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3155发布日期:2020-06-30 20:40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在我国果树、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每年因病虫害而遭受的损失十分严重,使用防治病虫害的杀虫杀菌剂对保护农作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真菌和/或害虫易混合发生或对当前已知产品已经产生抗性或有产生抗性的风险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加有效控制或预防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抗药性的产生,其次最重要的是要防治功能多,防治效果优异,但是,目前的农药都比较单一,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农民需多次用药,分别防治不同的虫害和不同的疾病,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提高用药成本,而且每次防虫治病的效果都不够全面和理想,每次的用量大,频繁用药,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大,导致作物农药残留量大,不利于人类健康。

如,cn101087531b公开了基于选取的新烟碱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虫剂,由新烟碱类杀虫剂(一种选自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啉、呋虫胺、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噻虫嗪)和以至少一种选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真菌剂(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胺、苯氧菌胺和肟醚菌胺)复配。其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成分对蜜蜂等等授粉昆虫生存造成威胁,不利于生态环保。cn108184893a公开了一种含含吡唑醚菌酯、申嗪霉素和吡虫啉的复配种衣剂,其有效成分为吡唑醚菌酯、申嗪霉素和吡虫啉,所述吡唑醚菌酯、申嗪霉素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1~20:0.1~6:5-60。剂型单一,只能处理种子,防治范围较窄,且吡虫啉成分对蜜蜂高毒。cn105265471a公开了一种含灵芝多糖和噻虫胺的抗病防虫组合物。它包括有效成分、助剂和填料;其中有效成分由灵芝多糖、吡唑醚菌酯和噻虫胺组成,应用于玉米、棉花、小麦等病害防治。防治范围有限,且含有对蜜蜂高毒的噻虫胺。cn108464309a公开了含有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和毒死蜱的种子处理组合物:吡唑醚菌酯2-10%,氟吡菌酰胺2-10%,毒死蜱5-25%,分散剂0.1-3%,增稠剂0.1-2.5%,乳化剂5-12%,防冻剂0.2-3%,着色剂0.2-2.8%,消泡剂0.1-2%,成膜剂0.5-3.5%,余量为溶剂。剂型单一,只能处理种子,防治范围较窄。cn108541709a公开了一种含有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呋虫胺的种衣剂组合物,主要用于花生、玉米、小麦等作物种子包衣使用,加工剂型为悬浮种衣剂,用于防治各类作物苗期病害及虫害。剂型单一,只能处理种子,防治范围较窄。cn108308190a公开了一种含吡唑醚菌酯和喹啉酮的杀菌组合物,吡唑醚菌酯和喹啉酮的质量份数比为1~20:30~1,杀菌组合物适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只能防治病害,且应用范围很窄。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近年世界农化市场增长最快的一类杀虫剂,现居各类杀虫剂市场之首,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长期使用易产生抗性和药害问题,而且对蜜蜂毒性大,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烟碱类农药对蜜蜂等授粉昆虫生存造成威胁,并导致蜜蜂聚居地和种群数量的减少,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部分国家已采取禁用措施,如:2012年8月,法国农业部禁止使用噻虫嗪处理油菜种子,并呼吁在欧盟范围内全面禁用噻虫嗪;2013年12月开始欧盟临时禁用吡虫啉、噻虫嗪及噻虫胺三种新烟碱类杀虫剂;针对新烟碱农药对蜜蜂的潜在风险,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都已开始跟进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审查;中国农业部也组织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我国蜜蜂的风险分析研讨会,强调在产品登记评审中要更加关注对蜜蜂的影响。因此,研发对蜜蜂安全的低毒替代杀虫剂品种是国内外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生态环保意义。

戊吡虫胍,化学名称为1-硝基-3-[(6-氯吡啶-3-基)甲基]-4-戊亚甲基氨基胍,属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全新杀虫剂,其将新烟碱类杀虫剂与缩胺脲类杀虫剂的活性结构构建到同一分子中,兼具新烟碱类杀虫剂和钠离子通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因而也兼具这两类杀虫剂的杀虫谱,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有多作用靶标的特点,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大大降低。该产品对蚜虫、飞虱、棉铃虫等多种害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戊吡虫胍具有的独特作用机理使其比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效显著且持效期更长,对蜜蜂等有益生物低毒,对蜜蜂的急性摄入(48h)和急性触杀(48h)的lc50分别为10800mg/l和51.82μg/蜂,远低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分别为11.99mg/l和0.0723μg/蜂),克服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毒性的缺点。

