座117;固定座117上安装转向轴杆119,转向轴杆119顶端安装操向手柄1110;中段承重板12前端两侧安装连接搭板13,连接搭板13前端安装固定螺栓14,中段承重板12尾端安装固定连接件15,固定连接件15上安装尾板16,中段承重板12底面安装垫圈17;

所述秧箱3包括送秧传送带34和移动平板35,秧箱3正面安装若干个送秧通道32,送秧通道32下方连接送秧传送带34,送秧传送带34前端安装移动平板35,移动平板35上安装送秧推杆36,移动平板35前端设计有送秧出口37;

所述分插秧机构4包括插秧手杆41和拨动横杆44,插秧手杆41安装在活动轴42上,插秧手杆41前端安装秧爪43,秧爪43位置对应送秧出口37处,拨动横杆44固定在插秧手杆41末端,拨动横杆44上安装复位弹簧45,复位弹簧45安装在弹簧固定座46上;

所述分段式船板1两侧安装防护焊圈5,分段式船板1上方安装机架2,中段承重板12处机架2上安装秧箱3,送秧出口37处安装分插秧机构4。

进一步的,船头板11尾端两侧滑板销111与中段承重板12对应,通过固定螺母将固定螺栓14安装在定位孔112上,将船头板11与中段承重板12连接为一整体。

进一步的,尾板16为仿鱼尾型结构,包括左尾翼161和右尾翼162,左尾翼161和右尾翼162前宽后窄的三角形,左尾翼161和右尾翼162通过平直连接板163连接。

进一步的,船头板11为前端窄后端宽的椭圆锥形,船头板11前端设计有防滑纹,船头板11侧边为流线型结构,使得船头能够在稻田中灵活移动,改变方向。

进一步的,船头板11中心处设计有圆柱形孔槽118,圆柱形孔槽118下端安装固定座117,转向轴杆119贯穿安装在圆柱形孔槽118内。

进一步的,秧箱3正面安装秧苗分开轮31,秧苗分开轮31包括转轮和转轴,转轮间隙处对应送秧通道32,送秧通道32之间安装若干秧苗活动隔板33,移动平板35位置与秧苗活动隔板33位置对应。

具体的:

1.将秧苗放入秧箱3内,将插秧装置送入稻田,分段式船板1底面垫圈17使分段式船板浮在稻田水面上;使用者用手把持操向手柄1110,操向手柄1110带动转向轴杆119用于固定方向或改变方向;秧箱3内秧苗分开轮31将秧苗分拨成单独植株,通过送秧传送带34进入移动平板35,送秧推杆36将秧苗送入分插秧机构4;秧爪43抓取秧苗,通过复位弹簧45带动拨动横杆44,将秧苗移动至种植位点。

2.转动操向手柄1110,操向手柄1110带动转向轴杆119,旋转叶轮116在稻田中旋转搅动,使船头板11能够灵活转动方向;并且船头板11为前端窄后端宽的椭圆锥形,船头板11前端设计有防滑纹,船头板11侧边为流线型结构,增加船头板11的灵活性;转动方向后将插秧装置牵拉到种植位点重复分插秧苗。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装置通过总控制按钮对其实现控制,由于控制按钮匹配的设备为常用设备,属于现有常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电性连接关系以及具体的电路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