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937318发布日期:2019-10-23 00:43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及其制品作为欧美、非洲等地区很多国家的主要食物,备受消费者喜爱,在中国,马铃薯主要是用于鲜食菜用、淀粉原料、饲料原料等,随着薯片、薯泥等休闲食品的加工制得,马铃薯总量有所增长,也使得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块茎大约含有20%干物质,干物质主要由淀粉组成,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马铃薯储存能量的形式几乎完全是淀粉,马铃薯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富含赖氨酸,这一点刚好能弥补大米、小麦等主粮的缺陷,马铃薯是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非常好的来源,如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b6、钾等,马铃薯块茎中还含有一些小分子复合物,包括多酚、黄酮、花青素、生物碱、类胡萝卜素,马铃薯块茎中还含有几种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其他蛋白酶的活性,能用于减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和癌症,具有抗血栓和抗肿瘤的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是日常生活中药食两用的材料。马铃薯作为中国传统的种植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食物。但是,目前在马铃薯的种植上,种植者更多的为了追求产量的提升,对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一方面严重导致了农药残留量、重金属、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导致土壤养分失衡,氮、磷过剩,钾素缺乏,次生盐渍化加重,土壤物理性状恶化,通透性差,土壤板结严重,进一步造成马铃薯根系活力下降,生长期尤其是苗期发育不良,产量与品质大幅度降低,加之土壤连作问题已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严重威胁了马铃薯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一些地区制约马铃薯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研制开发一种方法合理、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的可持续能力的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是客观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法合理、操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的可持续能力的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

本发明所述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种植地的整地: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对选择好的种植地进行深耕30~50cm,暴晒15~25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20~30cm,并整平耙细;

②土壤的一次改良:在经步骤①整地后的种植地表面均匀的撒施土壤改良剂,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食醋废渣30~50份、营养抗菌剂30~50份、发酵猪粪30~50份、蚯蚓粪10~20份、硅藻土10~20份、em菌液2~3份、腐植酸3~5份、磷酸二氢钾3~5份、氨基酸1~3份和微量元素3~5份,土壤改良剂分三次撒施,第一次每亩种植地撒施150~200kg,第二次每亩种植地撒施撒施100~150kg,第三次每亩种植地撒施80~100kg,每次撒施土壤改良剂的间隔时间为20~30天,第三次土壤改良剂撒施后让其自然风化1~2个月;

③土壤的二次改良:将经②步骤处理后的种植地进行深耕20~30cm,让土壤改良剂翻至种植地的土壤中,整平后,再在种植地内每亩喷洒改良液20~30kg,所述改良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有机酸10~15份、营养液10~20份、木醋酸20~50份、水解聚马来酸酐10~20份和硫酸亚铁7~10份,改良液喷洒20~30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20~30cm,使之形成改良种植土壤层;

④种植马铃薯:在改良种植土壤层上按常规种植模式种植马铃薯;

⑤铺设有机质层:在种植马铃薯后的改良种植土壤层的表面铺设一层有机质层,所述有机质层的厚度为2~5cm,所述有机质层由堆肥、草炭按1:3~5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⑥放置土壤活化棒:在改良种植土壤层和有机质层上间隔放置多根土壤活化棒,相邻两根土壤活化棒之间的间距为2~3m;

⑦铺设保水层:在有机质层的表面铺设一层保水层,所述保水层的厚度为1~2cm,所述保水层由河沙和粒径在1cm以下的松针按1:2~3的质量比混合制成。

进一步的,在步骤②中,所述营养抗菌剂的制备方法是:

a原料粉碎:将采集的松针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将松针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松针末;将烟厂生产的废料烟筋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烟筋末;将采集的核桃外青皮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粉碎成粒度为2mm以下核桃外青皮末;

b制备营养抗菌剂:将松针粉末、烟筋末和核桃皮外青皮末按1:0.5~1:0.5~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加水搅拌成含水率为40~50%的混合物,再向其中加入发酵剂水溶液,所述发酵剂水溶液的使用量为每1000kg混合物中,用秸秆发酵剂100~150g、氯化钠8~10g和蔗糖20~25g的发酵剂水溶液400~500kg喷洒,之后再将其进行密封发酵,发酵的时间为1年以上即可得到营养抗菌剂。

