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州鲈幼苗运输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8897发布日期:2018-08-24 17:2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鱼苗运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州鲈幼苗运输箱。



背景技术:

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是典型肉食性淡水鱼类,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并取得养殖、繁殖的成功,繁殖的鱼苗已被引种到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养殖,而且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水产养殖中经常需要进行鱼苗运输,加州鲈也不例外,加州鲈鱼苗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鱼苗密度大、运输箱内的空气不流通,容易导致鱼苗缺氧、甚至是死亡,同时,鱼苗的排泄物、分泌物等也会导致运输箱中的水体收到污染,鱼苗的生存环境变差,甚至导致鱼苗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州鲈幼苗运输箱,解决现有的鱼苗运输箱容易出现鱼苗缺氧以及水体污染,进而导致鱼苗死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加州鲈幼苗运输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鱼苗层、曝气层以及过滤层,所述鱼苗层与曝气层之间通过滤板实现连通,所述曝气层与过滤层之间通过隔板隔开;

所述曝气层内设置有管式曝气器、第一斜板和第二斜板,所述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较高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呈倒V字结构,较低的一端向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管式曝气器设置在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的连接处,且管式曝气器与箱体外的风机相连,所述管式曝气器上至少有两排出气孔分别向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的较低一端方向吹气,所述第一斜板与箱体内壁之间的隔板上设有第一滤口,第二斜板与箱体内壁之间的隔板上设有第二滤口,曝气层与过滤层通过第一滤口、第二滤口实现连通;

所述过滤层包括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以及汇集室,所述第一过滤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海绵过滤室、第一玻璃环过滤室以及第一活性炭过滤室,所述第一海绵过滤室、第一玻璃环过滤室以及第一活性炭过滤室内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海绵层、第一玻璃环层、第一活性炭层;所述第二过滤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海绵过滤室、第二玻璃环过滤室以及第二活性炭过滤室,所述第二海绵过滤室、第二玻璃环过滤室以及第二活性炭过滤室内分别对应设有第二海绵层、第二玻璃环层、第二活性炭层;所述汇集室分别与第一活性炭过滤室、第二活性炭过滤室连通;所述第一过滤区和/或第二过滤区和/或汇集室设有排水口;

还包括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一循环管,所述第一循环管的一端与汇集室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循环泵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循环泵的出水口与鱼苗层连通。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循环泵和第二循环管,所述第二循环管的一端与汇集室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循环泵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循环泵的出水口与鱼苗层连通,所述第一循环管与第二循环管分别位于汇集室的两侧。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曝气层与过滤层之间通过搭扣实现可拆式连接,曝气层与过滤层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垫。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斜板、第二斜板分别与隔板所成的夹角为15~30度。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箱盖,所述箱盖的大小和形状与箱体相匹配,箱盖上设有若干的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管式曝气器、滤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不仅能够为鱼苗层中鱼苗的呼吸提供必要的氧气,同时,还能够将鱼苗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较为彻底地从鱼苗层、曝气层送入到过滤层中,避免排泄物、分泌物等长时间停留在鱼苗层、曝气层中而影响水体的水质,威胁鱼苗的健康。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三级过滤处理,分别是海绵过滤、玻璃环过滤、活性炭过滤,海绵过滤将体积较大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拦截下来,玻璃环过滤将排泄物、分泌物等中的有害成分分解掉,而活性炭过滤对颗粒物进行吸附,经过这三个过滤步骤后,对排泄物、分泌物等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处理,得到的较为纯净的水体直接通过循环泵抽回到鱼苗层中,实现水体的循环处理、循环利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组过滤结构,过滤之后的纯净水体在汇集室中汇集,这样大大加快了对水体的处理,使水体中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能够被快速处理,防止其长时间停留在运输箱内而影响鱼苗的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上未显示循环单元);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箱体,2、鱼苗层,3、曝气层,4、过滤层,5、滤板,6、管式曝气器,7、第一斜板,8、第二斜板,9、第一滤口,10、第二滤口,11、第一海绵过滤室,12、第一玻璃环过滤室,13、第一活性炭过滤室,14、第一海绵层,15、第一玻璃环层,16、第一活性炭层,17、汇集室,18、第二海绵过滤室,19、第二玻璃环过滤室,20、第二活性炭过滤室,21、第二海绵层,22、第二玻璃环层,23、第二活性炭层,24、隔板,25、搭扣,26、第一循环泵,27、第一循环管,28、第二循环泵,29、第二循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加州鲈幼苗运输箱,包括箱体1,箱体1内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鱼苗层2、曝气层3以及过滤层4,鱼苗层2与曝气层3之间通过滤板5实现连通,运输过程中的加州鲈鱼苗在鱼苗层2内,鱼苗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通过滤板5沉降到曝气层3,而鱼苗无法进入到曝气层3中,只能在鱼苗层2活动,曝气层3与过滤层4之间通过隔板24隔开。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曝气层3内设置有管式曝气器6、第一斜板7和第二斜板8,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较高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呈倒V字结构,较低的一端向相反方向延伸,管式曝气器6设置在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的连接处,且管式曝气器6与箱体1外的风机相连,管式曝气器6上至少有两排出气孔分别向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的较低一端方向吹气,第一斜板7与箱体1内壁之间的隔板24上设有第一滤口9,第二斜板8与箱体1内壁之间的隔板24上设有第二滤口10,曝气层3与过滤层4通过第一滤口9、第二滤口10实现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斜板7、第二斜板8的倾斜角对箱体的体积以及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滑落速度均有影响,为了获得较佳的效果,本实施例将第一斜板7、第二斜板8分别与隔板24所成的夹角设计为15~30度。

