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监测奶山羊体温的项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84691发布日期:2020-01-03 09:19阅读:8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监测奶山羊体温的项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畜牧业奶山羊健康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监测奶山羊体温的项圈装置。



背景技术:

羊乳被称为和人乳最为接近的动物性奶源,一直以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其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牛奶,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包括视力、大脑发育等。目前国内和国外奶山羊饲养模式存在差异,国外大多是放牧养殖,国内则是集约化养殖。研究表明,奶山羊的疾病风险高于绵羊,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如果大群发病时,对牧场造成的潜在危害不可小视。那么,如何做到疾病的预防?如何能够早期发现奶山羊潜在疾病的风险?种种类似问题也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积极倡导集约化养殖,禁牧区、限牧区等被划分成块,集约化养殖一个非常大的风险就是必须做到疾病的防控。众所周知,奶山羊很多的传染性疾病都跟体温有关,比如小反刍兽疫、口蹄疫等。据报道,近几年由于疫病的因素,直接对奶农造成的损失上达百亿。

目前国内的奶山羊牧场均为群养,如果一只羊感染疾病很容易传播给其他羊,而且羊在最初发病的潜伏期,仅通过肉眼观察是看不到羊发病的。当进入明显期时,羊出现拒绝采食、腹泻等情况,此时兽医发现后再去治疗,不单单治疗费用高,羊只恢复也慢,更甚者造成羊只因不及时治疗引发的死亡,这对生产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目前奶山羊场饲养管理方式之一就是兽医通过观察羊只的状态对羊进行可能疾病的预判,体温的测定也大多是测定直肠温度或者通过触摸羊的耳朵去感受其是否出现发热的现象。种种人为干扰的情况对羊只的正常生产都造成了不小的应激,尤其直肠测定体温,需要多人的绑定协助,还必须做好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效率,而且由于应激对奶山羊的产奶量也造成些许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监测奶山羊体温的项圈装置,可实时监测奶山羊的体温信息。该实用新型可以实时监测羊只的体温变化,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为科学化饲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后台大数据的分析,为全群羊的生产管理提供便利。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监测奶山羊体温的项圈装置,包括帆布袋项圈,数据传输模块,温度传感器,中继器和上位主机服务器,所述数据传输模块设置在帆布袋项圈上,所述帆布袋项圈内侧设置有四个凸起,所述凸起内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数据传输模块与中继器连接,所述中继器与上位机主机服务器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红外线温度传感器。

所述凸起包括桶装外壳、设置在桶装外壳上方的玻璃制凸起,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桶装外壳内部。

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可拆卸的设置在帆布袋项圈上。

所述凸起可拆卸的设置在帆布袋项圈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本实用新型中的奶山羊体温监测装置低,而且项圈还可重复利用,其次芯片技术的实施对动物刺激太大,另外芯片技术的应用难以保证电源的持续供应。而本实用新型可以及时更换电池,保证设备的持续良好运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1、帆布袋项圈,2、数据传输模块,3、温度传感器,4、凸起,5、桶装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智能监测奶山羊体温的项圈装置,包括帆布袋项圈1,数据传输模块2,温度传感器3,中继器和上位主机服务器,所述数据传输模块2设置在帆布袋项圈1上,所述帆布袋项圈1内侧设置有四个凸起4,所述凸起4内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所述数据传输模块2与中继器连接,所述中继器与上位机主机服务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3为红外线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凸起4包括桶装外壳5、设置在桶装外壳5上方的玻璃制凸起4,所述温度传感器3设置在桶装外壳5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块2可拆卸的设置在帆布袋项圈1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凸起4可拆卸的设置在帆布袋项圈1内侧。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出的可拆卸可以采用针线缝制的方法缝制在帆布袋项圈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奶山羊体温监测装置,首先将项圈安装在奶山羊的颈部,项圈内侧安装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羊只的体温变化,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项圈中的数据传输模块传至中继器,中继器将接收的信号传输至上位主机服务器,通过后台的运算,上位主机服务器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的分析后将数据上传保存,牧场主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本场羊只体温信息。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