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熏蒸防止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92509发布日期:2020-02-11 12:5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熏蒸防止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属于蔬菜育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是蔬菜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前提。近年来,我国许多设施蔬菜土壤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加之化学制品(如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的大量投入,致使设施土壤生态系统发生明显变化,团粒结构破坏,养分非均衡化,病原微生物积累,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生产能力退化,严重影响蔬菜栽培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因此,寻找高效并对环境影响小的设施土壤修复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生物熏蒸开始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改良,但未广泛应用。生物熏蒸是利用来自十字花科或菊科的有机物释放的有毒气体杀死土壤害虫、病菌。主要通过间套作来解决生物熏蒸材料的来源问题,优点是:生物熏蒸材料的获取不单独占用土地,解决了现有农业生产土地不足的问题。但现有间套作模式下的生物熏蒸技术普遍存在效果不稳定和质量差的技术缺陷,这也是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申请人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发现,导致上述技术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以下2个方面:

生物熏蒸材料生物量供应不足。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为了不影响主栽作物产量,就必须做到尽量不降低主栽作物种植密度,也就很难做到拿出足够的栽培面积来生产生物熏蒸材料。同时,在间套作条件下,不容易创造主栽作物和生物熏蒸植物互作共生的良好环境,生产上会优先保证主栽作物的生长,必然影响生物熏蒸植物的生长环境,也难以获得足量生物熏蒸材料。

生物熏蒸植物体内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不足。生物熏蒸植物体内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直接影响土壤生物熏蒸的效果。由于日光温室条件下间套作对光温的影响,生物熏蒸植物在相对较差的环境下,生物熏蒸植物体内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达不到额定要求。

现有间套作模式下的生物熏蒸防止土传病害技术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熏蒸防止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采取该方法有利于获取足量的硫代葡萄糖苷高含量生物熏蒸材料,提高土传病害的防止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生物熏蒸防止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0-25cm、宽80-100cm,相邻两畦间距130-150cm;

2)定植主栽作物: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主栽作物,株距15-25cm;

大宽高畦,单行密植主栽作物,增加熏蒸植物播种面积。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二者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吊架钢丝在最大间距内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主栽作物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主栽作物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熏蒸植物:主栽作物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平行移动15-20cm,二者移动的距离相同,之后在主栽作物两侧的栽培畦面播种熏蒸植物。熏蒸植物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生长前期增施氮肥,促进快速生长,要求出苗后40天,667m2生物量达到400kg以上;生长中后期适量增施含硫肥料,增加熏蒸植物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氮肥和硫肥的施用同现有技术,肥料应分次施用,氮肥以尿素为主,硫肥以硫酸钾为主,667m2尿素总用量5-7.5kg、硫酸钾总用量7.5-10kg。

通过移动吊蔓钢丝可减少主栽作物对熏蒸植物的遮光,增加熏蒸植物光照。

6)提温控水:提温控水:主栽作物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主栽作物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主栽作物与熏蒸植物共生期间主栽作物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熏蒸植物浇水,控水10-12天,以便快速增加熏蒸植物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要求控水10-12天后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应≥50µmol/g。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熏蒸植物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主栽作物。

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主栽作物为黄瓜或番茄。

进一步地,所述最大间距为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之间最大垂直距离,该距离与栽培畦的宽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熏蒸植物为大叶芥菜。大叶芥菜10片真叶(包括10片真叶)前为生长前期,10片真叶后为生长中后期。

熏蒸植物选择大叶芥菜(brassicajuncea〔linnaeus〕czernajewvar.foliosal.h.bailey)。大叶芥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其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硫代葡萄糖苷类物质,在腐烂过程中可被自身植物组织产生的黑芥子酶水解而形成挥发性和杀生性很强的异硫氰酸脂类物质。异硫氰酸脂类物质的作用原理主要为破坏细胞膜和基因组,抑制呼吸,从而抑制或杀灭土传病原微生物。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用于黄瓜栽培,株距为15-20cm,单蔓整枝。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用于番茄栽培,株距为20-25cm,单杆整枝。

进一步地,所述在主栽作物两侧的栽培畦面播种熏蒸植物为撒播熏蒸植物,粒距5-8cm。

进一步地,所述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用于黄瓜栽培,株距为17.5cm,单蔓整枝。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用于番茄栽培,株距为22.5cm,单杆整枝。

