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平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平菇,又称侧耳、糙皮侧耳、蚝菇、黑牡丹菇、秀珍菇、北风菌、蚝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真菌,属于木腐菌,是生活中常见的食用菌。用于栽培平菇的原材料非常丰富,例如硬杂木屑、杨木屑、棉籽壳、废棉、大豆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等。大豆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戊聚糖,且蛋白质重量百分含量高达10%-12%,是栽培平菇优质的原材料。东北地区大豆秸秆资源丰富,数量大、来源广,充分开发大豆秸秆资源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目前,大豆秸秆广泛用于平菇栽培,但在使用时需要先用铡刀铡成小段,在装袋时因大豆秸秆较硬,容易扎破菌袋,造成菌袋污染率增高;或用粉碎机粉碎后使用,但粉碎后质地蓬松,装袋后菌袋内培养料空隙大,同样规格的栽培袋装料量相对较少,因此每个菌袋平菇产量较低,降低了生产效益。存在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对大豆秸秆的利用较低,不利于废弃资源的利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平菇的方法,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大豆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可以避免平菇生产过程中菌袋因为被扎破而造成的污染,而且装袋较为密实,不会影响平菇的产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平菇的方法,所述方法中的培养料,按重量份数计,由以下各原料组成,10-80份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10-50份杨木屑、10-70份玉米芯、5-20份麦麸、0.5-3.5份豆粉和0.5-3份白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配料:按所述培养料的配方准确称取各原料成分,混合,搅拌均匀,加水调节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0%;步骤二、建堆:将步骤一中配料得到的物料建成梯形堆垛,所述堆垛底宽不超过2米、高不超过1.5米、底长不低于0.5米,所述堆垛沿长度方向每隔0.2-0.5米打通1个贯通宽度方向的气孔,所述气孔的孔径在2-10cm;步骤三、发酵:常温环境下,步骤二所述的堆垛内部温度达到65℃后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将所述堆垛的上、下、内部、外部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当第一次翻堆后的堆垛内部温度达到65℃后24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将所述堆垛的上、下、内部、外部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当第二次翻堆后的堆垛内部温度达到65℃后24小时进行第三次翻堆,将所述堆垛的上、下、内部、外部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完成发酵;步骤四、装袋:将步骤三中所述发酵后的培养料调整水分重量百分含量为64-67%,进行装袋;步骤五、灭菌:将步骤四中所述装袋后的培养料在常压下灭菌,90℃保持2小时后再100℃保持8小时;步骤六、冷却:步骤五所述的灭菌完成后自然冷却至30℃以下;步骤七、接种:步骤六中所述的冷却完成后进行接种,接种为菌袋两头接种,接种量以菌种覆盖满培养料料面为准,上架;步骤八、培养:步骤七中所述的接种完成后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4-26℃,培养时间为20-30天;步骤九、出菇:步骤八中所述的培养完成后进行出菇,出菇管理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子实体成熟后采收称重。步骤二中的“梯形堆垛”是对本发明的堆垛的一个描述,是行业内的一个俗称,表示堆垛除了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他四个表面呈梯形形状。但“梯形堆垛”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也可以是“三角形堆垛”等,但梯形堆垛的物料比较稳定,而且空间利用率比较高。步骤二中的“底宽”和“底长”是指堆垛在竖直方向投影到地面的阴影的宽度和长度。梯形堆垛的上表面的长度和宽度不予以限制,只要堆垛能稳定,形成梯形堆垛的物料不会掉下就可以。在步骤三中的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和第三次翻堆是为了使培养料能更均匀的发酵,通过三次的翻堆实现培养料能尽可能充分和均匀的发酵。步骤三中的“上”、“下”、“内部”和“外部”不是对本发明的培养料发酵的限制,只是为了能更明白的阐述发酵需要进行培养料翻料,促进培养料能均匀和充分的发酵。