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30332发布日期:2019-04-29 13:28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禽类孵化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种蛋孵化效果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生产效益,是衡量养殖场生产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种蛋保存是影响种蛋孵化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多数禽类养殖厂采用常规的方法保存种蛋,一般是在产蛋后的2天~3天入孵,种蛋出雏率较好。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种蛋不能按时入孵,因而种蛋的保存时间被迫延长。

随着种蛋保存时间的延长,种蛋内部水分流失,从而引起胚胎衰老,营养物质的变化及残余细菌的繁殖,危害胚胎发育,降低种蛋孵化率。目前存在的提高种蛋孵化率的保存方法,操作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不利于企业的使用。所以,发明一种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的提高种蛋孵化率的保存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保存十天以上的种蛋的孵化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禽类养殖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种蛋收集;

s2种蛋收集后立即进行第1次种蛋消毒;

s3消毒后的种蛋进入选择室选择合格种蛋;

s4对合格种蛋进行第2次消毒;

s5消毒后的种蛋送入种蛋库储存;种蛋库储存期间,温度设置为9℃~12℃;相对湿度设置为75%~80%;

s6孵化器孵化:种蛋库储存十天以上的种蛋,入孵前种蛋须进行每5天1次的预温,以提高种蛋的孵化率。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种蛋为同一鸭群、同一批次、同一日龄,种蛋的保存时间为11天~15天。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步骤s6所述的种蛋入孵前在孵化器内进行第3次消毒。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5所述种蛋库每隔7天进行熏蒸消毒,每隔2天对种蛋库地面进行喷雾消毒。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5所述种蛋库使用菌扫清进行消毒。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6所述种蛋每5天1次的预温方法,种蛋预温温度为25℃~35℃。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步骤s6所述的种蛋每5天1次的预温方法,种蛋每次预温时间为1小时。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保存十天以上种蛋的孵化率;保存前种蛋进行两次消毒和保存中对种蛋库消毒,有效杀灭种蛋表面的有害菌和微生物,减少种蛋病变,同时减少环境中的有害菌对种蛋的危害;采用9℃~12℃的保存温度,既可以保证胚胎存活的最低温度,保护种蛋免于受冻而丧失孵化能力,又可以抑制酶的活性和细菌的繁殖;同时采用75%~80%的相对湿度,可有效保证在低温保存的情况下,孵化后的初雏毛色正常,蛋壳湿润正常;采取每隔5天1次的持续预温1小时的预温方式,可有效增强胚胎的生命力,有利于熏蒸消毒,同时有利于孵化器温度的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种蛋收集后立即进行第1次种蛋消毒,消毒后的种蛋进入选择室选择合格种蛋并对合格种蛋进行第2次消毒,消毒后的种蛋送入种蛋库储存;

种蛋保存期间,保存温度设置为9℃~12℃;

种蛋保存期间,保存相对湿度设置为75%~80%;

保存十天以上的种蛋,入孵前须进行每5天1次的预温,以提高种蛋的孵化率。

该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其还满足条件,所述具体为:选用的种蛋为同一鸭群、同一批次、同一日龄,保存时间为11天~15天。

该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其还满足条件,所述具体为:种蛋入孵前在孵化器内进行第3次消毒。

该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其还满足条件,所述具体为:种蛋库每隔7天进行熏蒸消毒,每隔2天对种蛋库地面进行喷雾消毒。

该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其还满足条件,所述具体为:种蛋库消毒药物是用菌扫清。

该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其还满足条件,所述具体为:种蛋每5天1次的预温方法,其预温温度为25℃~35℃。

该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其还满足条件,所述具体为:种蛋每次预温时间为1小时。

为验证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于北方禽类种蛋可延长储存期和提高孵化率的方法有效性,特做以下对比实验:

1种蛋的保存条件

1.1种蛋保存温度试验

采用在保存温度分别为15℃~18℃和9~12℃、相对湿度为60%~70%的保存15天的种蛋进行试验。其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种蛋保存15天的不同保存温度试验

由试验结果可知,在相同的相对湿度保存环境下,保存于9℃~12℃的种蛋孵化率比保存于5℃~18℃的种蛋孵化率高4.09%,说明9℃~12℃的保存温度更适于提高保存十天种蛋的孵化率,更利于保存种蛋。然而,经观察初雏破壳的情况可知,蛋壳内膜较干燥,初生雏毛色较浅。鉴于此试验情况,又进行了种蛋保存提高湿度的试验。

1.2种蛋保存湿度试验

此试验在保存温度为9℃~12℃、相对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进行。以相对湿度65~70%为对照组,相对湿度为75%~80%为试验组。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种蛋保存15天的不同湿度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孵化率高出对照组5%,初生雏毛色正常,蛋壳湿润正常。

为了探讨此保存条件是否适合保存11至14天的种蛋,分别对在保存温度为9℃~12℃,相对湿度为75%~80%的环境下,保存11天、13天、15天的种蛋进行试验,以保存15天的种蛋为对照组,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种蛋保存11天、13天、15天的不同湿度试验

经统计学检验,各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9℃~12℃、湿度为75~80%的保存环境适合保存11天~15天的种蛋。

