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5057发布日期:2018-09-21 19:4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种植容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盆栽植物既能美化家居环境,叉能改善空气质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盆栽植物装点家具环境和室内办公环境。目前,市场上的盆栽容器由供水装置和定植篮组成,定植篮为带有多个第一通孔的塑料筐结构,框内填充有小石子或陶粒等基质,通过这些基质将植物固定在定植篮内,利用定植篮的外凸边框将定植篮挂设于供水装置的开口上以将定植篮置于供水装置内,或者通过在供水装置的开口上架设定制盖板,定制盖板上设有与定植篮相配合的通孔,利用定植篮的外凸边框将定植篮挂设于定制盖板的通孔上,以将定植篮置于供水装置内,供水装置中储存有一定量的营养液,由植物根系进行吸收,供植物生长。现有技术中,大多数供水装置中没有设置加水结构,当需要向供水装置中添加营养液时,需要将定植篮移开,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包括顶部设有开口的容器本体,容器本体内部设有空腔和隔板;

隔板将空腔分成相互连通的供液区和储液区,储液区位于供液区的下方;

供液区内设有注液通道,注液通道设置于容器本体的内壁上,注液通道呈竖向布置;

隔板的边部设有与注液通道的底部相配合的第一缺口,注液通道的底部与储液区相连通;

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容器本体内部设置注液通道,采用注液通道作为供水装置的加水结构,可以在不移开定植篮或定制盖板的情况下,通过注液通道向容器本体的空腔内注入营养液,由此可以大大便于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容器本体内部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将空腔分成供液区和储液区,储液区位于供液区的下方,定植篮放置于供液区内,由于注液通道的底部与储液区相连通,通过注液通道注入的营养液将先流入储液区中,随着储液区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储液区内的营养液可以通过隔板上的第一通孔进入到供液区内,由于定植篮为镂空结构,通过定植篮上的小孔,植物可以吸收供液区内的营养液。为了提高植物的吸水效果,可以在定植篮上绑上一根或几根棉绳,棉绳的一段埋在定植篮中,另一段通过隔板上的第一通孔伸入储液区内,也可以在隔板的第一通孔中设置吸水海绵,吸水海绵的一端伸入供液区内,另一端伸入储液区内,由此,通过吸水海绵,可以将储液区内的营养液不断输送至供液区内,以供植物吸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注液通道的顶部盖设有顶盖。由此,通过在注液通道的顶部盖设顶盖,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到储液区并沉积在储液区底部,污染容器本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盖的顶部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边沿。由此,通过在顶盖的顶部设置向外凸出设置的边沿,可以便于将顶盖盖设于注液通道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板的中央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下方设有第一连接管,容器本体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连接管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能够套装于第二连接管上。由此,通过将第一连接管套装于第二连接管上,可以将隔板固定在容器本体内部,此种设计不仅可以便于隔板的固定,同时也可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容器本体上设有液位显示组件,液位显示组件包括透明展示窗口和浮球,透明展示窗口与容器本体的壳体密封连接,透明展示窗口与容器本体的空腔相互连通,浮球位于空腔内。由此,通过在容器本体上设置包括透明展示窗口和浮球的液位显示组件,可以通过透明展示窗口观看浮球的位置,以判断是否需要向储液区内添加营养液,防止植物因缺水而不能正常生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储液区内设有用于装设浮球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靠近透明展示窗口所在位置,限位组件与透明展示窗口相互连通。由此,通过在储液器区内设置用于装设浮球的限位组件,通过该限位组件,可以对浮球起到限位作用,便于人们通过透明展示窗口观看浮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板的边部设有与限位组件相配合的第二缺口,第二缺口的上方设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支撑竖板、位于两支撑竖板之间的支撑侧板以及与支撑竖板和支撑侧板的顶部相连的支撑顶板,支撑侧板远离透明展示窗口所在位置,支撑竖板的底部设有卡口,限位组件的顶部设有与卡口相配合的卡钩。由此,通过在隔板上设置支撑组件,并在支撑组件的支撑侧板上设置卡口,限位组件的顶部设置卡钩,通过将卡钩卡接入卡口内,可以稳固地对限位组件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顶板上设有第三缺口,限位组件的顶部设有第四缺口。由此,通过在支撑顶板上设置第三缺口,在限位组件的顶部设置第四缺口,可以使得储液区内的营养液可以通过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流入供液区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组件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竖板,两第一限位竖板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一横板相连,两第一限位竖板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二横板相连,两第一限位竖板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竖板,第二限位竖板的一端与第一横板相连,第二限位竖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板相连。由此,此种设计可以简化限位组件的整体结构,同时也便于浮球的安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横板上设有一对相对设设置的挡板。由此,通过在第二横板上设置挡板,可以进一步对浮球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浮球可以沿着限位组件所在位置上浮与下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沿图4所示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A-A面的剖视图;