吡唑醚菌酯是basf开发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期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目前已广泛用于100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的预防和防治。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诱导许多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理变化,如它能增强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即使是在植物不发病的情况下,吡唑醚菌酯也可以通过控制继发病和减轻来自非生物因子的压力来提高作物产量。

虽然现有技术将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组合的制剂有很多,但还未见将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复配使用的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杀菌效果好、用药次数少、抗性风险低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包括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

戊吡虫胍,属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全新杀虫剂,兼具新烟碱类杀虫剂和钠离子通道抑制剂类杀虫剂的结构特征,因而也兼具这两类杀虫剂的杀虫谱,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具有多作用靶标的特点,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大大降低。对蜜蜂等有益生物低毒。

吡唑醚菌酯是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具有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应用范围广。

两种有效成分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不同,两者复配,经本发明实施例表明,在合理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和增效作用,可以减少农药活性成分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其中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比为1:50~50:1,优选为1:20~20:1,更优选为1:10~10: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中的应用。作为优选,农作物为水稻、麦类、蔬菜、香蕉、西瓜、玉米、花生、油菜、果树、观赏植物。其中,蔬菜包括黄瓜、甘蓝、豆类、马铃薯、西红柿等。

所述虫害为稻飞虱、螟虫、叶蝉、蚜虫、夜蛾和棉铃虫;所述病害为真菌病害,具体为水稻纹枯病、稻瘟病、麦类白粉病、叶枯病、黄瓜霜霉病、豆类叶斑病、马铃薯晚疫病、香蕉叶斑病、草莓白粉病、西瓜炭疽病、香蕉黑星病、苹果树褐斑病、柑橘树树脂病、花生叶斑病和玉米大斑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杀虫杀菌制剂,包括上述杀虫杀菌组合物。

其中,所述杀虫杀菌制剂中杀虫杀菌组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优选为2~80%,更优选为10~50%。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杀菌制剂还包括农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辅料。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领域所公知的方法,通过选择辅料,制成农业上可接受的任何剂型,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干粉剂、悬乳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所述辅料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适用于农药制剂的辅料,本发明优选包括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展着剂、稳定剂、增稠剂、防冻剂、崩解剂、粘合剂、消泡剂、成膜剂、着色剂、填料和溶剂中的一种或两者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聚羧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脂肪醇硫酸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拉开粉bx、皂角粉、茶枯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乳化剂选自烷基苯磺酸钙、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苯基酚聚氧乙基醚、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吐温系列、斯潘系列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展着剂为聚乙烯醇、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聚三硅氧烷和油酸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稳定剂为环氧化植物油,优选环氧化大豆油、环氧化亚麻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增稠剂选自明胶、黄原胶、聚乙二醇、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抗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尿素、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崩解剂选自膨润土、硫酸铵、氯化铝、尿素、氯化镁、葡萄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粘合剂选自硅藻土、有机膨润土、环糊精、松香、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消泡剂选自有机硅油、乙醇、环氧大豆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2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成膜剂选自聚乙烯醇、聚乙二醇、明胶、阿拉伯胶、黄原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填料选自白炭黑、玉米淀粉、高岭土、硅藻土、硫酸钠、硫酸铵膨润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选自松脂基油、石油醚、异丙醇、乙醇、乙酸乙酯、大豆油、油酸甲酯、白油和松节油甲基萘高级脂肪烃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处理种子的方法,该方法将种子、播种种子的介质与本发明所述的杀虫杀菌制剂接触。所述“播种种子的介质”是指任何适合种子生长植物和/或幼苗的生长环境如土壤和其他生长介质。所述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优选为悬浮种衣剂,悬浮种衣剂由以下组分组成:

本发明杀虫杀菌组合物5~50%、分散剂2~10%、润湿剂2~10%、成膜剂0.1~5%、抗冻剂1~6%、着色剂0.1~5%,增稠剂1~5%、消泡剂0~2%、粘合剂0~2%、余量为水。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农作物特性在上述悬浮种衣剂中添加适当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肥料,促进生长和抗逆性。

本发明杀虫杀菌制剂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能阻止或破坏出现在植物或不同的有益植物上的植物器官(果树、花、叶、茎、块茎、根)上的真菌和害虫,之后继续生长的植物器官仍不受这些真菌和害虫的浸染,还可收获后施用或拌种施用,或用于处理植物繁殖材料,特别是种子。

