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8881发布日期:2019-01-29 17:35阅读:6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捕虫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广泛运用的捕虫器类型多样,不同的捕虫器适用捕捉不同类型的昆虫。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通过性诱剂、黑光灯诱导或黄板等手段诱捕昆虫,这类方法仅适用于捕捉飞行类昆虫,并且不能保证捕捉到的昆虫的完整性,对后续对昆虫的研究造成较大困扰;

(2)捕虫网,利用网兜来捕捉昆虫,主要适用于捕捉中到大型的昆虫,其缺点是不适宜捕捉小型昆虫,也容易伤害昆虫;

(3)普通手持式昆虫捕捉器,包括储虫管、吸虫管、进气管、柔软纱布、吸气装置(口、洗耳球或电动吸气装置)等,其缺点是组件太多,结构复杂笨重,使用过程中的拼装、携带以及操作均不易;

(4)后有人采用半球夹来捕捉昆虫,如中国专利“一种飞行昆虫捕捉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4621079 A),包括捕捉体、手柄、转轴、盖子、锁扣和固定阀构成,该装置简单轻便,易携带,不会伤害昆虫,但是该装置在转移已捕捉到的昆虫时,容易导致昆虫逃飞,降低捕捉效率,其次,该装置在使用时要先把两个手柄拉开,通过转轴使捕捉体打开,昆虫进入捕捉体后,再合拢两个手柄,通过转轴闭合捕捉体。这种设计的缺点是操作不便并且费力,因为拉开手柄需要两个手来操作,捕捉到昆虫时,要一直紧闭把手,不能松懈,防止捕捉体不小心被打开,昆虫逃飞。

基于前述内容,急需开发一种捕捉率高且昆虫不会逃飞的捕虫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捕虫体上的手柄部,所述捕虫体包括上盖和漏斗部,所述上盖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漏斗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还包括与所述储虫部的形状相适配的卡子,所述卡子的上端与所述漏斗部的下部固定连接,所述储虫部卡设在所述卡子的下端,所述储虫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子相抵,所述漏斗部的出口与所述储虫部的入口相抵或伸入所述储虫部内。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卡子的下端由弹性材料制成。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储虫部为离心管。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上盖为半球形。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手柄部包括一个上手柄和一个下手柄,所述上手柄与所述上盖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下手柄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上手柄和下手柄之间连接设置有弹簧。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

具体的,上述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所述捕虫体由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状,在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昆虫随着漏斗部的侧壁滑入储虫部而叶片卡在漏斗部,迅速分离叶片与昆虫;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收集到昆虫后可迅速取下储虫部并密封,可有效防止叶片与昆虫分离过程中以及转移昆虫的过程中昆虫逃飞,有效提高捕捉效率。

由于储虫部卡设在卡子的下端,可较为方便地直接取下储虫部并加盖密封,完成捕捉,漏斗部的出口与储虫部的入口相抵或伸入储虫部内,使得储虫部和漏斗部以及上盖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可防止昆虫从储虫部和漏斗部之间飞出。

由于卡子的下端具有一定弹性,储虫部可轻松卡入卡子的下端,节约装配时间,提高捕捉效率。

储虫部为离心管,简单易得,离心管的开口处的凸起刚好与卡子相抵,捕捉时,储虫部不会从漏斗部的下端掉落;EP管(离心管)的深度较深,在取下储虫部时可以防止昆虫飞出,迅速盖上离心管自带的盖子,简单方便,保证了捕捉效率,且离心管自带的盖子密封性更好,不会弹开,方便运输。

球形上盖使昆虫在上盖和漏斗之间碰撞时不易受伤,保证了捕捉到的昆虫的完整性,并且由于球形上盖相对于漏斗部向上弯曲,使得捕虫体内空间更大,盖上上盖的一瞬间,昆虫不易飞出,提高了捕捉效率。

