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食用菌基质的蛴螬野外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75425发布日期:2019-06-21 23:45阅读:22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特种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食用菌基质的蛴螬野外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蛴螬为金龟总科(scarabaeoide)幼虫的统称,又名鸡母虫、地蚕、老母虫、桃各虫等。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头部褐色,上颚显著,体壁较柔软多皱,头大而圆,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蛴螬在传统中药学中具有多种药效价值,可破血行瘀,散结通乳;近年来,药理学研究表明蛴螬富含有机酸、脂肪酸、酚性成分、多糖、矿物元素等药用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肿瘤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重要作用。蛴螬体内脂肪与蛋白质含量高达50%,富含磷、钾、铁、钠、铝等多种微量元素,可开发作补充人体所需蛋白的食品,也可作优质动物蛋白饲料用于家禽及鱼、龟、黄鳝、牛蛙、蝎子、蜈蚣、蛇等特种养殖,是一种兼具较高药用功效与食用价值的经济昆虫。

近年来,随着蛴螬被逐步引入高端餐饮领域,原生态蛴螬食材原料的市场需求量急速增长。但是目前蛴螬的返野生养殖技术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高品质蛴螬产品的市场供应仍以野外采挖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它的市场需求。

目前市面上蛴螬养殖技术均是室内养殖方法,对养殖条件的控制调节较为便捷,对环境多变的野外养殖缺少参考。同时在较多地方盛产菌菇,培养菌菇后的菌渣被丢弃,污染环境。为了能够将菌渣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带来更大的效益,我们需要一种简便高效的蛴螬野外养殖方法,在保证蛴螬野外养殖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蛴螬产品品质,满足了蛴螬在高端餐饮领域对生态食材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蛴螬生态健康、本发明技术操作简便、养殖存活率高、养殖周期较短,养殖饲料为菌菇废渣,材料就地可取、廉价易得,成本较低;对于推进高品质蛴螬养殖产业发展,提升该物种市场化供货能力,助推蛴螬的药用及食用化发展的基于食用菌基质的蛴螬野外养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食用菌基质的蛴螬野外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优良种源筛选:6月~7月,在野外环境下,依据地势将菌渣铺成畦床,厚度15~20cm、宽度0.8m、长度10~20m,在畦床上搭建拱棚,拱棚宽度1.2m、高度0.8~1m、长度超出畦床20cm,拱棚四周挖好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和浸泡菌渣畦床,拱棚顶部用塑料薄膜覆盖遮雨,四周离地面20cm不盖农膜,便于成虫进入拱棚内的畦床上产卵,吸引本地金龟子聚集在饲养基质上取食产卵,通过为期一年的适应性养殖,筛选出幼虫期间雪白饱满、长势健康、对驯化养殖适应能力较强的蛴螬种类,作为优良种源,将优良种源孵出的幼虫在室内养殖到1龄,为野外养殖备用;

(2)养殖场地设置:场地选择远离城区、环境清静、水源清洁,海拔400~800m之间,林下郁闭度为0.4~0.8之间,整体坡度在10~30度之间的林地,将林下场地清理平整,作为蛴螬野外养殖场地;

(3)饲养基质配制:饲养基质为本地食用菌生产企业的食用菌菌渣,将食用菌菌渣粉碎后加入石灰,调节含水量至60~65%,ph值为7,堆成宽度1.5~2m、高1~1.2m、长度不限的长方形料堆进行发酵,料温升至65℃时,进行翻料,经过2次升温发酵后即可使用;

(4)养殖畦床准备:将配制好的饲养基质在养殖场地内铺设成畦床,畦床厚度15~20cm,宽度1m,长度依具体地势而定,一般不超过20m,畦床间留60~80cm的操作道,以便于操作管理,畦床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状,四周留排水沟,防止畦床积水,畦床表面铺洒覆盖2cm厚的土壤以保湿,畦床上方搭建小拱棚,防止雨水冲刷畦床,每亩林地的土地利用率约75%,其中养殖面积约500㎡,其余为操作道等面积;

(5)野外养殖常规管理:8月,在畦床表面均匀放置蛴螬一龄幼虫,密度为30~60条/m2,幼虫会自行钻入饲养基质内,在日常管养过程中注意保持操作道整洁,避免饲养基质散出畦床,可有效防止蛴螬幼虫循着饲养基质钻出养殖畦床,养殖期间注意观察表层土壤的湿度,土层发白或开裂时,应喷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晴朗天气需要每天清晨或傍晚向畦田喷水,保持畦床内饲料基质湿度在60~65%之间;

