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70699发布日期:2019-10-29 02:50阅读:6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与农作物病害防治领域相关。
背景技术
:黄瓜原产于温暖湿润的喜马拉雅山南麓热带雨林地区,为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黄瓜食用方便,富含维生素a、c以及多种有益矿物质,是我国的主栽蔬菜品种之一。目前我国的黄瓜年栽培面积达100多万公顷,占全国蔬菜总栽培面积的10%左右。随着农业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和栽培技术的提高,黄瓜已成为一种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的蔬菜,同时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白粉病是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常发性病害,在露地和设施栽培的黄瓜上普遍发生。该病一旦发生,短期内可以迅速蔓延,给黄瓜生产带来较大损失。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该病的主要措施,但由于化学杀菌剂连续使用,病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而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又不得不增加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导致农药残留问题日趋严重,急需研制出对该病防效较好且对作物和环境友好的药剂。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结构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新型杀菌剂、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乙嘧酚磺酸酯是一种嘧啶类超强内吸性杀菌剂,对白粉病有特效,可被作物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抑制病菌孢子形成。可在作物全生育期使用,全面有效控制白粉病病菌的各个发育阶段,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为了减缓黄瓜白粉病对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延长新型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的使用寿命、减少农药使用量、净化生态环境,迫切需要研发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杀菌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筛选得到一种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杀菌组合物,对该组合物的杀菌效果和大田防治进行了验证,筛选出了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这两个作用机理不同,农药类型不同的新型杀菌剂,该杀菌剂对于黄瓜白粉病菌具有高联合毒力的配比范围。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环境友好,适用于黄瓜白粉病防治的杀菌组合物。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用杀菌剂,其有效成分是由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5:1-1:5构。优选地,所述的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的质量比为1:3或1:5。本发明的杀菌剂可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或微乳剂等剂型。本发明的杀菌剂可应用于防治作物病害,例如蔬菜及瓜类白粉病,尤其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筛选出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的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当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按照有效成分质量比5:1-1:5配比时,在防治黄瓜白粉病时表现出明显的增效和相加作用,其中上述杀菌组合物以配比为1:3和1:5时增效作用更加明显。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安全、高效、环境友好,适合在防治黄瓜白粉病时使用,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以减缓黄瓜白粉病对化学杀菌剂的抗药性,延长新型杀菌剂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的使用寿命,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达到净化环境、减药增效的目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实施例1:室内毒力测定a、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从中国.湖北.武汉.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湖基地采集黄瓜白粉病新鲜病叶,用蒸馏水清洗叶片表面的霉层,得到分生孢子悬浮液母液,然后在显微镜下调整浓度至1×105个孢子/毫升,即为所需的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保存于4℃冰箱中备用。b、供试药剂及处理供试药剂为30%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购自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购自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预备试验基础上,开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正式试验,设置吡唑醚菌酯单剂质量分数为100、50、25、12.5、6.25毫克/千克,设置乙嘧酚磺酸酯单剂质量分数为20、10、5、2.5、1.25毫克/千克,混配质量比为5:1、3:1、1:1、1:3、1:5,混配质量分数为100、50、25、12.5、6.25、3.125、1.5625毫克/千克。在正式试验中,两个单剂共设计10个处理、5个混配组合共35个处理,合计45个处理浓度。c、毒力测定方法选择4-6叶、长势一致的盆栽黄瓜苗,按照b步骤的处理剂量配制成相应浓度的水溶液,使用器械为容量1公斤、喷孔直径为1毫米的喷壶,分别将不同处理浓度的药液均匀喷洒于供试黄瓜叶片上,自然晾干。另设喷清水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5盆,每盆2株,重复4次。药剂处理24小时后,用喉头喷雾器(压力0.1mpa)将a步骤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均匀喷洒于黄瓜叶片上,进行病原菌接种。在温室中培养10-15天,待清水对照充分发病后调查记录病情,采用公式(1)、(2)计算防治效果,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d、统计分析方法用dpsv7.05统计软件对各单剂及不同配比混配组合的处理浓度对数值和相应抑制率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毒力回归曲线及ec50值、相关系数,用wadley法,计算混剂的增效系数sr。