进一步的,在步骤②中,食醋废渣的含水量控制在30~40%之间。

进一步的,在步骤③中,所述改良液的喷洒方法是将改良液与水按体积比1:150~200的比例稀释后再喷施。

进一步的,在步骤⑥中,所述土壤活化棒包括圆柱状的筒体,筒体的筒壁上设置有数个网孔,筒体的内部放置有丝网,所述丝网上方的筒体内放置有沸石,所述沸石中添加有苦皮藤素,所述丝网下方的筒体内放置有碎锯末,所述碎锯末的高度小于沸石的高度,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固板。

进一步的,在步骤⑥中,土壤活化棒在改良种植土壤层和有机质层上的放置方式为倾斜放置,倾斜放置的角度为10~15°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一是在种植地内撒施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避免土壤板结,且土壤改良剂还能够加快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大大缩短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周期,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二是通过喷施改良液,能够加快土壤中的排盐速度,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持续,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三是设置的有机质层既可以为改良种植土壤层提供有机质,进一步的将土壤ph值调节至6~6.5范围内,还能保温保湿、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四是设置的土壤活化棒能够保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具有疏松土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五是设置的保水层配合有机质层和改良种植土壤层具有较强的蓄水性,保证土壤水分,更适宜马铃薯的生长。综上,本发明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改善土壤性状,让土壤中有效微生物的数量增强,活性增加,养分转化吸收快,进一步的提高土壤的可持续能力,且具有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改良效果好的优点,利用大面积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种植地的土壤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土壤活化棒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改良种植土壤层,2-有机质层,3-保水层,4-土壤活化棒,41-碎锯末,42-筒体,43-加固板,44-沸石,45-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替换,均实施例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所述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种植地的整地: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对选择好的种植地进行深耕30cm,暴晒15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20cm,并整平耙细;

②土壤的一次改良:在经步骤①整地后的种植地表面均匀的撒施土壤改良剂,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食醋废渣30份、营养抗菌剂30份、发酵猪粪30份、蚯蚓粪10份、硅藻土10份、em菌液2份、腐植酸3份、磷酸二氢钾3份、氨基酸1份和微量元素3份,土壤改良剂分三次撒施,第一次每亩种植地撒施150kg,第二次每亩种植地撒施撒施100kg,第三次每亩种植地撒施80kg,每次撒施土壤改良剂的间隔时间为20天,第三次土壤改良剂撒施后让其自然风化1个月;

在种植地内撒施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避免土壤板结,且土壤改良剂还能够加快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大大缩短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周期,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地,食醋废渣能够促进土壤内的盐分排出,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促进作物发芽和根系的生长,对处理盐碱地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食醋废渣的含水量控制在30~40%之间,发酵猪粪和蚯蚓分能够增强土壤的养分;硅藻土在湿润的条件下形成有机胶体,促进土壤团聚,能结合土壤中的碳酸盐、硅酸盐和金属镁、铁、钙等阳离子形成水稳性的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团粒结构具有吸附作用,能够保持养分离子的有效性,减少流失,同时能够保持自然降水,稳定土温;em菌液能偶加速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对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周期大大缩短,对土壤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腐植酸、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够增强土壤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使土壤团粒结构规模逐年扩增,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性状;