图6为图3所示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中的液位显示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液位显示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如图所示,该设有加水结构的供水装置包括顶部设有开口的容器本体1,容器本体1内部设有空腔11和隔板2。

其中,隔板2将空腔11分成相互连通的供液区111和储液区112,储液区112位于供液区111的下方,供液区111内设有注液通道3,注液通道3设置于容器本体1的内壁上,注液通道3呈竖向布置,隔板2的边部设有与注液通道3的底部相配合的第一缺口21,注液通道3的底部与储液区112相连通,隔板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22。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容器本体1内部设置注液通道3,采用注液通道3作为供水装置的加水结构,可以在不移开定植篮或定制盖板的情况下,通过注液通道3向容器本体1的空腔11内注入营养液,由此可以大大便于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容器本体1内部设置隔板2,通过隔板2将空腔11分成供液区111和储液区112,储液区112位于供液区111的下方,定植篮放置于供液区111内,由于注液通道3的底部与储液区112相连通,通过注液通道3注入的营养液将先流入储液区112中,随着储液区112内的液面不断上升,储液区112内的营养液可以通过隔板2上的第一通孔22进入到供液区111内,由于定植篮为镂空结构,通过定植篮上的小孔,植物可以吸收供液区111内的营养液。为了提高植物的吸水效果,可以在定植篮上绑上一根或几根棉绳,棉绳的一段埋在定植篮中,另一段通过隔板2上的第一通孔22伸入储液区112内,也可以在隔板2的第一通孔22中设置吸水海绵,吸水海绵的一端伸入供液区111内,另一端伸入储液区112内,由此,通过吸水海绵,可以将储液区112内的营养液不断输送至供液区111内,以供植物吸收。

注液通道3的顶部可盖设有顶盖4。由此,通过在注液通道3的顶部盖设顶盖4,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灰尘进入到储液区112,并沉积在储液区112底部,污染容器本体1。

顶盖4的顶部可设有向外凸出设置的边沿41。由此,通过在顶盖4的顶部设置向外凸出设置的边沿41,可以便于将顶盖4盖设于注液通道3的顶部。

隔板2的中央可设有第二通孔23,第二通孔23的下方设有第一连接管5,容器本体1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连接管5相配合的第二连接管6,第一连接管5能够套装于第二连接管6上。由此,通过将第一连接管5套装于第二连接管6上,可以将隔板2固定在容器本体1内部,此种设计不仅可以便于隔板2的固定,同时也可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容器本体1上可设有液位显示组件7,液位显示组件7包括透明展示窗口71和浮球72,透明展示窗口71与容器本体1的壳体密封连接,透明展示窗口71与容器本体1的空腔11相互连通,浮球72位于空腔11内。由此,通过在容器本体1上设置包括透明展示窗口71和浮球72的液位显示组件7,可以通过透明展示窗口71观看浮球72的位置,以判断是否需要向储液区112内添加营养液,防止植物因缺水而不能正常生长。

为了使得浮球72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内上浮与下沉,储液区112内可设有用于装设浮球72的限位组件73,限位组件73靠近透明展示窗口71所在位置,限位组件73与透明展示窗口71相互连通。由此,通过在储液器区内设置用于装设浮球72的限位组件73,通过该限位组件73,可以对浮球72起到限位作用,便于人们通过透明展示窗口71观看浮球72。

隔板2的边部可设有与限位组件73相配合的第二缺口24,第二缺口24的上方设有支撑组件8,支撑组件8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支撑竖板81、位于两支撑竖板81之间的支撑侧板82以及与支撑竖板81和支撑侧板82的顶部相连的支撑顶板83,支撑侧板82远离透明展示窗口71所在位置,支撑竖板81的底部设有卡口811,限位组件73的顶部设有与卡口811相配合的卡钩731。由此,通过在隔板2上设置支撑组件8,并在支撑组件8的支撑侧板82上设置卡口811,限位组件73的顶部设置卡钩731,通过将卡钩731卡接入卡口811内,可以稳固地对限位组件73进行固定。

优选地,支撑顶板83上可设有第三缺口831,第三缺口831的尺寸设计要满足使得浮球72不能通过第三缺口831的要求,限位组件73的顶部可设有第四缺口732。由此,通过在支撑顶板83上设置第三缺口831,在限位组件73的顶部设置第四缺口732,可以使得储液区112内的营养液可以通过第三缺口831和第四缺口732流入供液区111内。

为了简化限位组件73的整体结构,限位组件73可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竖板733,两第一限位竖板733的顶部之间通过第一横板734相连,两第一限位竖板733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二横板735相连,两第一限位竖板733之间设有第二限位竖板736,第二限位竖板736的一端与第一横板734相连,第二限位竖板736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板735相连。由此,此种设计可以便于浮球72的安放。

第二横板735上可设有一对相对设设置的挡板737。由此,通过在第二横板735上设置挡板737,可以进一步对浮球72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浮球72可以沿着限位组件73所在位置上浮与下沉。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