根据wadley法计算混剂的增效系数(sr)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sr≥1.5表示具有增效作用,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增效系数(sr)按下面公式(3)、(4)计算公式:式中:x1——混剂的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x2——混剂的ec50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pa——混剂中药剂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pb——混剂中药剂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a——混剂中药剂a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b——混剂中药剂b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sr——混剂的增效系数;e、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见表1,表1显示了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单剂及其不同混配组合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吡唑醚菌酯单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19.2406毫克/千克,乙嘧酚磺酸酯单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4.9909毫克/千克,二者混配情况下,随着乙嘧酚磺酸酯比例增加、吡唑醚菌酯比例减少,ec50值逐渐减小,混配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活性逐渐升高,增效系数逐渐增大,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质量比=1:3和1:5时,增效系数分别为1.77和1.79,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质量比=5:1、3:1和1:1时,增效系数在0.5和1.5之间,表现相加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产生;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在试验设置混配质量比为5:1、3:1、1:1、1:3、1:5情况下,与对照单剂比较,均表现出相加和增效作用。随着吡唑醚菌酯含量减少、乙嘧酚磺酸酯含量增加,混配组合物对黄瓜白粉病菌活性逐渐增强;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质量比=1:3和1:5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实施效果见表1。表1供试药剂及混配组合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实施例2:田间药效试验a、试验地选择试验在中国.湖北.武汉.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湖药效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为冲积沙性壤土,前茬为大白菜,试验地区历年都有黄瓜白粉病发生。采用深沟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每畦双行,密度每亩约3000株,于2018年3月中旬催芽育苗、4月上旬田间定植“唐秋1号”黄瓜,所有小区的栽培条件和管理措施都均匀一致,并遵循当地生产习惯。b、试验药剂及处理供试药剂为30%吡唑醚菌酯水乳剂(购自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购自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验设8个处理,包括两个单剂处理、5个混配质量配比处理以及空白对照,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计3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0×1.5=15平方米,试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c、试验方法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2018年5月18日,挂果期)进行第1次施药,5月25日进行第2次施药,6月1日进行第3次施药,本试验共用药三次。采用常用的贮压式手动喷雾器(商购)进行药液喷雾,可调圆锥形喷头,压力大小为0.3mp,喷雾速度0.6升/分钟,每公顷药液使用量900升。第一次施药前田间现场调查黄瓜白粉病发病情况,末次施药后第十天进行最后一次调查,每小区随机四点取样,每点调查两株的全部叶片,根据叶片上病斑面积占该叶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载;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d、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吡唑醚菌酯单剂防治效果为56.6%,乙嘧酚磺酸酯单剂防治效果为69.1%。二者混配,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质量比=5:1时,防治效果为64.3%;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3:1时,防治效果为74.6%;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1:1时,防治效果为76.0%;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1:3时,防治效果为81.7%;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1:5时,防治效果为82.5%。随着混配组合物中吡唑醚菌酯比例减少、乙嘧酚磺酸酯比例增加,防治效果逐渐升高,当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1:3和1:5时,防治效果显著高于两个单剂和其它混配组别的组合处理。试验期间,各药剂处理区黄瓜长势正常,未见药害发生。田间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按照有效成分质量比5:1-1:5比例混配,均对黄瓜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单剂比较,当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3和1:5时,增效作用尤为明显,对供试作物和环境安全。实施效果见表2。表2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及其不同混配组合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编号药剂处理(有效成分质量比)平均病指平均防效(%)1吡唑醚菌酯81克/公顷15.256.6dd2乙嘧酚磺酸酯150克/公顷10.969.1cc3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5:112.564.3cc4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3:18.974.6bbc5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1:18.476.0abab6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1:36.481.7aa7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1:56.182.5aa8空白对照35.0\注: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的平均值;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1%和5%差异显著性。本实施例验证表明,本发明得到的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按照有效成分的质量比5:1-1:5进行混配组合时,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单剂相比,当吡唑醚菌酯和乙嘧酚磺酸酯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3和1:5时,增效作用尤为明显,且对供试作物和环境安全。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