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两种昆虫处理玉米秸秆的方法。
(二)
背景技术:
每年我国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类秸秆高达7亿多吨,而玉米秸秆约有3.5亿吨。目前,主要有以下处理技术:1、秸秆还田,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中的沤制还田、过腹还田、过圈还田在农村使用较普遍,而高温造肥及厌氧消化后的高效清洁的现代还田还不够成熟,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它的发展;2、秸秆气化;3、秸秆成型;4、秸秆制沼气;5、秸秆加工饲料。综上,我国秸秆资源化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但与西方某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相当多的一部分农作物秸秆仍被弃置在田间地头和河沟,或者焚烧。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还不足50%。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秸秆生活利用率降低和大量纸厂稻麦草化学制浆厂关闭,秸秆再利用率大为降低,秸秆处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两种昆虫处理玉米秸秆的方法,可将玉米秸秆完全转化,转化周期短,并且得到了在生态种养殖业上应用前景广的两种环境昆虫虫体和白星花金龟虫砂,实现了玉米秸秆的高速、高效和高值转化。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两种昆虫处理玉米秸秆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将鲜玉米秸秆揉碎,用于饲喂东亚飞蝗;
(2)、将干玉米秸秆粉碎,与饲喂东亚飞蝗产生的东亚飞蝗虫砂和饲喂东亚飞蝗剩余玉米秸秆残渣混合摊铺;
(3)、将混合摊铺后的原料进行建堆堆腐;
(4)、对堆腐料堆进行翻堆;
(5)、对白星花金龟养殖棚进行整地消毒处理,制作养殖围网;
(6)、在养殖棚内接种白星花金龟幼虫;
(7)、收获东亚飞蝗成虫和白星花金龟老熟幼虫留备繁育种源。
优选的,在步骤(1)中,将鲜玉米秸秆揉碎至0.1~0.3cm,饲喂处于3龄期至交尾期的东亚飞蝗。
优选的,在步骤(2)中,将干玉米秸秆粉碎至0.3~0.5cm,将东亚飞蝗虫砂、饲喂东亚飞蝗剩余玉米秸秆残渣和粉碎的干玉米秸秆按质量比2:2:6的比例混合。
优选的,在步骤(2)中,摊铺时,从上至下依次为:干玉米秸秆、东亚飞蝗虫砂、饲喂东亚飞蝗剩余玉米秸秆残渣,对混合摊铺的原料添加水分,使原料含水量达到90%以上,预湿1天。
优选的,在步骤(2)中,混合原料浸湿吸足水分后,撒上1%生石灰或3%碳酸钙。
优选的,在步骤(3)中,建堆后打透气孔,将透气孔打至料堆底部。
优选的,在步骤(4)中,当料温达到60℃以上时保持24h,然后进行翻堆,内料外翻,外料内翻,重新建堆;当料温再次达到60℃以上时保持24h,再翻堆一次,直至料温降至32℃以下。
优选的,在步骤(4)中,测料堆50cm深处温度。
优选的,在步骤(6)中,接种蜕皮2~4天的2龄期白星花金龟幼虫。
优选的,在步骤(6)中,先铺一层料于养殖围网内,然后接种白星花金龟幼虫,接种完毕后,再铺一层料于养殖围网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两种环境昆虫联合可将玉米秸秆完全转化,转化周期短,将东亚飞蝗吃湿排干实时转化、白星花金龟对虫砂和高纤维物料转化力强且其虫砂颗粒状的特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者的协同作用,在辅料不添加、工艺能耗低、转化周期短、无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保证了玉米秸秆的高速、高效、高值转化。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鲜玉米秸秆先物理揉碎,再利用东亚飞蝗过腹转化
待玉米地采收完玉米后,收集含水量在85%~90%的鲜玉米秸秆。先用揉丝机将鲜玉米秸秆揉碎至0.1~0.3cm,然后直接拿去饲喂处于3龄期至交尾期的东亚飞蝗。东亚飞蝗取食2~4h后,会将鲜玉米秸秆转化为东亚飞蝗虫砂和虫体的生物量。
