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1206发布日期:2018-12-08 05:42阅读:14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

背景技术

石蛙(quasipaa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石蛙的幼蛙,是蝌蚪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而成。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休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生长率的关键。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一般8~15天可以孵出小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星棕黄色,休部长0.6~0.8cm,尾长1cm左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可把蝌蚪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企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万尾蝌蚪投喂-一个蛋黄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刚孵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特别是水温、水质、光照。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水中溶氧不足,ph值高于8或低于6时都会影响小蝌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生长前期(10~20天)小蝌蚪10天以后,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蝌蚪开始寻找新的食物,但其消化功能仍然不强,此时饲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蝌蚪的成活率。因此,在铜养e必须补充饵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主要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如蛋黄、玉米粉、4号粉,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饵料投放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但要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身体与尾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黑色v字型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暑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兔太阳光直射。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这时期蝌蚪的饲养管理比较简单,开始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逐渐过渡到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的增加会加速蝌蚪的变态,植物性饵料则能促进其个体长大,故平时应混合饲喂。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0~500尾为宜,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时间将会更长。

蝌蚪的养殖对水质环境以及食料的要求非常高,管理不当则会大大降低蝌蚪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蝌蚪不易孵化养活,死亡率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优选水温为12~26℃,同时避免阳光直晒;

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2~15d;

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2~4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所述动物性饵料为动物内脏、鱼肉、蛋黄;所述的植物性饵料为蔬菜、树叶、藻类植物、水果、浮萍;所述动物内脏和鱼肉需高温熟化后再喂食;

环境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为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水温为12~26℃,定期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消毒。

其中,所述饲养中: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频率为每3d更换一次,每次采用一个品种投喂。

其中,所述孵化后饲养步骤中,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采用煮熟的南瓜肉或者蛋黄饲喂20~30d。

其中,所述循环山泉水采用上游山泉水,水流速度为:0.01~0.1m/s。

其中,所述的动物内脏还经过如下处理:将动物内脏置于进行巴氏灭菌后粉碎成肉糜,添加发酵菌、蛋白酶后发酵1~3h后再高温熟化。所述的发酵菌由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组成;

其中,所述卵期管理中,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的溶氧量为:15~20mg/l。

其中,所述的消毒液由玉米须发酵物、绞股蓝茶汤、葛根木醋液、决明子提取物、茶渣木醋液组成。

其中,所述的茶渣为绞股蓝渣或决明子茶渣。

其中,所述的茶渣木醋液由如下方法制得:将茶渣置于回转炉中,以镁为催化剂,以升温速度为10~20℃/min升温至400~500℃后恒温热解2~5h;再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萃取得到茶渣木醋液。

茶渣木醋液的制备方法,不同的催化剂催化产生的化合物成分和含量不一样,以钙为催化剂主要产生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以碱金属主要产生酸类、醛类、酮类、酯类化合物,本发明以镁为催化剂,主要产生酸类、多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酮类、醛类化合物。制备茶渣木醋液工艺中,不同的保温裂解温度产生的裂解产生的化合物组分和比例不一样,100~280℃下裂解产生的酸类18.13%、多酚类化合物12.83%、黄酮类化合物9.13%和酮类16.61%、醛类化合物26.53%。600~700℃下裂解产生的酸类42.23%、多酚类化合物3.47%、黄酮类化合物16.84%和酮类24.73%、醛类化合物12.25%。400~500℃产生酸类22.13%、多酚类化合物41.25%、黄酮类化合物20.15%和酮类18.37%、醛类化合物8.82%。不同的萃取剂提取得到的活性物质不一样。本发明的茶渣木醋液的制备方法得到的木醋液ph值为3.3~3.8,其中多酚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3.27%、有机酸12.37%,黄酮类化合物9.9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蝌蚪饲养方法中,种蛙产出的蛙卵不用收集直接转移产卵板至养殖池中即可孵化,对蛙卵的损害小,蛙卵孵化率高,且本发明在蛙卵刚产出后一个小时内,蛙卵的保护膜未长好,此时不移动,可将蛙卵孵化率提高25%左右。本发明养殖池的水为高溶氧量循环水,循环水流速慢,有助于蝌蚪的孵化和生长,蝌蚪孵化率和成活率高。

(2)本发明采用玉米须发酵物、绞股蓝茶汤、葛根木醋液、决明子提取物、茶渣木醋液组成的消毒液消毒,本发明为纯天然物质,对环境无害,消毒效果好。

(3)本发明的食料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2~4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蝌蚪的进食量会受水温、气温、蝌蚪的大小以及蝌蚪饲养密度的影响,通过日常观察确定投料量,灵活多变,可避免浪费食料,也可避免剩余的食料污染水。

(4)本发明的动物性内脏还经过发酵菌和蛋白酶发酵,其可破坏动物内脏的组织结构,将动物内脏的高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蝌蚪的消化吸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同时避免阳光直晒;

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5d;

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2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采用煮熟的南瓜肉或者蛋黄饲喂30d喂食,最后再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交替饲养的频率为每3d更换一次,每次采用一个品种投喂所述动物性饵料为动物内脏、鱼肉、蛋黄;所述的植物性饵料为蔬菜、树叶、藻类植物、水果、浮萍;所述动物内脏和鱼肉需高温熟化后再喂食;其中,动物内脏还经过如下处理:将动物内脏置于进行巴氏灭菌后粉碎成肉糜,添加发酵菌、蛋白酶后发酵1h后再高温熟化。