优选的,所述杀虫杀菌制剂用于防治水稻、麦类、蔬菜(例如黄瓜、甘蓝、豆类、马铃薯、西红柿)、香蕉、西瓜、玉米、花生、油菜、果树、观赏植物的真菌病害和害虫。

优选的,所述害虫为稻飞虱、螟虫、叶蝉、蚜虫、夜蛾、棉铃虫等害虫。

优选的,所述病害为水稻纹枯病、稻瘟病、麦类白粉病、叶枯病、黄瓜霜霉病、豆类叶斑病、马铃薯晚疫病、香蕉叶斑病、草莓白粉病、西瓜炭疽病、香蕉黑星病、苹果树褐斑病、柑橘树树脂病(砂皮病)、花生叶斑病、玉米大斑病等病害。

本发明对上述杀虫杀菌制剂的使用方法并无特殊限定,可以根据剂型采用农业上通常采用的方法,优选采用种子处理、喷雾的方法。在播种前用本发明种子处理制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活性成分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相互协同增效,能够同时从不同的靶标点进行作用,为种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其环境相容性好,毒性低,对人畜、天敌等生物安全;出苗后或定植的时候等病害发生初期喷雾施用一次,即可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持效期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组合物有效活性成分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在特定范围内表现出很好的互补作用,具有多作用靶点,能够兼治虫害和病害,并且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大田防效明显高于单剂,为现有杀虫/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病虫害群体的治理提供新的选择。

(2)本发明所述杀虫杀菌组合物中活性成分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相互协同增效,可减少施药次数,能有效降低作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施药成本,同时抗性风险低。

(3)本发明所述杀虫杀菌组合物对作物安全性好,对蜜蜂等有益生物低毒,可作为对蜜蜂高毒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理想的替代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及其用途中所用原药、助剂及填料均可由市场购得。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5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活性成分50:1)

戊吡虫胍50%、吡唑醚菌酯1%、十二烷基硫酸钠2%、木质素磺酸钠1%、羧乙基纤维素3%、着色剂0.5%、白炭黑5%、有机硅藻土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的方法混合制得51%戊吡虫胍·戊吡虫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实施例2:3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乳剂(活性成分30:1)

戊吡虫胍30%、吡唑醚菌酯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拉开粉5%、聚乙二醇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硅酮类化合物0.3%、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乳剂的方法混合制得3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实施例3:2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乳剂(活性成分20:1)

戊吡虫胍20%、吡唑醚菌酯1%、烷基苯磺酸钙3%、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4%、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4%、聚乙二醇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水乳剂的方法制得2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实施例4:44%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种衣剂(活性成分10:1)

戊吡虫胍40%、吡唑醚菌酯4%、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6%、聚乙烯醇5%、乙二醇6%、着色剂1%、黄原胶1%、羧甲基纤维素钠3%、环氧大豆油0.4%、淀粉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浮剂种衣剂的方法混合制得44%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5:5%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种衣剂(活性成分4:1)

戊吡虫胍4%、吡唑醚菌酯1%、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聚乙二醇10%、丙二醇10%、着色剂0.5%、黄原胶5%、羧甲基纤维素钠4%、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浮剂种衣剂的方法混合制得5%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6:80%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活性成分5:3)

戊吡虫胍50%、戊吡虫胍30%、木质素磺酸钠5%、硫酸铵2%、聚羧酸盐2%、淀粉2%、轻质碳酸钙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水分散粒剂的方法混合制得到80%的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7:2%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乳剂(活性成分1:1)

戊吡虫胍1%、吡唑醚菌酯1%、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6%、苯基酚聚氧乙基醚8%、石油醚10%、松脂基油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乳油的方法混合制得2%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乳剂。

实施例8:20%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种衣剂(活性成分1:1)

戊吡虫胍10%、吡唑醚菌酯10%、烷基酚聚氧乙烯基磷酸酯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6%、聚乙烯醇3%、丙二醇2%、着色剂0.1%、黄原胶2%、羧甲基纤维素钠2%、环氧大豆油0.3%、淀粉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浮剂种衣剂的方法混合制得20%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9:30%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活性成分1:2)

戊吡虫胍10%、吡唑醚菌酯20%、皂角粉6%、木质素磺酸钠5%、有机硅油1%、乙二醇2%、羧甲基纤维素钠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制得30%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实施例10:18%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活性成分1:5)

戊吡虫胍3%、吡唑醚菌酯15%、皂角粉5%、木质素磺酸钠5%、有机硅油1%、乙二醇2%、羧甲基纤维素钠4%、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悬浮剂的方法混合制得18%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实施例11:44%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活性成分1:10)

戊吡虫胍4%、吡唑醚菌酯40%、茶枯粉5%、乙醇2%、木质素磺酸钠5%、硅藻土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的方法混合,粉碎至一定细度,再经过混匀成产品,得到44%的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2:63%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活性成分1:20)

