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环酰菌胺和甲壳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70898发布日期:2019-05-28 19:24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环酰菌胺和甲壳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环酰菌胺(fenhexamid)为白色粉状固体,环酰菌胺是新型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对各种灰霉病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有很好的活性,如制剂50%wg、50%sc、50%wp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适宜作物为蔬菜、草莓、葡萄、硬果、柑橘、观赏植物等,对这些作物具有安全性。环酰菌胺对作物、人类、环境安全,是理想的综合害物治理用药,但是环酰菌胺长期大量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甲壳素,也称甲壳质,几丁聚糖,由氨基葡糖和乙酰氨基葡糖聚合物组成的多糖物质,存在于大自然中甲壳类动物的表皮,海洋生物虾蟹的脚壳,以及木耳蘑菇等菌类物质的细胞壁中。甲壳胺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扰;能保护幼苗健康生长、促进根系发育及前期的花芽分化,培植壮苗提高作物抗病性;使花器发育正常,减少果实畸形。有效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降解农药残留,广泛应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地下根茎、烟草、中药材及粮棉作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病害,如花叶病、小叶病、斑点病、炭疽病、霜霉病、疫病、蔓枯病、黄矮病、稻瘟病、青枯病、软腐病、疫霉类病害、青枯病、疮痂病等病害具一定的杀灭作用。甲壳素在农业上具有微量(ppm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等特点,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单一杀菌剂长期大量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有技术中,关于环酰菌胺和甲壳素的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环酰菌胺和甲壳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包括环酰菌胺和甲壳素,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提高了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权利要求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环酰菌胺和甲壳素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的药物活性成分为环酰菌胺和甲壳素。

进一步的,所述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的质量比为(1~10):1;优选的,所述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的质量比为(1~6):1;最优选的,所述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的质量比为2:1。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可湿性粉剂的具体配方:药物活性成分15~25%、乳酸甲酯0.5%、尿素5%、可溶性淀粉8%、十二烷基苯磺酸盐2%、甘露醇0.5%,余量为白炭黑。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病害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农作物包括黄瓜、番茄、西瓜、甜瓜、马铃薯、甜椒、草莓、硬果植物、柑橘和观赏植物。

进一步的,所述病害为灰霉病、炭疽病、疫霉类病害。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各原料混合均匀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将环酰菌胺和甲壳素复配后,对防治农作物病害具有增效作用,且增效结果显著,防效显著的优于单剂。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对西瓜炭疽病、甜瓜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延长了药物持效期,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安全性高;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通过辅料的加入,能增加药效,增加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货架期,提高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18%环酰菌胺与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环酰菌胺与甲壳素按照重量比6:1)18%、乳酸甲酯0.5%、尿素5%、可溶性淀粉8%、十二烷基苯磺酸盐2%、甘露醇0.5%,余量为白炭黑。

实施例218%环酰菌胺与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环酰菌胺与甲壳素按照重量比4:1,其他原料配方如实施例1。

实施例318%环酰菌胺与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环酰菌胺与甲壳素按照重量比2:1,其他原料配方如实施例1。

实施例418%环酰菌胺与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环酰菌胺与甲壳素按照重量比1:1,其他原料配方如实施例1。

实施例518%环酰菌胺与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环酰菌胺与甲壳素按照重量比1:2,其他原料配方如实施例1。

实施例618%环酰菌胺与甲壳素可湿性粉剂

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环酰菌胺与甲壳素按照重量比2:1)18%、尿素5%、可溶性淀粉8%、十二烷基苯磺酸盐2%、甘露醇0.5%,余量为白炭黑。

(一)将上述实施例制备的杀菌组合物对瓜类炭疽病室内药效试验

利用盆栽法进行室内抑菌测定,分别将组合物5组配比、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ppm、50ppm、10ppm、1ppm、0.1ppm的药液;供试菌株为野生敏感型炭疽病菌collectotrichumorbiculare(berk.&mont.)arx菌株。供试作物为感灰霉病品种,盆栽、培养至2片~4片真叶期,编号。

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面至全部湿润,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备用。每处理3盆,4次重复,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及水的对照处理。

将试验用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孢子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并用2层~4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毫升的悬浮液,用微量取样器吸取10μl孢子悬浮液接种于叶片正面,每处理不少于30个接种点。治疗性试验在药剂处理前24h接种,接种后移至保湿箱中(相对湿度95%-100%)黑暗培养24h,然后再22℃~27℃、光照强度20000lux、湿度80%~90%的条件下培养。当空白对照发病率达到50%以上时,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垂直法测量病斑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p=(d0-d1)/d0×100

