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37590发布日期:2019-06-18 22:44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滨海等地区的平原和盆地,尤其在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分布,滨海地区由于海水长时间的浸泡、冲刷造成土壤盐分的积累,盐碱地面积出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于盐碱地对普通作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产力水平较低,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耐盐作物的种植筛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油莎豆适应性强,耐盐碱的特点成为盐碱地作物种植的优良选择。现有的盐碱地油莎豆的种植研究,通过抗盐立苗基质进行种植栽培,其生长状况良好,但由于不同盐碱地的土壤盐碱度、油莎豆的品种不同,抗盐立苗基质各成分的配比需要严格把控,成为一大技术难题,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成本较高。另一种种植方法采用盐碱地耕层置换技术,同样存在消耗人力资源大、实施难度大、成本高的局限,难以实现油莎豆大面积、规模化生产。再者由于油莎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行油莎豆的单作种植模式,其经济效益未能达到较高水平。藜麦具有耐贫瘠、抗旱、耐盐碱的特点,也是盐碱地作物种植的良好尝试,但藜麦种植中不宜重茬,连作一片病害严重,杂草丛生,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消耗量大,造成“歇地”。现有间作种植模式中,间作品种选择不当时,容易造成种间竞争激烈,减少产量、降低作物品质等问题。目前,尚未有将油莎豆和藜麦进行间作种植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盐碱地土地资源,获取高水平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浸种催芽:油莎豆首先晾晒1~2d,再用45℃温水浸泡12~16h,浸种至表面无皱纹时捞出装在草袋或筐里,盖上麻袋或草袋,每隔12h用30~40℃的温水冲洗,经过2~3天催芽种子露白后,再将油莎豆和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浸种12h;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25-30cm,然后洒入土壤处理剂,浇水,水湿3-5cm即可,增施有机肥作为底肥,每亩1500kg,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两垄油莎豆间作两行藜麦,种植油莎豆时,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种植藜麦的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油莎豆与藜麦的垄间距为55-60cm,油莎豆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藜麦和油莎豆同时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本发明所使用的草木灰浸出液采用的方法为:将草木灰按照料液比1g:20ml加入水,加入占草木灰质量0.2-0.3%的过硫酸铵,搅拌浸泡40-50min,过滤后滤液中加入淀粉,提高温度至45-50℃,保温搅拌40min后晾至室温即可。

上述淀粉和草木灰的质量比为1:1。

本发明使用的土壤处理剂每亩洒入1800kg。

进一步的,所述土壤处理剂通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将磷石膏加入反应釜中,加入水,使磷石膏含水量达到45-50%,然后加入丙烯酸,搅拌均匀后升温至60-65℃,然后加入酒石酸及过氧化氢,继续保温搅拌4h,降至室温即可。

上述丙烯酸的加入量占磷石膏质量的3-5%。

进一步的,所述酒石酸及过氧化氢的加入量占丙烯酸质量的0.4%;所述酒石酸和过氧化氢的质量比为1:1。

发明人针对盐碱地油莎豆单作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整,实行盐碱地油莎豆与藜麦间作种植模式,同时从以往油莎豆盐碱地种植更换土壤基质栽培方式重点转向盐碱地改良与提高作物耐盐性方面上。本发明通过将油莎豆及藜麦进行间作种植,合理配置作物种质资源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升两者的产量,同时实现了盐碱土壤的改良。本发明提供的土壤改良剂,能够避免盐碱土壤中因大量添加磷石膏而造成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升高,同时,通过预先对磷石膏进行改性,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及稳定性,使得盐碱地土壤不板结、不龟裂,透水性好,进而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避免水分过度蒸发带动盐分上升造成土壤返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油莎豆及藜麦的间作种植,避免了藜麦重茬种植后产量严重下降,防止藜麦长期单作造成的“歇地”现象,提升了土壤的利用率,同时,提高了油莎豆及藜麦的产量,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间作种植模式为盐碱地油莎豆和藜麦大规模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2、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土壤改良剂,无需2-3年的改良时间,经过油莎豆和藜麦间作种植后,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提高了保水保肥能力,降低了土壤碱化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浸种催芽:油莎豆首先晾晒1~2d,再用45℃温水浸泡12~16h,浸种至表面无皱纹时捞出装在草袋或筐里,盖上麻袋或草袋,每隔12h用30~40℃的温水冲洗,经过2~3天催芽种子露白后,再将油莎豆和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浸种12h;

所述草木灰浸出液采用的方法为:将草木灰按照料液比1g:20ml加入水,加入占草木灰质量0.3%的过硫酸铵,搅拌浸泡40min,过滤后滤液中加入同草木灰等质量的淀粉,提高温度至50℃,保温搅拌40min后晾至室温即可;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然后每亩盐碱地洒入1800kg土壤处理剂,浇水,水湿5cm即可,每亩增施1500kg有机肥作为底肥,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所述土壤处理剂通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将磷石膏加入反应釜中,加入水,使磷石膏含水量达到45%,然后加入占磷石膏质量5%的丙烯酸,搅拌均匀后升温至65℃,然后加入占丙烯酸质量的0.4%的酒石酸及同酒石酸等量的过氧化氢,继续保温搅拌4h,降至室温即可;

(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两垄油莎豆间作两行藜麦,种植油莎豆时,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种植藜麦的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油莎豆与藜麦的垄间距为55-60cm,油莎豆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藜麦在油莎豆播后30天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对比例1

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浸种催芽:油莎豆首先晾晒1~2d,再用45℃温水浸泡12~16h,浸种至表面无皱纹时捞出装在草袋或筐里,盖上麻袋或草袋,每隔12h用30~40℃的温水冲洗,经过2~3天催芽种子露白后,再将油莎豆和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浸种12h;

