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优质高产的药用僵蚕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64885发布日期:2019-01-18 23:12阅读:18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优质高产的药用僵蚕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优质高产的药用僵蚕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僵蚕来源于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4~5龄的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而致死的干燥体,是典型的动物药之一,具有抗惊厥、抗血栓、促纤溶、抗癌、降脂、美容等药理作用。随着僵蚕药理成分和功能方面的深入研究,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僵蚕质量优劣会极大影响其研究及开发,因此优质高产僵蚕的养殖方法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杨琼,等,药用白僵蚕的人工培养研究,广东蚕业44(4):34-38公开了白僵蚕的人工培养方法,对菌种筛选、最佳接种剂量、适宜蚕品种等研究,当其接种浓度控制在105个/ml~106个/ml时,蚕体发病集中,在2d内基本达到90%以上发病死亡。申请号:201710507501.2,发明名称:一种规模化养殖僵蚕的施菌方法,公开了一种规模化养殖僵蚕的施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种准备:将健康的蚕饲养在养殖房内,养殖房的墙壁和顶棚中均要设置隔热层,在给健康的蚕接种白僵菌前将养殖房密封;加湿施菌:将白僵菌粉与25-30℃的纯净水混合均匀加入振动补湿机中,通过振动补湿机向养殖房内释放含有白僵菌的水雾;接种环境控制:通过振动补湿机将养殖房内的湿度调整在75-90%,通过电加热器将养殖房内的温度调整在24-26℃,持续15-25分钟关闭振动补湿机和电加热器;接种后通风:振动补湿机和电加热器关闭后,打开养殖房的通风装置对养殖房内通风,使养殖房内的湿度和温度快速恢复到接种准备前的状态,最后对蚕给叶供食正常饲养。申请号:201510431732.0,发明名称:一种僵蚕的培养方法,公开了一种僵蚕的培养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制备孢子混悬液:取白僵菌孢子,制备孢子混悬液;b、侵染:饲养幼蚕,在幼蚕第四次休眠苏醒后12~24h,喷洒接种步骤a所得孢子混悬液,置于温度为23~25℃、湿度为95%以上的条件下饲养,4h之后重复喷洒接种一次;c、继续饲养:将步骤b经侵染后的幼蚕置于温度为23~25℃、湿度大于95%的条件下饲养48h,再在自然环境中饲养至家蚕成熟,收获,干燥处理,即得。申请号:201410421851.3,发明名称:一种改进的白僵蚕高效培养方法,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僵蚕高效培养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饲养家蚕,在四龄眠蚕蜕皮后的0-2h内,往家蚕体表喷洒白僵菌孢子悬液,5-6天后家蚕发病死亡,拣出死蚕进一步僵化,最后晒干或烘干后获得僵蚕。

目前僵蚕的养殖方法多参照丝茧养殖,即家蚕接种白僵菌后,每日定时给桑2~3次,待家蚕僵死变白,捡出晒干即可。丝茧养殖方法更多考虑产出更好的丝,而僵蚕着眼点在于产出优质高产的僵蚕。由于白僵菌对家蚕有较强的影响,对于丝茧的养殖方式是否同样适用于僵蚕,并未有相关文献报道,也未有更加细致的研究,这会影响优质僵蚕的生产。实际生产中存在着空心蚕、蚕体瘦小等情况,导致市场僵蚕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如何让家蚕提高感染率,如何确保所产僵蚕优质高产,对家蚕接种前后的养殖方式方法研究显得非常关键,是所产僵蚕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优质高产的药用僵蚕养殖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用僵蚕养殖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a、前期养殖:以桑叶为食料,通过人工饲养鳞翅目经济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定时给桑,每日给桑3~4次;加网除沙;眠前处理;

b、接种:

用含0.05%吐温80无菌水(23~28℃)配制白僵菌工作液(1×106~1×108个/mm2),接种;

c、扩座:按600~700头/m2准备蚕台,逐日扩座;每10g蚁的五龄蚕需要准备蚕台面积不少于30m2

d、僵死前饲喂:

