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脱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8127发布日期:2019-01-22 21:08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新型脱粉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脱粉器。



背景技术:

在生产蜂花粉时,需要用到脱粉器,将蜜蜂腿上的花粉剥离下来,目前的脱粉器都是安装在蜂巢进口处,在蜜蜂回巢时将花粉脱离。脱粉器包括盒体和安装在盒体前端的脱粉孔板。脱粉孔板上的孔径为0.46cm为宜,孔径过大,花粉团易携带进巢,脱落不下;过小,工蜂进巢困难.造成堵巢现象。

目前的脱粉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在返巢高峰期,大量蜜蜂聚集在蜂巢口,造成堵巢,致使巢内巢外口的温度过高,造成蜜蜂的咆燥不安,进而罢工,不返回巢内。

而且,目前的脱粉孔板上的孔是固定大小的,不能适合不同大小的个体蜜蜂,因此,脱粉产量不高。大个头的蜜蜂钻过孔时费时费力,容易造成堵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避免蜜蜂返巢高峰拥堵罢工的问题,提高脱粉产量的新型脱粉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脱粉器,它包括盒体,在所述盒体的前端设置有脱粉孔板,所述脱粉孔板上设置有脱粉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的前端上方设置有立板,所述立板上均布有供蜜蜂穿过的通孔;

在所述立板的顶端设置有向左延伸的遮挡板和向右延伸的网孔板Ⅰ;

在所述立板的下端后方设置有与水平面夹角为钝角的滑板;所述立板的下方设置条形通孔。

进一步的,它还包括插板,在所述盒体的前端两侧对称设置有插板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网孔板Ⅰ上竖直设置有网孔板Ⅱ。

更进一步的,所述网孔板Ⅱ位于所述网孔板Ⅰ的上方。

更进一步的,所述网孔板Ⅱ上下贯穿所述网孔板Ⅰ。

进一步的,所述脱粉圈由一根弹性钢丝绕成的一个不封闭圆圈以及插接端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立板、网孔板Ⅰ和网孔板Ⅱ的设计可以作为蜜蜂的缓冲休息区,有效防止返巢高峰蜜蜂的聚集造成堵巢现象;而且,立板、网孔板Ⅰ和网孔板Ⅱ上都带有蜜蜂穿过的通孔,蜜蜂在立板、网孔板Ⅰ和网孔板Ⅱ上穿越时也会脱掉花粉,提高了脱粉效率和产量。

在立板的下方设置滑板和条形通孔,可以保证从立板上脱离的花粉顺利落到下方的花粉盘中。

脱粉圈的设计采用不封闭的弹性钢丝,能够适应大个头的蜜蜂穿过,保证了蜜蜂进巢时间,在返巢高峰期也不会堵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脱粉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板、网孔板Ⅰ和网孔板Ⅱ一种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盒体1、插板孔11、脱粉孔板2、脱粉圈21、立板3、滑板31、条形通孔32、遮挡板4、网孔板Ⅰ5、网孔板Ⅱ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视图清晰,图1中的立板、网孔板Ⅰ和网孔板Ⅱ均未画出上面的通孔,它们上面的通孔优选采用如图4所示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包括盒体1,在所述盒体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脱粉孔板2,所述脱粉孔板2上设置有供蜜蜂穿过的脱粉圈21,在所述盒体1的前端上方设置有立板3,所述立板3上均布有供蜜蜂穿过的通孔。盒体1的上下两边或左右两边设置有耳孔板,安装时直接用钉子穿过耳孔板将盒体1固定在蜂巢箱上即可。

在所述立板3的顶端设置有向左延伸的遮挡板4和向右延伸的网孔板Ⅰ5。遮挡板4一个作用是用于蜜蜂缓冲休息区,另一个作用是营造一种蜂巢环境,让蜜蜂从立板3的前方钻的后方进行脱粉。

如图1和图2中所示,在所述立板3的下端后方设置有与水平面夹角为钝角的滑板31。所述立板3的下方设置供花粉滑出的条形通孔32。从立板3脱离的花粉落到滑板31上之后从条形通孔32滑出,落到下方的花粉盘中。

由于有些蜂箱内的蜂群少,活动力差,因此,如果蜂巢的开口过大,则会让其他品种的蜜蜂混入蜂巢,偷食花粉和蜂蜜,对蜂群造成影响。因此,本装置设计了插板,在所述盒体1的前端两侧对称设置有插板孔11,如需要调节蜂巢入口小一点,则从一侧的插板孔11插入插板挡住一部分入口即可。

为了进一步增大蜜蜂的缓冲区,在所述网孔板Ⅰ5上竖直设置有网孔板Ⅱ6。所述网孔板Ⅱ6位于所述网孔板Ⅰ5的上方。或者所述网孔板Ⅱ6上下贯穿所述网孔板Ⅰ5。这样的设计使返巢高峰的蜜蜂有足够的地方缓冲休息。图1和图2中设置了两块网孔板Ⅱ6。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缩放的脱粉圈21,如图3所示,所述脱粉圈21由一根弹性钢丝绕成的一个不封闭圆圈211以及插接端212组成。在大蜜蜂通过时,不封闭圆圈211会被撑大,方便蜜蜂快速进入。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