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7180发布日期:2019-07-13 08:1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渔轮的收线轮和转动把手之间的传动关系不能脱开,收线轮始终和转动把手保持联动关系,当使用者收线/抛线时,转动把手也会随着收线轮一同快速的转动,快速转动的转动把手很有可能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包括:机身、第一传动单元、线轮、传动轴、摇臂和驱动单元;其中,传动轴枢转地设在机身上,且传动轴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在机身上移动,传动轴与摇臂联动地设置,摇臂驱动传动轴转动;第一传动单元设在传动轴上,且随传动轴转动;线轮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上,且线轮沿着传动轴的轴向移动,线轮与第一传动单元相对地设置,且线轮与第一传动单元可通过相互靠拢或靠近来实现结合;驱动单元驱动传动轴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在机身上移动。

这样,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调整为能随着摇臂即转动把手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向线轮靠拢或靠近,使得线轮和第一传动单元相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实现转动传递,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摇动摇臂来带动线轮进行收线操作。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调整为不随摇臂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抛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背离或脱离,使得线轮和第一传动单元相脱开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之间的转动传递被解除,从而使得线轮与摇臂的联动关系脱开,进而在收线/抛线时,摇臂不会随着收线轮一同的转动,从而避免了转动的摇臂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轮上朝向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上可以设有与第一传动单元可结合的第一结合元件;第一结合元件为第一摩擦元件。

这样,当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靠齐贴紧时,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通过摩擦力联动地结合到一起,即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能够通过结合来实现转动的传递,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能够通过第一结合元件与第一传动单元的结合实现转动的传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可以包括第一转动元件和推动元件,推动元件与传动轴在传动轴的轴向上联动地设置,第一转动元件的一端与机身抵靠,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倾斜部,推动元件上设有与第一倾斜部抵接的凸柱,当第一转动元件旋转时,凸柱沿着第一倾斜部移动,使得推动元件带动传动轴沿着传动轴的轴向在机身上移动。

这样,当需要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实现转动的传递时,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使得第一倾斜部抵动推动元件上的凸柱沿轴向运动,带着推动元件一同运动,以使得推动元件带动传动轴进行轴向移动,从而使得传动轴带动第一传动单元向线轮抵靠移动,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相抵接,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通过摩擦力来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实现转动的传递;当需要解除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的转动传递状态时,只需反向转动第一转动元件,使第一倾斜部与凸柱脱开,由于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抵靠压力消失,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也随之消失,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的转动传递状态被解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一锥形弹簧,第一锥形弹簧设在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第一倾斜部包括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第一倾斜段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的倾斜度,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连续地设置。

这样,在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靠拢时,随着第一转动元件转动量的增加即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越来越靠紧,由于静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呈正比,那么第一结合元件与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越来越大,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所需的扭力就越大,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感知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的扭力的变化,来感知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的变化,方便使用者来调节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此外,由于锥形弹簧可以被压缩成片状,而市面上所采用的圆柱弹簧被压缩后还是会形成柱状体,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锥形弹簧,从而可以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工作空间与市面上的产品能够更小、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调节头,传动轴枢转地设在调节头上,调节头上设有外螺纹部,推动元件上设有与外螺纹部适配的内螺纹部。

这样,当通过第一转动元件和推动元件的配合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靠拢,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达不到期望值,时由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呈正比的关系,且由于推动元件和调节头之间是通过螺纹来配合的,可以通过旋动调节头,来微调节传动轴在轴向的移动量,以精准地调整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初始间隙量,以使得可以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达到合适大小,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精准地调整到适合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容纳筒,推动元件和第一转动元件均容纳在容纳筒内,容纳筒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元件一同转动,容纳筒与机身相抵靠,第一转动元件通过容纳筒与机身抵靠。

这样,当需要调整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之间的传递状态时,可通过转动容纳筒来带动第一转动元件一同转动;同时通过将推动元件和第一转动元件均容纳在容纳筒内,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到第一倾斜部和凸柱之间,对第一倾斜部和图中的滑动配合产生干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纳筒上还可以设有推杆。