将手柄设置为两个,且在两个手柄之间设置弹簧,闭合捕虫体时更加省力,也使捕捉昆虫时更加方便。

手柄之间的弹簧为压缩弹簧,使得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在未使用时两个手柄是张开的,捕虫体是紧闭的,捕捉昆虫时,两个手柄因为压缩弹簧的张力张开,使得上盖和漏斗部之间紧闭,防止昆虫飞走,提高捕捉效率。

捕虫体为透明材料制成,方便观察昆虫是否落入储虫部,防止昆虫飞出,提高捕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漏斗部和卡子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的储虫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弹簧;2-手柄部;3-转轴;4-上盖;5-漏斗部;6-卡子;7-储虫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主要用于捕捉位于叶片上的昆虫。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包括捕虫体和固定设置在捕虫体上的手柄部2,漏斗部5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7,捕虫体是由半球形的上盖4和漏斗部5通过转轴3转动连接形成的密闭空间,即上盖4的一端通过转轴3与漏斗部5的一端转动连接,捕虫体为透明的塑料材质制成,方便观察昆虫是否被捕。

漏斗部5的下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卡子6,卡子6的上端与漏斗部5的下端连接,储虫部7卡入卡子6,漏斗部5的出口与储虫部7的入口相抵或伸入储虫部7内,储虫部7开口边缘的外壁上设置有凸起,凸起与卡子6相抵,使储虫部7不会下落,并且这样使储虫部7和漏斗部5以及上盖4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这样可防止昆虫从储虫部7和漏斗部5之间飞出,并且储虫部7紧扣固定在漏斗部5的下端,方便收集昆虫,也方便更换储虫部7。

只要可卡入卡子6内,储虫部7可以为单独的管子或其他容器,也可以是带盖子的管子,优选为实验室常用的5mL带盖离心管(EP管)(如图3所示),此装置材料易得,操作简单,能增加捕捉的效率。

如图2所示,卡子6为空心圆筒状,卡子6与漏斗部5相连但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与EP管的开口处的凸起相配合,即将储虫部7(EP管)卡入卡子6,储虫部7的开口处的凸起刚好卡入卡子6与漏斗部5之间的间隙,使EP管紧扣在漏斗部5下方,卡子6的直径(横截面的直径)略小于储虫部7(EP管)的直径(横截面的直径),卡子6优选由弹性材料制成,轻轻掰开卡子6,将EP管插入卡子6,即可开始使用。

手柄部2包括两个手柄2即上手柄和下手柄,下手柄与转轴3固定连接,上手柄与上盖4的外壁固定相连,两个手柄通过弹簧1相连。该弹簧1在静止状态下对两边的手柄施加一个张力,使得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在未使用时两个手柄是张开的,捕虫体是紧闭的,只有在使用时需要用力将两个手柄靠拢,使捕虫体打开,捕虫成功后,松手即可使上盖4和漏斗部5闭合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弹簧1优选为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使用方法如下:

(1)使用前,将储虫部7扣入卡子6中(卡子6具有弹性),使储虫部7、漏斗部5以及上盖4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2)使用时,紧握两个手柄2使两个手柄2靠拢,通过转轴3,使捕虫体上盖4和漏斗部5分开,对准昆虫松开手柄2,捕虫体自动合上,此时叶片和昆虫均进入捕虫体;

(3)轻轻摇晃叶片或者该新型手持式捕虫夹,使昆虫从叶片上脱落,继续摇晃抖动该装置使被捕昆虫落入储虫部7中;

(4)将叶片从捕虫体中抽出,随即将储虫部7从卡子6内取出,并用储虫部7自带的扣盖扣住储虫部7,完成昆虫的捕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结构简单,由于捕虫体的下部设置为漏斗状,且漏斗部的下部可拆卸且密封连接设置有储虫部,使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手持式捕虫夹捕捉到昆虫后,昆虫沿着漏斗部的下部滑进储虫部,将储虫部从漏斗上取下后迅速盖上盖子,即完成昆虫的捕捉,捕捉率高且昆虫不会逃飞。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