优选的,所述培养料由以下各原料组成,20-60份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15-40份杨木屑、15-50份玉米芯、8-16份麦麸、0.8-2.5份豆粉和1-2.5份白灰。优选的,所述培养料由以下各原料组成,30份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27份杨木屑、30份玉米芯、10份麦麸、1份豆粉和2份白灰。优选的,所述豆粉选自黄豆粉、豆饼粉和豆粕粉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步骤二中所述堆垛长度不低于1米。优选的,步骤四中所述装袋所用的菌袋高度不低于27.5cm,每袋装重不低于3.5kg。优选的,步骤七中所述接种中上架之前菌袋袋口扎套环和洁净的报纸。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提供一种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平菇的方法,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大豆秸秆资源,变废为宝;(2)现有技术中大豆秸秆用铡刀铡成小段作为平菇栽培的培养料的原料,容易扎破菌袋;而本发明采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可以避免平菇生产过程中菌袋因为被大豆秸秆扎破而造成的污染,(3)现有技术中大豆秸秆采用粉碎机粉碎后直接作为平菇栽培的培养料的原料,粉碎后的大豆秸秆质地蓬松,导致装袋的重量的减少,影响平菇的单袋产量;本发明使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作为原料之一的培养料经过发酵后比较密实,不会影响装袋重量的减少,因此不会影响平菇的单袋产量。本发明的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平菇的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如无特别指明,以下实施方案中的份数都为重量份数。实施例1将30份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27份杨木屑、30份玉米芯、10份麦麸、1份黄豆粉和2份白灰混合,搅拌均匀,加水调节水的重量百分含量为70%,建成底宽2米×高1.5米×底长4米的梯形堆垛,堆垛沿长度方向每隔0.3-0.4米打通1个贯通宽度方向的孔径在3-8cm的气孔;常温、相对湿度45-70%环境下,堆垛内部温度达到65℃后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将堆垛的上、下、内部、外部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当第一次翻堆后的堆垛内部温度达到65℃后24小时进行第二次翻堆,将所述堆垛的上、下、内部、外部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当第二次翻堆后的堆垛内部温度达到65℃后24小时进行第三次翻堆,将所述堆垛的上、下、内部、外部的培养料互换位置,完成发酵;发酵后的培养料调整水分重量百分含量为65%,用高度30cm的菌袋进行装袋,,每袋装重3.8±0.05kg;装袋后的培养料在常压下灭菌,90℃保持2小时后再100℃保持8小时,自然冷却至30℃以下,进行接种,接种为菌袋两头接种,接种量以菌种覆盖满培养料料面为准,菌袋袋口扎套环和洁净的报纸,上架,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4-26℃,培养时间为20-30天,出菇,管理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子实体成熟后采收称重。实施例2培养料调整为40份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23份杨木屑、35份玉米芯、13份麦麸、2份黄豆粉和1.5份白灰,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一致。实施例3培养料调整为53份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25份杨木屑、24份玉米芯、12份麦麸、2.5份黄豆粉和1.7份白灰,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一致。对比例1培养料调整为30份大豆秸秆切段料、27份杨木屑、30份玉米芯、10份麦麸、1份黄豆粉和2份白灰,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一致。对比例2培养料调整为30份大豆秸秆粉碎料、27份杨木屑、30份玉米芯、10份麦麸、1份黄豆粉和2份白灰,装袋时每袋装重3.3kg,其余步骤与实施例1一致。结果测试:(1)装袋后菌袋扎破率:统计100袋装袋灭菌后的培养料的菌袋扎破率。结果如表1所示。(2)平均单袋产量:统计20袋菌袋无破损下,平菇的平均单袋产量。结果如表1所示。(3)平菇成本:综合计算平菇的生产成本。结果如表1所示。表1菌袋扎破率/%平均单袋产量/g成本/元/kg实施例1114381.33实施例2213941.37实施例3214071.36对比例12314031.53对比例2412351.42表1的结果说明,本发明的利用大豆秸秆生物质颗粒生产平菇的方法具有菌袋扎破率低,装袋密实,生产成本较低的特点。以上所述,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依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