每10g蚁五龄蚕盛食期的用叶量为60kg~80kg/天,或接种后第4天添食蜕皮激素;

e、采收加工:

僵死约80%时,30小时内完成采收,蚕体摊平,待发白,晒干、烘干或阴干。

其中,b步骤所述的接种前饲喂桑叶1次,待食尽后接种。

其中,所述的饲喂量为:每10g蚁的五龄蚕给桑量40kg。

其中,b步骤所述的接种前不饲喂,起蚕后8小时内接种。

其中,所述的接种时间为0-6小时。

其中,b步骤所述的接种方式为喷雾接种、浸润接种、饲喂接种。

其中,所述的接种方式为:喷雾接种。

其中,所述的接种次数是3次。

其中,c步骤所述的养殖密度为:每10g蚁的五龄蚕需蚕台面积35~40m2

d步骤所述的僵死前饲喂处理以饲喂3次或添食蜕皮激素。

本发明一种优质高产的药用僵蚕养殖方法,采用喷雾接种法,不影响家蚕接种,且易于标准化操作,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本发明针对生产中家蚕起蚕不一情况,设置接种前不同饲喂处理,不仅有效保证家蚕僵死率,同时有利于家蚕生长,增加产量;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密度配置,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优质僵蚕生产;本发明在家蚕不同生长阶段,通过饲喂处理,能够兼顾家蚕生长和白僵菌接种效果,保证僵蚕药材质量,同时提高产量。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接种前饲喂次数对僵蚕重量的影响

图2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鲜重增重的影响

图3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等级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僵蚕接种前饲喂方法

1、实验材料

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5龄的幼虫,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吐温-80。

2、试验设计

用含0.05%吐温80无菌水(23~28℃)配制白僵菌原液,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将白僵菌原液稀释成1×108个/mm2。设置4个饲喂次数,接种前饲喂0次,饲喂1次,饲喂2次,饲喂3次,每组3个重复,共计12个处理区。饲喂温度26±2℃,湿度70±5%rh,光照/黑暗(10:14)环境,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

3、结果与分析

3.1接种前饲喂对家蚕生长指标的影响

饲喂次数增加,僵死时间延长,僵蚕增重倍数越小,产量较低。由图1和表1可知,接种前饲喂次数增加,家蚕鲜重增长越大,可能是饲喂增大接种前家蚕鲜重,导致家蚕抵抗力增加,接种效果减弱,仅抵抗力较差的家蚕感染白僵病,因此产量较低。

表1接种前饲喂次数对僵蚕生长指标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3.2接种前饲喂对僵蚕接种效果的影响

由表2可知,饲喂次数增加,家蚕僵死率降低,所余活蚕增加,病死家蚕减少,表明饲喂不利于家蚕接种。由3.1可知,饲喂增强家蚕抵抗力,减少家蚕因接种带来的疾病,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僵蚕产量和接种效果。饲喂1次后接种,家蚕僵死率超过90%,家蚕僵死重较大,活蚕数较少,且产量较高,因此接种前可饲喂家蚕1次。

表2接种前饲喂次数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3.3接种前饲喂对僵蚕质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饲喂次数增加,僵蚕浸出物呈上升趋势,可能是家蚕抵抗力增强,导致内部物质积累增加。白僵菌素亦呈上升趋势,可能是因为家蚕发育为白僵菌生殖生长提供足够营养,次生代谢产物升高。因此家蚕接种白僵菌有两种选择,第一,五龄家蚕起蚕后不饲喂,直接完成接种;第二,五龄家蚕起蚕后饲喂1次桑叶再完成接种。

表3接种前饲喂次数对僵蚕质量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实施例2僵蚕接种方法

1、实验材料

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5龄的幼虫,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吐温-80。

