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棚内甘薯的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24749发布日期:2019-05-10 23:31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甘薯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棚内甘薯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陕西关中地区为西北五省主要食用鲜薯生产区,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春栽面积占到95%以上,每年栽植适期需薯苗20亿株左右。甘薯苗繁育主要有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两种模式,塑料大棚繁育模式由于性价比高(钢构建造成本:日光温室260元/m2,塑料大棚35元/m2),成为专业育苗大户的首选育苗模式,在陕西关中地区占居主导地位。塑料大棚繁育模式主要有酿热温床双膜覆盖、冷床双膜覆盖两种育苗方法。从栽植适期有效产苗量看,塑料大棚育苗模式不及日光温室育苗模式,但投入产出率远高于日光温室育苗模式,前者的主要缺陷在于蓄热保温能力不及后者。塑料大棚双膜覆盖较单膜覆盖育苗方法,蓄热保温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育苗时间也相对提前,但与日光温室育苗模式相比有效产苗量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目前甘薯苗繁育,成品苗只能随产随用,由于货架期短、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每年造成大量浪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发明的甘薯种苗微营养钵假植技术,微容器苗货架期可达15d左右,但高度工厂化的微容器苗假植生产技术难以适用陕西关中地区以专业育苗户为主体的塑料大棚育苗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大棚内甘薯的育苗方法,该育苗方法采用三层棚膜覆盖的方式,增加了蓄热保温层,并在苗床内的最底层覆盖厚度为25cm~30cm的小麦秸秆,提升了大棚的双能利用率,甘薯育苗时间缩短,甘薯产苗量提高,将假植技术用于甘薯苗繁育中,方法简单有效、易于推广,较好的解决了甘薯成品苗的存放问题,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将无法利用的无效苗变为可利用的有效苗,提升了大棚甘薯育苗的整体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棚内甘薯的育苗方法,该方法为:

s1、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电源且三年以上未种植甘薯的地块作为苗床;

s2:大棚建造:用钢管搭建大棚,大棚的宽度为6m~7m,高度为2.5m~2.8m,长度为20m~30m,沿大棚的长度方向设置2个苗床,两床中间有0.7m~0.8m的走道,苗床深度为0.6m~0.8m,床面挖成龟背形;

s3、苗床准备:苗床内的最底层覆盖厚度为25cm~30cm的小麦秸秆,然后在小麦秸秆上覆盖厚度为20cm~25cm的酿热物,然后在s2中搭建的大棚的外侧覆盖厚度为8mm~10mm的第一层大棚膜,再用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苗床防治苗床地下病虫;

s4、种薯选择:选择单块重量为150g~250g,薯皮鲜艳光滑,生长健壮的夏繁种薯作为种薯;

s5、种薯处理:将s4中选取的种薯浸泡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液稀释液中5min~10min;

s6、排种:于排种期,平均气温为7℃~8℃的2月下旬,采用平排法将s5中浸种后的种薯在苗床上进行排种,种薯量为20kgm2~25kg/m2,种薯的排种方向一致、相邻种薯的头尾相接,相邻两块种薯的间距为1cm~1.5cm,种薯全部排在苗床上后用细粪土覆盖,然后对苗床进行浇水2h~3h,在s3所述的第一层大棚膜的内部,立即用竹竿搭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两层厚度均为4mm的拱棚膜,第二层拱棚膜的顶点距离苗床床面的距离为60cm~70cm,第三层拱棚膜的顶点距离苗床床面的距离为20cm~30cm;

s7、大棚管理:种薯排种后到出苗期,床温的温度控制在在30℃~35℃,当床温的温度超过35℃时进行通风降温,当苗床上1/3的甘薯薯苗顶尖露出床面后,撤去第三层拱棚膜,在晴天时第二层拱棚膜早上9点钟~10点钟揭开,傍晚16点钟~17点钟盖上,阴天及下雨时第二层拱棚膜不需揭开,齐苗后,棚内温度控制在30℃~35℃,及时浇水使床面保持湿润;

s8、剪苗与管理:当甘薯薯苗的苗龄为35d~40d,苗高25cm~30cm时,将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0℃~25℃炼苗2d~3d后采苗,采苗时采用高位剪苗方法,在距离苗床床面4cm~6cm的高度处剪取薯苗,得到成品苗;采苗后的管理为:棚内温度控制在35℃~38℃,采苗后1d,结合浇水向苗床施入尿素量为50g/m2;当苗高长至25cm~30cm时再次采苗,采苗后的管理与第一次采苗后的管理相同;所述成品苗的百株苗重为600g~700g,苗高为20cm~30cm,节间数为4个~6个,茎粗,顶三叶齐平,叶片肥厚、色深,无气生根和无病虫害;成品苗每百株扎成一捆便于运输和存放;

