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养殖容器及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47988发布日期:2019-12-31 14:0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水养殖容器及养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养殖技术和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养殖容器及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全球循环水养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水产养殖模式中增长最快的一极,具有节水、节地、选址方便;水温、水质环境可控;生物安全可靠,少用或不用药,品质好;产量高;污染可控、有效减排等优点。

循环水养殖是设施水产养殖的高级形式,通过工程技术与设施装备,给水产养殖生产系统创造一个优化生长的水环境,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目的。设施水产养殖占养殖总量的10%左右,远低于畜禽养殖设施生产比例,原因在于水产养殖设备系统造价高、运转费用大,具有明显的技术缺陷,有改造和创新空间。

在水产养殖设备研发过程中,主要注重水产养殖容器如网箱、水泥池、玻璃钢池等的改进;也注重增氧、投饵等养殖设备的研发和完善;也集成了许多工厂化养殖设施,开发了许多配套设备。但是已有的养殖设备中,粪便与养殖生物长期接触,粪便易被搅散而增加沉降难度,影响后续收集、浓缩和转移出水体,降低养殖水域污染程度有限。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与技术的核心是集排污,及时将鱼类养殖中的残饵和粪便高效排出水体,是减轻水净化处理压力和保障养殖水质达标的关键措施,是对传统养殖做出革命性创新的精髓,为充分发挥系统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养殖绩效水平,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集排污区设计构建及运行管理需足够重视和优化。

为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养殖尾水污染养殖水域,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同时,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有必要开发一种具有粪便沉降汇聚功能的养殖容器及养殖系统,高效协助解决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一种循环水养殖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包括一个养殖容器,一个粪污储存容器和一个粪污输出器;所述养殖容器的上部由至少一个透水侧壁和剩余的非透水侧壁围绕而成,所述养殖容器的下部为从所述透水侧壁和非透水侧壁下端向中央倾斜过渡的聚污侧壁,所述聚污侧壁的下端连接所述粪污储存容器;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为一上端开口的中空容器,所述粪污储存容器向上与所述养殖容器连通;其中,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与所述养殖容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可启闭的粪污下沉开关;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与所述粪污输出器连通,所述粪污输出器用于排出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中储存的粪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养殖容器的上部为矩形或圆形,底部为平底形或斜底形,长4.0~100.0m,宽2.0~50.0m,高1.0~8.0m。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非透水侧壁的材质采用砖混、金属、塑料、玻璃钢、帆布、化纤布中至少一种或多种材料的任意组合,或采用膜状、板状、小于4mm2的小孔网格状材料中至少一种或多种形状材料的任意组合,用于将养殖容器内外分隔为相对独立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养殖容器置于养殖水体中,所述养殖容器的上开口高于水面,所述养殖容器的透水侧壁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为0.1~2.5米。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聚污侧壁上进一步设置一个可启闭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平衡养殖水体加水或排水时所述养殖容器的内外水位。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粪污下沉开关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粪污储存容器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二盖板的上方滑动设置;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二盖板均设有至少一个开口,所述第一盖板在所述第二盖板上移动至上下开口相对应时,所述粪污下沉开关开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开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开口分布在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之上,所述开口在两层盖板间上下相互一一对应,所述开口相互重叠或叠合时同时开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粪污储存容器的横截面积为0.01~1.0m2,所述粪污储存容器的长度与养殖容器长度的比值为0.25~1。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粪污储存容器具有一个可关闭的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粪污输出器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进水口可关闭地设置在所述出水口的相对端;当所述粪污下沉开关关闭时,水流从开启的进水口流入,粪污随水流方向从出水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粪污输出器通过管道连接一个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连接一个水泵;所述管道上连接一个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中包含至少两层过滤介质,所述过滤介质中表层的细沙层厚度大于0.1米,用于截流养殖水生物的固形粪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中,所述养殖容器的上端进一步设置拦鱼结构,所述拦鱼结构包括自所述养殖容器的四周向上延伸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拦鱼网,所述拦鱼网高度为0.1~3.5米;或者,所述拦鱼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养殖容器顶部的拦鱼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1之任一项所述的循环水养殖容器;至少一个促水流设备;和至少一个排污机构;其中,所述促水流设备安装所述透水侧壁的前侧或后侧,引导水流穿过或越过透水侧壁进入养殖容器,所述透水侧壁高度位于所述促水流设备的扬程内;所述排污机构通过管道与一个所述粪污输出器连接,再通过管道连接后端的过滤器,分离固形粪污和游离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多个所述养殖容器相互间并联设置,各所述粪污输出器外接控制阀通过管道相连,多个循环水养殖容器相互连通,管道后端接排污机构,实现循环水养殖容器系统间的分开可控排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常规后端聚污设备系统产生的粪污移动距离远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粪污储存容器就位于养殖容器的下方,粪污就近沉降进入粪污储存容器中。通过粪污下沉开关的开启和关闭,解决了粪污与养殖生物接触时间久,接触距离长,容易因为鱼体搅动导致粪污分散,溶解,发酵而加剧水污染的问题,减少养殖生物运动对粪污形态的影响,维持粪污的形态和大小。

