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29574发布日期:2020-02-14 21:46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作物耕作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旱区自然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差和人均耕地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的提高,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旱区许多地方年均蒸发量是年均降水量的4-8倍,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则会进一步加大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导致土壤蓄水量减少,农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部分有水浇条件的地区灌溉方式落后、水肥管理粗放,不仅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水肥资源浪费严重,由此带来的水资源持续减少、土壤硝态氮淋溶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和推广该地区大田作物抗旱节水简化高效的耕作栽培技术。

目前已有“一种大田作物立体覆膜方法及其覆膜用具”(zl201210191095.0)、“一种耕作起垄覆膜一体机以及耕作起垄覆膜系统”(zl201710694771.9)和“一种花生覆膜播种机用覆膜装置”(zl201821648752.9)等涉及覆膜装置和覆膜方法的专利技术。亦有“冬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方法”(zl201610884913.3)、“冬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省肥高效栽培调控方法”(cn201611030258.1)、一种红壤旱地玉米水肥一体化种植方法(cn201710512449.x)、“一种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方法”(zl201610591688.4)、“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根层水肥供需时空耦合调控方法”(zl201610592081.8)等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调控的专利技术。然而,目前能够将耕作节水、覆盖节水、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融为一体,实现各单项关键技术耦合增益、互补互促的抗旱节水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耕作节水、覆盖节水、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融为一体的抗旱节水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初始,在小麦季对冬小麦播种前的土壤进行耕翻;耕翻后依次完成旋耕、起垄、垄上覆膜和微喷带铺设;

(2)再依次进行垄间深松、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播前镇压、小麦精量播种和播后镇压作业;

(3)冬小麦生育期间按照《小麦微喷补灌节水技术规程》(db37/t3174—2018)和《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进行水肥管理;

(4)冬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对垄、反光膜和微喷带进行维护,防止损伤;

(5)在玉米季,每个垄的两侧各播种一行玉米,同时深条施底肥,施肥量根据土壤质地、耕层主要养分含量和玉米目标产量确定;

(6)玉米季水分管理采用按需补灌的方法,如果需要追肥但不需要灌水,则增灌10mm,以随水追肥;

(7)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

(8)自小麦播种前耕翻的第二年度起,小麦播种前对垄、反光膜和微喷带进行维护,防止损伤,小麦播种前不再耕翻,仅对垄间土壤旋耕灭茬;

(9)按照步骤(2)~(8)的种植模式连续实施3-5年,或当全田反光膜出现40%以上破损时,于小麦播种前将反光膜全部回收;

(10)按照步骤(1)~(9)的方法循环往复。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的旋耕为采用立轴式旋耕刀轴,旋耕深度13~17cm;

更为优选的,所述的垄为梯形:上底宽20cm,下底宽40cm,高20cm,垄间距为120cm;所述的反光膜覆盖在梯型垄上,两侧埋入地表下5cm;

更为优选的,所述的微喷带铺设是在每个垄的顶部铺设一条微喷带,每条微喷带的最大铺设长度不超过80米。

优选的,步骤(2)中,冬小麦播种时,在两垄之间播种4-6行小麦:播种4行小麦时,每行小麦苗带宽度为8cm,边行小麦近垄侧苗带边缘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5cm,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4.3cm;播种6行小麦时,每行小麦苗带宽度为4cm,边行小麦近垄侧苗带边缘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5cm,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2cm。

优选的,步骤(2)中,当两垄之间播种4行小麦时,所述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是在两垄之间条施2行底肥,自左向右分别位于小麦的第一个行间和第三个行间;当两垄之间播种6行小麦时,所述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是在两垄之间条施3行底肥,自左向右分别位于小麦的第一个行间、第三个行间和第五个行间。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播前镇压是在垄间深松和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后、小麦精量播种前镇压,压强为0.5-0.6kg/cm2;所述的播后镇压是在播种后立即镇压,压强为0.5-0.6kg/cm2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秸秆长度不超过8cm,留茬高度不超过20cm。

优选的,步骤(5)中,玉米播种行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cm,底肥深条施于播种行外侧,即与垄相对的一侧,播种行与施肥行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cm,施肥深度10-15cm。

优选的,步骤(5)中,玉米季肥料可选用控释掺混肥和速效氮磷钾肥:底肥选用控释掺混肥时,80%的氮素、100%的磷素和80%的钾素在播种期底施,剩余20%的氮素和钾素于玉米吐丝期随灌溉水追施;追施的氮肥和钾肥可分别选用尿素和氯化钾;底肥选用速效氮磷钾肥时,100%的磷素和钾素、20%的氮素在播种期底施,之后分别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随水追施30%、20%和30%的氮素。

