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鳞肥鱼活鱼运输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2264发布日期:2018-11-16 20:40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鳞肥鱼活鱼运输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鳞肥鱼活鱼运输箱。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水产运输成为了水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长途运输大鳞肥鱼时,现有的运输箱均没有设置专门的喂食装置,这样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仅会降低活鱼的存活率,也会使活鱼因长期无法进食而减轻重量,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之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大鳞肥鱼在长途运送过程中成活率的运输箱。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大鳞肥鱼活鱼运输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顶部开有进出口,进出口上设置有盖板,盖板通过铰链与箱体连接,所述箱体的顶部内壁设置有喂食器,所述喂食器由喂食器本体、饲料盛放盘和落料孔组成,所述喂食器本体的上部开有向内凹的饲料盛放盘,饲料盛放盘的底部开有若干落料孔,落料孔沿喂食器本体的竖向方向延伸,以便饲料从饲料盛放盘内沿着落料孔进入箱体内。

进一步,还包括拧盖,所述拧盖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饲料盛放盘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与拧盖上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进一步,所述箱体上设有观察窗。

进一步,所述箱体的四壁均由玻璃钢板夹层和夹层内填充的发泡塑料构成。

进一步,所述喂食器与箱体为分体结构,喂食器本体的两侧设置有插块,箱体内壁设置有插槽。

进一步,所述箱体的一侧板可打开,其与各个面板通过卯榫方式连接。

进一步,所述箱体的底部开有出水口。

进一步,所述箱体上还设置有通气孔。

进一步,所述饲料盛放盘上的落料孔围绕饲料盛放盘的盘面中心均匀分布。

进一步,所述喂食器本体的底部呈锥型或棱台型。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运输活鱼的箱体上设置了喂食器,能够在运输的过程中对鱼进行喂养,保证活鱼的营养需求,提高活鱼运送的存活率。

2、本实用新型的箱体四壁均由玻璃钢板夹层和夹层内填充的发泡塑料制成,能够降低大鳞肥鱼在运送途中的撞击伤害以及表皮损害,减少应急反应。

3、本实用新型箱体的一侧板设置为可打开,能够更加方便清扫箱体内部,以及对箱体内部的维护。

4、本实用新型将喂食器本体设置成锥型或棱台型,是为了将落料孔呈一定的倾斜度分布,使得饲料在车行走过程中散落的范围更广,鱼不需要挤在一起进食,避免大量鱼聚在一起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锥型喂食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棱台型喂食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插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箱体,2—进出口,3—出水口,4—观察窗,5—喂食器,6—通气孔,7—饲料盛放盘,8—插块,9—落料孔,10—拧盖,11—凸块,12—插槽,13—喂食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大鳞肥鱼活鱼运输箱,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顶部开有进出口2,进出口2上设置有盖板,盖板通过铰链与箱体1连接,所述箱体1的顶部内壁设置有喂食器5,所述喂食器5由喂食器本体13、饲料盛放盘7和落料孔9组成,所述喂食器本体13的上部开有向内凹的饲料盛放盘7,饲料盛放盘7的底部开有若干落料孔9,落料孔9沿喂食器本体13的竖向方向延伸,以便饲料从饲料盛放盘7内沿着落料孔9进入箱体1内。

还包括拧盖10,所述拧盖10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饲料盛放盘7的上部边缘设置有与拧盖10上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避免车在行驶过程中,饲料从饲料盛放盘内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上设有观察窗4,方便及时观察箱体内情况。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的四壁均由玻璃钢板夹层和夹层内填充的发泡塑料构成,能够降低大鳞肥鱼在运送途中的撞击伤害以及表皮损害,减少应急反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喂食器5与箱体1为分体结构,喂食器本体13的两侧设置有插块8,箱体1内壁设置有插槽12,分体结构方便对喂食器进行维护或清洗。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的一侧板可打开,其与各个面板通过卯榫方式连接,能够更加方便清扫箱体内部,以及对箱体内部的维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的底部开有出水口3,方便排水,箱体1上还设置有通气孔6,方便换气。

本实施例中,所述饲料盛放盘7上的落料孔9围绕饲料盛放盘7的盘面中心均匀分布,使得饲料散落均匀。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喂食器本体13的底部呈锥型或棱台型,将落料孔呈一定倾斜度分布,使得饲料在车行走过程中散落的范围更广,鱼不需要挤在一起进食,避免大量鱼聚在一起造成损害。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