s9、成品苗药剂处理:将s8得到的成品苗的基部10cm的苗段浸泡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00倍稀释液中10min后,再将成品苗基部10cm苗段浸泡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稀释液中10min;

s10、假植圃建造: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和便于灌溉的地块建造假植圃,假植圃的长度为20m,宽度为1.2m~1.5m,深度为15cm~20cm,土质为沙壤土;

s11、成品苗假植:按12cm~15cm的行距将s9中药剂处理后的成品苗直立埋入s10建造的假植圃内,成品苗入土深度为10cm~15cm,假植密度为1300株/m2~1600株/m2,假植量为50000株/圃~55000株/圃,成品苗假植完成后立即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75%~85%,并在假植圃搭建倾斜度为50°~70°的拱棚,在拱棚外覆盖4mm的拱棚膜,在成品苗假植5d内的缓苗生根期,晴天拱棚外的拱棚膜上加盖2针的遮阳网遮阳,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5℃~28℃,成品苗假植5d后去掉拱棚外的遮阳网,通风降温,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控制在65%~75%,成品苗假植7d~10d后,假植苗恢复正常生长达到出圃标准;

s12、假植苗出圃:假植苗出圃前1d,查看假植圃的土壤墒情,假植圃上层15cm~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为50%~60%,假植圃上层15cm~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不足时应及时补水,假植苗出圃采用拔苗方法,将苗高为20cm~30cm,节间数为4个~6个的假植苗出圃,用于生产。

优选地,s3中所述酿热物为牛粪和麦糠的按质量比为1:1组成的混合物。

优选地,s3中所述5%辛硫磷颗粒剂的制剂用药量为1600克/亩~2400克/亩。

优选地,s6中所述细粪土的厚度为3cm~5cm。

优选地,s6中对苗床进行浇水的流速为2l/h~3l/h。

优选地,s10中所述假植圃的方向为南北方向。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优化了双膜覆盖塑料大棚育苗方法,用三层棚膜覆盖的方式,增加了蓄热保温层,在苗床内的最底层覆盖厚度为25cm~30cm的小麦秸秆,不但能将白天的太阳能有效的贮存起来,同时又是很好的隔热层,阻止了太阳能和酿热物产生的生物能向深层土壤传导,提升了大棚的双能利用率,甘薯育苗时间缩短,甘薯产苗量提高;同时将假植技术用于甘薯苗繁育中,方法简单有效、易于推广,较好的解决了甘薯成品苗的存放问题,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将无法利用的无效苗变为可利用的有效苗,提升了大棚甘薯育苗的整体效益。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大棚内甘薯的育苗方法,该方法为:

s1、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电源且三年以上未种植甘薯的地块作为苗床;

s2:大棚建造:用钢管搭建大棚,大棚的宽度为6m,高度为2.5m,长度为20m,沿大棚的长度方向设置2个苗床,两床中间有0.7m的走道,苗床深度为0.6m,床面挖成龟背形;

s3、苗床准备:苗床内的最底层覆盖厚度为30cm的小麦秸秆,然后在小麦秸秆上覆盖厚度为25cm牛粪和麦糠的按质量比为1:1混合而成的酿热物,然后在s2中搭建的大棚的外侧覆盖厚度为10mm的第一层大棚膜,再用制剂用药量1600克/亩的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苗床防治苗床地下病虫;

s4、种薯选择:选择单块重量为150g~250g,薯皮鲜艳光滑,生长健壮的夏繁种薯作为种薯;种薯的品种为秦薯5号;

s5、种薯处理:将s4中选取的种薯浸泡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液稀释液中5min;

s6、排种:于排种期,温度为7℃的2月25日,采用平排法将s5中浸种后的种薯在苗床上进行排种,种薯量为20kgm2,种薯的排种方向一致、相邻种薯的头尾相接,相邻两块种薯间距为1cm,种薯全部排种在苗床上后用厚度为3cm的细粪土覆盖,然后按流速为2l/h对苗床进行浇水3h,在s3所述的第一层大棚膜的内部,立即用竹竿搭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两层厚度均为4mm的拱棚膜,第二层拱棚膜的顶点距离苗床床面的距离为70cm,第三层拱棚膜的顶点距离苗床床面的距离为30cm;

