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于枣树高接后防风折、整形及结果期承重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697826发布日期:2019-09-17 22:24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于枣树高接后防风折、整形及结果期承重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枣树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适于枣树高接后防风折、整形及结果期承重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接换头是枣树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措施。高接换头能充分利用原来的树体根系大,吸收养分多,生长旺盛的优势,使嫁接的优良品种快速生长,恢复树冠快。嫁接后的管理要做到嫁接前后及时浇水、除萌去蘖、去除捆绑、插杆固定接穗、新梢及时摘心、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松土除草等技术措施,提高嫁接成活率,以达到早产丰产的目的。

高接后树体根系发达,养分充裕,新生枣头生长快,且生长量很大。由于新生枣头生长快,又因高接所处位置较高,但结合处一般不牢固,夏天风大雨大,尤其是山区回风大,新生枣头最易折断,导致整株枣树死亡。近年来在部分高接枣园,由于嫁接后没有做到及时绑缚或绑缚的不牢固,在夏季风雨的作用下导致出现大量的折梢或从嫁接口裂断的现象,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绑缚新生枣头是高接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绑缚做法是竹竿撑枝法,分为:单竿绑缚和多竿绑缚。单竿绑缚时,支竿直接绑缚在主干上,一次枝直接引缚在支竿上,向内生长的二次枝绑缚在支竿上。多竿绑缚时,在砧棍主干上嫁接后的每个新生枣头分别立一支竹竿或两竹竿。采用竹竿撑枝法,由于第二年枣头枝叶生长量大,会去除绑缚竹竿,因此枝条遇风后因接口处生长不牢固易折断;即使不去除绑缚竹竿,因枝条生长量大,枝条比较粗,竹竿撑枝法防止风折的效果较差,导致高枝成活率低;而且竹竿绑缚时只有缚在竹节处,操作十分不便;嫁接后枝条直立性强,需另进行拉枝整形操作,树形成形慢,结果晚,进入枣果丰产期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枣树高接后防风折、整形及结果期承重的方法,旨在解决枣树高接后,采用传统撑竿法进行枣头绑缚,风折率高、无法改变枝条开张角度及无法支撑结果期的枝条重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于枣树高接后防风折、整形及结果期承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年绑缚:

a在若干根绑缚用支杆中选取合适长度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十字交叉并捆绑固定;

b选取四根支杆,首尾依次十字交叉并捆绑固定,构成四边形支架;

c将四边形支架的四个十字交叉处分别与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四个端部捆绑固定;

d将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十字交叉处与树干固定,并确保所有的新生枣头均置于四边形支架内;

e再选取合适长度的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一端分别与四边形支架对角顶点交叉并捆绑固定,另一端分别与树干的相对侧捆绑固定;

f将新生枣头套在支杆上或将枣吊绑缚在支杆上;

(2)第二年绑缚:

a将第一年绑缚的所有支杆均去掉;

b根据新生枣头数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支杆分别与新生枣头捆绑连接,使两两新生枣头保持一定的开张角度;当新生枣头数量为两支时,选取一根支杆,使用该支杆将两个新生枣头进行绑缚固定,并根据新生枣头的开张角度调整两支新生枣头绑缚点的间距;当新生枣头数量为2n(n≥2)支时,选取n根支杆,依次不重复的将任意选取的两个不相邻的新生枣头进行绑缚固定,并使其中任意一根支杆至少与剩下的任意一根支杆交叉绑缚,且根据新生枣头的开张角度调整两支新生枣头绑缚点的间距;当新生枣头数量为2n+1(n≥1)支时,选取n+1根支杆,首先使用该n根支杆将其中2n支新生枣头依次不重复的任意选取的两个不相邻的新生枣头进行绑缚固定,并使该n根支杆中的任意一根支杆至少与剩下的n-1根中的任意一根支杆交叉绑缚,而后将第n+1根支杆一端绑缚在第2n+1支新生枣头上,另一端绑缚在任意两个绑缚点之间的支杆上,并根据新生枣头的开张角度调整两支新生枣头绑缚点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绑缚用支杆选自荆条、紫穗槐条子或枣树枝条。