其中所述营养抗菌剂的制备方法是:a原料粉碎:将采集的松针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将松针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松针末;将烟厂生产的废料烟筋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烟筋末;将采集的核桃外青皮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粉碎成粒度为2mm以下核桃外青皮末;b制备营养抗菌剂:将松针粉末、烟筋末和核桃皮外青皮末按1:0.5:0.5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加水搅拌成含水率为40%的混合物,再向其中加入发酵剂水溶液,所述发酵剂水溶液的使用量为每1000kg混合物中,用秸秆发酵剂100g、氯化钠8g和蔗糖20g的发酵剂水溶液400kg喷洒,之后再将其进行密封发酵,发酵的时间为1年以上即可得到营养抗菌剂,在上述的营养抗菌剂中,松针叶中含纤维超过29%,蛋白质达11%,脂肪达10%,还含有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红薯素、叶绿素,木素则高达22%。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均优于玉米、小麦秸秆。但松针中不富集铜、锰、钴、铁等,烟筋茎纤维长,粗纤维含量达32%以上,有机硅含量仅次于谷壳,高于玉米、小麦秸秆,此外,烟筋的许多微量元素,如铜、锰、钴、铁等均呈富集,这主要取决于种植地;另烟筋中含有大量的烟碱和尼古丁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作用,烟筋在营养土壤方面是大大优于水稻小麦秸秆和松针,特别是在改良土壤涵养水的能力方面;核桃外青皮通常是废弃物,堆放存在污染环境。另核桃外青皮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作用,马铃薯的主要营养形态是靠光合作用向块茎输送,因此,早期的氮元素的供应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过度施加氮肥,一方面危害土地,另一方面,在幼苗期也是浪费,反而催生大量杂草,还会造成薯叶片过度生长,两者都会严重影响马铃薯后期结茎块,有研究证明,从核桃外青皮末和烟筋中可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菌有强的抑菌活性及抑制孢子萌发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发酵原液被稀释后仍然存在;对峙培养试验表明核桃外青皮末和烟筋对植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拮抗机制主要为重寄生作用、营养竞争作用及抗生作用等;

③土壤的二次改良:将经②步骤处理后的种植地进行深耕20cm,让土壤改良剂翻至种植地的土壤中,整平后,再在种植地内每亩喷洒改良液20kg,所述改良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有机酸10份、营养液10份、木醋酸20份、水解聚马来酸酐10份和硫酸亚铁7份,改良液的喷洒方法是将改良液与水按体积比1:150的比例稀释后再喷施,改良液喷洒20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20cm,使之形成改良种植土壤层1,通过喷施改良液,能够加快土壤中的排盐速度,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持续,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对改良土壤技术指标起到了关键作用;

④种植马铃薯: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上按常规种植模式种植马铃薯;

⑤铺设有机质层2:在种植马铃薯后的改良种植土壤层1的表面铺设一层有机质层2,设置的有机质层既可以为改良种植土壤层提供有机质,还能保温保湿、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所述有机质层2的厚度为2cm,所述有机质层2由堆肥、草炭按1:3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草炭的有机质含量高达77.8%,腐植酸含量为74.31%,ph值为5.09,氮磷钾总量为2%左右,还含有其余20余种微量元素,既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可以作为肥料,且草炭的成本低;堆肥是利用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泥炭、垃圾以及其它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且肥效长而稳定,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而且与化肥混合使用又可弥补化肥所含养分单一,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减退的缺陷,进一步确保有机质的肥力;

⑥放置土壤活化棒4: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和有机质层2上间隔放置多根土壤活化棒4,相邻两根土壤活化棒4之间的间距为2m,土壤活化棒4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和有机质层2上的放置方式为倾斜放置,倾斜放置的角度为10°;土壤活化棒4能够保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具有疏松土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所述土壤活化棒4包括圆柱状的筒体42,筒体42的筒壁上设置有数个网孔,所述筒体42的内部放置有丝网45,所述丝网45上方的筒体42内放置有沸石44,所述沸石44中添加有苦皮藤素,所述丝网45下方的筒体42内放置有碎锯末41,所述碎锯末41的高度小于沸石44的高度,所述筒体4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固板43,沸石44有多孔的结构,沸石44通过孔洞能够吸附改良种植土壤层1中的液体(例如水分或是液态的营养素),使得改良种植土壤层1将具有保湿排水的特性,进而使植栽位于改良种植土壤层1中的根茎部分将可有效地吸收水分及相关液态的营养素,保证植载的生长,同时有机质层2的养分通过沸石112缓慢向改良种植土壤层1扩散,使得改良种植土壤层1内始终有较好的肥力供马铃薯生长,而且沸石44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是衡量土壤供肥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阳离子交换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就强,反之则弱,由于沸石44具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因而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土壤的供肥能力,在沸石44中添加有苦皮藤素,苦皮藤的根皮和茎皮均含有多种强力杀虫成分,苦皮藤素对害虫具有麻醉、拒食、胃毒和触杀作用,并且不产生抗药性、不杀伤天敌、对人无毒无害,沸石44中的苦皮藤素向改良种植土壤层1扩散,故其可防止马铃薯块茎生虫,减少虫害;

