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红薯对田间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属于生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是我国公布的首批16种重要入侵物种之一,该杂草无性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在入侵环境中缺乏天敌有效控制,故而防除难度高。陆生型喜旱莲子草生长在农田,会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养分等,导致农作物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田间的翻耕,恰恰给其无性繁殖创造了条件,破损的根茎能够在短时间内生长成新的植株,这也是田间喜旱莲子草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我国对喜旱莲子草的防治技术一般包括物理防除、化学防除和生物防除。物理防除主要是人工翻地,挑拣出喜旱莲子草深埋土层的植株和根状茎进行晒干处理,防治其产生二次危害,及时发现新生植株,进行根除焚烧,但物理防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去除效果不佳。化学防除则是利用除草剂,常用的除草剂有草甘膦、使它隆,这些除草剂能有效去除出露地表的喜旱莲子草,但是深埋地下的根和根状茎并不能被杀死,植物容易发生二次生长,而且化学试剂因有长期残留的特点,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化学污染,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生物防除则是通过生物化感控制,或者通过引入天敌来防止喜旱莲子草的持续蔓延,被引入的天敌包括莲草直胸跳甲、虾钳菜披龟甲等;或者利用微生物如病原菌:假隔链格孢菌、立枯丝核菌等,通过侵染植株,使其治病死亡。
喜旱莲子草在我国的蔓延危害还在继续,尤其是陆生型喜旱莲子草,目前仍没有真正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红薯(ipomoeabatatas(l.)lam.)对田间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利用植物竞争原理,通过种植竞争力强的红薯,占领生态位,最终达到替代喜旱莲子草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利用红薯对田间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在入侵或易入侵有喜旱莲子草的农田内种植红薯。
该替代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喜旱莲子草入侵或易入侵的农田,进行翻耕、起垄,整地时施基肥;
2)选取红薯苗;
3)按照红薯苗与喜旱莲子草的种植密度比为1:(1-3),移栽红薯苗,管理红薯;
4)待红薯成熟后收获红薯,收获时翻耕土地,挑出深埋土层的喜旱莲子草根茎,曝晒。
所述步骤2)中选取苗龄30~35天,叶片肥厚,色泽浓绿,苗长10~25cm,节间较短,含有2个以上节点且无病虫害的红薯苗。
所述步骤3)中红薯苗与喜旱莲子草的种植密度比为1:2。
所述步骤3)中,于4-5月间温度在16~32℃时,移栽红薯苗,红薯苗的移栽深度为5~10cm,至少2个节点接触土壤。
所述步骤3)移栽红薯苗后,按照红薯的常规种植方法进行管理。
所述步骤4)在日平均温度低于18℃以前开始收获红薯。
所述步骤4)中挑出的喜旱莲子草根茎曝晒一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喜旱莲子草是一种富钾植物,而红薯结实期对土壤中钾含量非常敏感,适量的钾元素能够提高光合效能,促进根系生长,增加根块数,促其根块膨大增重,增加产量。
2)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成活率高,种植容易,能与喜旱莲子草在生长过程中竞争光、养分和水分,红薯作为替代植物不仅可以抑制喜旱莲子草的生长,还可以抑制田间其他杂草的生长。
3)红薯在全国范围内均有种植,作为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的土著植物,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收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种植比例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主茎长(cm);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种植比例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分枝数(个);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种植比例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地上鲜重(g);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种植比例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地上干重(g);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种植比例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地下鲜重(g);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不同种植比例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地下干重(g)。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内容的进一步说明以作为对本发明技术内容的阐释,但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并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所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且应当知晓任何基于本发明实质精神的简单变化或替换均应属于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