试验发现,在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以及黄瓜栽培株距17.5cm、番茄栽培株距22.5cm下,黄瓜、番茄的产量最高,大叶芥菜生物量最高,大叶芥菜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也最高。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创新一种以芸薹属作物为原料进行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本方法完全以天然植物为原材料,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耗能低,符合低碳理念。

(2)本发明基于日光温室栽培环境,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熏蒸植物与主栽作物间作栽培模式,为生物熏蒸模式修复土壤奠定了技术基础。

(3)本发明创造主栽作物与生物熏蒸植物互作共生的良好环境,在能够得到足量的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生物熏蒸材料的同时,不影响主栽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不会降低主栽作物产量和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在寿光市某一日光温室内进行番茄栽培,该日光温室的可栽培面积为2.0亩,均分为4份,每份0.5亩,并依次标示为试验田1、试验田2、试验田3和试验田4,连续种植2茬。2016年1月2日定植第一茬,进行早春茬生产。其中,

试验田1按处理1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2按处理2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3按处理3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4按处理4的方法进行栽培。

2016年10月5日定植第二茬,进行越冬茬番茄生产。其中,

试验田1按处理5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2按处理6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3按处理7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4按处理8的方法进行栽培。

第一茬:番茄品种为奥菲特。

处理1:按本发明方法栽培番茄。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番茄: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番茄,株距22.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均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最大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番茄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番茄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番茄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移动15-20cm,二者移动距离相同,之后在番茄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提温控水:番茄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番茄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番茄与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番茄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大叶芥菜浇水,控水10-12天;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番茄。

处理2:按下列方法栽培番茄。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番茄: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番茄,株距22.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番茄定植后30天吊蔓,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番茄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番茄果实采摘完50-60天,在番茄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提温控水:番茄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番茄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番茄与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番茄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大叶芥菜浇水,控水10-12天;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番茄。

处理3:按下列方法栽培番茄。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番茄: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番茄,株距22.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均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最大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番茄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番茄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番茄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移动15-20cm,二者移动距离相同,之后在番茄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番茄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番茄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对大叶芥菜正常进行温度和肥水管理,不提温(仍然按番茄和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的温度管理措施进行温度管理)、不控水(浇水1-2次);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番茄。

处理4:常规种植方法(对照)

按当地菜农习惯性种植方法种植。

大叶芥菜要求出苗后40天,每个处理随机取样进行大叶芥菜测产。经测定,处理1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450kg,处理2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310kg,处理3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440kg。

实施生物熏蒸土壤前1天,每个处理随机取样检测大叶芥菜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经检测,处理1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67.5µmol/g,处理2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45.2µmol/g,处理3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37.8µmol/g。

拉秧前每个处理随机取20株植株连根挖出,用清水洗净后分别对根部的根结进行分级,计算根结指数。

结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根结指数分别为24.8、23.5、25.1和22.7。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均发生根结线虫危害。方差分析,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

结果证明,相同栽培面积下,不同的栽培模式,生物熏蒸材料的产量及其体内的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发明创造番茄与大叶芥菜互作共生的良好环境,在能够得到足量的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生物熏蒸材料的同时,不影响番茄正常生长发育,不会降低番茄产量和品质。

第二茬:番茄品种为欧瑞佳。

处理5: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1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处理6: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2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处理7: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3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处理8: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4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试验方法及数据:

拉秧前每个处理随机取25株植株连根挖出,用清水洗净后分别对根部的根结进行分级,计算根结指数。

结果: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根结指数分别为0、4.61、3.88和78.83。方差分析,处理5与处理6、处理7之间差异显著,处理5与处理8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6和处理7之间差异不显著。

番茄收获后,计算各试验田的产量,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番茄产量分别为12216.5kg/亩、11635.7kg/亩、11714.2kg/亩和8520.4kg/亩,处理5较处理6、处理7、处理8分别提高了5.0%、4.3%、43.4%。

实施例2在寿光市某一日光温室内进行番茄栽培,该日光温室的可栽培面积为3.0亩,均分为4份,每份0.75亩,并依次标示为试验田1、试验田2、试验田3和试验田4,连续种植2茬。2016年1月5日定植第一茬,进行早春茬生产。其中,

试验田1按处理1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2按处理2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3按处理3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4按处理4的方法进行栽培。

2016年10月8日定植第二茬,进行越冬茬番茄生产。其中,

试验田1按处理5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2按处理6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3按处理7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4按处理8的方法进行栽培。

