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6401发布日期:2019-07-10 09:08阅读:901来源:国知局
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室大棚通风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需求和国家菜篮子建设的需要,以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的面积不断扩大。反季节生产的主要技术要求,就是合理有效控制利用大棚温室摄取的温度,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

所有设施农业的种植方法和设施的装备,都是以种植反季节作物而被使用,特别在冬季北方寒冷环境中,尤为突显。而恰恰是这个季节,正是种植户一年中产生效益的最佳时段。然而,由于冬季种植受大自然气温的限制,而为了给作物增温,适应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棚室长时间的处于密闭的状态中,棚室内的空气无法自然流通,导致棚室内的湿度无法及时排出,特别是夜间棚室内壁聚水凝霜,大量的水珠洒落于作物的冦层叶面上,制造了多种作物的病源菌,直接导致白粉病、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和虫害的滋生泛滥,严重时,造成种植户整棚室的作物减产和绝收。另外,由于温室设施的建设,造成温室内部在夏季高温季节温湿度过高,不适宜作物生长,使得温室土地在夏季休耕,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温湿度的有效控制,是降低棚室内湿度过高,阻止作物产生病害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现有技术中控制温湿度的方式是人工根据室内温度,操作温室大棚的上下风口进行通风,如用竹杆挑拨塑料膜的风口大小,或用滑轮系绳拉动塑料膜的风口大小。这种通风方式温度利用率低,在有风和阴天时,室内温度忽高忽低,极易给作物造成低温或高温病害,且劳动强度大。近几年虽有用机械设备收放风口的技术,但在北方冬季种植生产中,棚室覆盖棉被后,就无法进行正常的通风,不能完全满足温室大棚环境通风的需要,不能有效调节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人工或机械的通风方式导致的通风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包括:

棚体,所述棚体包括侧墙与顶罩;所述棚体内设有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

进风管路,竖直设置于所述棚体内且顶端伸出所述顶罩,顶端连接有无动力通风器,位于所述棚体内的部位设有电磁阀及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电磁阀的下方,所述进风口设有多个;

排风管路,水平设置于所述棚体内且一端伸出所述侧墙,伸出端连接有抽风机;

控制器,设于所述棚体内,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及所述抽风机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路设有多个,每一所述进风管路的顶部均设置所述无动力通风器。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设有多组。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管路的位于所述棚体内的部位连接有用于卡接所述进风管路的抱箍;所述抱箍的横截面为C字型的;所述抱箍的中心处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侧墙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经膨胀螺栓与所述侧墙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抱箍设有至少两个,每一所述抱箍的中心处均连接有所述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利用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监测棚体内部的温湿度,无动力通风器可将自然风通入进风管路,当控制器接收到高于设定值的温湿度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及抽风机开启,自然风通过进风管路进入棚体内,且棚体内的潮湿空气通过排风管路被抽风机抽出棚体外,从而实现棚体内部的通风换气。本实用新型利用进风管路及排风管路实现棚体的通风换气,通风效果好,能够保证作物良好生长,节能环保,节约了人工劳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抱箍与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

图中:10、棚体;11、顶罩;12、侧墙;13、温度传感器;14、湿度传感器;20、进风管路;21、进风口;30、无动力通风器;40、电磁阀;50、排风管路;60、抽风机;70、抱箍;80、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与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进行说明。所述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包括棚体10、进风管路20、排风管路50及控制器。

棚体10包括侧墙12与顶罩11,棚体1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3及湿度传感器14。进风管路20竖直设置于棚体10内且顶端伸出顶罩11,进风管路20的顶端连接有无动力通风器30,位于棚体10内的部位设有电磁阀40及进风口21,进风口21位于电磁阀40的下方,且进风口21设有至少两个。排风管路50水平设置于棚体10内且一端伸出侧墙12,伸出端连接有抽风机60。控制器设于棚体10内,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4、电磁阀40及抽风机60电连接。

控制器可分为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4的信号的接收器,以及用于对电磁阀、抽风机60发送信号的发送器,或是同时具备接收信号与发送信号双重功能的控制器,控制器的型号不限,只要具备上述功能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通风过程如下:

温度传感器13及湿度传感器14监测棚体10内部的温湿度,无动力通风器30可将自然风通入进风管路20,当控制器接收到高于设定值的温湿度信号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40及抽风机60开启,自然风通过进风管路20进入棚体10内,且棚体10内的潮湿空气通过排风管路50被抽风机60抽出棚体10外,从而实现棚体10内部的通风换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进风管路20及排风管路50实现棚体10的通风换气,通风效果好,能够保证作物良好生长,节能环保,节约了人工劳动成本。

为了使棚体10内部进风均匀,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风管路20设有多个,每一个进风管路20的顶部均设置一个无动力通风器30,参阅图1。相应的,棚体10内设有多组温度传感器13及湿度传感器14,每组温度传感器13及湿度传感器14监测棚体10内某区域的温湿度,当控制器接收到某组温湿信号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器会先启动该组温湿传感器对应区域的进风管路20的电磁阀40,该区域先行通风,然后控制器启动其他的电磁阀40及抽风机60,以使棚体10内的温湿度保持平衡。进风管路20设置多个,一方面可保证棚体10内通风均匀,另一方面可保证棚体10内温湿度平衡。

为了使进风管路20固定稳固,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进风管路20的位于棚体10内的部位连接有至少两个抱箍70,抱箍70的横截面为C字型的,其中心处设有连接杆80,参阅图2。抱箍70用于卡接进风管路20,抱箍70的内径与进风管路20的外径相适配,抱箍70的开口可在人为的作用下改变大小。连接杆80的一端与抱箍70的中心点处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膨胀螺栓,膨胀螺栓固定于侧墙12内。

进风管路20安装过程为:将进风管路20竖直设置于棚体10内,且顶端穿过棚体10,进风管路20可由多段管路拼接而成。在侧墙12上固定膨胀螺栓,在进风管路20上卡入抱箍70,并使连接杆80的位置与膨胀螺栓对应,最后将连接杆80套设在膨胀螺栓的螺杆上,完成固定。为了使连接杆80与膨胀螺栓固定牢固,可在二者的连接处绑扎钢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利用自然界空气自然流动所产生的动能,驱动无动力通风器30运转,节能环保,降低了种植的成本。利用自然界空气流动的自然属性,随空气的流向、速度、力量与棚体10内部的空气流动,形成相对对等的自然风的互动,使棚体10内外空气对流的形式类似于自然界的自然风的特性,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不间断的新鲜自然风,同时可有效排出棚体10内有害的高湿度气体,对作物自身的呼吸以及土壤的透气,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外,作物生长过程中,除作物本身吸收土壤、人为施肥所提供营养成份外,自然界空气中的CO2更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气体肥料。由于棚体10内作物生长的密闭环境所致,阻隔了棚体10外自然风中含有大量的C02气体肥料进入棚体10内,使作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生长时,严重的缺乏C02的供给,特别在冬季,为了保持棚体10内的温度,无法长时间打开棚体10的上下风口,导致作物生长所需C02含量严重不足。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室大棚通风换气系统,只要将某个电磁阀40开启,通过进风管路20源源不断地通入外界空气,就能保证棚体10内具备充足的C0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