2、试验设计

2.1接种方式筛选

选取健康的五龄家蚕幼虫进行接种。用含0.05%吐温80无菌水(23~28℃)配制白僵菌原液,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将白僵菌原液稀释成1×108个/mm2。设置空白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不接种,实验组采用3种接种方式,方式1(浸润)、方式2(喷雾)、方式3(饲喂),每组3个重复,共计12个处理区。接种后环境温度24~26℃,湿度90±5%rh,控制1小时后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养殖温度26±2℃,湿度70±5%rh,操作详情见表4。

表4实验及接种操作详情

2.2接种次数筛选

选取健康的五龄家蚕幼虫进行接种,设置空白组和实验组,空白组接种含0.05%吐温80无菌水,实验组接种等量白僵菌工作液,设置4个接种次数,接种1次、接种2次、接种3次、接种4次,每组3个重复,共计15个处理区。接种后环境温度24~26℃,湿度90±5%rh,控制1小时后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养殖温度26±2℃,湿度70±5%rh。

3、结果与分析

3.1接种方式筛选结果

表5接种方式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注:同列与浸染组比较*p<0.05

表6接种方式对僵蚕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与浸染组比较*p<0.05,“-”表示未测得数据

表7接种方式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注:同列与浸染组比较*p<0.05,“-”表示未测得数据

由表5~6可知,空白组僵死率为2.75%,病死率为0.51%,活蚕率为95.41%,增长倍数最大为3.8,表明家蚕生长良好,环境无白僵菌等致病菌感染。

从僵死效果出发,浸染组和喷雾组僵死率均高于90%,但浸染组显著高于喷雾组和饲喂组,病死率差异不显著,表明浸染组接种效果更好,但浸染组不宜于工业大生产,操作繁琐。从产量出发,浸染组和喷雾组显著高于饲喂组。由表7可知,各接种方式所得僵蚕药材均达到《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的标准,但浸染组浸出物、白僵菌素含量显著低于喷雾组和饲喂组,浸染接种导致家蚕早期僵死,内含物质积累不高。考虑到规模化生产,接种方式采用喷雾接种。

3.2接种次数筛选结果

根据3.1试验结果,选择喷雾接种开展接种次数筛选。由表8可知,空白组僵死率为2.25%,病死率为1.89%,增长倍数最大为3.74,表明此家蚕生长良好,环境无白僵菌等致病菌感染。从生长状况出发,与喷雾1次对比,仅喷雾4次增长较慢,表明喷雾均匀度对家蚕生长有影响。从僵死效果出发,喷雾次数越多,僵死率越高,喷雾1次与4次相差12.11%,表明喷雾均匀度对家蚕接种效果影响显著。综合考虑接种效果和产量,同时生产中可操作性,喷雾次数选择3次。

表8喷雾次数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注:同列与喷雾1次比较*p<0.05,“-”表示未测得数据

表9喷雾次数对僵蚕产量的影响

注:同列与喷雾1次比较*p<0.05,“-”表示未测得数据

实施例3僵蚕接种时间选择方法

1、实验材料

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5龄的幼虫,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吐温-80。

2、试验设计

根据实施例1结果,由于家蚕饲喂1次所用时间不同,实际生产中不易控制,因此选择接种前不饲喂进行试验。

2.1接种时间初探

用含0.05%吐温80无菌水(23~28℃)配制白僵菌原液,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将白僵菌原液稀释成1×108个/mm2。分别于起蚕第0h,第2h,第4h,第6h接种白僵菌工作液,每组3个重复,共计12个处理区。饲喂温度26±2℃,湿度70±5%rh,光照/黑暗(10:14)环境,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

2.2接种时间优化

用含0.05%吐温80无菌水(23~28℃)配制白僵菌原液,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将白僵菌原液稀释成1×108个/mm2。分别于起蚕第0h,第8h,第16h,第24h、第32h接种白僵菌工作液,每组3个重复,共计15个处理区。饲喂温度26±2℃,湿度70±5%rh,光照/黑暗(10:14)环境,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