第一茬:番茄品种为奥菲特。

处理1:按本发明方法栽培番茄。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番茄: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番茄,株距22.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均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最大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番茄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番茄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番茄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移动15-20cm,二者移动距离相同,之后在番茄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提温控水:番茄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番茄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番茄与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番茄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大叶芥菜浇水,控水10-12天;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番茄。

处理2:按下列方法栽培番茄。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番茄: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番茄,株距22.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番茄定植后30天吊蔓,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番茄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番茄果实采摘完50-60天,在番茄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提温控水:番茄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番茄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番茄与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番茄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大叶芥菜浇水,控水10-12天;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番茄。

处理3:按下列方法栽培番茄。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番茄: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番茄,株距22.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均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最大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番茄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番茄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番茄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移动15-20cm,二者移动距离相同,之后在番茄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番茄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番茄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对大叶芥菜正常进行温度和肥水管理,不提温(仍然按番茄和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的温度管理措施进行温度管理)、不控水(浇水1-2次);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番茄。

处理4:常规种植方法(对照)

按当地菜农习惯性种植方法种植。

大叶芥菜要求出苗后40天,每个处理随机取样进行大叶芥菜测产。经测定,处理1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472kg,处理2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325kg,处理3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450kg。

实施生物熏蒸土壤前1天,每个处理随机取样检测大叶芥菜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经检测,处理1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68.1µmol/g,处理2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48.2µmol/g,处理3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36.5µmol/g。

番茄拉秧前观测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

结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疫霉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21.8、22.9、20.5和21.2。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均发生疫霉根腐病危害。方差分析,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

结果证明,相同栽培面积下,不同的栽培模式,生物熏蒸材料的产量及其体内的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发明创造番茄与大叶芥菜互作共生的良好环境,在能够得到足量的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生物熏蒸材料的同时,不影响番茄正常生长发育,不会降低番茄产量和品质。

第二茬:番茄品种为奥菲特。

处理5: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1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处理6: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2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处理7: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3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处理8: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4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番茄。

试验方法及数据:

拉秧前观测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

结果: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疫霉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0、3.6%、5.9%和44.5%。方差分析,处理5与处理6、处理7之间差异显著,处理5与处理8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6和处理7之间差异不显著。

番茄收获后,计算各试验田的产量,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番茄产量分别为11945.6kg/亩、11468.3kg/亩、11319.8kg/亩和8618.5kg/亩,处理5较处理6、处理7、处理8分别提高了4.2%、5.5%、38.6%。

实施例3在实施例2试验田1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第2茬番茄后继续连续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第3茬、第4茬、第5茬和第6茬番茄。观察每茬疫霉根腐病发生和危害情况。

2017年1月6日定植第3茬,品种为奥菲特;2017年10月12日定植第4茬,品种为欧瑞佳。

2018年1月11日定植第5茬,品种为奥菲特;2018年10月15日定植第6茬,品种为欧瑞佳。

结果:第3茬、第4茬、第5茬和第6茬疫霉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0、0、0和4.5%。

说明:采用本发明熏蒸一次,以后番茄连续多茬在常规种植条件下不受疫霉根腐病危害。

实施例4在寿光市某一日光温室内进行黄瓜栽培,该日光温室的可栽培面积为2.4亩,均分为4份,每份0.6亩,并依次标示为试验田1、试验田2、试验田3和试验田4,连续种植2茬。2016年1月10日定植第一茬,进行早春茬生产。其中,

试验田1按处理1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2按处理2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3按处理3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4按处理4的方法进行栽培。

2016年10月11日定植第二茬,进行越冬茬黄瓜生产。其中,

试验田1按处理5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2按处理6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3按处理7的方法进行栽培;

试验田4按处理8的方法进行栽培。

第一茬:黄瓜品种为冬瑞二号。

处理1:按本发明方法栽培黄瓜。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黄瓜: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黄瓜,株距17.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均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最大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黄瓜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黄瓜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黄瓜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移动15-20cm,二者移动距离相同,之后在黄瓜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提温控水:提温控水:黄瓜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黄瓜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黄瓜与大叶芥菜共生期间黄瓜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大叶芥菜浇水,控水10-12天;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黄瓜。

处理2:按下列方法栽培黄瓜。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黄瓜: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黄瓜,株距17.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黄瓜定植后30天吊蔓,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黄瓜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黄瓜果实采摘完50-60天,在黄瓜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提温控水:黄瓜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黄瓜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适当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比黄瓜与大叶芥菜共生期间黄瓜的适宜温度高2-5℃),并停止对大叶芥菜浇水,控水10-12天;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黄瓜。