一种利用红薯对田间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喜旱莲子草入侵或喜旱莲子草易于入侵的农田,进行翻耕、起垄,整地时应施足基肥,依据各地土壤理化性质不同,所施基肥量也有所差异;
2)选取苗龄30~35天,叶片肥厚,色泽浓绿,苗长10~25cm,节间较短,至少含有2个以上节点且无病虫害的红薯苗,其中,利用红薯种植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只针对春薯,而非秋薯,因为春薯的整个生长周期与喜旱莲子草正好重合,一般可以采用的红薯品种有苏薯8号、烟薯25、徐薯22等,最好选择茎叶生长旺盛的品种;
3)红薯适宜生长温度在21~32℃,最低温度为16~18℃,当气候温度达到红薯生长要求时(一般为四五月,此时喜旱莲子草已经萌芽出土,可在田间观察喜旱莲子草的数量),选择阴雨天或晴天15:00以后,按照红薯苗与喜旱莲子草的种植密度比为1:(1-3),移栽红薯苗,移栽深度为5~10cm,保证至少2个节点接触土壤,移栽完红薯苗后,按照红薯的常规种植方法进行管理、浇水;
4)红薯成熟后,在日平均温度低于18℃以前开始收获,收获时对土地进行翻耕,挑出深埋土层的喜旱莲子草根茎,放在水泥地上曝晒一周,彻底杀死其活性,防止其再次入侵农田。
采用上述替代控制的方法后,只需对红薯正常管理、浇水,收获即可。一般种植一季红薯即可见效。
实施例1
一种利用红薯对田间喜旱莲子草进行替代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实验布置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农业大学农翠园试验地,肥力中上,阳光充足,土壤为黄棕壤,ph值6.5,对地块进行翻耕、起垄,将地整成100cm*100cm的若干小区,垄高约35cm,垄与垄间距约35cm,整地时施足底肥,底肥施加复合肥750kg/hm2;
2)从野外挖取喜旱莲子草根状茎,带回实验室洗净并剪切成段,保证每段根状茎均包含一个节点,用营养土培养;
3)于5月2日选择叶片肥厚,色泽浓绿,长度20-25cm、至少含有两个节点,节间较短,无病虫害的红薯苗(来自商户大棚培育);同日,连根挖取高为20-25cm的喜旱莲子草幼苗(来自实验室培育);
将红薯-喜旱莲子草按12:0、9:3、8:4、6:6、4:8、3:9、0:12的比例随机种植在小区中,每个小区的植株总数量为12株,栽种深度为5-10cm,植株间距15-20cm,保证每个节点接触土壤,种植完毕后,正常浇水、管理;
4)9月末,在每个单种处理小区中随机选取2株植株,在每个混种处理区随机抽取4株(每一种各2株),用卷尺(1mm)测喜旱莲子草和红薯的主茎长度、记录分枝数(侧芽长度>2cm即为分枝),然后分别将选取的喜旱莲子草和红薯的地上部剪下和地下部全部挖出(深约35cm),用自来水将根系洗净后将植株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测量鲜重,再于105℃烘箱烘干至恒重,用电子天平(0.0001g)称重,得出干物质重量。
各指标在混种条件下相较于单种时的抑制率或增长率:
抑制率(或增长率)=(混种时指标值-单种时指标值)/单种时指标值×100%;
当计算结果大于0时为增长率,当结果小于0时为抑制率。
效果检验具体如图1-6、表1-2所示。
表1喜旱莲子草各指标在不同种植比例下的抑制率和增长率
表2红薯各指标在不同种植比例下抑制率和增长率
由图1-6、表1和表2可知,当红薯和喜旱莲子草混种时,随着红薯种植比例的增加,喜旱莲子草的主茎长、分枝数、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下生物量显著升高。红薯的生物量在处理比例为4:8和3:9时,分枝数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考虑到想要根除喜旱莲子草,所以宜采用4:8或3:9(即红薯:喜旱莲子草=1:2或1:3)的种植比例,在这个比例下,既可以令喜旱莲子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时受到显著抑制,且红薯产量显著升高。
在红薯种植比例过高(红薯:喜旱莲子草=3:1)时,由于种内竞争,红薯产量降低,虽然喜旱莲子草地上生物量受到的抑制效果最好(地上干重抑制率82.38%),但是为了吸收更多养分,喜旱莲子草增加了其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地下干重增长率12.37%),这样可能导致深埋地下未被发现的喜旱莲子草来年再萌芽。故最适的种植配比为红薯:喜旱莲子草=1:2或1:3,其中又以红薯:喜旱莲子草=1:2最佳,此时红薯产量增长最多,且喜旱莲子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受到显著抑制。
实际应用中,由于田间喜旱莲子草的具体数量不易确定,所以当田间喜旱莲子草较多(每公顷有不少于13.4万株喜旱莲子草)时,基于去除喜旱莲子草和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红薯可安排6.7万株/hm2,此时垄间距30cm,红薯株间距25cm左右。当田间喜旱莲子草较少(每公顷喜旱莲子草少于13.4万株)时,红薯可安排5.5万株/hm2,此时垄间距和红薯株间距均不低于30cm,不仅保证红薯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有利于提升红薯产量,且红薯的茎叶全面覆盖侵占喜旱莲子草的生长空间,能达到抑制喜旱莲子草生长的目的,喜旱莲子草去除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