3、结果与分析

3.1接种时间初探试验结果

由表10和表11可知,五龄起蚕后,家蚕体壁较薄,容易感染,考察接种时间对家蚕接种效果的影响。从生长状况出发,0~6h相隔2小时接种,其鲜重、增重倍数、僵死重、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该时间段内接种时间对家蚕生长无显著影响。僵死效果显示,接种时间延后,其僵死率均超过90%,表明该时间段内接种成功率较高,但活蚕率和病死率差异显著,时间2活蚕率较高、病死率较低,其综合低于5%,可能是家蚕自身差异引起,对家蚕生长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0~6h相隔2h接种,家蚕生长和僵蚕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五龄起蚕后需要在0~6h完成接种。

表10接种时间对僵蚕生长指标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表11接种时间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3.2接种时间优化试验结果

由表12和表13可知,从生长状况出发,随着接种时间延后,家蚕鲜重、增重倍数、僵死重、产量显著降低,尤其时间5接种,产量只有0.68kg·m-2,表明接种时间延后不利于家蚕生长,且导致僵蚕生产产量降低。僵死效果显示,接种时间延后,其病死家蚕显著升高,僵死家蚕显著减少,表明接种时间会影响接种效果。综合考虑,接种时间延后影响家蚕生长状况,使家蚕抵抗力降低,导致其它病菌致死家蚕,同时不利于白僵菌接种成功,因此选择五龄起蚕0~8h完成接种。

表12接种时间对僵蚕生长指标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表13接种时间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实施例4僵蚕养殖密度方法

1、实验材料

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5龄的幼虫,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吐温-80。

2、试验设计

选取食桑旺盛家蚕,分别设置400头/m2(密度1)、800头/m2(密度2)、1200头/m2(密度3)、1600头/m2(密度4)、2000头/m2(密度5)共5个养殖密度,3个重复,共计15个处理区。饲喂温度26±2℃,湿度70±5%rh,光照/黑暗(14:10)环境,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

3、结果与分析

3.1养殖密度对僵蚕重量的影响

在前期试验基础上,选择密度2为对照。由表可知,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鲜重有影响,第二天密度5僵蚕鲜重显著高于密度2,f(4,10)=7.269,p<0.05,鲜重增重最大。随时间推迟,密度越大,鲜重显著降低,鲜重增重较小,第七天不同密度僵蚕增重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僵蚕第六天开始死亡,进食桑叶较少,自身物质代谢不足。由图2可知,前期密度越大,僵蚕鲜重增重越大,因此养殖僵蚕需要保证密度,随僵蚕生长发育逐步扩座加大给桑。

表14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鲜重的影响

注:同一列与密度2比较,*p<0.05

表15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鲜重增重的影响

注:同一列与密度2比较,*p<0.05

3.2养殖密度对僵蚕重量的影响

由表16和表17可知,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产量有影响,密度越大鲜产量和干物质产量显著升高,f(4,10)=356.502,p<0.05,f(4,10)=83.754,p<0.05。由图3可知,随密度增大,僵蚕产出一级品显著减少,f(4,10)=11.067,p<0.05,以密度1产出一级僵蚕较多,密度2产出二级僵蚕较多,密度4产出三级僵蚕较多。结合市场价值,一级僵蚕150元/kg,二级120元/kg,三级80元/kg,每10g蚁的五龄蚕每日人工费80元,每平米蚕台10元,不同密度下,每10g蚁的僵蚕收益差异显著,f(4,10)=4.731,p<0.05,以密度1、密度2、密度5收益较高。综合考虑,增加优质僵蚕生产建议密度1~密度2,即每10g蚁的五龄蚕需要准备蚕台面积不少于30m2

表16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产量的影响

注:同一列与密度2比较,*p<0.05

表17不同养殖密度对僵蚕等级的影响(见图3)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实施例5家蚕僵死前饲喂方法

1、实验材料

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5龄的幼虫,白僵菌beauveriaassiana(bals.)vuillant,吐温-80。