处理3:按下列方法栽培黄瓜。

1)做畦:在日光温室内做大高宽的栽培畦,高22.5cm、宽90cm,相邻两畦间距140cm;

2)定植黄瓜:在栽培畦中间定植1行黄瓜,株距17.5cm;

3)设置吊架钢丝:在栽培畦正上方离地面1.8m设置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均能移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所在的平面平行地面,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的最大间距与栽培畦的宽相同,第1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和第2吊架钢丝与定植行的垂直距离相等;

4)吊架:黄瓜定植后30天吊蔓,在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最大间距状态下向两侧倾斜吊蔓,塑料吊绳的一端系在黄瓜植株的基部,另一端系在吊架钢丝上,相邻2株分别系在定植行上方不同的吊架钢丝上;

5)播种大叶芥菜:黄瓜果实采摘完50-60天,将第1吊架钢丝和第2吊架钢丝分别向中间移动15-20cm,二者移动距离相同,之后在黄瓜植株两侧的栽培畦面撒播大叶芥菜,播种种距5-8cm,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

6)黄瓜最后一批果实采摘后,黄瓜拉秧并移出温室,同时,对大叶芥菜正常进行温度和肥水管理,不提温(仍然按黄瓜和大叶芥菜共生期间的温度管理措施进行温度管理)、不控水(浇水1-2次);

7)土壤生物熏蒸处理:控水结束后,利用旋耕机将大叶芥菜打碎并翻入土壤;灌水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土壤高温发酵15-20天;

8)发酵结束后,日光温室大放风,土壤旋耕,定植下茬黄瓜。

处理4:常规种植方法(对照)

按当地菜农习惯性种植方法种植。

大叶芥菜要求出苗后40天,每个处理随机取样进行大叶芥菜测产。经测定,处理1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462kg,处理2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335kg,处理3大叶芥菜667m2生物量达到458kg。

实施生物熏蒸土壤前1天,每个处理随机取样检测大叶芥菜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经检测,处理1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65.8µmol/g,处理2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47.3µmol/g,处理3植株内硫代葡萄糖甙含量36.9µmol/g。

拉秧前每个处理随机取20株植株连根挖出,用清水洗净后分别对根部的根结进行分级,计算根结指数。

结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根结指数分别为27.92、25.69、26.45和27.11。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均发生根结线虫危害。方差分析,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之间差异不显著。

结果证明,相同栽培面积下,不同的栽培模式,生物熏蒸材料的产量及其体内的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发明创造黄瓜与大叶芥菜互作共生的良好环境,在能够得到足量的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生物熏蒸材料的同时,不影响黄瓜正常生长发育,不会降低黄瓜产量和品质。

第二茬:黄瓜品种为鑫瑞一号。

处理5: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1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黄瓜。

处理6: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2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黄瓜。

处理7: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3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黄瓜。

处理8:在第一茬收获后的试验田4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黄瓜。

试验方法及数据:

拉秧前每个处理随机取30株植株连根挖出,用清水洗净后分别对根部的根结进行分级,计算根结指数。

结果: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根结指数分别为0、3.38、6.75和81.59。方差分析,处理5与处理6、处理7之间差异显著,处理5与处理8之间差异极显著,处理6和处理7之间差异不显著。

黄瓜收获后,计算各试验田的产量,处理5、处理6、处理7和处理8黄瓜产量分别为18106.4kg/亩、16772.9kg/亩、16513.7kg/亩和12521.8kg/亩,处理5较处理6、处理7、处理8分别提高了8.0%、9.6%、44.6%。

实施例5在实施例4试验田1上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第2茬黄瓜后继续连续按常规种植方法种植第3茬、第4茬、第5茬和第6茬黄瓜。观察每茬根结线虫危害情况。

2017年1月5日定植第3茬,品种为冬瑞二号;2017年10月15日定植第4茬,品种为鑫瑞一号。

2018年1月12日定植第5茬,品种为冬瑞二号;2018年10月15日定植第6茬,品种为鑫瑞一号。

每茬拉秧前随机取30株植株连根挖出,用清水洗净后分别对根部的根结进行分级,计算根结指数。

结果:第3茬、第4茬、第5茬和第6茬根结指数分别为0、0、0和1.46。

说明:采用本发明熏蒸一次,以后黄瓜连续多茬在常规种植条件下不受根结线虫危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