2、本实用新型养殖系统让粪污与清水相对分离,形成清水在上层流走,粪污在底部储存和转移的技术效果,清水不必处理,从而减少常规养殖尾水的处理量。

3、促水流设备的出水口靠近水表面,比常规的推水设备在水中离水面近,能提高促水流设备的使用效率,在相同能耗的情况下,能提高30-40%的水交换量。

4、养殖容器上表面设置网状结构,适应水位升降的养殖环境,尤其适应于沿海潮间带,近海感潮区域及湖泊水库有少量水位升降的宜渔水面。

5、在养殖容器底部后端设置的粪污储存容器,能够短距离短时间高效的聚存粪污,同时作为粪污的移动通道,固形沉性粪污的转移效率达到80~95%,高效解决了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6、转移粪污时无吸污动力机械的移动,吸污通道固定不移动,避免了吸污操作时机械设备与粪污的适配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循环水养殖容器的示意图。

图2为养殖容器的主视图。

图3为粪污下沉开关的示意图。

图4为粪污储存容器的纵截面图。

图5设有拦鱼结构的循环水养殖容器的立体图。

图6为并列设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俯视图。

图中,100-养殖容器,200-促水流设备,300-排污机构,1-透水侧壁,2-非透水侧壁,3-聚污侧壁,4-粪污储存容器,5-粪污输出器,6-粪污下沉开关,31-通道,41-进水口,42-出水口,61-第一盖板,62-第二盖板,63-开口,71-固定支架,72-拦鱼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循环水养殖容器及养殖系统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到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循环水养殖容器100包括一个养殖容器,一个粪污储存容器和一个粪污输出器5;所述养殖容器的上部由至少一个透水侧壁1和剩余的非透水侧壁2围绕而成,所述养殖容器的下部为从所述透水侧壁1和非透水侧壁2下端向中央倾斜过渡的聚污侧壁3,所述聚污侧壁3的下端连接所述粪污储存容器;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为一上端开口的中空容器,所述粪污储存容器向上与所述养殖容器连通;其中,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与所述养殖容器之间设有一个可启闭的粪污下沉开关6;所述粪污储存容器4的上部、水平侧面或底部与所述粪污输出器5连通,所述粪污输出器5用于从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中排出所储存的粪污。

更为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养殖容器长4.0~100.0m,宽2.0~50.0m,高1.0~8.0m,水平截面为矩形或圆形,底部为平底形或斜底形。养殖容器的上部设有两处透水侧壁1和两处非透水侧壁2。透水侧壁1为多孔状或网状,小于整体的高度的1/2,起到阻挡养殖生物进出的同时使水位在养殖容器内外为水位近相同的作用,透水侧壁1作为水体进出养殖容器的通道31。非透水侧壁2材质为砖混结构、金属、塑料、玻璃钢、帆布、化纤布中至少一种或多种材料的任意组合制成,为膜状、板状、小于4mm2的小孔网格状材料中至少一种或多种形状的任意组合制成,将养殖容器内外分隔为相对独立空间。本实施例中,养殖容器整体固定在水中,养殖容器上口高于水面,透水侧壁1的下部浸没在水面以下,透水区域的高度小于透水侧壁1的高度,透水侧壁1浸没在水中的部分深度为0.1~2.5m。

