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蚊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5749发布日期:2019-06-14 22:09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灭蚊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蚊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灭蚊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蚊子的数量不断增多,蚊子是一种常见的害虫,数量庞大,无处不在,据科学研究表明,蚊子可以传播至少80种疾病,在地球上没有昆虫有更强的传播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蚊子带来的影响更体现在夜间,它翅膀振动的声音使人们无法入眠,导致人们睡眠不足,进而影响第二天的日常生活,并且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内会产生一种酸,使人感受到瘙痒难耐,进而分散人的精力,因此长期受到蚊子困扰的人通常会表现出急躁的特点,这对人的精神是一种折磨,所以有效的杀灭蚊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灭蚊器在吸蚊效果上采用简单的吸风方式实现,吸蚊效果不是很理想,导致蚊子会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蚊器,通过吸风装置使灭蚊器壳体内产生吸力,将灭蚊器壳体进风口位置的蚊子与空气吸入灭蚊器壳体内,同时在吸风装置的作用下,气流通过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被旋转的吸风装置撞击而死或脱力而死,相比传统的灭蚊器采用简单的吸风方式将蚊子吸进去而言,避免了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其吸蚊效果更明显,灭蚊效果更理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灭蚊器,包括灭蚊器壳体,灭蚊器壳体上设有进风口与出风口,灭蚊器壳体内设有吸风装置与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吸风装置驱使灭蚊器壳体内部空气沿着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流动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

进一步而言,所述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包括由内胆结构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

进一步而言,所述内胆结构包括设于灭蚊器壳体内的内胆,内胆上设有吸风口与排风口,吸风口与进风口连通,内胆内设有吸风通道,内胆与灭蚊器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并成型设有回流通道,吸风通道与回流通道连通构成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

进一步而言,所述吸风装置包括设于内胆内的吸气风扇与电极,吸气风扇通过电极(24)驱动旋转。

进一步而言,所述内胆内还设有击打装置,击打装置包括电极连接轴,电极连接轴四周设有多根击打棒,电极连接轴通过电极驱动旋转。

进一步而言,所述进风口位置设有向内设置的弧形结构。

进一步而言,所述内胆顶部设有电板支架,电板支架上设有紫光灯。

进一步而言,所述内胆底部设有多个固定耳,内胆通过固定耳固定于灭蚊器壳体内底部中心位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吸风装置包括设于内胆底部的离心风扇与电机,离心风扇与排风口对应设置,离心风扇通过电机驱动旋转。

进一步而言,所述内胆两端分别设有定位于灭蚊器壳体内壁上的定位块。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吸风装置使灭蚊器壳体内产生吸力,将灭蚊器壳体进风口位置的蚊子与空气吸入灭蚊器壳体内,同时在吸风装置的作用下,气流通过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被旋转的吸风装置撞击而死或脱力而死,相比传统的灭蚊器采用简单的吸风方式将蚊子吸进去而言,避免了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其吸蚊效果更明显,灭蚊效果更理想。

附图说明

图1是圆筒型灭蚊器结构整体图;

图2是圆筒型灭蚊器结构爆炸图;

图3是圆筒型吸风装置与击打装置结构图;

图4是圆筒型灭蚊器内胆结构图;

图5是圆筒型灭蚊器外胆结构图;

图6是圆筒型灭蚊器结构原理图;

图7是球面型灭蚊器结构整体图;

图8是球面型灭蚊器结构爆炸图;

图9是球面型灭蚊器结构原理图;

图10是隔板结构灭蚊器结构原理图。

10.灭蚊器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弧形结构;20.内胆;21.吸风口;22.排风口;23.吸气风扇;24.电极;25.击打装置;250.电极连接轴;251.击打棒;26.电板支架;260.启动开关;261.紫光灯;27.固定耳;30.离心风扇;31.电机;32.定位块;40.吸风通道;50.回流通道;60.隔板;61.腔体一;62.腔体二;70.双向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圆筒型灭蚊器实施方案中: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一种灭蚊器,包括灭蚊器壳体10,灭蚊器壳体10上设有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灭蚊器壳体10内设有吸风装置与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吸风装置驱使灭蚊器壳体10内部空气沿着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流动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

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吸风装置使灭蚊器壳体10内产生吸力,将灭蚊器壳体10进风口11位置的蚊子与空气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同时在吸风装置的作用下,气流通过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被旋转的吸风装置撞击而死或脱力而死,相比传统的灭蚊器采用简单的吸风方式将蚊子吸进去而言,避免了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其吸蚊效果更明显,灭蚊效果更理想。

更具体而言,所述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包括由内胆结构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

更具体而言,所述内胆结构包括设于灭蚊器壳体10内的内胆20,内胆20上设有吸风口21与排风口22,吸风口21与进风口11连通,内胆20内设有吸风通道40,内胆20与灭蚊器壳体10的内壁间隔设置,并成型设有回流通道50,吸风通道40与回流通道50连通构成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吸风装置将进风口11的空气与蚊子一起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形成的气流经吸风通道40后再经回流通道50回流至进风口11位置,再被吸风装置吸入,从而产生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避免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