本实施例的过滤层4包括第一过滤区、第二过滤区以及汇集室17,所述第一过滤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海绵过滤室11、第一玻璃环过滤室12以及第一活性炭过滤室13,第一海绵过滤室11、第一玻璃环过滤室12以及第一活性炭过滤室13内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海绵层14、第一玻璃环层15、第一活性炭层16;第二过滤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海绵过滤室18、第二玻璃环过滤室19以及第二活性炭过滤室20,第二海绵过滤室18、第二玻璃环过滤室19以及第二活性炭过滤室20内分别对应设有第二海绵层21、第二玻璃环层22、第二活性炭层23;汇集室17分别与第一活性炭过滤室13、第二活性炭过滤室20连通;第一过滤区和/或第二过滤区和/或汇集室17设有排水口,鱼苗转移完毕后,可通过排水口将箱体1内的水排出。

鱼苗层2内的加州鲈鱼苗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经滤板5沉降到曝气层3中的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上,管式曝气器6在外部风机的作用下向第一滤口9、第二滤口10方向吹气,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上的排泄物等在管式曝气器6的吹动作用下,分别沿着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向第一滤口9、第二滤口10运动,然后经第一滤口9、第二滤口10分别进入到第一过滤区的第一海绵过滤室11、第二过滤区的第二海绵过滤室18,排泄物等经第一海绵过滤室11、第二海绵过滤室18初步拦截过滤后,较大的颗粒物被截留在第一海绵过滤室11、第二海绵过滤室18内,较小的排泄物进入到第一玻璃环层15、第二玻璃环层22中,第一玻璃环层15、第二玻璃环层22中设有若干玻璃环,玻璃环内的硝化菌将排泄物、分泌物等中的有害物质分解,得到较为清澈的水体,并进入到第一活性炭过滤室13、第二活性炭过滤室20中,第一活性炭过滤室13、第二活性炭过滤室20中的活性炭对水中的颗粒杂质进行吸附,得到更为纯净的水体,并在汇集室17中汇集,从而完成鱼苗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收集、过滤处理,实现对鱼苗水体的净化,使鱼苗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清除。

本实施例还包括循环单元,循环单元包括第一循环泵26和第一循环管27,第一循环管27的一端与汇集室17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循环泵26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循环泵26的出水口与鱼苗层2连通。在循环单元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循环泵26和第一循环管27,将已经处理为较为纯净的水体抽回到鱼苗层2中,实现对水体的循环处理、循环利用。

本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采用管式曝气器6,不仅能够为鱼苗层2中鱼苗的呼吸提供必要的氧气,同时,在滤板5、第一斜板7、第二斜板8的配合作用下,将鱼苗产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较为彻底地从鱼苗层2、曝气层3送入到过滤层4中,避免排泄物、分泌物等长时间停留在鱼苗层2、曝气层3中而影响水体的水质,威胁鱼苗的健康;本实施例采用三级过滤处理,分别是海绵过滤、玻璃环过滤、活性炭过滤,海绵过滤将体积较大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拦截下来,玻璃环过滤将排泄物、分泌物等中的有害成分分解掉,而活性炭过滤对颗粒物进行吸附,经过这三个过滤步骤后,对排泄物、分泌物等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处理,得到的较为纯净的水体直接通过循环泵抽回到鱼苗层2中,实现水体的循环处理、循环利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组过滤结构,过滤之后的纯净水体在汇集室17中汇集,这样大大加快了对水体的处理,使水体中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能够被快速处理,防止其长时间停留在运输箱内而影响鱼苗的健康。

本实施例通过将管式曝气器6设置在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的连接处,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用于承接鱼苗层2沉降下来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通过双向分流的形式,不仅使沉降在曝气层3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被吹扫得更快,而且更为彻底,有利于实现排泄物、分泌物等的快速过滤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管式曝气器6设置有若干出气孔,一些出气孔用于向水体内注入气体,增大水体中的溶氧量,一些出气孔用于吹扫沉降在第一斜板7与第二斜板8上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并最终将排泄物、分泌物等吹扫至第一滤口9、第二滤口10,使其进入到最下层的过滤层4中。

为了提高循环效率,本实施例可增加第二循环泵28和第二循环管29,第二循环管29的一端与汇集室17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循环泵28的进水口连通,第二循环泵28的出水口与鱼苗层2连通,第一循环管27与第二循环管29分别位于汇集室17的两侧。第二循环泵28和第二循环管29构成一套单独的循环,与第一循环泵26和第一循环管27构成的循环一起,同时将汇集室17中纯净水体抽回到鱼苗层2中,提高排泄物、分泌物等的处理效率。

为了更好地实现过滤层4内的各过滤结构的清洗与更换,本实施例可将曝气层3与过滤层4设计为采用搭扣25实现的可拆式连接,通过搭扣25,可使曝气层3与过滤层4较为紧密地连接,且方便分离,搭扣25为现有结构,在此不再对其结构做过多说明;为了进一步确保曝气层3与过滤层4之间的密闭性,本实施例可在曝气层3与过滤层4的连接处设置橡胶垫。

为了防止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甩出运输箱的情况发生,本实施例可增加箱盖,箱盖的大小和形状与箱体1相匹配,箱盖上设有若干的出气口。另外,若需要保暖、隔热,还可在箱盖上设置隔热层,也可在箱体1上设置隔热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