⑦铺设保水层3:在有机质层2的表面铺设一层保水层3,所述保水层3的厚度为1cm,所述保水层3由河沙和粒径在1cm以下的松针按1:2的质量比混合制成,保水层3配合有机质层2和改良种植土壤层1具有较强的蓄水性,保证土壤水分,更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本实施例1的方案实施后,土壤的ph值能有效的改良到6~6.7范围,有机质含量满足马铃薯生长,土壤透气性保证马铃薯块茎不会出现腐烂现象,避免地下害虫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能够使土壤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使用该方法后,能够让收获后的马铃薯外观品相好,亩产可达到4000kg,远远超过传统种植方法的产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所述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种植地的整地: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对选择好的种植地进行深耕40cm,暴晒20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25cm,并整平耙细;

②土壤的一次改良:在经步骤①整地后的种植地表面均匀的撒施土壤改良剂,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食醋废渣40份、营养抗菌剂40份、发酵猪粪40份、蚯蚓粪15份、硅藻土15份、em菌液2.5份、腐植酸2.5份、磷酸二氢钾4份、氨基酸2份和微量元素4份,土壤改良剂分三次撒施,第一次每亩种植地撒施180kg,第二次每亩种植地撒施撒施130g,第三次每亩种植地撒施90kg,每次撒施土壤改良剂的间隔时间为25天,第三次土壤改良剂撒施后让其自然风化1个月;

在种植地内撒施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避免土壤板结,且土壤改良剂还能够加快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大大缩短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周期,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地,食醋废渣能够促进土壤内的盐分排出,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促进作物发芽和根系的生长,对处理盐碱地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食醋废渣的含水量控制在35%之间,发酵猪粪和蚯蚓分能够增强土壤的养分;硅藻土在湿润的条件下形成有机胶体,促进土壤团聚,能结合土壤中的碳酸盐、硅酸盐和金属镁、铁、钙等阳离子形成水稳性的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团粒结构具有吸附作用,能够保持养分离子的有效性,减少流失,同时能够保持自然降水,稳定土温;em菌液能偶加速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对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周期大大缩短,对土壤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腐植酸、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够增强土壤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使土壤团粒结构规模逐年扩增,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性状;

其中所述营养抗菌剂的制备方法是:a原料粉碎:将采集的松针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将松针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松针末;将烟厂生产的废料烟筋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烟筋末;将采集的核桃外青皮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粉碎成粒度为2mm以下核桃外青皮末;b制备营养抗菌剂:将松针粉末、烟筋末和核桃皮外青皮末按1:0.8:0.8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加水搅拌成含水率为45%的混合物,再向其中加入发酵剂水溶液,所述发酵剂水溶液的使用量为每1000kg混合物中,用秸秆发酵剂125g、氯化钠9g和蔗糖22.5g的发酵剂水溶液450kg喷洒,之后再将其进行密封发酵,发酵的时间为1年以上即可得到营养抗菌剂,在上述的营养抗菌剂中,松针叶中含纤维超过29%,蛋白质达11%,脂肪达10%,还含有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红薯素、叶绿素,木素则高达22%。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均优于玉米、小麦秸秆。但松针中不富集铜、锰、钴、铁等,烟筋茎纤维长,粗纤维含量达32%以上,有机硅含量仅次于谷壳,高于玉米、小麦秸秆,此外,烟筋的许多微量元素,如铜、锰、钴、铁等均呈富集,这主要取决于种植地;另烟筋中含有大量的烟碱和尼古丁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作用,烟筋在营养土壤方面是大大优于水稻小麦秸秆和松针,特别是在改良土壤涵养水的能力方面;核桃外青皮通常是废弃物,堆放存在污染环境。另核桃外青皮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作用,马铃薯的主要营养形态是靠光合作用向块茎输送,因此,早期的氮元素的供应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过度施加氮肥,一方面危害土地,另一方面,在幼苗期也是浪费,反而催生大量杂草,还会造成薯叶片过度生长,两者都会严重影响马铃薯后期结茎块,有研究证明,从核桃外青皮末和烟筋中可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菌有强的抑菌活性及抑制孢子萌发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发酵原液被稀释后仍然存在;对峙培养试验表明核桃外青皮末和烟筋对植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拮抗机制主要为重寄生作用、营养竞争作用及抗生作用等;

