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
背景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我过作为农业大国,在随着这几年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农民培育种子育苗的方法也多样,一般情况下,在培育育苗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人工将种子放置在播种盘中,也就是说,传统放置种子在播种盘的方式大多是采用人工操作,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能够自动将种子放置播种盘上,工作效率高,且能够有效节省劳动力和时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包括:间隔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体;盖板,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其中盖板上设有收容盘,且收容盘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的多个第一收容通孔;传输板,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传输板与盖板间隔设置,传输板和盖板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体,且传输板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二收容通孔;多个传输导管,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其中传输导管的一端与第一收容通孔连通,传输导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收容通孔连通;机箱,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其中传输板设置在盖板和机箱之间,且机箱和传输板之间形成有用于可移动放置播种盘的第三收容腔体,播种盘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二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三收容通孔;吸附盘,用于设置在收容盘的上方,其中吸附盘设有吸附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吸附孔;其中,吸附盘内设有与多个吸附孔连通的吸附腔体以及与吸附腔体连通的真空管。
其中,机箱内设有产生负压的真空泵,其中真空泵与真空管连通。
其中,吸附孔的口径比种子的尺寸小,第一收容通孔、第二收容通孔和第三收容通孔的口径均大于种子的尺寸。
其中,吸附盘设有吸附孔的一侧面的边缘设置有挡板,其中挡板和吸附盘的一侧面形成有容纳收容盘的收容空间,且收容空间的面积等于收容盘的面积。
其中,传输板的面积大于收容盘的面积,传输板的面积等于播种盘的面积。
其中,吸附盘、收容盘、传输板和播种盘呈矩形状设置。
其中,多个传输导管在第二收容腔体内呈直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包括:间隔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体;盖板,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其中盖板上设有收容盘,且收容盘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的多个第一收容通孔;传输板,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传输板与盖板间隔设置,传输板和盖板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体,且传输板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二收容通孔;多个传输导管,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其中传输导管的一端与第一收容通孔连通,传输导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收容通孔连通;机箱,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其中传输板设置在盖板和机箱之间,且机箱和传输板之间形成有用于可移动放置播种盘的第三收容腔体,播种盘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二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三收容通孔;吸附盘,用于设置在收容盘的上方,其中吸附盘设有吸附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吸附孔;其中,吸附盘内设有与多个吸附孔连通的吸附腔体以及与吸附腔体连通的真空管。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能够自动将种子放置播种盘上,工作效率高,且能够有效节省劳动力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该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包括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11、盖板12、收容盘13、传输板14、多个传输导管15、机箱16和吸附盘18。
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间隔对称设置,其中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体。应理解,该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还包括间隔设置的后支撑板和前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10、前支撑板、第二支撑板11和后支撑板形成第一收容腔体。
盖板12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具体地,盖板12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的顶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2呈矩形状设置。进一步的,盖板12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垂直设置。
收容盘13设置在盖板12上。具体地,盖板12设有呈矩形状的开孔,收容盘13收容在该开孔中。在本实施例中,收容盘13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的多个第一收容通孔。
优选地,收容盘13呈矩形状设置。
传输板14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传输板14与盖板12间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板14、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一体成型。进一步的,传输板14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0和第二支撑板11垂直设置。
优选地,传输板14呈矩形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板14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二收容通孔141。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板14和盖板12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体。
多个传输导管15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在本实施例中,传输导管15的一端与第一收容通孔连通,传输导管15的另一端与第二收容通孔141连通。
值得注意的是,多个传输导管15在第二收容腔体内呈直线设置,这样能够使得种子快速通过传输导管15,不会出现堵塞现象。
机箱16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其中传输板14设置在盖板12和机箱1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机箱16和传输板14之间形成有用于可移动放置播种盘17的第三收容腔体。也就是说,播种盘17放置在第三收容腔体内,能够接收从传输板14的第二收容通孔141所输出的种子。
应理解,播种盘17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二收容通孔141对应的多个第三收容通孔171。优选地,播种盘17呈矩形状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收容通孔、传输导管15、第二收容通孔141形成一用于传送种子的通道,使得种子能够通过该通道掉落在播种盘17的第三收容通孔171内。
优选地,第一收容通孔、第二收容通孔141和第三收容通孔的口径均大于种子的尺寸,也就是说,第一收容通孔、第二收容通孔141和第三收容通孔的面积大于种子的面积,使得种子能够通过第一收容通孔、第二收容通孔141和第三收容通孔。
进一步的,传输导管15的孔径也大于种子的尺寸,即传输导管15的面积也大于种子的面积,使得种子能够在传输导管15内流动。
吸附盘18用于设置在收容盘13的上方。优选地,吸附盘18呈矩形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盘18设有吸附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吸附孔。应理解,本实施例的吸附盘18能够产生负压,在吸附盘18产生负压时,人工将吸附盘18放置在种子中,吸附盘18能将种子吸附在吸附孔处,并通过人工将吸附盘18设置在收容盘13上,当吸附盘18不产生负压时,吸附孔处的种子能够掉落在收容盘13的第一收容通孔中,从而实现自动将种子放置在播种盘17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及劳动力。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盘18设有吸附孔的一侧面的边缘设置有挡板,其中挡板和吸附盘的一侧面形成有容纳收容盘13的收容空间,使得吸附盘18能够盖在收容盘13上,这样能够对吸附盘18进行定位,使得吸附盘18无法移动。
优选地,收容空间的面积等于收容盘13的面积,这样能够对吸附盘18进行定位,使得吸附盘18无法移动,同时也使得吸附盘18的吸附孔与收容盘13的第一收容通孔一一对应,使得种子顺畅掉入收容盘13的第一收容通孔内。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盘18内设有与多个吸附孔连通的吸附腔体以及与吸附腔体连通的真空管181,以使得真空管181产生负压。应理解,本实施例的吸附孔的口径比种子的尺寸小,也就是说,吸附孔的面积小于种子的面积,使得种子只能吸附在吸附孔处,无法从吸附孔进入吸附腔体内。
进一步的,机箱15内设有产生负压的真空泵,其中真空泵与真空管181连通,以通过真空泵产生负压。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板14的面积大于收容盘13的面积,且传输板14的面积等于播种盘17的面积。
应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容盘13内设置有振动电机,以通过振动电机对收容盘13产生振动,使得种子不会堵塞在第一收容通孔中。进一步的,收容盘13内还设有鼓风机,鼓风机的输出口分别连接有多个与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出风管,其中出风管与第一收容通孔连通,以通过出风管输出具有预定压力的风吹进第一收容通孔内,以进一步加快种子的下落速度,避免出现种子堵塞现象。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包括:间隔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其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体;盖板,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顶部,其中盖板上设有收容盘,且收容盘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的多个第一收容通孔;传输板,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内,其中传输板与盖板间隔设置,传输板和盖板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体,且传输板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二收容通孔;多个传输导管,设置在第二收容腔体,其中传输导管的一端与第一收容通孔连通,传输导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收容通孔连通;机箱,设置在第一收容腔体的底部,其中传输板设置在盖板和机箱之间,且机箱和传输板之间形成有用于可移动放置播种盘的第三收容腔体,播种盘上间隔设置有用于收容种子且与多个第二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第三收容通孔;吸附盘,用于设置在收容盘的上方,其中吸附盘设有吸附种子且与多个第一收容通孔对应的多个吸附孔;其中,吸附盘内设有与多个吸附孔连通的吸附腔体以及与吸附腔体连通的真空管。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盘式真空吸附播种机能够自动将种子放置播种盘上,工作效率高,且能够有效节省劳动力和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