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08099发布日期:2019-01-05 09:09阅读:2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主要污染来源有一下几点:(一)传统农业肥料的污染:在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上升和收入增长的目标驱动下,农村的化肥农药施用量仍居高不下。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

(二)工业企业“三废”污染:农村工业面广量大,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多为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难以处理好,农村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且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三)种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农村种养殖业能带动农民增收和走向现代化农业,国家对此也有着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在农村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费用大,大部分业主环保意识薄弱、片面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只是建设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出。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废弃物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立一个生态修复湿地:根据农用耕地的面积建立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生态修复湿地,该生态修复湿地具有湿地和蓄水池的功能,在生态修复湿地中根据本地情况种植适应的水生植物,并在池中养殖本地品种水生动物,生态修复水池中的植物本身能有效的净化农用灌溉水,并对灌溉水体中的有机质进行降解;

步骤二、秸秆综合利用:将农田和生态修复湿地中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分离,剩余残渣制备为有机质土壤,然后将制备完成的富含蚯蚓和/或蚯蚓卵的有机质土壤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

步骤三、农田土壤疏松:在每亩地挖7到10个左右的蚯蚓接种坑,每个坑大小参照长、宽、深分别为50cm、50cm、30cm处理;然后将富含蚯蚓和/或蚯蚓卵的有机质土壤放置到蚯蚓接种坑中,放置富含蚯蚓和/或蚯蚓卵的有机质土壤后保持有机质土壤的含水量在60%左右,利用蚯蚓接种坑中的蚯蚓向大田中接种蚯蚓,增加大田中蚯蚓数量;

步骤四、农田土壤有益菌类的生物修复:有目的施用含有解磷菌、解钾菌、固氮菌、放线菌、霉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有机菌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的数量水平,通过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提升植物的抗逆性;

步骤五、有益昆虫的维护:有条件的向环境中释放包括瓢虫、丽蚜小蜂、以及萤火虫在内的有益昆虫;

步骤六、禽类养殖:在农田中和湿地中养殖家禽,家禽可以捕食农田和湿地中的昆虫和草籽,其粪便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并通过蚯蚓进行进一步的消化。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水生植物包括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香根草、香蒲等;水生植物的种植距离水体边不少于5米,水体植物的种植采用先降低水位,等水体植物种植好,并良好生长后再提升水位的方法;也可以先在花盆中种植好,然后带花盆一起放置到水体中。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花盆用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冲压成型。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水生动物包括本地品种的青蛙、鱼、虾、蟹、泥鳅、黄鳝等。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步骤四的具体操作:按照每亩地施用50kg左右的施用量施用有机菌肥到农用耕地中,然后翻耕,备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本发明通过低端的生物群的构建与恢复保证了整体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其能为包括水体在内整个环境中的高等生物提供食物;水生植物不仅为水体动物提供食物,还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有条件的向环境中释放包括瓢虫、丽蚜小蜂、以及萤火虫在内的有益昆虫能有效的防治植物的虫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农业生态生物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一系列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业生态生物链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1所示,通过农业生态生物链的构建,为人类提供一个完整的原生态食物来源,并保证生态环境不受侵害:

步骤一、建立一个生态修复湿地:根据农用耕地的面积建立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生态修复湿地,该生态修复湿地具有湿地和蓄水池的功能,在生态修复湿地中根据本地情况种植适应的水生植物,并在池中养殖本地品种水生动物,生态修复水池中的植物本身能有效的净化农用灌溉水,并对灌溉水体中的有机质进行降解;

步骤二、秸秆综合利用:将农田和生态修复湿地中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分离,剩余残渣制备为有机质土壤,然后将制备完成的富含蚯蚓和/或蚯蚓卵的有机质土壤作为有机肥施用到农田中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

步骤三、农田土壤疏松:在每亩地挖7到10个左右的蚯蚓接种坑,每个坑大小参照长、宽、深分别为50cm、50cm、30cm处理;然后将富含蚯蚓和/或蚯蚓卵的有机质土壤放置到蚯蚓接种坑中,放置富含蚯蚓和/或蚯蚓卵的有机质土壤后保持有机质土壤的含水量在60%左右,利用蚯蚓接种坑中的蚯蚓向大田中接种蚯蚓,增加大田中蚯蚓数量;

本发明利用有机质土壤增加土壤活力,增加土壤中包括蚯蚓等在内土栖生物的数量,恢复和构建好生态食物链最低端的生物群。

步骤四、农田土壤有益菌类的生物修复:有目的施用含有解磷菌、解钾菌、固氮菌、放线菌、霉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有机菌肥,增加土壤中有益菌的数量水平,通过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提升植物的抗逆性;

步骤五、有益昆虫的维护:有条件的向环境中释放包括瓢虫、丽蚜小蜂、以及萤火虫在内的有益昆虫;

步骤六、禽类养殖:在农田中和湿地中养殖家禽,家禽可以捕食农田和湿地中的昆虫和草籽,其粪便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并通过蚯蚓进行进一步的消化。

本发明增强水体的湿地修复功能。主要措施是:所述水生植物包括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香根草、香蒲等;水生植物的种植距离水体边不少于5米,水体植物的种植采用先降低水位,等水体植物种植好,并良好生长后再提升水位的方法;也可以先在花盆中种植好,然后带花盆一起放置到水体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花盆用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冲压成型。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水生动物包括本地品种的青蛙、鱼、虾、蟹、泥鳅、黄鳝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步骤四的具体操作:按照每亩地施用50kg左右的施用量施用有机菌肥到农用耕地中,然后翻耕,备用。

本发明通过利用含有生物和微生物有机质土壤有效的实现了秸秆还田,并增加了土壤种蚯蚓的数量,从而利用有机质和蚯蚓的综合效应,提升土壤的活力,生物和微生物恢复土壤的活力,增强土壤自身的调节能力,提升土壤自身的生命力,从而最终恢复农业生态。

本发明通过低端的生物群的构建与恢复保证了整体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其能为包括水体在内整个环境中的高等生物提供食物;水生植物不仅为水体动物提供食物,还为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有条件的向环境中释放包括瓢虫、丽蚜小蜂、以及萤火虫在内的有益昆虫能有效的防治植物的虫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