③土壤的二次改良:将经②步骤处理后的种植地进行深耕25cm,让土壤改良剂翻至种植地的土壤中,整平后,再在种植地内每亩喷洒改良液25kg,所述改良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有机酸13份、营养液15份、木醋酸35份、水解聚马来酸酐15份和硫酸亚铁9份,改良液的喷洒方法是将改良液与水按体积比1:180的比例稀释后再喷施,改良液喷洒25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25cm,使之形成改良种植土壤层1,通过喷施改良液,能够加快土壤中的排盐速度,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持续,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对改良土壤技术指标起到了关键作用;

④种植马铃薯: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上按常规种植模式种植马铃薯;

⑤铺设有机质层2:在种植马铃薯后的改良种植土壤层1的表面铺设一层有机质层2,设置的有机质层既可以为改良种植土壤层提供有机质,还能保温保湿、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所述有机质层2的厚度为4cm,所述有机质层2由堆肥、草炭按1:4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草炭的有机质含量高达77.8%,腐植酸含量为74.31%,ph值为5.09,氮磷钾总量为2%左右,还含有其余20余种微量元素,既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可以作为肥料,且草炭的成本低;堆肥是利用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泥炭、垃圾以及其它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且肥效长而稳定,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而且与化肥混合使用又可弥补化肥所含养分单一,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减退的缺陷,进一步确保有机质的肥力;

⑥放置土壤活化棒4: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和有机质层2上间隔放置多根土壤活化棒4,相邻两根土壤活化棒4之间的间距为2.5m,土壤活化棒4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和有机质层2上的放置方式为倾斜放置,倾斜放置的角度为13°;土壤活化棒4能够保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具有疏松土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所述土壤活化棒4包括圆柱状的筒体42,筒体42的筒壁上设置有数个网孔,所述筒体42的内部放置有丝网45,所述丝网45上方的筒体42内放置有沸石44,所述沸石44中添加有苦皮藤素,所述丝网45下方的筒体42内放置有碎锯末41,所述碎锯末41的高度小于沸石44的高度,所述筒体4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固板43,沸石44有多孔的结构,沸石44通过孔洞能够吸附改良种植土壤层1中的液体(例如水分或是液态的营养素),使得改良种植土壤层1将具有保湿排水的特性,进而使植栽位于改良种植土壤层1中的根茎部分将可有效地吸收水分及相关液态的营养素,保证植载的生长,同时有机质层2的养分通过沸石112缓慢向改良种植土壤层1扩散,使得改良种植土壤层1内始终有较好的肥力供马铃薯生长,而且沸石44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是衡量土壤供肥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阳离子交换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就强,反之则弱,由于沸石44具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因而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土壤的供肥能力,在沸石44中添加有苦皮藤素,苦皮藤的根皮和茎皮均含有多种强力杀虫成分,苦皮藤素对害虫具有麻醉、拒食、胃毒和触杀作用,并且不产生抗药性、不杀伤天敌、对人无毒无害,沸石44中的苦皮藤素向改良种植土壤层1扩散,故其可防止马铃薯块茎生虫,减少虫害;

