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60659发布日期:2019-07-03 03:03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山区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河流在山脚下流淌,耕地在半山腰,水资源丰富,却到达不了需要的地方,仍有大量山区耕地用水困难。电网不稳定,利用传统的电泵站很难解决山区供水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利用自然可再生能源来实现高效泵水功能,以系统解决山区用水的现实问题。水利能量的蕴藏十分丰富,是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具有洁净、再循环等十分显著的优点。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水利能量,将低处的水泵到高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包括设置在上游河床上的拦坝、设置在下游的水锤泵、滴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拦坝下部设置有进水口,所述水锤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左侧连接有动力管,所述动力管左端与进水口相连接,所述泵体上部左侧法兰连接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上部法兰连接有空气室,所述泵体上部右侧设有冲击阀,所述空气室左侧连接有扬水管,所述止回阀包括止回阀阀身,所述止回阀阀身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内侧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连接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内部设有套筒,所述套筒中间位置滑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连接杆下部连接有第一阀板,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套筒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第一阀板顶部相连接,所述冲击阀包括冲击阀阀身,所述冲击阀阀身上部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远离冲击阀阀身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导向套,所述第二支撑架远离冲击阀阀身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导向套,所述冲击阀阀身内部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上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穿过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设置,所述阀芯上部设置有第二阀板,所述冲击阀阀身内侧下部连接有若干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内侧连接有肋板,所述肋板另一端连接有第三导向套,所述阀芯下部连接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穿过第三导向套设置,所述螺杆位于第一导向套上侧的部分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母和第二固定螺母,所述螺杆位于第一导向套和第二导向套之间的部分螺纹连接有第三固定螺母,所述螺杆位于第三固定螺母和第一导向套之间的部分套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二弹簧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弹簧上端与第一限位板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下端与第二限位板顶部相连接;滴灌机构包括混合箱,所述混合箱左侧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左端与扬水管右端法兰连接,所述混合箱上部中间位置设有供液阀,所述混合箱上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三支撑架,所述供液阀上方设有供液箱,所述第三支撑架远离混合箱的一端与供液箱侧面相连接,所述供液箱和供液阀之间连接有供液管,所述混合箱和供液阀内转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下部侧面设有若干桨叶,所述旋转轴上部设有第三阀板和第四阀板,所述第三阀板上表面与供液阀上侧内壁相贴合,所述第四阀板下表面与供液阀下侧内壁相贴合,所述混合箱右侧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内部设置集液管,所述集液管右侧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下部连接有若干滴灌管。

