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47470发布日期:2019-09-24 20:21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养鱼的鱼塘,由于养殖密度大而容易缺氧,因为水中缺氧而造成鱼类死亡,从而导致养殖户的损失,所以需要及时使用供氧机,通常的供氧机是每个鱼塘使用一台,使用完后还需人工搬送到另一个鱼塘继续使用,如此搬来搬去,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十分的麻烦,而且在搬运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对鱼塘进行供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通常的供氧机是每个鱼塘使用一台,使用完后还需人工搬送到另一个鱼塘继续使用,如此十分的麻烦而且供氧不及时,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同时向两个鱼塘进行供氧的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

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包括有安装座、滑板、槽框、竖板、第一支撑块、安装板、弧形杆、第二支撑块、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第三楔形块、缸体、第一导套、抽气装置、导气块、滑动杆、第二活塞、第一连接套、进气管、第二连接套、排气管、电动轮、盘型推杆和第二推杆,安装座前侧右下部设有电动轮,电动轮前侧设有盘型推杆,盘型推杆左侧上部后侧设有第二推杆,安装座左侧前部设有滑板,滑板上滑动式设有槽框,槽框前侧设有竖板,安装座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块,安装座右侧上部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上转动式设有弧形杆,盘型推杆位于弧形杆的前方,第二推杆与弧形杆配合,弧形杆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块,第二支撑块左端与槽框右侧下部接触,槽框右侧下部设有第一楔形块,槽框右侧上部设有第二楔形块,第二楔形块位于第一楔形块的前侧,槽框左侧上部设有第三楔形块,第三楔形块底部与第一支撑块顶部接触,安装座左侧下部设有缸体,缸体顶部设有第一导套,缸体与槽框底部之间设有抽气装置,安装座顶部左侧设有导气块,导气块上部开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下部开有滑动槽,滑动槽与第一腔体连通,滑动槽内滑动式设有滑动杆,滑动杆底部与槽框顶部连接,滑动杆上部位于第一腔体内,滑动杆顶部设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中部开有通孔,导气块左侧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套,第一连接套左端设有进气管,进气管末端与抽气装置连接,导气块右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套,第二连接套右端均设有排气管。

进一步,抽气装置包括有第一活塞、导杆、第一单向管、第二单向管和进气头,缸体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第一导套内滑动式设有导杆,导杆顶部与槽框底部连接,导杆下部位于缸体内,导杆底部与第一活塞连接,缸体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单向管,进气管末端与第一单向管左端连接,缸体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单向管,第二单向管右端设有进气头。

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一三通管、第二三通管、连接管、第一流量阀、第二流量阀和第三流量阀,上方排气管左侧设有第一三通管,上方排气管右侧设有第二流量阀,下方排气管左侧设有第二三通管,下方排气管右侧设有第三流量阀,第一三通管底部与第二三通管顶部之间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中部设有第一流量阀。

进一步,还包括有第一滤板、第一滤布和第二滤板,进气头右侧设有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之间设有第一滤布。