三层棚膜覆盖提高了大棚的保温性,在排种后的15d内,早晨7点~8点苗床15cm处的床温较双膜覆盖提高了2℃~3℃;

s7、大棚管理:种薯排种后到出苗期,床温的温度控制在在30℃,当苗床上1/3的甘薯薯苗顶尖露出床面后,撤去第三层拱棚膜,在晴天时第二层拱棚膜早上9点钟钟揭开,傍晚16点钟钟盖上,阴天及下雨时第二层拱棚膜不需揭开,齐苗后,棚内温度控制在35℃,及时浇水使床面保持湿润;

s8、剪苗与管理:当甘薯薯苗的苗龄为35d,苗高25cm~30cm时,将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5℃炼苗2d后采苗,采苗时采用高位剪苗方法,在距离苗床床面4cm~6cm的高度处剪取薯苗,得到成品苗;采苗后的管理为:棚内温度控制在35℃,采苗后1d,结合浇水向苗床施入尿素量为50g/m2;当苗高长至25cm~30cm时再次采苗,采苗后的管理与第一次菜苗后的管理相同;所述成品苗的百株苗重为600g~700g,苗高为20cm~30cm,节间数为4个~6个,茎粗,顶三叶齐平,叶片肥厚、色深,无气生根和无病虫害;成品苗每百株扎成一捆便于运输和存放;

s9、成品苗药剂处理:将s8得到的成品苗的基部10cm的苗段浸泡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00倍稀释液中10min,用于预防甘薯茎线虫病,再将成品苗基部10cm苗段浸泡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稀释液中10min,用于预防甘薯黑斑病;

s10、假植圃建造: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和便于灌溉的地块建造方向为南北的假植圃,假植圃的长度为20m,宽度为1.2m,深度为15cm,土质为沙壤土;

s11、成品苗假植:按12cm的行距将s9中药剂处理后的成品苗直立埋入s10建造的假植圃内,成品苗入土深度为10cm~15cm,假植密度为1300株/m2,假植量为50000株/圃,成品苗假植完成后立即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75%,并在假植圃搭建倾斜度为50°的拱棚,在拱棚外覆盖4mm的拱棚膜,在成品苗假植5d内的缓苗生根期,晴天拱棚外的拱棚膜上加盖2针的遮阳网遮阳,拱棚内温度控制在25℃,成品苗假植5d后去掉拱棚外的遮阳网,通风降温,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0℃,湿度控制在75%,成品苗假植7d~10d后,假植苗恢复正常生长达到出圃标准;

s12、假植苗出圃:假植苗出圃前1d,查看假植圃的土壤墒情,假植圃上层15cm~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为50%,假植圃上层15cm~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不足时应及时补水,假植苗出圃采用拔苗方法,将苗高为20cm~30cm,节间数为4个~6个的假植苗出圃,用于生产;

本实施例薯苗育苗时,采用了覆盖三层棚膜(三膜覆盖)的方式,s6中甘薯排种期提前到温度为7℃的2月25日,甘薯的出苗期提前了10d,s8中采苗的的第一、二茬苗为无法利用的无效苗,利用成品苗假植的方法,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将无效苗变为可利用的有效苗。

本实施例的第一茬成品苗在4月2日出棚,第二茬成品苗在4月8日出棚,第三茬成品苗在4月12日出棚,截止5月20日春薯栽植末期单棚出苗量达到18万个,相比常规的甘薯两层膜育苗方法多出两茬成品苗,且多出的两茬成品苗通过成品苗假植的方法变为可利用的有效苗,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单棚出苗量新增3万个,单棚栽植适期有效产苗量增加25%,单棚新增效益2400元左右。

本实施例优化了双膜覆盖塑料大棚育苗方法,用三层棚膜覆盖的方式,增加了蓄热保温层,在苗床内的最底层覆盖厚度为30cm的小麦秸秆,不但能将白天的太阳能有效的贮存起来,同时又是很好的隔热层,阻止了太阳能和酿热物产生的生物能向深层土壤传导,提升了大棚的双能利用率,甘薯育苗时间缩短,甘薯产苗量提高,将假植技术用于甘薯苗繁育中,方法简单有效、易于推广,较好的解决了甘薯成品苗的存放问题,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将无法利用的无效苗变为可利用的有效苗,提升了大棚甘薯育苗的整体效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大棚内甘薯的育苗方法,该方法为:

s1、苗床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电源且三年以上未种植甘薯的地块作为苗床;

s2:大棚建造:用钢管搭建大棚,大棚的宽度为7m,高度为2.8m,长度为30m,沿大棚的长度方向设置2个苗床,两床中间有0.8m的走道,苗床深度为0.8m,床面挖成龟背形;

s3、苗床准备:苗床内的最底层覆盖厚度为25cm的小麦秸秆,然后在小麦秸秆上覆盖厚度为20cm的牛粪和麦糠的按质量比为1:1混合而成的酿热物,然后在s2中搭建的大棚的外侧覆盖厚度为8mm的第一层大棚膜,再用制剂用药量为2400克/亩的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苗床防治苗床地下病虫;