这样,可以通过拨动推杆来转动容纳筒,从而转动第一转动元件,具有轻松省力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档位固定单元,档位固定单元设置在机身上,档位固定单元上设有多个档位,推杆上设有与档位配合的定位部。

这样,可以通过将推杆调整到不同的档位上,且由于推动元件和调节头之间是通过螺纹来配合的,可以通过旋动调节头,来微调节传动轴在轴向的移动量,以精确地调整第一结合元件和第一传动单元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从而精确地调整第一传动单元和线轮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例如在中鱼时,线轮需要合适大小的刹车力,来使得鱼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才能游动并将线从线轮中脱出,这样以此来耗尽鱼的体力,方便使用者来与鱼周旋、博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二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滑动地设在传动轴上,且随传动轴转动;第二传动单元设于线轮和机身之间,且第二传动单元与线轮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相对设置,线轮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的一侧上设有可与第二传动单元结合的第二结合元件,第二结合元件为第二摩擦元件。

这样,通过第二结合元件与第二传动单元的联动结合,使得第二传动单元也与线轮实现了转动传递,这样通过在第一传动单元与线轮转动传递的基础上,增加第二传动单元与线轮转动传递,使得线轮可以更加稳定地随着传动轴转动,从而增加了摇臂与线轮动能传递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线轮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传动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这样就可以增强线轮受到的刹车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影藏机身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中沿A-A线的剖面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所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第一锥形弹簧的压缩量S与压力F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的结构。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具有离合结构的渔轮,包括机身1、第一传动单元2、线轮3、传动轴4、摇臂10和驱动单元;其中,传动轴4枢转地设在机身1上,且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传动轴4与摇臂10联动地设置,摇臂10驱动传动轴4转动;第一传动单元2设在传动轴4上,且随传动轴4转动;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且线轮3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移动,线轮3与第一传动单元2相对地设置,且线轮3与第一传动单元2可通过相互靠拢或靠近来实现结合;驱动单元驱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4与摇臂10联动设置的方式为,机身1上枢转地设有动力输入轴101,摇臂10与动力输入轴101连接,动力输入轴101上安装有第一斜齿轮102,传动轴4上安装有与该第一斜齿轮102啮合配对的第二斜齿轮103,第一斜齿轮102的齿数多于第二斜齿轮103的齿数,这样可以获得大传动比,这样,当转动摇臂10时,动力输入轴101也跟着摇臂10一同转动,然后通过第一斜齿轮102和第二斜齿轮103的传动,传动轴4也一同转动,即实现了摇臂10驱动传动轴4进行转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现传动轴4与摇臂10联动设置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在机身1上枢转地设有带轮轴,带轮轴上安装有第一带轮,传动轴4上安装有第二带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通过同步带实现同步转动;只要是能够通过转动摇臂10来驱动传动轴4进行转动即可。