进一步,还包括有排气导套、推动杆、橡胶板和第一压缩弹簧,导气块上部设有排气导套,排气导套下部位于第一腔体内,排气导套内滑动式设有推动杆,推动杆上部与排气导套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推动杆底部设有橡胶板,橡胶板顶部与排气导套底部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电动轮转动,电动轮转动带动盘型推杆和第二推杆,从而使得槽框上下运动,进而将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通过调节第二流量阀和第三流量阀可实现氧气部分供给,当气体通过进气头进入缸体时,由于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的作用,从而将气体中的杂质过滤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部分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安装座,2滑板,3槽框,4竖板,5第一支撑块,6安装板,7弧形杆,8第二支撑块,9第一楔形块,10第二楔形块,11第三楔形块,12缸体,13第一导套,14抽气装置,141第一活塞,142导杆,143第一单向管,144第二单向管,145进气头,15导气块,16第一腔体,17滑动槽,18滑动杆,19第二活塞,20第一连接套,21进气管,22第二连接套,23排气管,231电动轮,232盘型推杆,233第二推杆,24第一三通管,25第二三通管,26连接管,27第一流量阀,28第二流量阀,29第三流量阀,30第一滤板,31第一滤布,32第二滤板,33排气导套,34推动杆,35橡胶板,36第一压缩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在此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有安装座1、滑板2、槽框3、竖板4、第一支撑块5、安装板6、弧形杆7、第二支撑块8、第一楔形块9、第二楔形块10、第三楔形块11、缸体12、第一导套13、抽气装置14、导气块15、滑动杆18、第二活塞19、第一连接套20、进气管21、第二连接套22、排气管23、电动轮231、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前侧右下部设有电动轮231,电动轮231前侧设有盘型推杆232,盘型推杆232左侧上部后侧设有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左侧前部设有滑板2,安装座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滑板2连接,滑板2上滑动式设有槽框3,槽框3前侧设有竖板4,安装座1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块5,安装座1右侧上部设有安装板6,安装座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安装板6连接,安装板6上转动式设有弧形杆7,盘型推杆232位于弧形杆7的前方,第二推杆233与弧形杆7配合,弧形杆7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块8,第二支撑块8左端与槽框3右侧下部接触,槽框3右侧下部设有第一楔形块9,槽框3右侧上部设有第二楔形块10,第二楔形块10位于第一楔形块9的前侧,槽框3左侧上部设有第三楔形块11,第三楔形块11底部与第一支撑块5顶部接触,安装座1左侧下部设有缸体12,安装座1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缸体12连接,缸体12顶部设有第一导套13,缸体12与槽框3底部之间设有抽气装置14,安装座1顶部左侧设有导气块15,导气块15上部开有第一腔体16,第一腔体16下部开有滑动槽17,滑动槽17与第一腔体16连通,滑动槽17内滑动式设有滑动杆18,滑动杆18底部与槽框3顶部连接,滑动杆18上部位于第一腔体16内,滑动杆18顶部设有第二活塞19,滑动杆18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二活塞19连接,第二活塞19中部开有通孔,导气块15左侧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套20,第一连接套20左端设有进气管21,进气管21末端与抽气装置14连接,导气块15右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套22,第二连接套22右端均设有排气管23。

实施例2

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有安装座1、滑板2、槽框3、竖板4、第一支撑块5、安装板6、弧形杆7、第二支撑块8、第一楔形块9、第二楔形块10、第三楔形块11、缸体12、第一导套13、抽气装置14、导气块15、滑动杆18、第二活塞19、第一连接套20、进气管21、第二连接套22、排气管23、电动轮231、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前侧右下部设有电动轮231,电动轮231前侧设有盘型推杆232,盘型推杆232左侧上部后侧设有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左侧前部设有滑板2,滑板2上滑动式设有槽框3,槽框3前侧设有竖板4,安装座1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块5,安装座1右侧上部设有安装板6,安装板6上转动式设有弧形杆7,盘型推杆232位于弧形杆7的前方,第二推杆233与弧形杆7配合,弧形杆7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块8,第二支撑块8左端与槽框3右侧下部接触,槽框3右侧下部设有第一楔形块9,槽框3右侧上部设有第二楔形块10,第二楔形块10位于第一楔形块9的前侧,槽框3左侧上部设有第三楔形块11,第三楔形块11底部与第一支撑块5顶部接触,安装座1左侧下部设有缸体12,缸体12顶部设有第一导套13,缸体12与槽框3底部之间设有抽气装置14,安装座1顶部左侧设有导气块15,导气块15上部开有第一腔体16,第一腔体16下部开有滑动槽17,滑动槽17与第一腔体16连通,滑动槽17内滑动式设有滑动杆18,滑动杆18底部与槽框3顶部连接,滑动杆18上部位于第一腔体16内,滑动杆18顶部设有第二活塞19,第二活塞19中部开有通孔,导气块15左侧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套20,第一连接套20左端设有进气管21,进气管21末端与抽气装置14连接,导气块15右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套22,第二连接套22右端均设有排气管23。