环境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为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所述循环山泉水的溶氧量为20mg/l;所述循环山泉水采用上游山泉水,水流速度为:0.01m/s;水温为26℃,定期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消毒。所述的消毒液由玉米须发酵物、绞股蓝茶汤、葛根木醋液、决明子提取物、茶渣木醋液组成。所述的茶渣为绞股蓝渣或决明子茶渣。所述的茶渣木醋液由如下方法制得:将茶渣置于回转炉中,以镁为催化剂,以升温速度为10℃/min升温至500℃后恒温热解2h;再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萃取得到茶渣木醋液。

实施例2

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同时避免阳光直晒;

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2d;

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4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采用煮熟的南瓜肉或者蛋黄饲喂20d喂食,最后再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交替饲养的频率为每3d更换一次,每次采用一个品种投喂所述动物性饵料为动物内脏、鱼肉、蛋黄;所述的植物性饵料为蔬菜、树叶、藻类植物、水果、浮萍;所述动物内脏和鱼肉需高温熟化后再喂食;其中,动物内脏还经过如下处理:将动物内脏置于进行巴氏灭菌后粉碎成肉糜,添加发酵菌、蛋白酶后发酵3h后再高温熟化。

环境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为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所述循环山泉水的溶氧量为15mg/l;所述循环山泉水采用上游山泉水,水流速度为0.1m/s;水温为26℃,定期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消毒。所述的消毒液由玉米须发酵物、绞股蓝茶汤、葛根木醋液、决明子提取物、茶渣木醋液组成。所述的茶渣为绞股蓝渣或决明子茶渣。所述的茶渣木醋液由如下方法制得:将茶渣置于回转炉中,以镁为催化剂,以升温速度为10℃/min升温至500℃后恒温热解2h;再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萃取得到茶渣木醋液。

实施例3

一种石蛙蝌蚪喂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卵期管理:种蛙产卵于产卵板上,刚孵化出来蛙卵在1小时内不移动,保持蛙卵黏附于产卵板上,控制养殖池内的水温小于25℃,同时避免阳光直晒;

孵化: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的养殖池后自然孵化14d;

孵化后饲养:刚孵化出来的小蝌蚪背部为黄色时,不投喂食物;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开始喂食;每天投喂一次,每天清理剩余的残食;投喂量根据日常观察蝌蚪进食情况而定,当投料后3h内食料全部食用完则下次需增加投料量;若投料长时间后有剩余则下次则需减少投料量;当蝌蚪背后由黄色转变成黑色时,采用煮熟的南瓜肉或者蛋黄饲喂25d喂食,最后再采用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交替饲养直至蝌蚪前肢、后肢以及尾部收缩;交替饲养的频率为每3d更换一次,每次采用一个品种投喂所述动物性饵料为动物内脏、鱼肉、蛋黄;所述的植物性饵料为蔬菜、树叶、藻类植物、水果、浮萍;所述动物内脏和鱼肉需高温熟化后再喂食;其中,动物内脏还经过如下处理:将动物内脏置于进行巴氏灭菌后粉碎成肉糜,添加发酵菌、蛋白酶后发酵2h后再高温熟化。

环境控制;养殖池内的水为高溶氧量的循环山泉水;所述循环山泉水的溶氧量为18mg/l;所述循环山泉水采用上游山泉水,水流速度为:0.05m/s;水温为20℃,定期采用消毒剂对养殖池消毒。所述的消毒液由玉米须发酵物、绞股蓝茶汤、葛根木醋液、决明子提取物、茶渣木醋液组成。所述的茶渣为绞股蓝渣或决明子茶渣。所述的茶渣木醋液由如下方法制得:将茶渣置于回转炉中,以镁为催化剂,以升温速度为15℃/min升温至450℃后恒温热解3h;再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萃取得到茶渣木醋液。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效果,设置如下对照组:

对照组1

对照组1与实施例1的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1的蛙卵产后1个小时内将产卵板转移至另一空养殖池中孵化。

对照组2

对照组2与实施例1的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2的的蛙卵产后1个小时后将蛙卵从产卵板上挂下再将蛙卵转移至另一空养殖池中孵化。

对照组3

对照组3与实施例1的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3采用的消毒剂为双氧水。

对照组4

对照组4与实施例1的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4动物内脏不经过发酵。

对照组5

对照组5与实施例1的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5的循环山泉水流速为1m/s。

对照组6

对照组6与实施例1的石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对照组6的循环山泉水的溶氧量为4mg/l。

依照实施例1~实施例4,对照组1~对照组6的石蛙蝌蚪养殖方法养殖蝌蚪,分别统计其孵化率和死亡率,结果如下表1。

表1

由表1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3的孵化率和死亡率相比于对照组1~对照组6的高,说明本发明在卵期管理中,娃卵孵化后一个小时不移动,也不经过专门的收集,养殖池同时保持适宜的溶氧量和水流速可大大提高娃卵的孵化率。由实施例1~实施例3与对照组5、对照组6的死亡率相比可知,在适宜的循环水流速和含氧量下,可提高蝌蚪的成活率,由实施例1~实施例3与对照组3的死亡率相比可知,本发明的消毒剂天然安全,杀菌效果好,也可提高蝌蚪的成活率。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