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62345发布日期:2019-01-02 22:37阅读:38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大米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红米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红米起源于中国,距今大约有1000余年的历史,它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米质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微有酸味,味淡,是南方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在我国陕西省汉中市、云南省元阳县、江西省井冈山、遂川、广西象州县均有种植。其中广西象州县红米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公元13世纪以前的宋代即有种植,广西象州县农科所技术人员黄日辉农艺师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色香味俱全的红香米杂交稻-红香优3号,此后又培育了多种优良的红米品种。

红米中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根据国家农业部稻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科德优红33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12%,整精米率67.6%,长宽比3.1,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61mm,直链淀粉含量12.2%,除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国标一级米标准;科德优红33不仅米质比广西主栽优质米对照的主要品质指标好,主要保健成分维生素b1、b2比对照高30%~60%,维生素e总量是对照的5.3倍,β-胡萝卜素含量10mg/100g,花青素含量4.75mg/100g,黄酮类化合物比对照高10.2倍,硒元素是对照的217%,医学营养研究表明,维生素b1具有增进食欲与消化功能,维护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等作用;维生素b2具有利尿消肿、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并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黄酮、花青素具有如延缓老化、消除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及抗炎作用;β-胡萝卜素可减少前列腺癌、肺癌和肝癌的发生。

现代农业中,多采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式,虽然提高红米的产量,但同时也降低了红米的质量,还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现代人追求的有机生活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红米种植方法,通过“稻-鱼”共生共育种植模式,采用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培育一种有机、高产的富硒大米。

该红米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种子选择:选用抗逆性强、抗高温、抗倒伏、抗病性强的红米稻品种;

2)种子预处理:选择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颗粒饱满的种子,摊放在阳光下进行晒种处理,晒种完成后去除空秕杂粒,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温度为26~30℃的温水中浸泡10~18h进行催芽,催芽完成后洗净晾干,加入植物源种衣剂,来回翻动,充分拌匀,使之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

3)苗床准备:选用土地肥沃的旱地为育苗地,将其整理为宽0.8~1.2m,长20~25m的苗床,并施入混合肥料;

4)育苗:清明前后10天开始播种,将步骤2)中处理过的种子播种到苗床中,每亩用种量3~5kg,播种完成后用一层3~5cm的细土盖种,随后浇水、铺膜保温,定期进行浇水;

5)移栽:待育苗龄期到后,采用机械插秧移栽,密度为每亩1.8~2万蔸,每穴2株;

6)施肥:每亩施基肥60kg,分蘖期每亩施肥20kg,抽穗期每亩施氮肥20kg;

7)灌溉:返青期保持浅水层,分蘖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穗数的80~90%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采用间隙灌溉,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

8)病虫害防治: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法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物理防治:在种植区域布置大量的太阳能杀虫灯和黄板,生物防治:采用“稻-鱼”共生共育种植模式、生物农药喷洒进行病虫害防治;

9)收获:在红米成熟99%以上时收割、入库、保存。

优选的,步骤2)中,种子与植物源种衣剂质量比为1:80~100,植物源种衣剂由甲壳素30~40份、硒肥5~10份、硫酸铜20~30份、硫酸锌20~30份、钼酸铵10~20份、硫酸镁15~30份、磷酸二氢钾30~50份、硫酸亚铁20~30份组成。

优选的,步骤3)中,混合肥料由青蒿10~30份、茶枯5~15份、菜枯30~50份、桐枯10~20份、马豌豆绿肥15~25份组成,每亩地施肥量在100kg。

优选的,步骤6)中,基肥为氮肥、磷肥、钾肥按照1:1:1的比例制成,分蘖期施肥为氮肥、钾肥按照1:1比例制成。

优选的,步骤7)中,浅水层灌水上线为25~30mm。

优选的,步骤8)中,生物农药由湿辣椒粉碎1~3份、大蒜酱2~5份和水50份配置而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红米种植方法,植物源种衣剂中含有硒、镁、钼、铜、铁等元素,能够促进种子对这些元素的吸收,提高红米中这些元素的含量,经测定,本方法种植的红米中硒含量为0.086mg/kg,达到国家对富硒大米的规定。

2、本发明红米种植方法,在晒田的过程中,采用多次轻晒的方法,能够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下扎生长和壮秆健株,防止株苗倒伏。

3、本发明红米种植方法,采用“稻-鱼”共生共育种植模式,鱼能够除草、施肥、除虫、防病、降低施肥施药数量,从而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促进生态平衡,养鱼还能够提高每亩田的经济效益。

4、本发明红米种植方法,采用湿辣椒粉碎、大蒜酱和水制成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节约了成本,也避免了使用农药带来的化学污染,同时还避免了杀死害虫天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作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包括实施例中展现的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红米种植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种子选择:选用抗逆性强、抗高温、抗倒伏、抗病性强的红米稻品种;

2、种子预处理:选择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颗粒饱满的种子,摊放在阳光下进行晒种处理,晒种完成后去除空秕杂粒,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温度为26℃的温水中浸泡10h进行催芽,催芽完成后洗净晾干,加入由甲壳素30份、硒肥5份、硫酸铜20份、硫酸锌20份、钼酸铵10份、硫酸镁15份、磷酸二氢钾30份、硫酸亚铁20份组成的植物源种衣剂,来回翻动,充分拌匀,使之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种子与植物源种衣剂质量比为1:80;

