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5043发布日期:2019-05-03 18:4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畜牧喂养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养猪业,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国虽然是畜牧大国,却不是畜牧强国,与世界相比,畜牧水平还比较低,缺乏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畜牧设备是影响我国畜牧水平的重要因素。现在畜牧业中,也慢慢开始推广和普及自动喂养装置,这些自动喂养装置只允许单个牲畜进出,牲畜进来后,自动喂养装置先识别出这个入来的牲畜的信息,再根据入来的牲畜的喂养情况,由下料机构自动把需要的物料输送到喂养槽中供入来的牲畜食用。

现有的自动喂养装置均是通过横向分布的送料绞龙来输送物料,物料先落入到送料绞龙的一端,再通过送料绞龙的转动来把物料推向另一端以落入到喂养槽内,这种结构占用的空间大,容易受到牲畜的碰撞振动而损坏,且难以准确控制物料的输送量。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从而克服现有的自动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占用空间大且难以准确控制物料的输送量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其中,包括:机架;料斗,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导料通道,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且该导料通道的上端与所述料斗的下端连接;下料机壳,其上部设置有一与所述导料通道的下端进行连接的进料口,且该下料机壳的下端设置有一倾斜的出料口;盖板,其一端通过一铰接轴铰接于所述出料口的最高端;弹性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盖板与所述下料机壳之间;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所述盖板在该弹性机构提供的预紧力的作用下封盖住所述出料口;以及下料绞龙,其以轴线纵向分布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下料机壳内,该下料绞龙的螺旋叶片的下端低于所述出料口的最高端且高于所述出料口的最低端,且该下料绞龙的螺旋叶片的下端转动至靠近所述出料口的最高端所在的一侧时,该下料绞龙的螺旋叶片的下端的外缘能够顶开所述盖板。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料绞龙的螺旋叶片的下端的外缘凸设有一滚珠。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机构为一套设于所述铰接轴上的扭簧。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一料斗座孔,所述料斗座孔的下端与所述导料通道的上端连接;所述料斗的下端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所述料斗座孔的上端。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料斗的材质为塑料。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下料绞龙转动的角度和圈数的检测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其通过把下料绞龙纵向设置后,使得占用空间小,且其能够在下料绞龙转动的同时间歇地控制盖板打开,使下料绞龙的转动与盖板的开闭实现联动,盖板打开一次便排一次物料,关闭便停止排放物料,便于控制和统计下料量,且在停止排放物料时,避免在牲畜碰撞到下料机壳发生振动而导致下料机壳内的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漏出,以准确地控制物料的输送量。

2、本实用新型的料斗通过间隙配合与料斗座孔连接,且料斗材质为塑料,从而便于拆装料斗并减轻重机重量,节约成本。

3、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下料绞龙转动的角度和圈数的检测器,从而可以检测出盖板的位置状态以及盖板在一次下料过程中打开的次料,以根据盖板打开的次料来统计下料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向下输送物料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料绞龙的螺旋叶片的下端把盖板顶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2-料斗,3-导料通道,4-料斗座孔,5-下料机壳,6-进料口,7-出料口,8-盖板,9-扭簧,10-下料绞龙,11-螺旋叶片,12-铰接轴,13-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图1至图2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畜牧喂养装置的下料机构包括机架1、料斗2、导料通道3、下料机壳5、盖板8、弹性机构以及下料绞龙10。参考图1,机架1用于安装在喂养装置上,以支撑整个机构。料斗2设置于机架1上,料斗2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导料通道3设置于机架1上,且导料通道3的上端与料斗2的下端连接,料斗2内的物料能够落入到导料通道3中。优选地,机架1上设置有一料斗座孔4,料斗座孔4的下端与导料通道3的上端连接,料斗2的下端以间隙配合的方式套设于料斗座孔4的上端,可以通过料斗座孔4的上端顶靠在料斗2的外壁上来对料斗2进行支撑,也可以在料斗座孔4的下端设置台阶以支撑料斗2的下端。通过设置料斗座孔4能够便于对料斗2进行拆装。料斗座孔4可以为上大下小的锥形孔,料斗2的下端呈对应的锥形状,以方便两者的套接。进一步优选地,料斗2的材质为塑料,以能够减轻料斗2和整机的重量,节约成本且便于拆装。