传动轴4上用于安装第一传动单元2的部位上开设有平键部,第一传动单元2上开设有与该平键部配对的键槽,通过平键部与键槽的配合,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可以随着传动轴4一同转动,且传动轴4还设有用于推动第一传动单元2一同轴向移动的挡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实现第一传动单元2与传动轴4一同转动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将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紧固件锁紧在传动轴4,只要能够实现第一传动单元2与传动轴4一同转动和一同轴向移动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的方式为,线轮3和传动轴4之间设有滚子轴承,线轮3与该滚子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该滚子轴承的内圈套设在传动轴4上,且该滚子轴承的内圈与传动轴4间隙配合,使得内圈能和传动轴4之间产生滑动,以使得线轮3通过该滚子轴承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且使得线轮3和传动轴4之间能够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产生相对滑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的方式还可以是,在线轮3上开设轴孔,该轴孔与传动轴4的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这样,线轮3既可以与传动轴4之间实现相对地枢转,也可以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进行滑动;只要是能够使得线轮3枢转地设置在传动轴4上,且可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产生相对滑动的具体结构方式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线轮3上朝向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上设有与第一传动单元2可结合的第一结合元件31;第一结合元件31为第一摩擦元件,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产生联动结合;具体地,第一传动单元2的外表层上附设有摩擦层;第一摩擦元件具体为碳纤维刹车片,线轮3上设有卡环槽,且线轮3上设有四个凹口,碳纤维刹车片上设有四个与凹口对齐的凸沿,将碳纤维刹车片上的凸沿与线轮的四个凹口镶嵌,然后通过卡环卡入到卡环槽来将碳纤维刹车片锁紧地附设在线轮3上,这样,当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靠齐贴紧时,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来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能够通过结合来实现转动的传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结合元件31还可以具体限定为外齿轮,第一传动单元2还可以具体限定为与该外齿轮配套的内齿轮,通过外齿轮与内齿轮的啮合或脱开来实现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的结合与脱开;只要是能够实现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通过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动的传递的结构方式即可。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单元包括第一转动元件51和推动元件52;其中,推动元件52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联动地设置,第一转动元件51的一端与机身1抵靠,第一转动元件51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倾斜部511,推动元件52上设有与第一倾斜部511抵接的凸柱521,当第一转动元件51旋转时,凸柱521沿着第一倾斜部511移动,使得推动元件52带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元件51为环形套,该环形套套设在传动轴4上,第一倾斜部511设在该环形套上远离机身1的一端上,推动元件52为圆柱状,推动元件52套入在环形套内,且推动元件52周侧上的凸柱521与第一倾斜部511相抵靠接触,推动元件52通过锁紧元件锁紧在传动轴4上,以实现推动元件52能够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联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是电动伸缩缸,该电动伸缩缸的尾端设在机身1上,电动伸缩缸的伸缩杆与传动轴4连接,当电动伸缩缸工作时,通过伸缩杆伸缩来带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只要能够驱动传动轴4沿着传动轴4的轴向在机身1上移动的方式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实现转动的传递时,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使得第一倾斜部511抵动推动元件52上的凸柱521,带着推动元件52一同运动,以使得推动元件52带动传动轴4进行轴向移动,从而使得传动轴4带动第一传动单元2向线轮3抵靠移动,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相抵接,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来结合在一起,进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实现转动的传递;当需要解除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的转动传递状态时,只需反向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使第一倾斜部511与凸柱521脱开,由于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抵靠压力消失,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摩擦力也随之消失,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的转动传递状态被解除。