优选的,步骤(7)中,所述秸秆长度不超过3cm。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在作物抗旱节水生产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的垄间距为120cm,垄下底宽为40cm,垄内边行小麦近垄侧苗带边缘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5cm;每4-6行小麦有一个宽度为45cm的间距,小麦种植带的宽度为75cm,当种植4行小麦时,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4.3cm;播种6行小麦时,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2cm(见图1)。在此垄田规格下,可充分发挥大行间通风、透光的优势,改善群体内部的光照条件,提高群体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不仅边行优势明显,群体光合速率也大幅度提高。而且避免了群体过大导致的个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可培育壮株,显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不仅高产而且稳产。玉米季,夏玉米以50cm+70cm的大小行种植(见图2),利用大行间有效改善了冠层内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大幅度提高群体光合速率;两行玉米靠近土垄,显著提高了植株抗击夏季狂风暴雨袭击的能力,大幅度降低倒伏率,而且利用垄上的微喷带进行窄行内集中灌溉,显著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

2.两季作物播种位置固定,垄距设置便于农机作业。而且本发明从耕作、播种、水肥管理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的管理。

3.通过起垄并在垄上覆盖反光膜,冬季增温效果明显,促进了小麦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生长,夏季可降低土壤温度,延缓玉米根系衰老。通过反光膜对光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有效增加了作物冠层内部的光照,显著提高作物群体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

4.农田常年局部少耕与定期全面耕翻相结合,即3-5年内仅在小麦季于垄内进行旋耕灭茬和深松,垄保持不变,玉米季免耕播种,减少了实际土地耕作面积、机械耕作次数和资金投入,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整个农田良好的耕层结构。每隔3-5年全面耕翻一次,不仅能够优化耕层物理结构,而且通过翻埋地表的杂草和秸秆,大大减少病虫危害,避免常年秸秆还田和少免耕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入按比例分层施肥技术,优化了耕层养分条件。

5.在同一个地块上实施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有效避免了同一种作物连续种植导致的重茬障碍问题。

6.通过微喷带实施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管理,实现了水肥精准调控,显著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7.本发明通过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将耕作节水、覆盖节水、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融为一体,使的各个单项技术之间互补互促、耦合增益,凸显出集成创新优势。

8.本发明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节水50%左右,减少肥料投入20%-30%,增产10%以上,减少用工60%-80%,减少机械耕作和播种费用30%左右,实现了抗旱节水简化高效的栽培目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冬小麦种植排列图;

图2为夏玉米种植排列图;

图中:1、垄,2、小麦,3、玉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是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为了将耕作节水、覆盖节水、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融为一体,实现各单项关键技术耦合增益、互补互促的抗旱节水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本发明提出如下栽培机制:

(1)垄作栽培具有集雨作用,而垄作集雨与垄间深松相结合,则可以确保全年度自然降水能够在田间留的住、渗的下,显著增加土壤蓄水量。

(2)垄作集雨与垄上覆盖相结合,有效减少了地表土壤蒸发,降低了土壤蓄水的蒸发损失,增加了农田自然供水量。

(3)冬小麦和夏玉米按需补灌技术,均是依据农田自然供水量确定各关键生育时期补灌水量的技术;该技术与垄作集雨、垄间深松和垄上覆盖相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节水补灌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补灌水量。这是任何一项单项技术不可能实现的。

(4)该发明将垄田规格进行优化,确定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的合理空间布局,通过垄上覆盖反光膜,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边行优势,而且利用垄上反光膜反射和散射的光线,明显改善作物冠层内的光照条件,避免冠层漏光损失,增加了群体光合同化能力,大幅度提高光能利用率。以上两种技术与垄作集雨、垄间深松、按需补灌节水技术相结合,可在有限水分供应条件下大幅度提高植株光合同化产物和籽粒产量,实现节水条件下的大幅度增产,这种效果是任何一项单项技术不可能达到的。

(5)本发明将微喷带铺设在每个垄的顶部,根据本发明规定的垄间距,每120cm铺设一条。该种微喷带铺设方式可以实现设施节水技术与本发明的垄田规格优化技术的互补互促。首先微喷带铺设间距为120cm,在冬小麦季可以保证灌溉水分布均匀度在90%以上,一方面确保田间冬小麦长势一致,另一方面可保证水肥一体化管理随水追肥时,养分在田间均匀分布。而玉米季,微喷带喷射的水流多数被顶部密集的玉米叶片阻挡,可使灌溉水集中分布于垄的两侧在两行玉米的根部,能实现水的集中供应,减少了灌溉水在大行间玉米根系分布较少的区域分布。上述技术再与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仅根据玉米近根区域的自然供水状况实施按需补灌即可,能大幅度减少灌溉面积和补灌水量,节约大量灌溉水。另外,玉米季采用微喷带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还起到了玉米主要根区集中供肥的作用。而且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季均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能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显著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