进一步地,所述荆条和所述紫穗槐条子经过凉晒风干后成捆备用。

进一步地,所述枣树枝条是从枣树截干后修剪后剪下,去掉二次枝后,截成1~1.50m长,再成捆后置于坑塘、水池或容器中,用砖或石块压沉,浸泡20d,捞出后晒干获得。

进一步地,步骤(1)中,当新生枣头生长到30cm时,进行第一年绑缚。

进一步地,步骤(2)中,在新生枣头长度为80cm处,进行第二年绑缚。

进一步地,步骤(1)中,若对枣树净干后采用预留枝条高接的,在第一年绑缚时,将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十字交叉处绑缚固定在预留枝条的顶壁上或顶端侧壁上。

进一步地,步骤(1)中,若对枣树净干后采用插皮高接的,在第一年绑缚时,选取第五支杆,将两端分别和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的十字交叉处以及树干捆绑固定。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①增强枝条稳定性,降低风折死亡率

传统的单竿绑缚法只适用于截干后在截面上插皮接的,对于净干后枝接的不适用:且这种方法将2-4个穗条的一次枝的基部和向内的二次枝均绑在同一支竿上,不能确保每一个枝条基部都能固定稳定,不利于抗风折。同时此方法绑缚后树形内部郁闭,不利于通风透光。

夏季风雨大,尤其是山区回风大,枣树高接后,传统撑竿法固定枣头,因受竹竿光滑,稳定性差影响,风折率较高。本发明方法第一年通过四边形支架将新生枣头均固定在四边形支架内,且四边形支架连接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稳定性强(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对新生枣头起一定保护作用;且通过新生枣头及枣吊在支杆上进行绑缚,稳定性大大增强,降低风折率。

传统的多竿绑缚时,竹竿基部与树干处只有一个固定点,尤其是净干枝接的新生枣枝斜向生长,竹竿顺着枝条生长方向斜向绑缚,稳定性差,加之竹竿较光滑,防风折效果不理想。嫁接后传统方法中,第二年去掉绑缚竹竿,无法控制枝条风折率。即使不去掉竹竿,因枣头枝叶量大,枝条比较粗,竹竿也不能再起到防止风折的作用。

本发明方法通过用支杆连接两个枣头,使新生枣枝稳定性增强,风折率降低,使高接后新生枣枝成活率达95%以上。本发明方法第一年通过四边形支架将新生枣枝固定在支架内,第二年通过支杆连接两个新生枣头,支杆与两个新生枣头共同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使新生枣枝的稳定性增强,风折率降低,使高接成活率达95%以上。

②可调整新生枣枝开张角度

高接后第二年,因新生枣枝直立性强,需进行拉枝别枝操作,来调整枝条的开张角度。本发明方法第二年通过用支杆分别连接两个不相邻的新生枣头,通过调整两端绑缚点间支杆的长度,来调整枝条的开长张角度,如增加两端绑缚点间支杆的长度,则新生枣枝的开张角度增大,反之,如缩短两端绑缚点间支杆的长度,则新生枣枝的开张角度变小。在防止新生枣枝风折的同时调整树形,使树形好,成形快,省去拉枝别枝操作,省工省力。

③结果期后,增强新生枣枝承重能力

枣树进入结果期后,枝叶量大,枣果、新生枣枝的重力增加,如遇风雨,风力和重力作用下,易出现大量的折梢或从嫁接口裂断的现象,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生产中则需进行撑竿承重或架平行线的方法来保护新生枣枝,增加新生枣枝承重力,撑竿承重法每一个枣头立一支竿,竹竿一端埋进土,枣头绑在竹竿上,稳定性差;每个枣头立一支竿,需要竹竿多成本高,费时费工,支竿占空间大且影响田间管理操作。架平行线法需先立水泥桩,再架设平行钢丝,成本比较高,操作比较麻烦,费时费工费力,且影响田间管理操作。

本发明在高接后第二年通过用支杆分别连接两个新生枣头,支杆与两个新生枣头共同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稳定性强,防止风折的同时增强了新生枣枝的承重能力,防止枝条折断,防风折效果好;同时防止新生枣枝折断且操作特别简单,成本低,省工省力;且支杆绑在树冠内部,不占空间,不影响田间管理操作。

④就地取材,节约成本

绑缚用的支杆选择荆条、紫穗槐枝条,就地取材,节约成本;亦可用经过处理后的枣树截干后或修剪后剪下的枣树枝条,枝条经过处理后,越冬害虫、菌源清除,达到废物利用且大大节约成本;选材刚性强,表面粗糙,绑缚效果好。