工作过程,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3调整为能随着摇臂10(即转动把手)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4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4带动第一传动单元2向线轮3靠拢或靠近,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相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实现转动传递,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摇动摇臂10来带动线轮3进行收线操作。当使用者需要将线轮3调整为不随摇臂10一同转动,例如在收线/抛线时,通过驱动单元来驱动传动轴4进行轴向移动,使得传动轴4带动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背离或脱离,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相脱开结合,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之间的转动传递被解除,从而使得线轮3与摇臂10的联动关系脱开,进而在收线/抛线时,摇臂10不会随着收线轮3一同的转动(即垂钓者常说的自由状态),从而避免了转动的摇臂10碰击或者缠绕到其他物体。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锥形弹簧6,第一锥形弹簧6设置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第一倾斜部511包括第一倾斜段5111和第二倾斜段5112,两者连续地设置,第一倾斜段5111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倾斜度,且当凸柱521移动到第一倾斜段5111的末端时,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已经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第一倾斜段5111的长度小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长度。这样,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设置第一锥形弹簧6,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脱开时,第一锥形弹簧6为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的脱开提供恢复力,加速了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复位速度;同时,由于第一倾斜段5111倾斜度大于第二倾斜段5112的倾斜度,且当凸柱521移动到第一倾斜段5111的末端时,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已经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使得在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靠拢时,设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快速地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由线性关系阶段进入指数关系阶段的速度取决于第一倾斜段5111的倾斜度大小,第一倾斜段5111越陡峭该速度越快;如图6所示的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S与压力F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当第一锥形弹簧6的压缩量与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快速地进入到指数关系阶段后,压缩等量的压缩量需要更大的压力来实现,这样,在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靠拢时,随着第一转动元件51转动量的增加(即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越来越靠紧,由于静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呈正比,那么第一结合元件31与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越来越大),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所需的扭力就越大,从而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感知用于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的扭力的变化,来感知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的变化,方便使用者来调节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此外,由于锥形弹簧可以被压缩成片状,而市面上所采用的圆柱弹簧被压缩后还是会形成柱状体,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第一锥形弹簧6,从而可以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工作空间与市面上的产品能够更小、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推动元件52与传动轴4在传动轴4的轴向上的联动方式还可以限定为,还包括调节头7,传动轴4枢转地设在调节头7上,调节头7设有外螺纹部,推动元件52设有与外螺纹部适配的内螺纹部。这样,当通过第一转动元件51和推动元件52的配合来驱动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靠拢,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摩擦力达不到期望值时(由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呈正比的关系),可以通过旋动调节头7,来调整传动轴4在轴向的移动量,以调整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初始间隙量,以使得可以通过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来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的摩擦力达到合适大小,从而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达到适合的大小。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容纳筒8,推动元件52和第一转动元件51均容纳在容纳筒8内,容纳筒8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元件51一同转动,容纳筒8与机身1相抵靠,第一转动元件51通过容纳筒8与机身1抵靠。这样,当需要调整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之间的传递状态时,可通过转动容纳筒8来带动第一转动元件51一同转动;同时通过将推动元件52和第一转动元件51均容纳在容纳筒8内,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到第一倾斜部511和凸柱521之间,对第一倾斜部511和图中的滑动配合产生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筒8上还设有推杆81。这样,可以通过拨动推杆81来转动容纳筒8,从而转动第一转动元件51,具有轻松省力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档位固定单元,档位固定单元设置在机身1上,档位固定单元上设有多个档位,推杆81上设有可与档位配合的定位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档位固定单元为档位板,档位为设置在档位板上的凹孔,推杆81上的定位部为弹性柱,当转动推杆81时,弹性柱可以与不同位置上的凹孔卡接,以实现与不同的档位结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档位还可以是设置在档位固定单元上的卡槽,定位部还可以是能与卡槽卡接配合的卡头;只要是能够定位部和档位的结合即可。这样,可以通过将推杆81调整到不同的档位上,来精确地调整传动轴4的轴向移动量,以精确地调整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从而精确地调整第一传动单元2和线轮3之间的刹车力的大小,例如在中鱼时,线轮3需要合适大小的刹车力,来使得鱼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才能游动并将线从线轮3中脱出,这样以此来耗尽鱼的体力,方便使用者来与鱼周旋、博弈。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传动单元9,第二传动单元9滑动地设在传动轴4上,且随传动轴4转动;第二传动单元9设于线轮3和机身1之间,且第二传动单元9与线轮3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相对设置,线轮3上背向第一传动单元2的一侧上设有可与第二传动单元9结合的第二结合元件32,第二结合元件32为第二摩擦元件,第二结合元件32和第二传动单元9通过摩擦力产生联动结合。当传动轴4通过驱动单元的驱动来载动第一传动单元2靠拢线轮3时,机身1通过对第二传动单元9的抵靠来为线轮3提供抵挡支撑,以使得第一传动单元2和第二传动单元9均能与线轮3靠拢,即使得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通过摩擦力结合,第二结合元件32和第二传动单元9通过摩擦力联动地结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9与第一传动单元2结构和功能相同,不再罗列重述;同时第二结合元件32和第二传动单元9的结合方式也与第一结合元件31和第一传动单元2的结合方式相同,不再罗列重述。这样,通过第二结合元件32与第二传动单元9的结合,使得第二传动单元9也与线轮3实现了转动传递,这样通过在第一传动单元2与线轮3转动传递的基础上,增加第二传动单元9与线轮3转动传递,使得线轮3可以更加稳定地随着传动轴4转动,从而增加了摇臂10与线轮3动能传递的稳定性;同时,由于线轮3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传动单元2和第二传动单元9,这样就可以增强线轮3受到的刹车力。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