第二步:备料与预湿
待20m×4m×2m养殖棚的东亚飞蝗成虫被收获后,收集东亚飞蝗虫砂、剩余玉米秸秆残渣;将玉米地里面收获的干玉米秸秆用粉碎机粉碎至0.3~0.5cm。按照东亚飞蝗虫砂:剩余玉米秸秆残渣:粉碎干玉米秸秆的质量比为2:2:6的比例混合。
原材料按比例摊开铺料预湿1天,共分3层从上至下依次是干玉米秸秆、东亚飞蝗虫砂、剩余玉米秸秆残渣,初夏每亩干料分6~8堆堆腐,初秋分4~5堆堆腐,初冬分2~3堆堆腐。用水将原材料浸湿吸足水分,使其含水量达到90%以上,撒上1%生石灰或3%碳酸钙。注意防止结块现象。
第三步:建堆堆腐
原材料搅拌均匀后建梯形堆。建堆大小与季节相关,5~9月建小堆,下宽1.5m,高1.0m,上宽1.0m,打孔后用遮阳网覆盖;10月建堆下宽2.5m,高1.5m,上宽1.0m,打孔后用遮阳网覆盖,晚上加盖塑料薄膜;11月建堆下宽3m,高1.8m,上宽1.5m,打孔后盖塑料薄膜,白天通风2~4h;12月建堆下宽3.2m,高2m,上宽1.5m,打孔后盖塑料薄膜,白天通风1~2h。
建堆后必须打透气孔,数量为顶部2~3排,间距30~40cm,侧面一半以上面积平均打3排,间距30~40cm。透气孔必须打至底部,粗度为直径7cm左右。
第四步:翻料堆
建堆后每天测料堆50cm左右位置温度,3~5天温度可升至60℃以上,保持24h后进行翻堆,边翻边喷多菌灵,内料外翻,外料内翻,重新建堆,打透气孔。料温再升至60℃保持24小时再翻堆一次。待温度降至32℃及以下时,即可完成此阶段工作。若天气寒冷建堆温度不合适,温度超过6天仍未升温,则立即翻堆重新建大一点堆。堆腐完成后尽快接种白星花金龟2龄幼虫,不可继续堆放。
第五步:白星花金龟养殖棚整地消毒,养殖围网制作
料堆堆腐过程中,平整养殖棚土地,如干旱接种前灌一次透水,用克霉灵、多菌灵等杀菌剂和辛硫磷、敌百虫等杀虫药,对地面周边环境进行一次灭菌杀虫处理,注意场地周边消毒。2天后用石灰粉打线,标示出养殖围网和走道的位置,每个养殖围网长1m,宽1m,高40cm,作业道宽度1m。
第六步:接种
接种前整个养殖棚内撒石灰见白。先铺一层15~20cm料于养殖围网内,然后接种刚蜕皮2~4天的2龄期白星花金龟幼虫5000只,接种完毕后,再铺一层15~20cm料于养殖围网内,第一个养殖围网接种结束后,按照上述方法,以此类推,将养殖棚内余下的养殖围网全部接种。监测堆腐料温度不得超过32℃,温度过高再进行扎孔透氧排热处理。
第七步:幼虫期管理
幼虫期料温度控制在32℃以下,超过32℃时打孔通风,也可将料堆上半部翻开或打洞通气降温,防止雨水侵入料内,并不得喷水。此时铺设管道,每个管道安装喷带延伸贯穿整个养殖棚内的养殖围网。管道通过变径维持一定的水压,使喷带覆盖范围合适,水滴雾状较小、均匀。
在幼虫期,料湿度降至55%~60%时,喷水,湿度升至70%~80%时为止。
养殖围网铺入的料降至15cm高时,用6目筛将白星花金龟虫砂筛出来,然后铺入新料。直到白星花金龟幼虫长到3.7cm~3.9cm的老熟幼虫时,收获这部分虫体,并补充符合转化条件的小幼虫。
第八步,昆虫繁育及应用
收获的东亚飞蝗成虫和白星花金龟老熟幼虫,留足繁育种源,为转化技术系统连续不断提供配套的小幼虫,以实现玉米秸秆全年的转化处理。东亚飞蝗成虫可直接销售,作为人类美食;剩余白星花金龟老熟幼虫经微波烘干后加工成昆虫源蛋白饲料应用于特种经济动物、畜禽的生态养殖业上。收获的白星花金龟幼虫虫砂为干燥无味的灰黑色长椭圆型颗粒,有机质、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并含有对作物生长有利的有益菌、腐殖酸,是质量非常好的特色生物肥,非常适合应用于生态种植业上。
玉米秸秆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自然资源,走生物化道路是经多年实践所证实的唯一发展之路,它是以修复自然界生物链为准则,利用生物资源的新经济发展之路,也是未来资源经济必由之路。因此,本专利提出利用昆虫生物资源解决秸秆资源的新方法,可用于建立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与利用技术体系。
本发明的秸秆资源转化与利用技术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基础之上的,遵循自然生物链规律,以玉米秸秆为资源,转化为昆虫饲料,用昆虫消化系统加工、转化玉米秸秆资源,再以昆虫为资源,加工成人类食品或饲料蛋白,产出相应物质产品。形成了“玉米秸秆→两种环境昆虫→虫体和虫砂→生态种养殖业→玉米秸秆”的生态循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