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母猪繁育及种群选育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母猪繁殖力及后代生产性能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及其在猪育种、生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的种猪遗传评估中,主要用的是综合选择指数,即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其中,对大白猪的选留,使用的是母系指数(damlineindex,dli),该指数同时考虑了生长和繁殖性能,因而母系指数中包含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age)、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bf)和总产仔数(tnb)这三个性状。近年来,经过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专家组研究,并征求了各种猪企业的意见,对于综合选择指数中各性状的加权规定,自2014年起,在父系指数中将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和校正背膘厚的相对重要性分别定为70%和30%;在母系指数中,将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和产仔数的相对重要性分别定为30%、10%和60%,母系指数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母系指数(dli):
其中,ebv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的估计育种值(estimatedbreedingvalues,ebv),ebvbf为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的估计育种值,ebvtnb为总产仔数的估计育种值,σa(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的育种值标准差,σa(bf)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的育种值标准差,σa(tnb)为总产仔数的加性遗传标准差,σ(id)是id的标准差。
该指数中繁殖性状所占权重(60%)中,仅由总产仔数性状构成。而总产仔数只能反应母猪一窝产仔数的多少,随着对该性状的选择,总产仔数性状会有一定的遗传进展,同时,随着总产仔数的提高,仔猪初生重会有下降,仔猪初生重均匀度会越来越差,并且导致仔猪死亡率升高。
仔猪初生重均匀度是用来描述同一窝仔猪出生时他们初生重的变异程度大小,通常用同一窝仔猪初生重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文献研究表明,仔猪初生重均匀度与总产仔数、产死仔数之间存在正的遗传相关,因而在母猪生产的育种环节中,不能只追求总产仔数的遗传进展,还需要适当考虑仔猪初生重均匀度,以期减少仔猪死亡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随着母猪总产仔数的提高,母猪泌乳力影响着仔猪的生长发育。因此选育泌乳力较好的母猪显得尤为重要。母猪综合繁殖力的评价对于保持核心群母猪高水平繁殖性能、加快群体遗传进展和表型进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现有的评价母猪繁殖力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到仔猪初生重均匀度和母猪泌乳能力,导致在评价母猪综合繁殖力时带来评价结果的偏差,没有能够及时淘汰部分仔猪初生重均匀度较低的母猪,致使所产的仔猪容易有较高的死亡率,增加了猪场的生产成本,这不利于提高猪场的整体生产水平,更不利于加快群体的遗传和表型进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加科学、可信度高的母猪综合繁殖力的评价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评价方法在纯种母系母猪选育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母猪综合繁殖力的评价方法,以新母系指数(ndli)、泌乳力评分、总产仔数和外貌标准等综合评价母猪的综合繁殖力,所述新母系指数是由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总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均匀度四项性状分别以30%、30%、30%、10%的权重构成。若待评价母猪为后备母猪,则仅以新母系指数ndli和乳头数、外貌标准进行选留。
所述新母系指数ndli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ebv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的估计育种值,ebvbf为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的估计育种值,ebvtnb为总产仔数的估计育种值,ebvcv为仔猪初生重均匀度的估计育种值,σa(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的育种值标准差,σa(bf)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的育种值标准差,σa(tnb)为总产仔数的加性遗传标准差,σa(cv)为仔猪初生重均匀度的加性遗传标准差,σ(id)是id的标准差。
本发明根据新的综合指数对猪综合繁殖力进行选留,综合指数中包括的性状除了目前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中使用的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和总产仔数这三个性状,还包括仔猪初生重均匀度性状。初生重均匀度计算采用的是重复力模型:
cv=hys+parity+perm+animal+error
其中:cv为仔猪初生重均匀度;hys为母猪产仔时所在的猪群、年度和季节的综合系统环境效应;parity为胎次固定效应;perm为影响同一母猪多个胎次的产仔数的随机永久环境效应;animal为动物个体的随机加性遗传效应,即育种值,
进一步,本发明的评价方法对经产母猪的泌乳力评价标准见表1:
表1母猪不同泌乳力评分标准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评价方法对于后备母猪,若新母系指数(ndli)低于100,则母猪综合繁殖力低,予以淘汰;
若新母系指数≥100,再根据乳头数和外貌标准淘汰综合繁殖力低的母猪,有效乳头≤7对,乳头分布不均匀,乳头过小,外阴小,前后腿扭曲(如x型腿,跗关节朝向内侧),则母猪综合繁殖力低,予以淘汰(出现上述任何一项外貌特征均淘汰)。
优选地,对于经产母猪,根据总产仔数、泌乳力和新母系指数对母猪进行综合繁殖力评价,综合繁殖力低需淘汰的标准见表2:
表2经产母猪淘汰标准
备注:每个胎次中,符合任意一个或以上淘汰标准均予以淘汰。
更优选地,本发明的评价方法还包括评定连续2个情期不发情或不明原因流产的母猪属于繁殖力低的母猪,此类母猪一旦发现,均予以淘汰。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评价方法在选育综合繁殖能力佳、后代猪整齐度高的母猪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评价方法在保持核心群母猪高水平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加快群体遗传进展和表型进展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评价方法在提高育种场或其辐射扩繁母猪场生产水平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适合于我国商品猪育种场母系母猪的选种,适合于大白猪、长白猪等母系猪的育种选育。