2种蛋的消毒环节

2.1种蛋消毒的原因

种蛋从母禽生殖道产出或接触到不洁的产蛋箱、垫料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和空气中细菌的污染。据测定,刚产下来的蛋表面有100~300个细菌,1小时后可繁殖至4000~5000个。虽然从蛋壳结构上看,种蛋有胶质层,蛋壳和内膜及白蛋白等几道天然屏障,但这些屏障对病菌的阻止能力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蛋壳被污染,尤其当蛋壳表面温度高,湿度大时,这些细菌(特别是霉菌)很容易在壳上繁殖,突破保护屏障侵入蛋内,有些病菌会直接导致胚胎死亡,臭烂腐败;有些病菌则导致病雏、弱雏,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雏鸭成活率。更严重的是污染孵化器和用具,纵向传染各种疾病,危害很大。因此,种蛋保存前需要对种蛋进行及时的消毒。

2.2种蛋消毒方法

本发明的消毒程序是在种蛋收集后马上进行第一次消毒,然后在选择室进行种蛋的选择,将合格种蛋进行第二次消毒,种蛋入孵前在孵化器进行第三次消毒。

另外,通过对存储环境的菌类化验指标的长期监测,确定对种蛋库每隔7天熏蒸消毒一次,每隔2天将种蛋库地面喷雾消毒一次。所用药物是用菌扫清。

3种蛋的预温试验

3.1种蛋预温的原因

由于禽类胚胎的特性,在低于21℃的环境中处于休眠状态。预温就是用提高温度来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胚胎进入发育状态。

入孵前种蛋通过预热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能增强胚胎的生活力。因种蛋入孵前贮存于种蛋库中,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下,胚胎处于休眠状态,若将种蛋由种蛋库贮存温度(15℃~18℃)直接进人孵化的高温环境中(37℃~39.5℃),对胚胎的刺激太大。经过预热,使种蛋的温度由低温缓缓进入髙温,使胚胎由静止状态逐渐“苏醒”过来,有利于增强胚胎活力,促进胚胎发育。

(2)有利于孵化器温度的稳定。种蛋经预热后装人孵化机,要保证连续孵化温度的稳定性,避免孵化机温度大幅度下降,影响其他批次的胚胎的正常发育。

(3)有利于熏蒸消毒。种蛋经过预热,可避免种蛋表面凝结水珠,有利于对种蛋进行熏蒸消毒。

随着种蛋的保存时间延长,孵化率逐渐降低。分析可知经过消毒的蛋壳表面仍有大量的细菌繁殖侵入种蛋内,使胚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导致死亡,从而导致孵化率降低。为此,采取了以下试验验证发明方法的实用性。

3.2种蛋预温试验

改试验共分3组,种蛋的存储天数均为15天,预温的温度设定为35℃,每3天、5天、7天各预温一次。

本试验之所以将试验组划分为3天、5天、7天各进行预温一次,是由于根据不同保存时间的种蛋可知,在保存2天~3天的种蛋进行入孵较多,但也会在种蛋保存5天~7天进行入孵,在以上时间段内入孵的种蛋在进行常规预温激活胚胎后,发现种蛋孵化结果正常。故以此为依据设计了3天、5天、7天各预温一次的试验。但预温的温度比常规预温22℃~26℃的温度高,设定为35℃。

主要的操作环节如下:

(1)将种蛋库温湿度控制在温度9℃~12℃,相对湿度75%~80%。

(2)在种蛋保存到3天、5天、7天时推到孵化器预温一次。

(3)预温时将蛋车直接从种蛋库推入孵化器,孵化器温度设置为35℃。在机器显示温度到达35℃时,需要打开机器门,用测温仪测量上、中、下、左、右不同位置的种蛋的蛋壳表面温度,确认种蛋的蛋壳表面温度达到了34℃,再维持1h,然后将种蛋从机器内拉出,放在孵化间里降温1h~2h后推入种蛋库。预温期间由于时间只有4h,故不必翻蛋。

开机预温每次约4小时,使蛋表温度达到34℃,用红外线测温仪监测。种蛋库温度控制采用制冷机通过温控仪实现控制温度,湿度一般采用地面洒水或加湿器调节用干湿温度计监测控制。

本试验将温度设定为35℃,其依据为:35℃是胚胎正常发育的下限,此温度下胚胎的生活力是胚胎苏醒后的最大值。考虑到由于预热温度达到了孵化温度,时间稍长胚胎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增殖,再次降温进行保存时会造成发育中的胚胎死亡。所以,为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胚胎的激活时间确定为1小时,并要在孵化间(22℃~24℃)的环境下降温1小时~2小时,以免胚胎由35℃直接进入到9℃~12℃的环境对胚胎不利。然后再推入种蛋库,重新使胚胎进入休眠状态。本发明入孵机,蛋壳表面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异约在1℃,当设定温度为35℃时,此时蛋温约为34℃,通过测定蛋壳表面温度,更能准确把握孵化给温。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种蛋保存15天的不同预温时间表

通过试验证明,每5天预温一次的出雏率比3天预温一次的出雏率高3.84%,比7天预温一次的出雏率高6.72%,由此可知,每5天预温一次的孵化率最高,接近短期保存的孵化率。

为使试验更具科学性,采用每5天预温一次,分别在预热温度为35℃、30℃、25℃的条件进行试验。以预热温度35℃为对照组,预热时间均为1小时,其他操作环节各组均相同。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不同预热温度试验表

经统计学检验,各组差异不显著。说明种蛋保存时间在11天以上时,进行每隔5天1次的预温可有效提高种蛋孵化率。

在近两年生产中,当种蛋因故不能按时入孵,保存时间在11天~15天时一直采用每5天预温一次、保存温度9℃~12℃、相对湿度75%~80%的贮存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孵化效果,达到了短期保存83%~84%的孵化率。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