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涉及一种捕捉害虫的工具,尤其涉及一种设有吸虫风道的捕虫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捕虫用具一般是利用光源吸引飞虫,再通过高压触电法、粘捕法或水淹法将害虫消灭。高压触电法中电网通电后会产生静电磁场,昆虫飞到电网一定的范围时会感应到该磁场,而无法将飞虫吸引到电网上,造成飞虫绕着光源转圈,一方面不能有效消灭害虫,另一方面还会引来更多的同类昆虫的结集交配,繁育后代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即使有昆虫被触死,也给环境造成污染。粘捕式虽有进步,但它必须是要昆虫触碰到粘板时才会有效,并且触碰的位置上要没有被粘上的昆虫才行。粘板每天会粘黏大量害虫,需要每天更换,费时费力,也会增加灭虫成本。水淹法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捕虫手法,由于有些害虫本身就不怕水,灭虫效果差。
同时,现有的吸虫风道上下和中间段的孔径大小都是相同的,其缺点是风力不够强劲,吸引力不够大,害虫容易逃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无需增大风扇功率就能使进风口的风力强劲,节约能源,吸引力大,害虫难以逃脱的设有吸虫风道的捕虫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设有吸虫风道的捕虫器,包括安装立柱,立柱上安装有捕虫器,捕虫器包括诱虫灯,在诱虫灯的下方设有吸虫风道,吸虫风道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与吸虫风道的中心轴线相同;所述吸虫风道的底部设置风扇, 风扇下端设有集虫装置,集虫装置的开口与吸虫风道的底部开口连通;所述诱虫灯、吸虫风道和集虫装置一体成型固定连接,且分别设有侧壁支撑杆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吸虫风道为从上端部到中间段再到下端部,其外壁及内壁形成为光滑的弧形段自然延伸,中间段的孔径要小于上下端部的孔径。
进一步,所述的诱虫灯的上方还设有保护灯罩。
进一步,所述立柱的顶部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与诱虫灯及风扇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集虫装置与吸虫风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集虫装置的外壳透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进风口正对设置于捕虫器中心位置处的吸虫风道,由于吸虫风道的上端部比中间部孔径要大,从而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孔径较小,而风速较高的颈部区域,在这个颈部区域中,由于孔径小,而风速高,使得害虫更难以逃逸。
在这个风速下端部的风扇使得吸虫风道中的风流的利用率更大,从而让进口的进风吸引力更大,提高捕虫器的有效利用率,节约能源的同时有效防控制害虫数量,真正达到农作物危害的防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侧壁支撑杆;2、灭蚊灯灯罩;3、灭蚊灯;4、立柱;5、吸虫风道;6、集虫装置;7、底座;51、吸虫风道的上端部;52、吸虫风道的中间段;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虫风道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虫风道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吸虫风道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有太阳能供电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4,本实施例包括安装立柱(4),立柱(4)上安装有捕虫器,捕虫器包括诱虫灯,所述的诱虫灯的上方还设有保护灯罩。在诱虫灯的下方设有吸虫风道(5),吸虫风道(5)的顶部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与吸虫风道的中心轴线相同;所述吸虫风道的底部设置风扇, 风扇下端设有集虫装置(6),集虫装置的开口与吸虫风道的底部开口连通;所述诱虫灯(3)、吸虫风道(5)和集虫装置(6)一体成型固定连接,且分别设有侧壁支撑杆(1)与立柱(4)固定连接,所述吸虫风道为从上端部(51)到中间段(52)再到下端部,其外壁及内壁形成为光滑的弧形段自然延伸,中间段(52)的孔径要小于上下端部的孔径。所述集虫装置与吸虫风道可拆卸连接。所述集虫装置的外壳透明。
本实用新型运行时,接通电源,诱虫灯开启,当蚊虫被吸引到吸虫风道的上方时,蚊虫因吸虫风道的负压被吸入风道中,因吸虫风道为从上端部到中间段再到下端部,其外壁及内壁形成为光滑的弧形段自然延伸,中间段的孔径要小于上下端部的孔径,下端风机只要很少的动力就能产生强劲的风吸力,将蚊虫快速抽吸到集虫装置中,蚊虫无法逃逸被风干,通过集虫装置的透明外壳对集虫装置进行拆卸清洗,维持吸虫风道的通顺。
实施例2
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立柱的顶部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与诱虫灯及风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运行时,无需外接接通电源,太阳能供电系统能够提供诱虫灯和风机运行的电能,当蚊虫被吸引到吸虫风道的上方时,蚊虫因吸虫风道的负压被吸入风道中,因吸虫风道为从上端部到中间段再到下端部,其外壁及内壁形成为光滑的弧形段自然延伸,中间段的孔径要小于上下端部的孔径,下端风机只要很少的动力就能产生强劲的风吸力,将蚊虫快速抽吸到集虫装置中,蚊虫无法逃逸被风干,通过集虫装置的透明外壳对集虫装置进行拆卸清洗,维持吸虫风道的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