抽气装置14包括有第一活塞141、导杆142、第一单向管143、第二单向管144和进气头145,缸体12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141,第一导套13内滑动式设有导杆142,导杆142顶部与槽框3底部连接,导杆142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槽框3连接,导杆142下部位于缸体12内,导杆142底部与第一活塞141连接,导杆142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活塞141连接,缸体12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单向管143,进气管21末端与第一单向管143左端连接,缸体12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单向管144,第二单向管144右端设有进气头145。

实施例3

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如图1-2所示,包括有安装座1、滑板2、槽框3、竖板4、第一支撑块5、安装板6、弧形杆7、第二支撑块8、第一楔形块9、第二楔形块10、第三楔形块11、缸体12、第一导套13、抽气装置14、导气块15、滑动杆18、第二活塞19、第一连接套20、进气管21、第二连接套22、排气管23、电动轮231、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前侧右下部设有电动轮231,电动轮231前侧设有盘型推杆232,盘型推杆232左侧上部后侧设有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左侧前部设有滑板2,滑板2上滑动式设有槽框3,槽框3前侧设有竖板4,安装座1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块5,安装座1右侧上部设有安装板6,安装板6上转动式设有弧形杆7,盘型推杆232位于弧形杆7的前方,第二推杆233与弧形杆7配合,弧形杆7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块8,第二支撑块8左端与槽框3右侧下部接触,槽框3右侧下部设有第一楔形块9,槽框3右侧上部设有第二楔形块10,第二楔形块10位于第一楔形块9的前侧,槽框3左侧上部设有第三楔形块11,第三楔形块11底部与第一支撑块5顶部接触,安装座1左侧下部设有缸体12,缸体12顶部设有第一导套13,缸体12与槽框3底部之间设有抽气装置14,安装座1顶部左侧设有导气块15,导气块15上部开有第一腔体16,第一腔体16下部开有滑动槽17,滑动槽17与第一腔体16连通,滑动槽17内滑动式设有滑动杆18,滑动杆18底部与槽框3顶部连接,滑动杆18上部位于第一腔体16内,滑动杆18顶部设有第二活塞19,第二活塞19中部开有通孔,导气块15左侧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套20,第一连接套20左端设有进气管21,进气管21末端与抽气装置14连接,导气块15右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套22,第二连接套22右端均设有排气管23。

抽气装置14包括有第一活塞141、导杆142、第一单向管143、第二单向管144和进气头145,缸体12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141,第一导套13内滑动式设有导杆142,导杆142顶部与槽框3底部连接,导杆142下部位于缸体12内,导杆142底部与第一活塞141连接,缸体12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单向管143,进气管21末端与第一单向管143左端连接,缸体12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单向管144,第二单向管144右端设有进气头145。

还包括有第一三通管24、第二三通管25、连接管26、第一流量阀27、第二流量阀28和第三流量阀29,上方排气管23左侧设有第一三通管24,上方排气管23右侧设有第二流量阀28,下方排气管23左侧设有第二三通管25,下方排气管23右侧设有第三流量阀29,第一三通管24底部与第二三通管25顶部之间连接有连接管26,连接管26中部设有第一流量阀27。

实施例4

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如图1-3所示,包括有安装座1、滑板2、槽框3、竖板4、第一支撑块5、安装板6、弧形杆7、第二支撑块8、第一楔形块9、第二楔形块10、第三楔形块11、缸体12、第一导套13、抽气装置14、导气块15、滑动杆18、第二活塞19、第一连接套20、进气管21、第二连接套22、排气管23、电动轮231、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前侧右下部设有电动轮231,电动轮231前侧设有盘型推杆232,盘型推杆232左侧上部后侧设有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左侧前部设有滑板2,滑板2上滑动式设有槽框3,槽框3前侧设有竖板4,安装座1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块5,安装座1右侧上部设有安装板6,安装板6上转动式设有弧形杆7,盘型推杆232位于弧形杆7的前方,第二推杆233与弧形杆7配合,弧形杆7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块8,第二支撑块8左端与槽框3右侧下部接触,槽框3右侧下部设有第一楔形块9,槽框3右侧上部设有第二楔形块10,第二楔形块10位于第一楔形块9的前侧,槽框3左侧上部设有第三楔形块11,第三楔形块11底部与第一支撑块5顶部接触,安装座1左侧下部设有缸体12,缸体12顶部设有第一导套13,缸体12与槽框3底部之间设有抽气装置14,安装座1顶部左侧设有导气块15,导气块15上部开有第一腔体16,第一腔体16下部开有滑动槽17,滑动槽17与第一腔体16连通,滑动槽17内滑动式设有滑动杆18,滑动杆18底部与槽框3顶部连接,滑动杆18上部位于第一腔体16内,滑动杆18顶部设有第二活塞19,第二活塞19中部开有通孔,导气块15左侧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套20,第一连接套20左端设有进气管21,进气管21末端与抽气装置14连接,导气块15右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套22,第二连接套22右端均设有排气管23。