⑦铺设保水层3:在有机质层2的表面铺设一层保水层3,所述保水层3的厚度为1.5cm,所述保水层3由河沙和粒径在1cm以下的松针按1:2.5的质量比混合制成,保水层3配合有机质层2和改良种植土壤层1具有较强的蓄水性,保证土壤水分,更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本实施例2的方案实施后,土壤的ph值能有效的改良到5.7~6.8范围,有机质含量满足马铃薯生长,土壤透气性保证马铃薯块茎不会出现腐烂现象,避免地下害虫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能够使土壤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使用该方法后,能够让收获后的马铃薯外观品相好,亩产可达到4350kg,远远超过传统种植方法的产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所述马铃薯种植用地的规模化土壤改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种植地的整地:在种植前一年的冬季,对选择好的种植地进行深耕50cm,暴晒25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30cm,并整平耙细;

②土壤的一次改良:在经步骤①整地后的种植地表面均匀的撒施土壤改良剂,所述土壤改良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食醋废渣50份、营养抗菌剂50份、发酵猪粪50份、蚯蚓粪20份、硅藻土20份、em菌液3份、腐植酸5份、磷酸二氢钾5份、氨基酸3份和微量元素5份,土壤改良剂分三次撒施,第一次每亩种植地撒施200kg,第二次每亩种植地撒施撒施150kg,第三次每亩种植地撒施100kg,每次撒施土壤改良剂的间隔时间为30天,第三次土壤改良剂撒施后让其自然风化2个月;

在种植地内撒施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避免土壤板结,且土壤改良剂还能够加快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大大缩短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周期,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地,食醋废渣能够促进土壤内的盐分排出,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促进作物发芽和根系的生长,对处理盐碱地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食醋废渣的含水量控制在40%之间,发酵猪粪和蚯蚓分能够增强土壤的养分;硅藻土在湿润的条件下形成有机胶体,促进土壤团聚,能结合土壤中的碳酸盐、硅酸盐和金属镁、铁、钙等阳离子形成水稳性的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团粒结构具有吸附作用,能够保持养分离子的有效性,减少流失,同时能够保持自然降水,稳定土温;em菌液能偶加速有机质的转化率,能够对盐碱地的土壤改良周期大大缩短,对土壤改良效果起到关键作用;腐植酸、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够增强土壤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使土壤团粒结构规模逐年扩增,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性状;

其中所述营养抗菌剂的制备方法是:a原料粉碎:将采集的松针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将松针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松针末;将烟厂生产的废料烟筋粉碎成粒度在2mm以下的烟筋末;将采集的核桃外青皮充分翻晒至枯黄后进行化学灭菌,再粉碎成粒度为2mm以下核桃外青皮末;b制备营养抗菌剂:将松针粉末、烟筋末和核桃皮外青皮末按1:1: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加水搅拌成含水率为50%的混合物,再向其中加入发酵剂水溶液,所述发酵剂水溶液的使用量为每1000kg混合物中,用秸秆发酵剂150g、氯化钠10g和蔗糖25g的发酵剂水溶液500kg喷洒,之后再将其进行密封发酵,发酵的时间为1年以上即可得到营养抗菌剂,在上述的营养抗菌剂中,松针叶中含纤维超过29%,蛋白质达11%,脂肪达10%,还含有大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红薯素、叶绿素,木素则高达22%。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均优于玉米、小麦秸秆。但松针中不富集铜、锰、钴、铁等,烟筋茎纤维长,粗纤维含量达32%以上,有机硅含量仅次于谷壳,高于玉米、小麦秸秆,此外,烟筋的许多微量元素,如铜、锰、钴、铁等均呈富集,这主要取决于种植地;另烟筋中含有大量的烟碱和尼古丁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作用,烟筋在营养土壤方面是大大优于水稻小麦秸秆和松针,特别是在改良土壤涵养水的能力方面;核桃外青皮通常是废弃物,堆放存在污染环境。另核桃外青皮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作用,马铃薯的主要营养形态是靠光合作用向块茎输送,因此,早期的氮元素的供应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过度施加氮肥,一方面危害土地,另一方面,在幼苗期也是浪费,反而催生大量杂草,还会造成薯叶片过度生长,两者都会严重影响马铃薯后期结茎块,有研究证明,从核桃外青皮末和烟筋中可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发酵液对植物病原菌有强的抑菌活性及抑制孢子萌发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发酵原液被稀释后仍然存在;对峙培养试验表明核桃外青皮末和烟筋对植物病原菌有很强的拮抗作用,拮抗机制主要为重寄生作用、营养竞争作用及抗生作用等;

