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3568发布日期:2019-01-05 08:54阅读:38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草原治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



背景技术:

狼毒(学名:stellerachamaejasmelinn.)是瑞香科、狼毒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为断肠草、馒头草。狼毒的根、茎、叶对人畜均有剧毒,据分析,狼毒根中含有萜类树脂、有机高分子有机酸、狼毒苷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早春放牧过程中,家畜因为贪青或者处于饥饿状态下,常常误食中毒。狼毒生长旺盛,繁殖能力强,和优质牧草争水、争肥、争空间,影响牧草的品质。此外,早春还易被牲畜误食中毒。据统计,近年来因狼毒危害的草原达1100万亩以上。

目前,针对狼毒的防除措施,主要有:化学防除和物理防除法。化学防除法为在草原上喷施化学除草剂,其对狼毒的防除效果可达90%以上,但周围的可食性牧草也全被杀死,破坏了草原的植被,同时也给草原带来化学药剂残留,不利于草原的改良修复。物理防除法有两种:(1)机械防除,即在盛花期割除狼毒的地上部分,减少种子扩散,从而减少新的狼毒植株的萌发。这种方法对于已有狼毒植株的根除效果差。(2)全株挖除,即将狼毒植株连根挖除,这种方法的劳动强度大,且由于狼毒植株的根系庞大,全株挖除会破坏草原的完整性。

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有效防除狼毒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采用这种防除方法,对狼毒的致死率高,且劳动强度低、对草原环境友好。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其包括:

对狼毒植株进行切割,切割位置位于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8cm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切割位置位于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5cm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切割位置位于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1cm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7.5~12cm。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8~11cm。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8~10cm。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狼毒植株的株龄为5龄以上。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狼毒植株的枝条数≥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这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通过在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8cm范围内进行切割,阻止狼毒植株在切割后的再次萌芽,达到狼毒彻底致死的效果,致死率高。这种方法无需将狼毒植株整株挖除,因此不会破坏草原的完整性,且劳动强度显著降低。而相对于仅割除狼毒的地上部分而言,采用本申请的这种方法,在切割后狼毒植株残留在土壤中的根部再次发芽的概率极低,其残留的根部腐烂后可变成生物质肥料,因此这种方法的根除效果更为彻底,且更有利于修复草原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实施方式中狼毒的根茎交界处的示意图(箭头所指向的位置为根茎交界处);

图2为实验例1中在不同部位切除狼毒的示意图;

图3为实验例1中在不同部位切除狼毒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其包括:

对狼毒植株进行切割,切割位置位于所述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8cm范围内。

其中,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是指植株的根部与茎部的交界处。由于狼毒植株的特殊性,其根部与茎部的粗细程度明显不同(如图1所示),在其根部与颈部的连接处突然变粗,出现肉眼可见的环痕。在本领域中,常将这条“环痕”称为根茎交界处线。

切割位置位于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8cm范围内,即切割位置在狼毒植株呈现的“环痕”处往下0.5~8cm的部位。在实际人工防除过程中,需要先清除狼毒植株周围的土壤,让狼毒植株的茎部完全裸露,再从“环痕”处往下深挖0.5~8cm,进行切割。

当切割位置位于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8cm范围内时,切割后,部分根部与茎叶分离,残留在土壤中,其不会再次发芽分化成新的植株。因此,在此处进行切割,对狼毒的致死率为100%。

进一步地,为了在保证致死率的前提下,减少劳动强度,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切割位置所述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5cm范围内;或者,切割位置位于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向下的0.5~1cm范围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7.5~12cm。

发明人研究发现,当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即切割位置的入土深度)为7.5~9时,约有83%以上的植株会被致死;当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9~10cm,约有92%以上的植株会被致死;当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10~11cm,约有96%以上的植株会被致死。以此达到防除狼毒的目的,且切割位置相对较浅,对草原的破坏性小。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狼毒植株的株龄为5龄以上。当狼毒株龄为5龄以上时,约90%的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入土深度在2~9cm范围内。而对于株龄小于5的植株,通常不会开花,植株矮小,普通人难以从众多草本植物中识别出来,且其根茎交界处入土深度小于2cm,当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7.5~12cm时,依然可以除去这部分株龄小于5的狼毒。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狼毒植株的枝条数≥3。当狼毒植株的枝条数≥3时,狼毒植株较大,会开花,容易辨认,且约90%的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在2~10cm范围内,因此切割位置与地面之间距离为7.5~12cm时,防除狼毒的抑制率在83%以上。

