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滴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0982发布日期:2019-09-13 21:5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量化滴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灌溉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轻量化滴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蔬菜瓜果采用的是大棚种植,因此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滴灌是节水灌溉的高标准灌溉技术,而其中滴灌带最具有节水增产高效和环保等优点,因此滴灌带广泛用于大田、大棚、温室、生态园林和城市绿化中,滴灌带内设有滴头。

现有的滴头上表面上均开设有出水槽,下表面上设有减速用的筛网,而筛网的设置会造成滴头的重量增加,且由于一个滴灌带上需要热熔多个滴头,因此滴头的重量会增加整个滴灌带的重量,使得滴灌带的整个安装不方便,降低了滴灌带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轻量化滴头,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轻量化滴头,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设有迷宫紊流流道,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还开设有与迷宫紊流流道的出口相连通的出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个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均与迷宫紊流流道的进口直接或间接连通,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凹槽。

工作原理:水流从滴漏带内流经减重凹槽,此时减重凹槽能对水流进行一定的减缓,并从进水口流入到迷宫紊流流道的进口,通过迷宫紊流流道的减速,使得水流的速度能进一步的减缓,从而水流能从迷宫紊流流道的出口流入到出水槽内,并从出水槽和滴管带的出水孔流出,使得整个灌溉的过程更加的稳定,而进水口和减重凹槽的设置,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减轻滴头的重量,从而使得滴头的安装更加的方便,实现了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在上述的轻量化滴头中,若干个所述进水口均设置在底板的一侧,所述进水口均呈长条形,若干个所述进水口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排布。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进水口的设置能更加的稳定,进一步的提高了滴头滴管的稳定性,也实现了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在上述的轻量化滴头中,若干个减重凹槽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分布。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减重凹槽不仅仅能减轻整个滴头的重量,还能进一步的对水流进行降速,使得滴头的出水效果更加的稳定。

在上述的轻量化滴头中,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减重凹口,所述减重凹口设置在靠近减重凹槽的一侧。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滴头的重量能进一步的减轻,且减重凹口的设置并不影响进水口的设置,进一步的提高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在上述的轻量化滴头中,所述减重凹口沿着底板的长度方向贯穿底板。

该结构的设置,使得减重凹口的设置更加的方便,且能进一步的实现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在上述的轻量化滴头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设置在出水槽和进水口之间。

该结构的设置,能将进水口与出水槽进行隔绝,避免了水流直接从进水口流入到出水槽内,保证了水的流速能稳定的降低,进一步的提高了滴头的出水稳定性,防止水从滴头飞溅出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轻量化滴头具有的优点:进水口和减重凹槽的设置,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减轻滴头的重量,从而使得滴头的安装更加的方便,实现了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轻量化滴头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轻量化滴头的反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出水槽;12、进水口;13、减重凹槽;14、减重凹口;2、迷宫紊流流道;21、进口;22、出口;3、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轻量化滴头,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上设有迷宫紊流流道2,底板1的上表面上还开设有与迷宫紊流流道2的出口22相连通的出水槽11。

具体的说,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1上开设有若干个进水口12,进水口12与迷宫紊流流道2的进口21直接或间接连通,底板1的下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凹槽13。

工作原理:水流从滴漏带内流经减重凹槽13,此时减重凹槽13能对水流进行一定的减缓,并从进水口12流入到迷宫紊流流道2的进口21,通过迷宫紊流流道2的减速,使得水流的速度能进一步的减缓,从而水流能从迷宫紊流流道2的出口22流入到出水槽11内,并从出水槽11和滴管带的出水孔流出,使得整个灌溉的过程更加的稳定,而进水口12和减重凹槽13的设置,能在较大的程度上减轻滴头的重量,从而使得滴头的安装更加的方便,实现了滴头的轻量化设计。

如图1所示,若干个进水口12均设置在底板1的一侧,进水口12均呈长条形,若干个进水口12沿着底板1的长度方向排布。

如图1所示,底板1的上表面上还设有隔板3,隔板3设置在出水槽11和进水口12之间。

如图2所示,若干个减重凹槽13沿着底板1的长度方向分布。

如图2所示,底板1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减重凹口14,减重凹口14设置在靠近减重凹槽13的一侧。

如图2所示,减重凹口14沿着底板1的长度方向贯穿底板1。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