(6)养殖产品采收:10中下旬开始收获三龄幼虫,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8~9月收获1~2龄幼虫,畦床表面有覆盖物的,将其扒开,没有覆盖物的,直接用孔径1~2cm的筛子将蛴螬和虫粪加以筛选。筛选时,动作要轻缓,避免磕碰造成蛴螬损伤,影响商品价值,最后将筛子上面的蛴螬收集包装作商品待用;

(7)存活率与产量统计:采收时记录不同林木类型、不同郁闭度、不同海拔条件下蛴螬野生养殖的存活率、亩产量等指标,存活率=养殖总个数/采收总条数×100%。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2)中养殖场地位于海拔800m,林下郁闭度为0.6,坡度在20度的养殖效果最佳。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3)中优良饲养基质配制为竹荪菌渣或香菇菌渣99%、石灰1%、含水量60~65%、ph为7时饲养效果最佳。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5)中收获蛴螬三龄幼虫的畦床适宜养殖密度在30~40条/m2,收获蛴螬1~2龄幼虫的畦床适宜养殖密度在40~60条/m2。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5)管理过程中,遇野外养殖水患,需平时及时疏通排水沟,注意避免水流过大冲散畦床,遇暴雨等极端气候,需在畦床表面覆盖地膜或搭建小拱棚,雨后及时撤除。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5)管理过程中,遇野外养殖高温,高温暴晒天气需在畦床表面或小拱棚上覆盖遮阳网、稻草等,防止畦床受到曝晒,由于饲养基质已经过发酵产热,一般不会出现感染霉菌和发热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的步骤(5)管理过程中,遇野外养殖鼠害,养殖期间采用鼠夹或电子驱鼠器等进行鼠害防治。

本发明的有益条件在于:

1、采用食用菌菌渣在野外条件下养殖蛴螬,养殖产量与室内养殖持平,但整体设施投入较室内养殖成本低;

2、由于野外环境通风条件较好,养殖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传染病,而且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普通室内养殖产品;

3、通过优选本地蛴螬种源,降低了蛴螬的适应性养殖成本;通过优选饲养基质,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菌渣实现了回收利用,减少了食用菌菌渣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筛选得到的合理养殖密度使蛴螬具备蛴螬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不会抢食和互咬,同时满足一次投料,节约用工量,使养殖成活率与亩产量均处于较高的水平,标准实施条件下可以在80天内完成从虫卵孵化到三龄幼虫采收等完整的养殖流程;