实际应用中,在空气内循环气流这一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气流会从出风口12排出,对应的就会有新的空气从进风口11补偿进入,加上之前剩余在灭蚊器壳体10内的气流在空气循环气流通道的作用下构成的空气循环气流吸力会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灭蚊器来说,其吸蚊效果明显。

更具体而言,所述吸风装置包括设于内胆20内的吸气风扇23与电极24,吸气风扇23通过电极24驱动旋转。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电极24驱动吸气风扇23旋转使灭蚊器壳体10内产生吸力,将进风口11的空气与蚊子一起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

更具体而言,所述内胆20内还设有击打装置25,击打装置25包括电极连接轴250,电极连接轴250四周设有多根击打棒251,电极连接轴250通过电极24驱动旋转。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电极24驱动电极连接轴250转动,便电极连接轴250四周的多根击打棒251一起转动,对空气中的蚊子进行击打。

更具体而言,所述进风口11位置设有向内设置的弧形结构13。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使气流在回流过程中不是垂直上升的,而是在弧形结构13的作用下向中间的吸风口21方向进行导流。

更具体而言,所述内胆20顶部设有电板支架26,电板支架26上设有紫光灯261。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紫光灯261发出的灯光可以起到引诱蚊子的效果。

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紫光灯261设于进风口11位置上方。

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板支架26上还设有启动开关260。

更具体而言,所述内胆20底部设有多个固定耳27,内胆20通过固定耳27固定于灭蚊器壳体10内底部中心位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将内胆20固定于灭蚊器壳体10内,防止内胆20位移造成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的变形。

在球面型灭蚊器实施方案中: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一种灭蚊器,包括灭蚊器壳体10,灭蚊器壳体10上设有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灭蚊器壳体10内设有吸风装置与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吸风装置驱使灭蚊器壳体10内部空气沿着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流动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

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吸风装置使灭蚊器壳体10内产生吸力,将灭蚊器壳体10进风口11位置的蚊子与空气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同时在吸风装置的作用下,气流通过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被旋转的吸风装置撞击而死或脱力而死,相比传统的灭蚊器采用简单的吸风方式将蚊子吸进去而言,避免了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其吸蚊效果更明显,灭蚊效果更理想。

更具体而言,所述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包括由内胆结构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

更具体而言,所述内胆结构包括设于灭蚊器壳体10内的内胆20,内胆20上设有吸风口21与排风口22,吸风口21与进风口11连通,内胆20内设有吸风通道40,内胆20与灭蚊器壳体10的内壁间隔设置,并成型设有回流通道50,吸风通道40与回流通道50连通构成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吸风装置将进风口11的空气与蚊子一起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形成的气流经吸风通道40后再经回流通道50回流至进风口11位置,再被吸风装置吸入,从而产生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避免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

实际应用中,在空气内循环气流这一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气流会从出风口12排出,对应的就会有新的空气从进风口11补偿进入,加上之前剩余在灭蚊器壳体10内的气流在空气循环气流通道的作用下构成的空气循环气流吸力会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灭蚊器来说,其吸蚊效果明显。

更具体而言,所述吸风装置包括设于内胆20底部的离心风扇30与电机31,离心风扇30与排风口22对应设置,离心风扇30通过电机31驱动旋转。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通过电机31驱动离心风扇30旋转,从而使灭蚊器壳体10内产生吸力,将进风口11的空气与蚊子一起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

更具体而言,所述内胆20两端分别设有定位于灭蚊器壳体内壁上的定位块32。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将内胆20定位于灭蚊器壳体10内,防止内胆20位移造成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的变形。

在平板型灭蚊器实施方案中:

如图10所示,所述一种灭蚊器,包括灭蚊器壳体10,灭蚊器壳体10上设有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灭蚊器壳体10内设有吸风装置与由平板结构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吸风装置驱使灭蚊器壳体10内部空气沿着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流动形成空气内循环气流。

本实施例与圆筒型灭蚊器和球面型灭蚊器不同之处在于:圆筒型灭蚊器与球面型灭蚊器采用由内胆结构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而平板型灭蚊器是采用由隔板结构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通过隔板60将灭蚊器壳体10分隔成腔体一61与腔体二62,腔体一61与腔体二62之间成型设有吸风通道40与回流通道50,在双向叶轮70的作用下,使灭蚊器壳体10产生吸力,将进风口11的空气与蚊子一起吸入灭蚊器壳体10内,形成的气流经吸风通道40后再经回流通道50回流至进风口11位置,再被双向叶轮70吸入,从而产生空气内循环气流,有效将蚊子裹挟住,避免了蚊子挣扎飞脱的情况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设计采用出风口12的出风量小于进风口11的进风量。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使空气内循环气流在流动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气流会从出风口12排出,对应的就会有新的空气从进风口11补偿进入,加上之前剩余在灭蚊器壳体10内的大部分气流在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的作用下构成的空气内循环气流吸力会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灭蚊器来说,其吸蚊效果明显。例如:当灭蚊器壳体10内从进风口11吸进去100ml的空气,只有20ml的空气在对流情况下从出风口12排出,而剩余80ml的空气在无法排出的情况下随空气内循环气流通道流动构成空气内循环气流。如果出风口12的出风量大于或等于进风口11的进风量,那很容易使空气形成对流全部排出,很难实现空气内循环气流。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