抽气装置14包括有第一活塞141、导杆142、第一单向管143、第二单向管144和进气头145,缸体12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141,第一导套13内滑动式设有导杆142,导杆142顶部与槽框3底部连接,导杆142下部位于缸体12内,导杆142底部与第一活塞141连接,缸体12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单向管143,进气管21末端与第一单向管143左端连接,缸体12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单向管144,第二单向管144右端设有进气头145。

还包括有第一三通管24、第二三通管25、连接管26、第一流量阀27、第二流量阀28和第三流量阀29,上方排气管23左侧设有第一三通管24,上方排气管23右侧设有第二流量阀28,下方排气管23左侧设有第二三通管25,下方排气管23右侧设有第三流量阀29,第一三通管24底部与第二三通管25顶部之间连接有连接管26,连接管26中部设有第一流量阀27。

还包括有第一滤板30、第一滤布31和第二滤板32,进气头145右侧设有第一滤板30和第二滤板32,第一滤板30和第二滤板32之间设有第一滤布31。

实施例5

一种双向间歇性供氧设备,如图1-4所示,包括有安装座1、滑板2、槽框3、竖板4、第一支撑块5、安装板6、弧形杆7、第二支撑块8、第一楔形块9、第二楔形块10、第三楔形块11、缸体12、第一导套13、抽气装置14、导气块15、滑动杆18、第二活塞19、第一连接套20、进气管21、第二连接套22、排气管23、电动轮231、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前侧右下部设有电动轮231,电动轮231前侧设有盘型推杆232,盘型推杆232左侧上部后侧设有第二推杆233,安装座1左侧前部设有滑板2,滑板2上滑动式设有槽框3,槽框3前侧设有竖板4,安装座1前侧上部设有第一支撑块5,安装座1右侧上部设有安装板6,安装板6上转动式设有弧形杆7,盘型推杆232位于弧形杆7的前方,第二推杆233与弧形杆7配合,弧形杆7底部设有第二支撑块8,第二支撑块8左端与槽框3右侧下部接触,槽框3右侧下部设有第一楔形块9,槽框3右侧上部设有第二楔形块10,第二楔形块10位于第一楔形块9的前侧,槽框3左侧上部设有第三楔形块11,第三楔形块11底部与第一支撑块5顶部接触,安装座1左侧下部设有缸体12,缸体12顶部设有第一导套13,缸体12与槽框3底部之间设有抽气装置14,安装座1顶部左侧设有导气块15,导气块15上部开有第一腔体16,第一腔体16下部开有滑动槽17,滑动槽17与第一腔体16连通,滑动槽17内滑动式设有滑动杆18,滑动杆18底部与槽框3顶部连接,滑动杆18上部位于第一腔体16内,滑动杆18顶部设有第二活塞19,第二活塞19中部开有通孔,导气块15左侧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套20,第一连接套20左端设有进气管21,进气管21末端与抽气装置14连接,导气块15右侧上下两侧均设有第二连接套22,第二连接套22右端均设有排气管23。

抽气装置14包括有第一活塞141、导杆142、第一单向管143、第二单向管144和进气头145,缸体12内滑动式设有第一活塞141,第一导套13内滑动式设有导杆142,导杆142顶部与槽框3底部连接,导杆142下部位于缸体12内,导杆142底部与第一活塞141连接,缸体12左侧下部设有第一单向管143,进气管21末端与第一单向管143左端连接,缸体12右侧下部设有第二单向管144,第二单向管144右端设有进气头145。