养殖容器的下部为向养殖容器中央相向倾斜的聚污侧壁3,根据养殖容器的上部的结构,聚污侧壁3的整体形状随之调整。例如,三角形的养殖容器上部下方的聚污侧壁3成一倒棱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养殖容器上部下方的聚污侧壁3成一倒锥台;圆形或椭圆形的养殖容器上部下方的聚污侧壁3成一倒圆锥。聚污侧壁3近底部设有至少有一个可关闭的通道31,在养殖水域加水或排水时作为平衡养殖容器内外水位的通道31。当外部水位过低时该通道31关闭,保证养殖容器内的水位不同步下降。所述粪污储存容器为向上开口63的长形腔管容器,近水平设置,用于短时储存粪污。粪污储存容器横截面积0.01~1.0m2,平行于水流方向的后端向前端布置,粪污储存容器的长度为养殖容器长度的0.25~1.0。

粪污下沉开关6设置在粪污储存容器4和养殖容器之间,包括上下堆叠设置的第一盖板61和第二盖板62,所述第二盖板62与所述粪污储存容器的上端固定,所述第一盖板61在所述第二盖板62的上方滑动设置;所述第一盖板61和所述二盖板均设有至少一个开口63。所述开口63上下相互一一对应。所述第一盖板61在所述第二盖板62上移动至上下开口63相对应,至少部分叠合时,所述粪污下沉开关6开启。所述开口63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所述开口63分布在所述第一盖板61和所述第二盖板62之上。理论上开口63的总长度占第一盖板61或第二盖板62总长度的一半以下,否则无法保证开口63和开口63之间完全关闭。第一盖板61相对于第二盖板62的移动可通过齿轮组件或其他连接构件等结构从养殖容器外部控制。

开启的粪污下沉开关6让粪污下沉进入粪污储存容器4内。关闭的粪污下沉开关6让粪污与清水分路移动,排出粪污,让水产养殖固形粪污与水及时分离,减少固形粪污的溶解和发酵。

所述粪污储存容器4具有一个可关闭的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粪污输出器5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进水口可关闭地设置在所述出水口的相对端;当所述粪污下沉开关6关闭时,水流从开启的进水口流入,粪污随水流方向从出水口流出。更为具体的,所述粪污输出器5通过管道连接一个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连接一个水泵;所述管道上连接一个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中包含至少两层过滤介质,所述过滤介质中表层的细沙层厚度大于0.1米,用于截流养殖水生物的粪污。

本实用新型在养殖容器底部设置的粪污储存容器,能够短距离短时间高效的聚存粪污,同时作为粪污的移动通道31,与清水分离,固形沉性粪污的转移效率达到80~95%,高效解决了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100中,所述养殖容器的上端进一步设置拦鱼结构,所述拦鱼结构包括自所述养殖容器的四周向上延伸的固定支架71,所述固定支架71之间设置拦鱼网72,所述拦鱼网72高度为0.1~3.5米;或者,所述拦鱼结构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养殖容器顶部的拦鱼网72,通过设置拦鱼结构防止因水位上涨和/或养殖生物跳跃而逃逸出养殖容器,增加在水位升降水域应用空间。

通过使用上述循环水养殖容器100,解决了常规后端聚污设备系统产生的粪污移动距离远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粪污储存容器4就位于养殖容器的下方,粪污就近沉降进入粪污储存容器中。通过粪污下沉开关6的开启和关闭,解决了粪污与养殖生物接触时间久,接触距离长,容易因为鱼体搅动导致粪污分散,溶解,发酵而加剧水污染的问题,减少养殖生物运动对粪污形态的影响,维持粪污的形态和大小。

基于以上所述的循环水养殖容器100,进一步构建了一种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循环水养殖容器100、多个促水流设备200和至少一个排污机构300。促水流设备200为常规机械泵水装置或轴流性电泵或释放压缩空气到水中促进水体运动的气动促流动力装置,扬程小于15米,所述促水流设备200安装所述透水侧壁1的前侧或后侧,引导水流穿过或越过透水侧壁1,所述透水侧壁1高度位于所述促水流设备200的扬程内,实现养殖容器内外水体的交换。优选地,促水流设备200出水口靠近水表面,能提高促水流设备200的使用效率,在相同能耗的情况下,比常规的推水设备提高30~40%的水交换量。图6模拟了在一个鱼塘内并列设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多个所述养殖容器相互间并联设置,各所述粪污输出器5外接控制阀通过管道相连,再通过管道连接后端的过滤器,分离固形粪污和游离水。多个循环水养殖容器100相互连通,管道后端接排污机构300,实现循环水养殖容器100系统间的可控排污。

并列设置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也可设置在稻田、藕田等浅水水域,也可设置在陆地岸上,可以将整套系统的上表面加盖屋顶或设置日光温室大棚,成为陆基控温保温养殖系统。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