3、苗床准备:选用土地肥沃的旱地为育苗地,将其整理为宽0.8m,长20m的苗床,并施入混合肥料,混合肥料由青蒿10份、茶枯5份、菜枯30份、桐枯10份、马豌豆绿肥15份组成,每亩地施肥量在100kg;

4、育苗:清明前后10天开始播种,将步骤2中处理过的种子播种到苗床中,每亩用种量3kg,播种完成后用一层3cm的细土盖种,随后浇水、铺膜保温,定期进行浇水;

5、移栽:待育苗龄期到后,采用机械插秧移栽,密度为每亩1.8万蔸,每穴2株;

6、施肥:每亩施基肥60kg,基肥为氮肥、磷肥、钾肥按照1:1:1的比例制成,分蘖期施肥为氮肥、钾肥按照1:1比例制成,每亩施肥20kg,抽穗期每亩施氮肥20kg;

7、灌溉:返青期保持浅水层,浅水层灌水上线为25mm,分蘖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穗数的80%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采用间隙灌溉,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

8、病虫害防治: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法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物理防治:在种植区域布置大量的太阳能杀虫灯和黄板,生物防治:采用“稻-鱼”共生共育种植模式、生物农药喷洒进行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由湿辣椒粉碎1份、大蒜酱2份和水50份配置而成;

9、收获:在红米成熟99%以上时收割、入库、保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红米种植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种子选择:选用抗逆性强、抗高温、抗倒伏、抗病性强的红米稻品种;

2、种子预处理:选择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颗粒饱满的种子,摊放在阳光下进行晒种处理,晒种完成后去除空秕杂粒,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温度为28℃的温水中浸泡14h进行催芽,催芽完成后洗净晾干,加入由甲壳素35份、硒肥8份、硫酸铜25份、硫酸锌25份、钼酸铵15份、硫酸镁22份、磷酸二氢钾40份、硫酸亚铁25份组成的植物源种衣剂,来回翻动,充分拌匀,使之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种子与植物源种衣剂质量比为1:90;

3、苗床准备:选用土地肥沃的旱地为育苗地,将其整理为宽1m,长23m的苗床,并施入混合肥料,混合肥料由青蒿20份、茶枯10份、菜枯40份、桐枯15份、马豌豆绿肥20份组成,每亩地施肥量在100kg;

4、育苗:清明前后10天开始播种,将步骤2中处理过的种子播种到苗床中,每亩用种量4kg,播种完成后用一层4cm的细土盖种,随后浇水、铺膜保温,定期进行浇水;

5、移栽:待育苗龄期到后,采用机械插秧移栽,密度为每亩1.8~2万蔸,每穴2株;

6、施肥:每亩施基肥60kg,基肥为氮肥、磷肥、钾肥按照1:1:1的比例制成,分蘖期施肥为氮肥、钾肥按照1:1比例制成,每亩施肥20kg,抽穗期每亩施氮肥20kg;

7、灌溉:返青期保持浅水层,浅水层灌水上线为28mm,分蘖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穗数的85%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采用间隙灌溉,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

8、病虫害防治: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法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物理防治:在种植区域布置大量的太阳能杀虫灯和黄板,生物防治:采用“稻-鱼”共生共育种植模式、生物农药喷洒进行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由湿辣椒粉碎2份、大蒜酱4份和水50份配置而成;

9、收获:在红米成熟99%以上时收割、入库、保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红米种植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1、种子选择:选用抗逆性强、抗高温、抗倒伏、抗病性强的红米稻品种;

2、种子预处理:选择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颗粒饱满的种子,摊放在阳光下进行晒种处理,晒种完成后去除空秕杂粒,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温度为30℃的温水中浸泡18h进行催芽,催芽完成后洗净晾干,加入由甲壳素40份、硒肥10份、硫酸铜30份、硫酸锌30份、钼酸铵20份、硫酸镁30份、磷酸二氢钾50份、硫酸亚铁30份组成的植物源种衣剂,来回翻动,充分拌匀,使之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种子与植物源种衣剂质量比为1:100;

3、苗床准备:选用土地肥沃的旱地为育苗地,将其整理为宽1.2m,长25m的苗床,并施入混合肥料,混合肥料由青蒿30份、茶枯15份、菜枯50份、桐枯20份、马豌豆绿肥25份组成,每亩地施肥量在100kg;

4、育苗:清明前后10天开始播种,将步骤2中处理过的种子播种到苗床中,每亩用种量5kg,播种完成后用一层5cm的细土盖种,随后浇水、铺膜保温,定期进行浇水;

5、移栽:待育苗龄期到后,采用机械插秧移栽,密度为每亩2万蔸,每穴2株;

6、施肥:每亩施基肥60kg,基肥为氮肥、磷肥、钾肥按照1:1:1的比例制成,分蘖期施肥为氮肥、钾肥按照1:1比例制成,每亩施肥20kg,抽穗期每亩施氮肥20kg;

7、灌溉:返青期保持浅水层,浅水层灌水上线为30mm,分蘖期湿润灌溉,苗数达到穗数的90%时,开始露田和晒田,采取多次轻晒,穗分化后灌水并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扬花期,灌浆成熟期采用间隙灌溉,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

8、病虫害防治: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法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物理防治:在种植区域布置大量的太阳能杀虫灯和黄板,生物防治:采用“稻-鱼”共生共育种植模式、生物农药喷洒进行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由湿辣椒粉碎3份、大蒜酱5份和水50份配置而成;

9、收获:在红米成熟99%以上时收割、入库、保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