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06032发布日期:2019-02-10 13:01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养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酒糟是酒类生产的主要副产物,所有酒糟均具有有机质含量高,自然熟化程度高,残余营养成分丰富的有优点,如啤酒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等物质。目前,中小型企业的酒糟尚未实现对酒糟的集化综合利用,在造成大量浪费的同时酒糟的随意丢弃还带来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杏鲍菇因其具有杏仁的香味和菌肉肥厚如鲍鱼的口感而得名,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具有很高的种植前景。杏鲍菇属于木腐菌,是一种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其生长发育要求丰富的碳源和氮源。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碳源、氮源原料如棉籽壳等资源日趋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将富含营养成分的酒糟用于杏鲍菇栽培,降低杏鲍菇栽培成本是值得研究的一项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提供了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其步骤为:

(1)丟糟前处理:白酒糟采用日晒、烘干或水洗的方法进行降酸除杂;

(2)混料:按质量份数将丟糟前处理的酒糟60~70份与木屑10~20份、麸皮10~15份、蔗糖1~2份、过磷酸钙1~2份、石膏1~2份、磷酸二氢钾0.1~0.2份、硫酸镁0.03~0.05份混合搅拌得到混合料;

(3)泡发: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料装入菌袋,加水泡发;

(4)灭菌:将泡发后的菌袋常压灭菌9~11h;

(5)接种: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于接种箱接种,接种时将栽培种送入接种穴内并压实,接种量占菌袋体积的2%~4%;

(6)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3~25℃下遮光发菌,生长10d后开窗通风换气,使菌袋温度低于28℃,在30~35d后菌丝发满菌袋;

(7)出菇: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经过5~7d后熟期出菇;

(8)出菇管理:后熟期过后,将发育成熟的菌袋转入出菇棚,除去套盖和套环,采取立体维叠摆放的出菇模式,摆放5~7层,喷水保湿,温度降至10~17℃,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育菇过程中控制菇场温度在16~25℃,菇场空气湿度在85%~95%,高温期每天喷雾状水3~5次,使袋料水分保持在60%;

(9)采收:当杏鲍菇子实体的菌柄粗壮,菌盖外展,中间下凹,边缘内卷,即可采摘。

所述的步骤(1)中的晒干处理是把鲜酒糟摊在水泥地上暴晒,不时翻动使刺激性气味挥发掉,排杂后加入酒糟重量3%~5%的石灰粉以降低酒糟酸度至ph5~6.5,晒至含水量45%备用。

所述的步骤(1)中的烘干处理前须加入石灰粉拌匀调酸,然后置于烘箱中50~60℃通风,烘至含水量45%备用。

所述的步骤(1)中的水洗处理时用自来水冲洗酒糟,然后压榨或甩干至含水量45%~55%备用。

所述的步骤(6)的菌丝培养的中后期,用灭菌细铁丝在长满菌丝的地方穿刺扎深度为3~5cm孔,以增加氧气供应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以白酒丟糟培育杏鲍菇,提供食用菌生长所需的碳源和氮源,从而使菌丝生长浓密,子实体形成早,利于菌蕾形成,使成品菇质量较佳,生物转化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其步骤为:

(1)丟糟前处理:白酒糟采用日晒、烘干或水洗的方法进行降酸除杂;

(2)混料:按质量份数将丟糟前处理的酒糟60~70份与木屑10~20份、麸皮10~15份、蔗糖1~2份、过磷酸钙1~2份、石膏1~2份、磷酸二氢钾0.1~0.2份、硫酸镁0.03~0.05份混合搅拌得到混合料;

(3)泡发: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料装入菌袋,加水泡发;

(4)灭菌:将泡发后的菌袋常压灭菌9~11h;

(5)接种: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于接种箱接种,接种时将栽培种送入接种穴内并压实,接种量占菌袋体积的2%~4%;

(6)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3~25℃下遮光发菌,生长10d后开窗通风换气,使菌袋温度低于28℃,在30~35d后菌丝发满料袋;

(7)出菇: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经过5~7d后熟期出菇;

(8)出菇管理:后熟期过后,将发育成熟的菌袋转入出菇棚,除去套盖和套环,采取立体维叠摆放的出菇模式,摆放5~7层,喷水保湿,温度降至10~17℃,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育菇过程中控制菇场温度在16~25℃,菇场空气湿度在85%~95%,高温期每天喷雾状水3~5次,使袋料水分保持在60%;

(9)采收:当杏鲍菇子实体的菌柄粗壮,菌盖外展,中间下凹,边缘内卷,即可采摘。

所述的步骤(1)中的晒干处理是把鲜酒糟摊在水泥地上暴晒,不时翻动使刺激性气味挥发掉,排杂后加入酒糟重量3%~5%的石灰粉以降低酒糟酸度至ph5~6.5,晒至含水量45%备用。