③土壤的二次改良:将经②步骤处理后的种植地进行深耕30cm,让土壤改良剂翻至种植地的土壤中,整平后,再在种植地内每亩喷洒改良液30kg,所述改良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有机酸15份、营养液20份、木醋酸50份、水解聚马来酸酐20份和硫酸亚铁10份,改良液的喷洒方法是将改良液与水按体积比1:200的比例稀释后再喷施,改良液喷洒30天后再次将种植地进行深翻30cm,使之形成改良种植土壤层1,通过喷施改良液,能够加快土壤中的排盐速度,降低土壤的ph值,加快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持续,促进马铃薯的快速生长,对改良土壤技术指标起到了关键作用;

④种植马铃薯: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上按常规种植模式种植马铃薯;

⑤铺设有机质层2:在种植马铃薯后的改良种植土壤层1的表面铺设一层有机质层2,设置的有机质层既可以为改良种植土壤层提供有机质,还能保温保湿、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所述有机质层2的厚度为5cm,所述有机质层2由堆肥、草炭按1:5的质量比混合制成,草炭的有机质含量高达77.8%,腐植酸含量为74.31%,ph值为5.09,氮磷钾总量为2%左右,还含有其余20余种微量元素,既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可以作为肥料,且草炭的成本低;堆肥是利用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泥炭、垃圾以及其它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所含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且肥效长而稳定,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而且与化肥混合使用又可弥补化肥所含养分单一,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减退的缺陷,进一步确保有机质的肥力;

⑥放置土壤活化棒4: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和有机质层2上间隔放置多根土壤活化棒4,相邻两根土壤活化棒4之间的间距为3m,土壤活化棒4在改良种植土壤层1和有机质层2上的放置方式为倾斜放置,倾斜放置的角度为15°;土壤活化棒4能够保证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具有疏松土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促进马铃薯根系的生长,所述土壤活化棒4包括圆柱状的筒体42,筒体42的筒壁上设置有数个网孔,所述筒体42的内部放置有丝网45,所述丝网45上方的筒体42内放置有沸石44,所述沸石44中添加有苦皮藤素,所述丝网45下方的筒体42内放置有碎锯末41,所述碎锯末41的高度小于沸石44的高度,所述筒体4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固板43,沸石44有多孔的结构,沸石44通过孔洞能够吸附改良种植土壤层1中的液体(例如水分或是液态的营养素),使得改良种植土壤层1将具有保湿排水的特性,进而使植栽位于改良种植土壤层1中的根茎部分将可有效地吸收水分及相关液态的营养素,保证植载的生长,同时有机质层2的养分通过沸石112缓慢向改良种植土壤层1扩散,使得改良种植土壤层1内始终有较好的肥力供马铃薯生长,而且沸石44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是衡量土壤供肥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阳离子交换量高的土壤,供肥能力就强,反之则弱,由于沸石44具有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因而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土壤的供肥能力,在沸石44中添加有苦皮藤素,苦皮藤的根皮和茎皮均含有多种强力杀虫成分,苦皮藤素对害虫具有麻醉、拒食、胃毒和触杀作用,并且不产生抗药性、不杀伤天敌、对人无毒无害,沸石44中的苦皮藤素向改良种植土壤层1扩散,故其可防止马铃薯块茎生虫,减少虫害;

⑦铺设保水层3:在有机质层2的表面铺设一层保水层3,所述保水层3的厚度为2cm,所述保水层3由河沙和粒径在1cm以下的松针按1:3的质量比混合制成,保水层3配合有机质层2和改良种植土壤层1具有较强的蓄水性,保证土壤水分,更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本实施例3的方案实施后,土壤的ph值能有效的改良到5.5~6.5范围,有机质含量满足马铃薯生长,土壤透气性保证马铃薯块茎不会出现腐烂现象,避免地下害虫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能够使土壤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使用该方法后,能够让收获后的马铃薯外观品相好,亩产可达到4280kg,远远超过传统种植方法的产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