与现有的利用母系指数育种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首先将经产母猪按照泌乳力评分划分等级,并且淘汰泌乳力水平较差的母猪,保证了母猪分娩后的泌乳量以及仔猪的生长发育,能够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和猪场的年出栏商品猪数(msy)。(2)本发明的新母系指数(ndli)中,繁殖性状部分的组成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总产仔数性状,还包括仔猪均匀度性状。该指数能够更全面地衡量母系猪的繁殖力水平,使得选育出的母系猪具有产仔数较高、仔猪均匀度较好的特点。(3)本发明根据母猪泌乳力评分、新母系指数、总产仔数对母猪每胎次进行严格的淘汰选留,能够及时迅速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保持核心群母猪的高水平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加快群体的遗传和表型进展,最终提高育种场及其辐射扩繁母猪场的生产水平和盈利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
在猪场中对于大白猪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并且采集分娩大白母猪的总产仔数,以及仔猪初生重,并且对每头分娩后的母猪进行泌乳力水平评分。收集数据后对日龄和背膘厚进行校正,计算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总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均匀度性状的育种值。根据猪场的育种目标以及实际情况,将各性状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最终得到一个综合选择指数(新母系指数,ndli)。最终根据新母系指数及乳头数和外貌标准选留后备母猪(0胎母猪),根据泌乳力评分、总产仔数和新母系指数每胎次淘汰经产母猪(≧1胎母猪)。具体方法如下:
(1)对达测定标准的大白猪进行生长性能测定。采集分娩母猪的总产仔数,以及对每窝的每一头仔猪在出生后一天内进行称重记录,并且评估分娩母猪的泌乳力水平。泌乳力水平的评分标准为:1分:泌乳力差,奶水不足,带仔能力差;2分:泌乳力较好,奶水适中,带仔能力一般;3分:泌乳力强,奶水充足,带仔能力强。
(2)参考《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牧站(种)[1000]60号)文件,对性能测定所得的日龄和背膘厚进行校正。
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校正公式:
式中a值对应表3。
表3不同品种公母猪对应的a值
达100kg体重校正活体背膘厚校正公式:
式中b值对应表4。
表4不同品种公母猪对应的b值
(3)计算各性状育种值
生长性状分析采用双性状模型,模型定义如下:
age/bf=hyss+litter+animal+error
其中: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bf为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hyss为测定日龄和背膘厚时动物个体所在的猪群、年度、季节和动物个体的性别的组合系统环境效应;litter为动物个体出生时所在窝的随机效应;animal为动物个体的随机加性遗传效应,即育种值,
繁殖性状(总产仔数和初生重变异系数)均分析采用重复力模型,模型定义如下:
tnb(cv)=hys+parity+perm+animal+error
其中:tnb为总产仔数;cv为仔猪初生重均匀度;hys为母猪产仔时所在的猪群、年度和季节的综合系统环境效应;parity为胎次固定效应;perm为影响同一母猪多个胎次的产仔数的随机永久环境效应;animal为动物个体的随机加性遗传效应,即育种值,
(4)对性状进行加权,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总产仔数和仔猪均匀度的权重分别为30%、30%、30%和10%。
综合指数(新母系指数,ndli)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其中,ebv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的估计育种值,ebvbf为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的估计育种值,ebvtnb为总产仔数的估计育种值,ebvcv为仔猪均匀度的估计育种值,σa(age)为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的育种值标准差,σa(bf)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的育种值标准差,σa(tnb)为总产仔数的加性遗传标准差,σa(cv)为仔猪均匀度的加性遗传标准差,σ(id)是id的标准差。
(5)根据计算得到的综合选择指数、母猪每胎次的泌乳力水平、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乳头数和外貌鉴定,参考表2的淘汰标准,严格对各个胎次的母猪进行选留。其中,对于后备母猪,首先根据新母系指数(ndli)进行选择,淘汰所有新母系指数低于100的母猪个体,然后根据乳头数和外貌标准进行第二轮淘汰,淘汰有效乳头≤7对;乳头分布不均匀;乳头过小;含瞎乳头或内陷乳头;外貌体型不达标(如外阴过小)、前后腿扭曲等的母猪(达到任何一个标准均淘汰)。对于经产母猪,根据表2中的标准严格进行淘汰,同时需淘汰连续2个情期不发情或不明原因流产的母猪。
对不同泌乳力评分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数据来自某育种核心场)。结果显示,泌乳力评分高的母猪,其哺乳仔猪的成活率高,增重多。该结果表明,本发明中泌乳力评分标准能较好地反映母猪的繁殖性能,给经产母猪的淘汰提供标准。
表5不同泌乳力评分母猪的繁殖表型分析结果
注:差异显著基于邓肯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0.05。
根据本次试验案例分析,在某批次62头断奶母猪的淘汰方案中,采用本实施例的母猪综合繁殖力的评价方法,以新母系指数ndli、泌乳力评分、总产仔数和外貌标准综合评价母猪的综合繁殖力;根据新母系指数及乳头数和外貌标准选留后备母猪(0胎母猪),根据泌乳力评分、总产仔数和新母系指数评价经产母猪。新母系指数是由达100kg体重校正日龄、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厚、总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均匀度四项性状分别以30%、30%、30%、10%的权重构成,通过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各个项目的计算方式,加权计算后根据计算结果,合计有24头母猪被淘汰。根据原有的母猪淘汰策略(仅考虑指数和产仔成绩的策略),仅有14头母猪被淘汰。新淘汰策略的母猪淘汰率由22.6%提高到了38.7%。由案例可见,本专利的应用可以加快低繁殖力母猪的淘汰,加速核心群母猪的更新。
虽然,上文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做出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