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7105发布日期:2019-07-13 08:10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危害玉米的蚜虫有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等,其中以玉米蚜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玉米蚜为蚜科缢管蚜属的一种昆虫,玉米蚜成、若蚜能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对植物造成直接损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同时,玉米蚜可传播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玉米矮花叶病,并分泌蜜露于植物叶片表面,引起煤污病,对玉米生产造成间接危害。玉米蚜具有繁殖力高、能迁飞和易产生抗性等特点,防治较为困难。

近年来,由于作物布局、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玉米品种的更替,导致玉米蚜的危害逐渐加重,个别地区甚至已猖獗成灾。因此,玉米蚜的人工饲养技术对于进一步进行玉米蚜的防治实验、制定科学有效的玉米蚜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玉米蚜的饲养过程中,始终缺乏一种专门的、方便的、实用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专门饲养玉米蚜装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其具有实用方便、便于收集玉米蚜的特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前侧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下部设有下推拉槽,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推拉板,所述推拉板的底边设置在所述下推拉槽内,且所述推拉板可沿所述下推拉槽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箱体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后侧面上均开设有透气孔,每个所述透气孔上均覆盖有纱网。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所述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托盘的底面积等于所述箱体的底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上推拉槽,所述上推拉槽与所述下推拉槽平行设置,所述推拉板的顶面设置于所述上推拉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所述托盘上还设置有支架和漏网,所述漏网横跨在所述支架顶面上,且设置于所述支架顶面的中央,所述支架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两块翻板,所述翻板的一边与所述支架的边沿铰接,所述翻板的另一边吸附在所述漏网的边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所述托盘的底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滑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照明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所述箱体采用的材质为亚克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饲养玉米蚜的箱体较为轻便,箱体的左右两侧和后侧均设有纱网,透光性和透气性良好,还可避免饲养的玉米蚜逃逸。箱体前方的推拉板便于拖拉,便于取放蚜虫及寄主植物,便于人员操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有利于向玉米蚜提供成活叶片以进行自然饲料,避免了人工饲料的营养不足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完成玉米蚜的杂交世代。

箱体内设置的托盘抽拉方便,便于收集托盘内的蚜虫,支架上可放置寄主植物,在寄主植物上生长的玉米蚜可以通过中部的漏网,直接掉落到托盘上,也可以转动翻板,使玉米蚜经由翻板处掉落到托盘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翻板盖合时托盘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翻板掉落时托盘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体;2-纱网;3-推拉板;4-下推拉槽;5-上推拉槽;7-托盘;8-支架;9-翻板;10-漏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人工饲养玉米蚜的装置,其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前侧面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下部设有下推拉槽4,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推拉板3,所述推拉板3的底边设置在所述下推拉槽4内,且所述推拉板3可沿所述下推拉槽4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通过左右抽动推拉板可以实现箱体的开合,同时,拖拉方式的开合便于人员操作,可以快速完成增加寄主植物、收集蚜虫等步骤。所述箱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上推拉槽5,所述上推拉槽5与所述下推拉槽4平行设置,所述推拉板3的顶面设置于所述上推拉槽内,上推拉槽与下推拉槽形成了推拉板运行的轨道,可使推拉板稳定滑动。所述箱体1的左侧面、右侧面及后侧面上均开设有透气孔,每个所述透气孔上均覆盖有纱网2。箱体上的三面纱网结构可以有效的透光透气,利于玉米蚜的生长,同时便于操作人员观察箱体内部的蚜虫的生长情况。

为了便于收集玉米蚜,所述箱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托盘的底面积等于所述箱体的底面积。因此,箱体底部的托盘能够收集玉米蚜,待玉米蚜在箱体内生长一段时间后,直接抽出托盘,收集托盘上的玉米蚜虫即可,操作极为便利。为了方便托盘的抽拉,托盘底部的两侧还各安装有一个滑轮。

为了便于寄主植物和玉米蚜的分离,如图2所示,所述托盘7上还设置有支架8和漏网10,所述漏网10横跨在所述支架8顶面上,且设置于所述支架8顶面的中央,所述支架8的顶面上还设置有两块翻板9,两个所述翻板9的一边与所述支架8的边沿铰接,所述翻板9的另一边吸附在所述漏网10的边沿上,翻板9可以通过吸铁石等形式吸在漏网10上,因此,如图3所示,将翻板从漏网上轻轻的摘下板,翻板与漏网分离,绕支架的边沿旋转掉落,从而使寄主植物上的玉米蚜落入托盘内。

本实用新型箱体的尺寸为36.2cm×27cm×28.3cm,左、右两侧纱网的规格为15.5cm×15.5cm,后侧纱网为21.5cm×15.7cm,箱体采用的材质优选为亚克力。

所述箱体的顶部还设置有照明灯管,从而可以更好的控制照明时间。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进行玉米蚜培养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大麦种子清洗干净,然后将种子均匀的洒在灭菌处理后的蛭石和草炭混合土表面;用自来水将混合土表面喷湿后,在其上面再撒一层混合土使其完全覆盖种子。将种有大麦种子的花盆放置于托盘中,同时托盘中浇满水;

(2)将托盘放入光照培养箱或室内均可,并在花盘上面盖一湿透的滤纸,培养条件为:环境温度22℃-28℃,环境湿度为60±5%RH,光周期为16L:8D h;并当托盘中的水低于大麦根系时,从托盘边缘加入自来水进行补充,保证水能没过大麦根系;

(3)当步骤(2)中的大麦种子出苗3天后,将托盘从光照培养箱中取出,然后将采集到的玉米蚜转入托盘中的大麦苗上,再将装有大麦苗的托盘放入玉米蚜的饲养装置中,随后将玉米蚜饲养装置放入培养箱,培养条件为:环境温度22℃-28℃,环境湿度为60±5%RH,光周期为16L:8D h。

(4)当托盘中的大麦苗中有2/3被吃光时,将此托盘放置在一侧,在另一侧放入装有采用步骤(1)、(2)和(3)中的方法得到的出苗3天后的大麦苗的托盘,供已经被吃光的大麦苗上的蚜虫转移并继续取食。

(5)当玉米蚜从被吃光的大麦面全部转移至新放入的大麦苗上后,将被吃光的大麦苗从饲养装置中取出。

(6)循环重复步骤(4)和(5)的处理,进行玉米蚜的连续饲养。

培育过程中除了种植大麦种子获取大麦苗外,还可以直接采购大麦苗,使用采购的大麦苗时,将大麦苗放置在支架上供玉米蚜取食,但需及时更换,以保证大麦苗的新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