4、养殖成活率最高可以达到99%,每亩可收获健康三龄幼虫14850条,约297kg。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于食用菌基质的蛴螬野外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优良种源筛选:6月~7月,在野外环境下,依据地势将菌渣铺成畦床,厚度15~20cm、宽度0.8m、长度10~20m,在畦床上搭建拱棚,拱棚宽度1.2m、高度0.8~1m、长度超出畦床20cm,拱棚四周挖好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和浸泡菌渣畦床,拱棚顶部用塑料薄膜覆盖遮雨,四周离地面20cm不盖农膜,便于成虫进入拱棚内的畦床上产卵,吸引本地金龟子聚集在饲养基质上取食产卵,通过为期一年的适应性养殖,筛选出幼虫期间雪白饱满、长势健康、对驯化养殖适应能力较强的蛴螬种类,作为优良种源,将优良种源孵出的幼虫在室内养殖到1龄,为野外养殖备用;(2)养殖场地设置:场地选择远离城区、环境清静、水源清洁,海拔400~800m之间,林下郁闭度为0.4~0.8之间,整体坡度在10~30度之间的林地,将林下场地清理平整,作为蛴螬野外养殖场地;(3)饲养基质配制:饲养基质为本地食用菌生产企业的食用菌菌渣,将食用菌菌渣粉碎后加入石灰,调节含水量至60~65%,ph值为7,堆成宽度1.5~2m、高1~1.2m、长度不限的长方形料堆进行发酵,料温升至65℃时,进行翻料,经过2次升温发酵后即可使用;(4)养殖畦床准备:将配制好的饲养基质在养殖场地内铺设成畦床,畦床厚度15~20cm,宽度1m,长度依具体地势而定,一般不超过20m,畦床间留60~80cm的操作道,以便于操作管理,畦床做成中间高、两边低的龟背状,四周留排水沟,防止畦床积水,畦床表面铺洒覆盖2cm厚的土壤以保湿,畦床上方搭建小拱棚,防止雨水冲刷畦床,每亩林地的土地利用率约75%,其中养殖面积约500㎡,其余为操作道等面积;(5)野外养殖常规管理:8月,在畦床表面均匀放置蛴螬一龄幼虫,密度为30~60条/m2,幼虫会自行钻入饲养基质内,在日常管养过程中注意保持操作道整洁,避免饲养基质散出畦床,可有效防止蛴螬幼虫循着饲养基质钻出养殖畦床,养殖期间注意观察表层土壤的湿度,土层发白或开裂时,应喷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晴朗天气需要每天清晨或傍晚向畦田喷水,保持畦床内饲料基质湿度在60~65%之间;(6)养殖产品采收:10中下旬开始收获三龄幼虫,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在8~9月收获1~2龄幼虫,畦床表面有覆盖物的,将其扒开,没有覆盖物的,直接用孔径1~2cm的筛子将蛴螬和虫粪加以筛选。筛选时,动作要轻缓,避免磕碰造成蛴螬损伤,影响商品价值,最后将筛子上面的蛴螬收集包装作商品待用;(7)存活率与产量统计:采收时记录不同林木类型、不同郁闭度、不同海拔条件下蛴螬野生养殖的存活率、亩产量等指标,存活率=养殖总个数/采收总条数×100%。所述的步骤(2)中养殖场地位于海拔800m,林下郁闭度为0.6,坡度在20度的养殖效果最佳。所述的步骤(3)中优良饲养基质配制为竹荪菌渣或香菇菌渣99%、石灰1%、含水量60~65%、ph为7时饲养效果最佳。所述的步骤(5)中收获蛴螬三龄幼虫的畦床适宜养殖密度在30~40条/m2,收获蛴螬1~2龄幼虫的畦床适宜养殖密度在40~60条/m2。所述的步骤(5)管理过程中,遇野外养殖水患,需平时及时疏通排水沟,注意避免水流过大冲散畦床,遇暴雨等极端气候,需在畦床表面覆盖地膜或搭建小拱棚,雨后及时撤除。所述的步骤(5)管理过程中,遇野外养殖高温,高温暴晒天气需在畦床表面或小拱棚上覆盖遮阳网、稻草等,防止畦床受到曝晒,由于饲养基质已经过发酵产热,一般不会出现感染霉菌和发热的情况。所述的步骤(5)管理过程中,遇野外养殖鼠害,养殖期间采用鼠夹或电子驱鼠器等进行鼠害防治。

本发明采用食用菌菌渣在野外条件下养殖蛴螬,养殖产量与室内养殖持平,但整体设施投入较室内养殖成本低,同时由于野外环境通风条件较好,养殖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传染病,而且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远远高于普通室内养殖产品,与此同时,本发明通过优选本地蛴螬种源,降低了蛴螬的适应性养殖成本,通过优选饲养基质,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菌渣实现了回收利用,减少了食用菌菌渣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筛选得到的合理养殖密度使蛴螬具备蛴螬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不会抢食和互咬,同时满足一次投料,节约用工量,使养殖成活率与亩产量均处于较高的水平,标准实施条件下可以在80天内完成从虫卵孵化到三龄幼虫采收等完整的养殖流程,养殖成活率最高可以达到99%,每亩可收获健康三龄幼虫14850条,约297kg,本方法的操作流程更加简易规范,有利于作规模化、工厂化运用推广与操作实施。

根据步骤(2)中养殖场地设置,选择在不同林木类型与郁闭度条件下,按本发明要求开展蛴螬的野外养殖试验,每平方米投放30条,养殖80天后,养殖存活率与产量详见表1。

表1

如表1所示,在0.4、0.6、0.8三个不同的郁闭度条件下,均以0.6郁闭度条件下养殖存活率最高,养殖产量最高,因此,在本操作中郁闭度0.6更加适宜开展蛴螬的野外养殖,在所有的操作处理中,以毛竹林下0.6郁闭度条件中养殖蛴螬的存活率最高,可达99%,亩产14850条,297kg。

毛竹林下不同海拔条件下对养殖存活率与产量影响的统计结果详见表2。

表2

如表2所示,在0.6郁闭度条件下,以海拔800m环境下蛴螬的养殖存活率最高,养殖产量最高,因此,在本操作中海拔800m更加适宜开展蛴螬的野外养殖。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