所述的步骤(1)中的烘干处理前须加入石灰粉拌匀调酸,然后置于烘箱中50~60℃通风,烘至含水量45%备用。

所述的步骤(1)中的水洗处理时用自来水冲洗酒糟,然后压榨或甩干至含水量45%~55%备用。

所述的步骤(6)的菌丝培养的中后期,用灭菌细铁丝在长满菌丝的地方穿刺扎深度为3~5cm孔,以增加氧气供应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

实施例1

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其步骤为:

(1)丟糟前处理:白酒糟采用晒干处理,把鲜酒糟摊在水泥地上暴晒,不时翻动使刺激性气味挥发掉,排杂后加入酒糟重量3%~5%的石灰粉以降低酒糟酸度至ph5~6.5,晒至含水量45%备用;

(2)混料:按质量份数将丟糟前处理的酒糟60份与木屑20份、麸皮13.75份、蔗糖2份、过磷酸钙2份、石膏2份、磷酸二氢钾0.2份、硫酸镁0.05份混合搅拌得到混合料;

(3)泡发: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料装入菌袋,加水泡发;

(4)灭菌:将泡发后的菌袋常压灭菌9h;

(5)接种: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于接种箱接种,接种时将栽培种送入接种穴内并压实,接种量占菌袋体积的2%~4%;

(6)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3℃下遮光发菌,生长10d后开窗通风换气,使菌袋温度低于28℃,在30~35d后菌丝发满菌袋;

(7)出菇: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经过5~7d后熟期出菇;

(8)出菇管理:后熟期过后,将发育成熟的菌袋转入出菇棚,除去套盖和套环,采取立体维叠摆放的出菇模式,摆放5层,喷水保湿,温度降至10~17℃,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育菇过程中控制菇场温度在16~25℃,菇场空气湿度在85%~95%,高温期每天喷雾状水5次,使袋料水分保持在60%;

(9)采收:当杏鲍菇子实体的菌柄粗壮,菌盖外展,中间下凹,边缘内卷,即可采摘。

实施例2

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其步骤为:

(1)丟糟前处理:白酒糟采用烘干方法进行降酸除杂,烘干处理前须加入石灰粉拌匀调酸,然后置于烘箱中50~60℃通风,烘至含水量45%备用;

(2)混料:按质量份数将丟糟前处理的酒糟70份与木屑15份、麸皮11.87份、蔗糖1份、过磷酸钙1份、石膏1份、磷酸二氢钾0.1份、硫酸镁0.03份混合搅拌得到混合料;

(3)泡发: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料装入菌袋,加水泡发;

(4)灭菌:将泡发后的菌袋常压灭菌11h;

(5)接种: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于接种箱接种,接种时将栽培种送入接种穴内并压实,接种量占菌袋体积的2%~4%;

(6)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5℃下遮光发菌,生长10d后开窗通风换气,使菌袋温度低于28℃,在30~35d后菌丝发满菌袋;

(7)出菇: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经过5~7d后熟期出菇;

(8)出菇管理:后熟期过后,将发育成熟的菌袋转入出菇棚,除去套盖和套环,采取立体维叠摆放的出菇模式,摆放7层,喷水保湿,温度降至10~17℃,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育菇过程中控制菇场温度在16~25℃,菇场空气湿度在85%~95%,高温期每天喷雾状水3~5次,使袋料水分保持在60%;

(9)采收:当杏鲍菇子实体的菌柄粗壮,菌盖外展,中间下凹,边缘内卷,即可采摘。

实施例3

一种白酒丢糟培育杏鲍菇的方法,其步骤为:

(1)丟糟前处理:白酒糟采用日晒、烘干或水洗的方法进行降酸除杂;

(2)混料:按质量份数将丟糟前处理的酒糟65份与木屑16份、麸皮14.31份、蔗糖1.5份、过磷酸钙1.5份、石膏1.5份、磷酸二氢钾0.15份、硫酸镁0.04份混合搅拌得到混合料;

(3)泡发:将步骤(2)中得到的混合料装入菌袋,加水泡发;

(4)灭菌:将泡发后的菌袋常压灭菌10h;

(5)接种:灭菌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于接种箱接种,接种时将栽培种送入接种穴内并压实,接种量占菌袋体积的2%~4%;

(6)菌丝培养:接种后置于24℃下遮光发菌,生长10d后开窗通风换气,使菌袋温度低于28℃,在30~35d后菌丝发满菌袋;

(7)出菇:菌丝后熟,菌丝满袋后,经过5~7d后熟期出菇;

(8)出菇管理:后熟期过后,将发育成熟的菌袋转入出菇棚,除去套盖和套环,采取立体维叠摆放的出菇模式,摆放6层,喷水保湿,温度降至10~17℃,空气相对湿度85%~90%,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育菇过程中控制菇场温度在16~25℃,菇场空气湿度在85%~95%,高温期每天喷雾状水3~5次,使袋料水分保持在60%;

(9)采收:当杏鲍菇子实体的菌柄粗壮,菌盖外展,中间下凹,边缘内卷,即可采摘。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