作为优选,所述止回阀阀身内侧位于第一阀板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一缓冲块。

作为优选,所述冲击阀阀身内侧上部设有导轨,所述导轨顶部设有第二缓冲块,所述阀芯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另一端连接有导向球,所述导向球设置在导轨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出液管内部设有过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落差产生的水流周期性瞬间停止流动,产生巨大冲击力,从而将水压到高处,再与营养液混合,用于对农田进行滴灌,无需用油和电,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水锤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冲击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滴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拦坝;2、进水口;3、水锤泵;4、滴灌机构;5、泵体;6、动力管;7、止回阀;8、空气室;9、扬水管;10、冲击阀;11、止回阀阀身;12、第一固定板;13、固定杆;14、固定套;15、套筒;16、连接杆;17、限位块;18、第一阀板;19、第一弹簧;20、第一缓冲块;21、冲击阀阀身;22、第一支撑架;23、第一导向套;24、第二支撑架;25、第二导向套;26、螺杆;27、第二连接杆;28、阀芯;29、第二阀板;30、第二导向杆;31、第一固定螺母;32、第二固定螺母;33、第三固定螺母;34、第一限位板;35、第二限位板;36、第二弹簧;37、第二固定板;38、肋板;39、第三导向套;40、导轨;41、第二缓冲块;42、第三连接杆;43、导向球;44、混合箱;45、进水管;46、供液阀;47、第三支撑架;48、供液箱;49、供液管;50、旋转轴;51、桨叶;52、第三阀板;53、第四阀板;54、排水管;55、集液管;56、出液管;57、滴灌管;58、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河流提水灌溉农田的系统,包括设置在上游河床上的拦坝1、设置在下游的水锤泵3、滴灌机构4,拦坝1下部设置有进水口2,水锤泵3包括泵体5,泵体5左侧连接有动力管6,动力管6左端与进水口2相连接,泵体5上部左侧法兰连接有止回阀7,止回阀7上部法兰连接有空气室8,泵体5上部右侧设有冲击阀10,空气室8左侧连接有扬水管9,止回阀7包括止回阀阀身11,止回阀阀身1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固定板12,第一固定板12内侧连接有固定杆13,固定杆13远离第一固定板12的一端连接有固定套14,固定套14内部设有套筒15,套筒15中间位置滑动设置有连接杆16,连接杆16上部连接有限位块17,连接杆16下部连接有第一阀板18,连接杆16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9,第一弹簧19上端与套筒15底部相连接,第一弹簧19下端与第一阀板18顶部相连接,冲击阀10包括冲击阀阀身21,冲击阀阀身21上部连接有若干第一支撑架22和第二支撑架24,第一支撑架22远离冲击阀阀身2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导向套23,第二支撑架24远离冲击阀阀身2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导向套25,冲击阀阀身21内部设有阀芯28,阀芯28上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27,第二连接杆27上部连接有螺杆26,螺杆26穿过第一导向套23和第二导向套25设置,阀芯28上部设置有第二阀板29,冲击阀阀身21内侧下部连接有若干第二固定板37,第二固定板37内侧连接有肋板38,肋板38另一端连接有第三导向套39,阀芯28下部连接有第二导向杆30,第二导向杆30穿过第三导向套39设置,螺杆26位于第一导向套23上侧的部分螺纹连接有第一固定螺母31和第二固定螺母32,螺杆26位于第一导向套23和第二导向套25之间的部分螺纹连接有第三固定螺母33,螺杆26位于第三固定螺母33和第一导向套23之间的部分套设有第一限位板34、第二弹簧36和第二限位板35,第二弹簧36上端与第一限位板34底部相连接,第二弹簧36下端与第二限位板35顶部相连接;滴灌机构4包括混合箱44,混合箱44左侧连接有进水管45,进水管45左端与扬水管9右端法兰连接,混合箱44上部中间位置设有供液阀46,混合箱44上部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三支撑架47,供液阀46上方设有供液箱48,第三支撑架47远离混合箱44的一端与供液箱48侧面相连接,供液箱48和供液阀46之间连接有供液管49,混合箱44和供液阀46内转动设置有旋转轴50,旋转轴50下部侧面设有若干桨叶51,旋转轴50上部设有第三阀板52和第四阀板53,第三阀板52上表面与供液阀46上侧内壁相贴合,第四阀板53下表面与供液阀46下侧内壁相贴合,混合箱44右侧连接有排水管54,排水管54内部设置集液管55,集液管55右侧连接有出液管56,出液管56下部连接有若干滴灌管57。作为优选,止回阀阀身11内侧位于第一阀板18下方的位置设有第一缓冲块20。作为优选,冲击阀阀身21内侧上部设有导轨40,导轨40顶部设有第二缓冲块41,阀芯28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三连接杆42,第三连接杆42另一端连接有导向球43,导向球43设置在导轨40内部。作为优选,出液管56内部设有过滤网58。作为优选,集液管55上部设置若干进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落差产生的水流周期性瞬间停止流动,产生巨大冲击力,从而将水压到高处,再与营养液混合,用于对农田进行滴灌,无需用油和电,节约能源。

螺杆26通过第一导向套23和第二导向套25进行导向,第二导向杆30通过第三导向套39进行导向,第三连接杆42外端的导向球43在导轨40内滑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多处导向,使阀芯28在冲击阀阀身21内保持垂直升降,避免阀芯28与冲击阀阀身21内壁发生碰撞而磨损。

由水锤泵3泵入混合箱44内的水流碰到桨叶51,桨叶51带动旋转轴50转动,从而带动第三阀板52和第四阀板53转动,间歇性打开和关闭供液阀46上下部左侧的缺口,使48内的营养液周期性进入46,再从46周期性进入44内与水混合。

排水管54中设置集液管55,集液管55上部设置若干进水孔,水从进水孔进入集液管55,杂质等则沉淀在下部,起到初步过滤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