s4、种薯选择:选择单块重量为150g~250g,薯皮鲜艳光滑,生长健壮的夏繁种薯作为种薯;种薯的品种为秦薯5号;

s5、种薯处理:将s4中选取的种薯浸泡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液稀释液中10min;

s6、排种:于排种期,温度为8℃的2月20日,采用平排法将s5中浸种后的种薯在苗床上进行排种,种薯量为25kg/m2,种薯的排种方向一致、相邻种薯的头尾相接,相邻两块的种薯间距为1.5cm,种薯全部排种在苗床上后用厚度为5cm的细粪土覆盖,然后按流速为3l/h对苗床进行浇水2h,在s3所述的第一层大棚膜的内部,立即用竹竿搭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两层厚度均为4mm的拱棚膜,第二层拱棚膜的顶点距离苗床床面的距离为60cm,第三层拱棚膜的顶点距离苗床床面的距离为20cm;

s7、大棚管理:种薯排种后到出苗期,床温的温度控制在在35℃,当床温的温度超过35℃时进行通风降温,当苗床上1/3的甘薯薯苗顶尖露出床面后,撤去第三层拱棚膜,在晴天时第二层拱棚膜早上10点钟揭开,傍晚17点钟盖上,阴天及下雨时第二层拱棚膜不需揭开,齐苗后,棚内温度控制在35℃,及时浇水使床面保持湿润;

s8、剪苗与管理:当甘薯薯苗的苗龄为40d,苗高25cm~30cm时,将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5℃炼苗3d后采苗,采苗时采用高位剪苗方法,在距离苗床床面4cm~6cm的高度处剪取薯苗,得到成品苗;采苗后的管理为:棚内温度控制在38℃,采苗后1d,结合浇水向苗床施入尿素量为50g/m2;当苗高长至25cm~30cm时再次采苗,采苗后的管理与第一次菜苗后的管理相同;所述成品苗的百株苗重为600g~700g,苗高为20cm~30cm,节间数为4个~6个,茎粗,顶三叶齐平,叶片肥厚、色深,无气生根和无病虫害;成品苗每百株扎成一捆便于运输和存放;

s9、成品苗药剂处理:将s8得到的成品苗的基部10cm的苗段浸泡在30%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的500倍稀释液中10min,用于预防甘薯茎线虫病,再将成品苗基部10cm苗段浸泡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500倍稀释液中10min,用于预防甘薯黑斑病;

s10、假植圃建造: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和便于灌溉的地块建造方向为南北的假植圃,假植圃的长度为20m,宽度为1.5m,深度为20cm,土质为沙壤土;

s11、成品苗假植:按15cm的行距将s9中药剂处理后的成品苗直立埋入s10建造的假植圃内,成品苗入土深度为10cm~15cm,假植密度为1600株/m2,假植量为55000株/圃,成品苗假植完成后立即浇水使土壤含水量为85%,并在假植圃搭建倾斜度为70°的拱棚,在拱棚外覆盖4mm的拱棚膜,在成品苗假植5d内的缓苗生根期,晴天拱棚外的拱棚膜上加盖2针的遮阳网遮阳,拱棚内温度控制在30℃,成品苗假植5d后去掉拱棚外的遮阳网,通风降温,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2℃,湿度控制在65%,成品苗假植7d~10d后,假植苗恢复正常生长达到出圃标准;

s12、假植苗出圃:假植苗出圃前1d,查看假植圃的土壤墒情,假植圃上层15cm~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为60%,假植圃上层15cm~20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不足时应及时补水,假植苗出圃采用拔苗方法,将苗高为20cm~30cm,节间数为4个~6个的假植苗出圃,用于生产;

本实施例薯苗育苗时,采用了覆盖三层棚膜(三膜覆盖)的方式,s6中甘薯排种期提前到温度为8℃的2月20日,甘薯的出苗期提前了15d,s8中采苗的的第一、二茬苗为无法利用的无效苗,利用成品苗假植的方法,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将无效苗变为可利用的有效苗。

本实施例的第一茬成品苗在4月1日出棚,而常规的双膜覆盖的方法第一茬成品苗在4月15日出棚,截止5月20日春薯栽植末期,本实施例的育苗方法甘薯出苗共7茬成品苗,比常规的双膜覆盖的方法多出苗两茬成品苗,在适宜甘薯大田栽植的时期(4月15日~5月20日),本实施例的育苗方法亩产量增加20%,本实施例早期出苗的2茬苗成品苗是无法利用的,通过将其种植在假植圃中,变成可利用的有效苗,延长了成品苗货架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