所述草木灰浸出液采用的方法为:将草木灰按照料液比1g:20ml加入水,搅拌浸泡40min,过滤后得滤液;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然后每亩盐碱地洒入1800kg土壤处理剂(未经处理的磷石膏),浇水,水湿5cm即可,每亩增施1500kg有机肥作为底肥,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两垄油莎豆间作两行藜麦,种植油莎豆时,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种植藜麦的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油莎豆与藜麦的垄间距为55-60cm,油莎豆与藜麦的间距为55-60cm。油莎豆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藜麦和油莎豆同时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对比例2

一种盐碱地油莎豆的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浸种催芽:油莎豆首先晾晒1~2d,再用45℃温水浸泡12~16h,浸种至表面无皱纹时捞出装在草袋或筐里,盖上麻袋或草袋,每隔12h用30~40℃的温水冲洗,经过2~3天催芽种子露白后,再将油莎豆和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浸种12h;

所述草木灰浸出液采用的方法为:将草木灰按照料液比1g:20ml加入水,加入占草木灰质量0.3%的过硫酸铵,搅拌浸泡40min,过滤后滤液中加入同草木灰等质量的淀粉,提高温度至50℃,保温搅拌40min后晾至室温即可;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然后每亩盐碱地洒入1800kg土壤处理剂,浇水,水湿5cm即可,增施有机肥作为底肥,每亩1500kg,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所述土壤处理剂通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将磷石膏加入反应釜中,加入水,使磷石膏含水量达到45%,然后加入占磷石膏质量5%的丙烯酸,搅拌均匀后升温至65℃,然后加入占丙烯酸质量的0.4%的酒石酸及同酒石酸等量的过氧化氢,继续保温搅拌4h,降至室温即可;

(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种植油莎豆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油莎豆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对比例3

一种盐碱地藜麦的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浸种催芽:将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浸种催芽12h;

所述草木灰浸出液采用的方法为:将草木灰按照料液比1g:20ml加入水,加入占草木灰质量0.3%的过硫酸铵,搅拌浸泡40min,过滤后滤液中加入同草木灰等质量的淀粉,提高温度至50℃,保温搅拌40min后晾至室温即可;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然后每亩盐碱地洒入1800kg土壤处理剂,浇水,水湿5cm即可,增施有机肥作为底肥,每亩1500kg,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所述土壤处理剂通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将磷石膏加入反应釜中,加入水,使磷石膏含水量达到45%,然后加入占磷石膏质量5%的丙烯酸,搅拌均匀后升温至65℃,然后加入占丙烯酸质量的0.4%的酒石酸及同酒石酸等量的过氧化氢,继续保温搅拌4h,降至室温即可;

(3)种植藜麦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藜麦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对比例4

一种盐碱地油莎豆-藜麦间作的种植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浸种催芽:油莎豆首先晾晒1~2d,再用45℃温水浸泡12~16h,浸种至表面无皱纹时捞出装在草袋或筐里,盖上麻袋或草袋,每隔12h用30~40℃的温水冲洗,经过2~3天催芽种子露白后,再将油莎豆和藜麦种子采用草木灰浸出液(同实施例1)进行浸种12h;

(2)整地施肥:将盐碱地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为30cm,然后每亩盐碱地洒入1800kg土壤处理剂,浇水,水湿5cm即可,每亩增施1500kg有机肥作为底肥,同时施加40kg的45%的等比三元复合肥;

所述土壤处理剂通过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将磷石膏加入反应釜中,加入水,使磷石膏含水量达到45%,然后加入占磷石膏质量5%的丙烯酸,搅拌均匀后升温至65℃,然后加入占丙烯酸质量的0.4%过氧化氢,继续保温搅拌4h,降至室温即可;

(3)油莎豆起垄地膜覆盖种植,两垄油莎豆间作两行藜麦,种植油莎豆时,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种植藜麦的垄宽50cm,垄面30cm,垄高20cm,株距30cm,行距50cm,油莎豆与藜麦的垄间距为55-60cm,油莎豆于气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藜麦在油莎豆播后30天播种;

(4)田间管理:中耕除草,当幼苗露出地面5-20cm时进行除草,用短耙进行耙地,于分蘖期与果实膨大期适当加大灌溉量,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第一次施尿素300kg/hm2,第二次施加尿素15kg/hm2及磷酸二铵300kg/hm2

效果实施例

(一)将实施例及对比例提供的种植方法在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县,为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达0.41%,平均ph为10.17,选取平均含盐量为0.55%的盐碱地10亩,将盐碱地地块分为5块试验田,每块2亩,其中4块分别采用实施例1及对比例1-3的方法,记为实施例1组,对比例1组,对比例2组,对比例3组,同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每亩盐碱地洒入5000kg的磷石膏,进行油莎豆和藜麦的间作种植,同时采用实施例2中制备的草木灰进行浸种,其他种植方法相同。

播种后,统计30d后油莎豆及藜麦的出苗率以及30d后的成活率,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间作的种植方法,能够提高出苗率的同时,通过特定的浸泡及土壤处理,出苗率高,且苗株健康,而对比例1中,苗株部分发黄,同时,补苗时,移栽后的苗,在实施例1的土壤中,成活率为90%左右,而对比例1中,移栽苗的成活率不足60%。

(二)将实施例及对比例种植的油莎豆及藜麦进行产量统计,同时,统计油莎豆在收获期的鲜草重量,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当对比例2中全部进行油莎豆及对比例3中全部进行藜麦种植时,鲜草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太多,这是因为油莎豆和藜麦在间作种植过程中,协同生长,能够增加收获期鲜草重量及产量。

(三)将收获作物后的土壤进行评定,设置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经过任何处理的土壤,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