⑤操作简便,省工省力

第二年通过用支杆分别连接两个枣头,在固定枝条防风折的同时,调整枝条开张角度,省去拉枝别枝操作,使树形好,成形快;进入结果期后,增强了枝条的承重能力,无需别另立承重竿或架;操作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省工省力。

⑥支杆占空间小,利于田间管理操作

第二年后每株树用2~3根支杆,3、4个枣头用两根支杆,5、6个枣头用三根支杆,且支杆在树冠内,占空间小,不影响田间管理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枣树净干后采用预留枝条高接的,第一年绑缚时的效果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对枣树净干后采用插皮高接的,第一年绑缚时的效果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当新生枣头数量为2支,第二年绑缚时的效果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当新生枣头数量为5支,第二年绑缚时的效果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例中的枝条受风力作用受力分析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例中的枝条受重力作用受力分析图。

图中:1、第一支杆;2、第二支杆;3、第三支杆;4、第四支杆;5、第五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选材及处理

选择若干根本地野生的荆条条子,晾晒风干后成捆备用。

(2)第一年绑缚方法:

a枣树预留枝条高接后,当新生枣头生长到30cm时,选取两根干燥、坚硬、表面粗糙的荆条(第一支杆1和第二支杆2)用布条绳十字交叉并捆绑固定;

b用布条绳将第一支杆1与第二支杆2的十字交叉处绑缚固定在预留枝条的顶壁上,如图1所示;

c根据新生枣头着生位置和生长情况,选择四根荆条首尾依次十字交叉并捆绑固定,构成四边形支架;

d将四边形支架的四个十字交叉处分别与第一支杆1与第二支杆2的四个端部捆绑固定;

e选取合适长度的第三支杆3和第四支杆4,一端分别与四边形支架对角顶点交叉并捆绑固定,另一端分别与树干的相对侧捆绑固定;

f将新生枣头套在支杆上或将枣吊绑缚在支杆上。

(3)第二年枣树发芽前进行常规修剪,将第一年绑缚的所有支杆均去掉。

(4)第二年绑缚方法:

如果新生枣头数量为2支,在新生枣头长度为80cm处,选取一根支杆,使用该支杆将两个新生枣头进行绑缚固定,并根据新生枣头的开张角度调整两支新生枣头绑缚点的间距,如图3所示。

(5)栽培管理: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规管理。

实施例2

(1)选材及处理

将枣树截干后修剪后剪下的枣树枝条,去掉二次枝后,截成1~1.50m长,成捆后置于坑塘、水池或容器中,用砖或石块压沉,浸泡20d,捞出后晒干后成捆备用。

(2)第一年绑缚方法:

a枣树插皮高接后,当新生枣头生长到30cm时,选取两根干燥、坚硬、表面粗糙的枝条(第一支杆1和第二支杆2)用布条绳十字交叉并捆绑固定;

b选取第五支杆5,两端分别和第一支杆1与第二支杆2的十字交叉处以及树干捆绑固定,如图2所示;

c根据新生枣头着生位置和生长情况,选择四根荆条首尾依次十字交叉并捆绑固定,构成四边形支架;

d将四边形支架的四个十字交叉处分别与第一支杆1与第二支杆2的四个端部捆绑固定;

e选取合适长度的第三支杆3和第四支杆4,一端分别与四边形支架对角顶点交叉并捆绑固定,另一端分别与树干的相对侧捆绑固定;

f将新生枣头套在支杆上或将枣吊绑缚在支杆上。

(3)第二年枣树发芽前进行常规修剪,将第一年绑缚的所有支杆均去掉。

(4)第二年绑缚方法:

如果新生枣头数量为5支,在新生枣头长度为80cm处,选取三根支杆,选其中四支新生枣头,分别用两根支杆将两两不相邻的新生枣头捆绑,呈十字交叉,再将十字形交叉处绑缚固定;使用第三根支杆的一端与剩下的一支新生枣头进行捆绑固定,再将第三根支杆的另一端捆绑在十字交叉点处,并根据新生枣头的开张角度调整两支新生枣头绑缚点的间距,如图4所示。