式中:

p——防治效果;

d0——空白对照病斑直径,单位为mm;

d1——药剂处理病斑直径,单位为mm。

用dps标准软件对药剂浓度对数值与防效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ec90等值及其95%置信限,并对各药剂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试验结果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比例+c的毒力指数×c在混剂中的比例

判定标准:共毒系数<80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间为加成作用,>120时为增效作用。

表1杀菌剂组合物对瓜类炭疽病菌的抑制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重量比为6:1、4:1、2:1、1:1和1:2的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瓜类炭疽病菌室内药效试验中,ec50值分别为15.5403mg/l,17.8507mg/l,13.0257mg/l,18.4828mg/l,22.4028mg/l,33.5%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和10%甲壳素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分别为44.7145mg/l和29.813mg/l,说明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瓜类炭疽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增效作用,且第三组配比即环酰菌胺与甲壳素为2:1时共毒系数达到255.91,增效最明显,说明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炭疽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两者复配增效明显。

(二)将上述实施例制备的杀菌组合物对疫霉菌室内药效试验

利用叶片法进行室内抑菌测定,分别将组合物5组配比、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ppm、50ppm、10ppm、1ppm、0.1ppm的药液;供试菌株为野生敏感型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菌株。供试作物为感晚疫病马铃薯品种,在盆栽苗上选择相同叶位、长势一致的叶片,从叶柄1cm~2cm处剪下,用湿棉球包裹叶柄放置培养皿中,保湿备用。

将试验用病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待产生孢子囊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并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浓度为1×105个孢子囊/毫升的悬浮液作为接种体。

将不同浓度的药液均匀喷洒于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晾干后,将各处理叶片背面朝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盒中。每处理不少于10片叶,4次重复。

在喷药前24h用孢子囊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接种后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光照强度5000-20000lux),温度为18℃~20℃,接种后24h内保持叶面有水膜,以后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条件下培养6d~7d。

待空白对照病叶率达到33.5%以上时,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分级方法为:

0级:不发病;

1级:叶片上仅有少量小并斑,病斑占叶面积的10%以下;

3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的11-25%;

5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的26-50%;

7级:叶片上病斑占叶面积的50%以上;

9级:全叶发病枯萎。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x=[∑(ni×i)/(n×9)]×100

式中:

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叶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p=[(ck-pt)/ck]×100

式中:

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率(%);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用dps标准统计软件对药剂浓度对数值与防效机率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ec90等值及其95%置信限,并进行各药剂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试验结果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比例+c的毒力指数×c在混剂中的比例

判定标准:共毒系数<80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间为加成作用,>120时为增效作用。

表2杀菌剂组合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重量比为6:1、4:1、2:1、1:1和1:2的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疫霉菌室内药效试验中,ec50值分别为35.9411mg/l,33.3956mg/l,24.3503mg/l,32.5407mg/l,39.9331mg/l,33.5%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和10%甲壳素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分别为51.8777mg/l和45.9804mg/l,说明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增效作用,且第三组配比即环酰菌胺与甲壳素为2:1时共毒系数达到200.06,增效最明显,说明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灰霉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两者复配增效明显。

(三)将上述实施例制备的杀菌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室内药效试验

利用叶片法进行室内抑菌测定,分别将组合物5组配比、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ppm、50ppm、10ppm、1ppm、0.1ppm的药液;选取充分展开、叶龄一致、带有1~2cm叶柄的健康叶片,用湿棉球包裹叶柄放置在培养皿中,保湿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每处理10片叶片,重复4次。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背面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培养皿中保湿。接种器将直径5mm菌斑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背面。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在23℃~25℃、相对湿度80%~90%和12h光暗交替(光强5000lux~10000lux)的条件下培养7d。

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调查。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垂直法测量病斑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单位为(mm)。

黄瓜新鲜叶片并打成直径为1.5cm的叶碟,直接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每个浓度10个叶碟;晾干后,每个叶碟滴60μl孢子囊悬浮液。放入21℃恒温培养箱保湿培养,在5d后观察,记录出现病斑的叶碟个数,计算抑制率,分析ec50及其置信区间。

抑制率(%)=(对照病斑个数-处理病斑个数)/对照病斑个数×100

试验结果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比例+c的毒力指数×c在混剂中的比例

判定标准:共毒系数<80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间为加成作用,>120时为增效作用。