戊吡虫胍3%、吡唑醚菌酯60%、木质素磺酸钠5%、硫酸铵3%、聚羧酸盐4%、淀粉2%、高岭土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水分散粒剂的方法混合制得到63%的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3:3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干粉剂(活性成分1:30)

戊吡虫胍1%、吡唑醚菌酯30%、羧甲基纤维素10%、十二烷基硫酸钠4%、木质素磺酸钠1%、聚乙二醇3%、白炭黑5%、滑石粉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常规配制干粉剂的方法粉碎混合制得31%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干粉剂。

实施例14:76.5%戊吡虫胍·戊吡虫胍可湿性粉剂(活性成分1:50)

戊吡虫胍1.5%、吡唑醚菌酯75%、茶枯粉4%、有机硅油2%、木质素磺酸钠4%、硅藻土补足100%。将以上原料按照常规配制可湿性粉剂的方法混合,粉碎至一定细度,再经过混匀成产品,得到76.5%的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5: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复配的室内毒力测定

1、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不同配比联合毒力测试

1.1供试药剂

96%戊吡虫胍原药、97.5%吡唑醚菌酯原药、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不同比例混配制剂

1.2供试靶标

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甘蓝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1.3水稻稻瘟病室内毒力测定: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将培养好的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设置清水空白对照,48h后观察结果。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处理浓度对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

1.4稻纵卷叶螟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毛细管微量点滴器容积为1.0微升。用微量点滴器将药液逐头点滴于二化螟幼虫的背面,每一种浓度处理30头幼虫,每5头放入一个直径为9厘米的培养皿,皿内放置少量饲料供取食。另用清水作为对照。经处理后的幼虫仍放在饲养室内,48h后检查死亡率。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1.5稻飞虱室内毒力测定:方法同1.4。

1.6甘蓝蚜虫室内毒力测定内毒力测定:方法同1.4。

1.7小麦白粉病室内毒力测定内毒力测定:方法同1.3。

以上室内毒力试验的测定结果见表1。

表1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的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戊吡虫胍和吡唑醚菌酯按照1:10~20:1的比例复配,对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甘蓝蚜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表现在其lc50和ec50均有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尤其是1:10~10:1时,增效作用尤为显著,表明二者复配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实施例16: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复配的药效试验

1、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用实施例复配制剂与各组分单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选择无风无雨的天气进行试验,在调查的整个阶段无降雨,以水稻稻瘟病为试验对象。施药方法采用稀释喷雾(发病初期施药),设置对照试验。稻瘟病病害情况,并计算防效。防效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病害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片叶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药效计算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下面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表2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组合物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戊吡虫胍对稻瘟病无效,但是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后能有效地防治稻瘟病,防治效果优于单剂,并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没有药害。

2、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

用实施例复配制剂与各组分单剂进行大田药效试验。选择无风无雨的天气进行试验,在调查的整个阶段无降雨,以稻飞虱为试验对象。采用稀释喷雾(发病初期施药)的方法施药,设置对照试验,调查稻飞虱,并计算防效。防效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防治效果(%)=(1-tacb/tbca)×100%

式中:ta为处理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tb为处理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ca为对照区防治后存活的个体数量;ca为对照区防治前存活的个体数量。

试验结果如下:

表3戊吡虫胍·吡唑醚菌酯组合物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对稻飞虱无效,但是戊吡虫胍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后能有效地防治稻飞虱,防治效果优于单剂,并且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靶标作物没有药害。

3、种子处理制剂田间药效试验:

使用实施例、对比例和清水对照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并用出苗率和病株率来衡量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程度。田间试验须安排在历年发病地区,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肥料、播栽期、生育阶段及作物株行距)须均匀一致,管理水平一致。设置实施例、对比例(18%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和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4次,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必须使种子均匀地沾上药剂,且实施例和对比例每1kg种子的药剂有效成分施用量相同。共调查两次,第一次调查:当清水对照小区齐苗时,调查所有小区定量播种行的出苗情况,计算出苗率。第二次调查:清水对照小区出现明显病状时调查所有小区病株数,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计算病株率、防治效果。公式如下。

表4药剂拌种播种后第一次调查出苗率对比表

表5药剂拌种播种后第二次调查病株率计算防效对比表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对比例和清水对照拌种处理种子的出苗率和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杀虫杀菌组合物制剂在有效成分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出苗率和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单剂的效果。相比单剂可明显降低用药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并减低了抗性风险。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