(5)栽培管理: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规管理。

试验例

以保定市阜平县水泉村试验点为例,采用传统的撑竿绑缚和本发明枝条固定整形方法进行对比试验。详细试验情况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2017年在保定市阜平县水泉村婆枣园进行,面积0.25hm2,土壤属粗骨沙质土壤,肥力低下,供试枣树树势较弱,树龄35~40a。试验设两个处理,a1:传统撑竿绑缚方法;a2:本发明方法。每个处理各嫁接20棵树,三次重复,共60棵树,随机区组排列。于2013年进行净干,预留枝条,于2014年春季嫁接,嫁接品种为曙光枣。其他所有管理均相同。

1.2试验调查

于2015~2017年的10月底树体停止生长时调查嫁接后枣树风折死亡率。

2、结果与分析

2.1枝条稳定性原理分析

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本发明方法新生枣头间连接绑缚,两个新生枣头及支杆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绑缚后三条边长度固定,且三边都具有钢性,三个角度也固定,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形状、大小不可改变,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

两个新生枣头及支杆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固定后,当你试图改变三角形任意顶点的位置都会使得边的长度发生改变。而边的长度改变就会产生内应力,从材料力学来说,材料就会阻止这种形变,从建筑力学上说,这个系统的自由度就是0了,就变成了稳定的结构体系。

风产生的推力和枝条的重力,被传导至支杆上,使力互相抵消,实现力平衡。参见图5,ac和bc为两枣头,ab为绑缚用支杆。f为风产生的推力,作用到ac边上时,分解为一个沿ab边向右的力f1和一个沿ac边斜向下的力f2,b点则也会产生一个向左的反作用力f3;同时在树干的c点有一个向上的支撑力t,向上的支撑力t分解为一个沿ac边斜向上的力t1和bc边斜向上的力t2,同时b点也产生一个沿bc边斜向下的力f4。这样各个边上的力有个相互抵消,只要所承受的力在支杆荷载屈服能力范围内,随着承载荷的增加,使得三角形变得更稳定。

枝条受重力分析,参见图6:枝条受向下的重力g和g,同时受到树主干c点向上的支撑力t。重力g分解为沿ac边斜向下的力g2和沿ab边向左的的力g1,同时ab也产生一个沿ab边向右的拉力g3;重力g分解为沿bc边斜向下的力g2和沿ab边向右的的力g1,同时ab也产生一个沿ab边向左的拉力g3;同时在树干的c点有一个向上的支撑力t,向上的支撑力t分解为一个沿ac边斜向上的力t1和bc边斜向上的力t2;这样各个边上的力间相互抵消,只要所承受的力在支杆荷载屈服能力范围内,随着承载荷的增加,使得三角形变得更稳定。

2.2不同处理对嫁接成活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表1结果表明:a2(本发明的方法)嫁接后的成活率显著高于a1(传统撑竿法)处理,a2处理的成活率平均为98.58%,a1处理的成活率平均为83.11%,提高了15.47%。a1(传统撑竿法)嫁接后的风折死亡率极显著高于a2(本发明的方法)处理,a2处理的死亡率平均为1.42%,a1处理的死亡率平均为16.89%,降低了15.47%。

表1不同处理嫁接后成活率和死亡率调查表

3、根据上述实施例以及实验例可知:

3.1本发明方法,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两个枣头及绑缚两个枣头的支杆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绑缚后三条边长度固定,且三边都具有钢性,三个角度也固定,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形状、大小不可改变,有着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风产生的推力和枝条的重力,被传导至支杆上,使力互相抵消,实现力平衡,只要所承受的力在支杆荷载屈服能力范围内,随着承载荷的增加,使得三角形变得更稳定。

3.2不同方法对嫁接后的成活率及风折死亡率影响不同。本发明方法嫁接后成活率平均为98.58%,比传统撑竿法提高了15.47%;同时本发明的方法嫁接后的风折死亡率平均为1.42%,比传统截干换冠法降低了15.47%。因此本发明的方法使枝条稳定性增强,提高了嫁接后的成活率,降低了风折死亡率。

3.3本发明方法可通过调节绑缚点间支杆长度,来调节枝条开张角度,调整树形,省去了拉枝别枝操作;结果期后,增强了枝条的承重能力,防止枝条折断,无需另立承重竿或架;操作简单易行,在增强枝条稳定性,降低风折率的同时,调整了树形,增强结果期枝条承重能力,一举多得,省工省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