2、试验设计

选取食桑旺盛家蚕,接种后第五天进行僵死前处理,分别设置4个饲喂处理,不饲喂桑叶(饲喂0次)、饲喂1次、饲喂2次、正常饲喂3次、饲喂3次含蜕皮激素药桑叶,3个重复,共计15个处理区。饲喂温度26±2℃,湿度70±5%rh,光照/黑暗(14:10)环境,给桑量以充分饱食为度。

3、结果与分析

3.1僵死前饲喂对僵蚕生产的影响

由表18可知,初鲜重差异不显著,家蚕初始对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僵死重差异显著,饲喂2次、3次组较大,但饲喂3次并添食蜕皮激素相对较小,表明喂食次数对家蚕发育至关重要,同时添食蜕皮激素,促进其蜕皮,但消耗较大(排便、排尿),因此僵死重较小。僵死率、病死率差异不显著,僵死率均大于90%,病死率均小于1%,因此家蚕僵死前2天饲喂处理对蚕病无显著影响。

表18僵死前饲喂处理对僵蚕生长指标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3.2僵死前饲喂对僵蚕质量的影响

由表19可知,患病僵蚕率差异显著,以饲喂2次、3次及蜕皮激素组较小。空心率差异不显著;丝腺体得率差异显著,以饲喂3次及蜕皮激素组较高。因此僵死前饲喂处理以饲喂3次或添食适量蜕皮激素较佳。

表19僵死前饲喂处理对僵蚕质量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目前僵蚕的养殖方法多参照丝茧养殖,即家蚕接种白僵菌后,每日定时给桑2~3次,待家蚕僵死变白,捡出晒干即可,所得僵蚕药材存在着空心蚕、蚕体瘦小等情况,质量参差不齐。本发明一种优质高产的药用僵蚕养殖方法,采用喷雾接种法,不影响家蚕接种,且易于标准化操作,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本发明针对生产中家蚕起蚕不一情况,设置接种前不同饲喂处理,不仅有效保证家蚕僵死率,同时有利于家蚕生长,增加产量;本发明通过合理的密度配置,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优质僵蚕生产;本发明在家蚕不同生长阶段,通过饲喂处理和药剂添加,能够兼顾家蚕生长和白僵菌接种效果,保证僵蚕药材质量,同时提高产量。

实施例6适宜药用僵蚕生产的环境控制方法

1、实验材料

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5龄的幼虫。

实验方法

2.1接种方法

用含0.05%吐温80无菌水(23~28℃)配制白僵菌原液,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将白僵菌原液稀释成1×107个/mm2。选取食桑旺盛五龄家蚕,接种白僵菌工作液,喷施3次,以蚕体见露珠为度。保持温度25±2℃,湿度90±5%rh,控制2小时后饲喂桑叶。

2.2养殖环境控制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取4个养殖条件,高湿环境、控温控湿环境、自然环境(24~30℃,55%~85%rh)、高温环境,具体信息如下:

表20养殖环境控制方法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实验结果与分析

采用ibmspssstatisticsv21软件对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1。

表21不同养殖条件对僵蚕生长指标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表22不同养殖条件对僵蚕质量指标的影响

注:同一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p<0.05差异显著

家蚕接种白僵菌后,其养殖条件对僵蚕生产非常重要。由表可知,相比于自然环境的粗放养殖条件,选择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家蚕僵死率、四丝腺环得率显著提高,病死率、患病僵蚕率、产量显著降低,表明控温和控湿环境下所得僵蚕质量较好。家蚕初鲜重差异不显著,增重倍数顺序为自然环境>高湿环境=控温控湿>高温环境,但高温环境产量最低为0,其次为控温控湿环境。可能是高温环境抑制白僵菌繁殖,使家蚕无法僵化,导致家蚕死后黑化腐烂;饲喂管理存在差异,导致高湿环境和控温控湿环境产量存在差异;自然环境下白僵菌生长周期延长,家蚕的食桑量增加,导致产量较高。综合产量和质量考虑,养殖条件选择控温控湿环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