表3杀菌剂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重量比为6:1、4:1、2:1、1:1和2:1的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室内药效试验中,ec50值分别为61.5519mg/l,54.7655mg/l,37.5041mg/l,40.6326mg/l,38.4953mg/l,33.5%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和10%甲壳素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分别为45.9804mg/l和132.4042mg/l,说明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增效作用,且第三组配比即环酰菌胺与甲壳素为2:1时共毒系数达到249.76,增效最明显,说明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灰霉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两者复配增效明显。

(四)将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6制备的杀菌组合物防治甜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济南市济阳区高官寨镇中进行甜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33.5%环酰菌胺悬浮剂900倍液与10%甲壳素水剂100倍液喷雾,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5m2,每处理重复4次。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瓜类炭疽病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5片~10片叶。计算发病率并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别予以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表4杀菌剂组合物防治甜瓜炭疽病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5杀菌剂组合物对甜瓜炭疽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大棚甜瓜炭疽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8.82,治效果分别为87.17%,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74,防治效果为85.83%,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水剂,防效显著提高。同时,通过表4和表5可以看出,实施例6制备的可湿性粉剂其防效较本发明优化的配方差,说明辅料的加入,提高了药效。

(五)将上述实施例3制备的杀菌组合物防治西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济南市商河县进行大棚西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33.5%环酰菌胺悬浮剂900倍液与10%甲壳素水剂100倍液喷雾,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5m2,每处理重复4次。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瓜类炭疽病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5片~10片叶。计算发病率并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予以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表6杀菌剂组合物防治西瓜炭疽病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7杀菌剂组合物对西瓜炭疽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6和表7可以看出,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大棚西瓜炭疽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12,防治效果为86.87%,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98,防治效果为85.63%,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水剂,防效显著提高。实施例6制备的可湿性粉剂的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85.91%,浓度为8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为83.12%。

(六)将上述实施例3制备的杀菌组合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济南市商河县进行大棚西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33.5%环酰菌胺悬浮剂900倍液与10%甲壳素水剂100倍液喷雾,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5m2,每处理重复4次。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瓜类炭疽病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5片~10片叶。计算发病率并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别予以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表8杀菌剂组合物防治西瓜炭疽病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9杀菌剂组合物对西瓜炭疽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8和表9可以看出,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大棚西瓜炭疽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12,防治效果分别为86.87%,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98,防治效果为85.63%,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水剂,防效显著提高。

(七)将上述实施例3制备的杀菌组合物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济南市商河县进行大棚西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33.5%环酰菌胺悬浮剂1000倍液与10%甲壳素水剂100倍液喷雾,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5m2,每处理重复4次。药前调查病情基数,下次施药前及末次施药后7天~14天调查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瓜类炭疽病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3株,每株自上而下调查5片~10片叶。计算发病率并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予以记录。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空白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表10杀菌剂组合物防治番茄晚疫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11杀菌剂组合物对番茄晚疫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10和表11可以看出,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大棚西瓜炭疽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12,治效果分别为86.87%,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9.98,防治效果为85.63%,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水剂,防效显著提高。

(八)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将环酰菌胺和甲壳素组合物按照4:1的重量比与已知的助剂配成可湿性粉剂。

2017年1月-12月份在济南崔寨镇蔡马村大棚中进行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33.5%环酰菌胺悬浮剂900倍液与10%甲壳素水剂100倍液,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分别在春茬和秋茬两季番茄上。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约13m2,每处理重复3次,在喷药前、喷药后第7天、第14天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黄瓜、番茄甜椒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计算病果率病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别予以记录。

叶部病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单片叶有病斑3个;

3级:单片叶有病斑4-6个;

5级:单片叶有病斑7-10个;

7级:单片叶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

9级:单片叶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番茄果实被害分级方法(以果实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残留花瓣发病或柱头发病;

3级:萼片腐烂或柱头发病蔓延到果脐部;

5级:果脐部有浸润斑无霉层;

7级:果脐部有霉层但未扩展到其他部位;

9级:霉层扩展到果的其他部位。

统计分析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12杀菌剂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13杀菌剂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12和表13可以看出,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番茄叶部灰霉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1.03(春茬番茄)和13.09(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84.63%(春茬番茄)和84.18%(秋茬番茄),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4.10(春茬番茄)和16.50(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80.35%(春茬番茄)和80.04%(秋茬番茄),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防效显著提高。

表14杀菌剂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果实)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15杀菌剂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14和表15可以看出,环酰菌胺与甲壳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番茄果实灰霉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1.07(春茬番茄)和11.31(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84.52%(春茬番茄)和85.34%(秋茬番茄),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3.19(春茬番茄)和15.36(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81.59%(春茬番茄)和80.09%(秋茬番茄),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33.5%环酰菌胺和10%甲壳素,防效显著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