还包括有第一三通管24、第二三通管25、连接管26、第一流量阀27、第二流量阀28和第三流量阀29,上方排气管23左侧设有第一三通管24,上方排气管23右侧设有第二流量阀28,下方排气管23左侧设有第二三通管25,下方排气管23右侧设有第三流量阀29,第一三通管24底部与第二三通管25顶部之间连接有连接管26,连接管26中部设有第一流量阀27。

还包括有第一滤板30、第一滤布31和第二滤板32,进气头145右侧设有第一滤板30和第二滤板32,第一滤板30和第二滤板32之间设有第一滤布31。

还包括有排气导套33、推动杆34、橡胶板35和第一压缩弹簧36,导气块15上部设有排气导套33,排气导套33下部位于第一腔体16内,排气导套33内滑动式设有推动杆34,推动杆34上部与排气导套33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压缩弹簧36,推动杆34和排气导套33均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压缩弹簧36连接,推动杆34底部设有橡胶板35,橡胶板35顶部与排气导套33底部接触。

当需要使用本设备时,首先用户将本设备移动到鱼塘旁边,将排气管23尾端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鱼塘内,随后启动电动轮231顺时针转动,电动轮231转动带动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转动顺时针,当盘型推杆232转至与第二楔形块10接触时,盘型推杆232推动第二楔形块10向上运动,第二楔形块10向上运动带动槽框3向上运动,槽框3向上运动带动抽气装置14向上运动,气体通过抽气装置14进入缸体12内,同时槽框3向上运动通过滑动杆18带动第二活塞19向上运动,第一腔体16内上部的气体通过上方排气管23排出,当盘型推杆232的推杆转离第二楔形块10时,第二推杆233继续转动并推动弧形杆7向左摆动,弧形杆7向左摆动带动第二支撑块8不与槽框3接触时,在重力作用下槽框3向下移动,槽框3带动抽气装置14向下运动,缸体12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21排入第一腔体16内,同时槽框3通过滑动杆18带动第二活塞19向下运动,使得第一腔体16内的下部气体通过下方排气管23排出,当第二活塞19向下移至适合位置后,进气管21内的气体一部分经第一腔体16进入上方排气管23内,一部分气体经第二活塞19上的通孔进入下方排气管23内,当第二推杆233转离弧形杆7时,在第二支撑块8的重力下,带动弧形杆7复位,随着盘型推杆232和第二推杆233不断的转动,带动槽框3上下运动,从而使得气体通过上下两方排气管23排出,可实现双向供氧,当不需要使用本设备时,关闭电动轮231即可。

当槽框3向上运动时,槽框3向上运动通过导杆142带动第一活塞141向上运动,气体通过进气头145和第二单向管144进入缸体12内,当槽框3向下运动时通过导杆142带动第一活塞141向下运动,气体通过第一单向管143进入进气管21内。

当只需下方排气管23供氧时,用户可关闭第二流量阀28,打开第一流量阀27,气体排入上方排气管23时,排气管23内的气体通过连接管26进入下方排气管23,下方排气管23将气体排出,当只需上方排气管23供氧时,打开第一流量阀27和第二流量阀28,并关闭第三流量阀29,当需要双向供氧时,打开第二流量阀28和第三流量阀29,并关闭第一流量阀27即可,如此可提高供氧效率。

当气体通过进气头145进入缸体12时,由于第一滤板30和第二滤板32的作用,从而将气体中的杂质过滤掉,第一滤布31的作用使得气体过滤得更加干净。

用户可用手推动推动杆34向下运动,推动杆34向下运动带动橡胶板35向下运动,第一压缩弹簧36被压缩,当橡胶板35不与排气导套33接触时,气体通过排气导套33排出,如此即可对第一腔体16内进行泄压,防止长时间使用后第一腔体16内气压过高导致设备损坏,泄压完成后松开推动杆34,在第一压缩弹簧36的作用下带动推动杆34复位,从而带动橡胶板35复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