本实施方式提出的这种狼毒的物理防除方法,利用根茎交界部位作为狼毒的分蘖部位具有再生功能,而将其根茎交界部位进行切除,达到狼毒致死的效果。此外,通过大量瑞香狼毒植株样品调查,得出瑞香狼毒根茎交界部位的具体位置,为后期机械开发进行瑞香狼毒大面积防除奠定基础。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验例1

在狼毒植株的不同部位进行切除的效果:

在同一片草场上,随机选择植株年龄大于5龄、枝条数大于3枝的狼毒植株作为样本,共410株,分成5组,第一组为对照组(10株),不做处理;第二组为半切组(50株),即在植株的茎的分叉切除一部分;第三组为全切b1组(50株),即在植株的茎的分叉处切除;第四组为全切b2组(150株),即在植株根茎交界处(即表1中的根颈线)处进行切除;第五组为全切b3组(150株),即在植株根茎交界处往下0.5cm的位置进行切除。各组切除位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切除后,统计各组的致死率,结果如图3和表1所示:

表1狼毒根颈部位切除实验(按不同部位切)

由表1可知,当切割位置位于根茎交界处以下时,对狼毒的致死率高达100%,防除效率高;

在图2中,a图为半切a组的切除效果;b图为全切b1分枝处的切除效果;c图为全切b2根茎交界处处切除效果;d图为全切b3根茎交界处下切除效果。由图2中也可毫无疑义的知道,当切割位置位于根茎交界处以下时,植株残留在土壤中的根部不会萌发出新芽,植株彻底死亡。

实验例2不同切割位置切除狼毒的效果:

在同一片草场上,随机选择植株年龄大于5龄、枝条数大于3枝的狼毒植株作为样本,共100株,分成10组,每组10株,分别按照表2所示的处理深度(1~10cm,即切割位置为地面以下1~10cm处)进行切割,统计每组中狼毒植株的致死率:

表2狼毒不同切割位置的实验效果(按地面深度切)

由表2的结果可知,当切割深度为8~10cm时,狼毒的致死率高达100%。当切割深度为6~7cm时,狼毒的致死率为60%。而当切割深度为5cm时,狼毒的致死率为80%。造成这种致死率的异常波动的原因,在于本实验样本中的狼毒植株为随机选取且样本量较小,每组样本植株的根茎交界处平均入土深度有一定的波动,即处理深度为5cm的这组中,植株的株龄相对较小,切割至5cm时,已将绝大部分植株的根茎交界处部位切除。

实施例3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切割深度与狼毒植株致死率的相关性,发明人对狼毒植株的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进行调研:

获得282株狼毒的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cm)与狼毒年龄以及枝条数的数据,其中采集到的狼毒植株年龄范围在5~17龄,枝条数范围3~149枝,采集的样本除小龄狼毒以外(1-4龄狼毒植株弱小,肉眼辨识度不高),基本涵盖狼毒植株所有年龄段。对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落入每组深度范围内的植株,进行计数,并计算每组的频度和累计频度。

频度=(每组的植株数量÷样本总量)×100%

累计频度=(根茎交界处入土深度小于该组的最大深度的所有植株数量÷样本总量)×100%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狼毒根颈交养处的入土深度频数表

从表3可以看出,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在5.1-6.0cm时的频度最高20.21%,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在4.1-5.0cm的频度次高,7.1-8.0cm和6.1-7.0cm的频度都超过10%;从累积频度可以看出,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在7.1-8.0cm时的累积频度达到83.69%,根茎交界处的入土深度在9.1-10.0cm时的累积频度达到96%。因此可推知,当切割位置与地表之间距离为10~11cm时,理论致死率为96%;当切割位置与地表之间距离为9~10cm时,理论致死率为92%;当切割位置与地表之间距离为8~9cm时,理论致死率为83%。在实践中,针对狼毒防除的致死率达到80%以上时,就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且结合切除难度,较为优选的切割位置距离地表之间距离为8~9cm。

尽管已用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应意识到,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许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这意味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包括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