继续参考图1,下料机壳5上部设置有一与导料通道3的下端进行连接的进料口6,且下料机壳5的下端设置有一倾斜的出料口7。进料口6设置于导料通道3的上部的侧壁,导料通道3呈V形状,其下端与进料口6连通,下料机壳5可以设置于机架1上,也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导料通道3上。倾斜的出料口7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向下倾斜,从而具有最高端和最低端。参考图2,盖板8的一端通过一铰接轴12铰接于出料口7的最高端,以使盖板8能够进行上下摆动,盖板8能够向上摆动至顶靠在出料口7的下面,以完全盖住出料口7。弹性机构设置于盖板8与下料机壳5之间,在没有受到外力时,盖板8在弹性机构提供的预紧力的作用下封盖住出料口7,物料不能从出料口7向下排出。优选地,弹性机构为一套设于铰接轴12上的扭簧9,扭簧9的其中一个卡爪贴合在下料机壳5的下端的侧壁上,且扭簧9的另一个卡爪贴合在盖板8的底面。

继续参考图1,下料绞龙10以轴线纵向分布的方式设置于下料机壳5内,下料绞龙10的转轴通过轴承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下料机壳5内,下料绞龙的动力机构驱动转轴进行转动,动力机构可以为设置于机架1上且与转轴进行连接的电机(图未视)。下料绞龙的螺旋叶片11设置于转轴上,转轴转动时,螺旋叶片11能够把从进料口6进入下料机壳5内的喂养物料向下输送至出料口7。下料绞龙10的螺旋叶片11的下端低于出料口7的最高端且高于出料口7的最低端,即位于出料口7的最高端与最低端之间,从而使得螺旋叶片11的下端在转动的过程中,当转动至靠近出料口7的最高端的一侧时,其边缘会露出于出料口7之外;而转动至靠近出料口7的最低端的一侧时,其边缘则会位于出料口7之内。这样,下料绞龙10的螺旋叶片11的下端转动至靠近出料口7的最高端所在的一侧时,下料绞龙10的螺旋叶片11的下端的外缘便能够顶开盖板8,盖板8被顶开向下摆动远离出料口7,喂养物料便能从出料口7向下排出。而下料绞龙10的螺旋叶片11的下端转动至靠近出料口7的最低端所在的一侧时,盖板8在弹性机构的作用下便能重新向上摆动封盖住出料口7。优选地,下料绞龙10的螺旋叶片11的下端的外缘凸设有一滚珠13,滚珠13可以是向侧面凸出,也可以是向下凸出,由于盖板8关闭后是倾斜的,滚珠13向下凸出后,便能比螺旋叶片11的下端的外缘先接触盖板8。这样,下料绞龙10的螺旋叶片11的下端的外缘通过凸出的滚珠13来顶开盖板8,两者为滚动接触,产生的摩擦小,从而有效避免螺旋叶片11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其通过把下料绞龙10纵向设置后,使得占用空间小,不易受到牲畜的碰撞。且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下料绞龙10转动的同时间歇地控制盖板8打开,使下料绞龙10的转动送料与盖板8的开闭实现联动,盖板8打开一次便排一次物料,关闭便停止排放物料,从而避免在牲畜碰撞到下料机壳5发生振动时,导致下料机壳5内的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漏出,以准确地控制物料的输送量。另外,牲畜碰到下料机壳5不会出料,牲畜便不会养成碰撞下料机壳5以取食的习惯,从而不会故意碰撞下料机壳5。

另外,本实用新型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检测下料绞龙10转动的角度和圈数的检测器。检测器可以包括一个随着下料绞龙10转动的信号发射器和两个分别位于出料口7的最高端和最低端上方的信号接收器,位于出料口7的最高端的上方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则下料绞龙10转动180度,盖板8打开位置,另一个位于出料口7的最低端的上方的信号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则下料绞龙10转动360度,盖板8处于关闭位置。再根据位于出料口7的最低端的上方的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次料来得知下料绞龙10转动的圈数,以统计盖板8打开的次数。通过检测器检测下料绞龙10的转动角度,便能准确地得知下料绞龙10是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关闭状态,以便于在不需要下料时准确地控制盖板8处于完全关闭的位置。而通过检测器检测下料绞龙10转动的圈数,便能统计盖板8打开的次料,在下料绞龙10匀速转动的过程中,盖板8每次打开后排出的物料是比较稳定的,根据盖板8打开的次数便能得知总的下料量,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向下输送物料的准确性。

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