本发明正是通过创新优化的垄田规格,冬小麦垄内旋耕灭茬-深松-分层施肥-播种+夏玉米垄侧免耕播种一年两季节水耕作播种模式和程序,冬小麦、夏玉米大小行种植与垄上覆盖反光膜配套的栽培模式,及垄上铺设微喷带等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将耕作节水、覆盖节水、设施节水和农艺节水融为一体,使各项单项技术有机衔接、密切配合,发挥了互补互促、耦合增益的作用,获得高效节水的效果,凸显本发明的集成创新优势。

实施例

试验在山东省岱岳区道朗镇玄庄村粉壤土地块上进行。试验田0-20cm土层土壤含有机质11.5gkg-1、全氮1.29gkg-1,含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为93.09、45.49和142.62mgkg-1

选用冬小麦品种山农29和夏玉米品种登海618。在同一地块,第一年度冬小麦于2015年10月12日播种,2016年6月15日收获,夏玉米于2016年6月16日播种,2016年10月1日收获。第二年度冬小麦于2016年10月3日播种,2017年6月9日收获,夏玉米于2017年6月11日播种,2017年10月5日收获。第三年度冬小麦于2017年10月13日播种,2018年6月8日收获,夏玉米于2018年6月10日播种,2018年10月4日收获。肥料选用含氮量42%的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含氮量46%的普通尿素、重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按照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的步骤操作如下:

1.2015-2016年度,于冬小麦播种前对土壤进行耕翻作业,深度25cm。耕翻后,采用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旋耕起垄覆膜铺带机依次完成旋耕、起垄、垄上覆膜和微喷带铺设作业。旋耕深度15cm;垄为梯形,上底宽20cm,下底宽40cm,高20cm,两垄之间的间距为120cm。垄上覆盖农用反光膜,膜厚0.03mm,两侧埋入地表下5cm。

2.在每个垄的顶部铺设一条微喷带,微喷带铺设长度60米。所采用微喷带侧面喷孔布局为:在该带面上每隔23cm设置两组喷孔,第一组位于带面中线左侧,包含4个喷孔,均匀排列于一条直线上,各喷孔的喷射角(喷孔的喷射水流线在喷孔处的切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为70度、75度、80度和85度;第二组位于带面中线右侧,亦包含4个喷孔,均匀排列于一条直线上,各喷孔的喷射角依次为85度、80度、75度和70度。两组喷孔所在的直线彼此平行,间距为5cm。

3.采用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按比例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机依次完成垄间深松、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播前镇压、小麦精量播种和播后镇压作业。在所述的两垄之间播种4行小麦,每行小麦苗带宽度8cm,边行小麦近垄侧苗带边缘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2.5cm,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4.3cm。

4.按照发明专利“冬小麦根层水肥供需时空耦合调控方法”(zl201610591525.6)和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进行垄间深松和底肥的按比例分层条施。在两垄之间条施2行底肥,自左向右分别位于小麦的第一个行间和第三个行间。选用n、p2o5、k2o含量分别为16%、15%和7.5%的复合肥,每公顷600公斤,按1:2:1的比例分别条施于8cm、16cm和24cm土层深处。

5.播前镇压和播种后立即镇压,压强均为0.6kg/cm2

6.冬小麦生育期间按照山东省地方标准《小麦微喷补灌节水技术规程》(db37/t3174—2018)实施按需补灌,按照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在拔节期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于小麦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水40.9mm、56.7mm和57.3mm。拔节期分别以尿素和氯化钾做氮肥和钾肥随水追施,n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96公斤/公顷和45公斤/公顷。

7.冬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8cm,留茬高度不超过20cm。

8.玉米播种前适当维护垄、反光膜和微喷带,防止损伤。

9.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在每个垄的两侧各播种一行夏玉米,同时深条施底肥。夏玉米播种密度为75000株/公顷。夏玉米播种行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5cm,底肥深条施于播种行外侧,即与垄相对的一侧,播种行与施肥行之间的水平距离5cm,施肥深度10cm。

10.依据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确定本地块耕层养分级别,按照本发明表1给出的不同土壤质地、耕层养分级别和目标产量夏玉米田的施肥方案确定夏玉米全生育期n、p2o5、k2o总施用量分别为192公斤/公顷、90公斤/公顷、90公斤/公顷。选用n、p2o5、k2o含量分别为7.5%、15%和15%的复合肥做底肥,每公顷600公斤。分别于夏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随水追施尿素,施氮量分别为55公斤/公顷、37公斤/公顷和55公斤/公顷。

11.玉米季水分管理按照发明专利“一种作物按需补灌方法”(zl201610594680.3)进行,同时根据本发明在夏玉米季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分别于夏玉米播种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补灌水56mm、10mm、10mm、10mm。

12.夏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3cm。

13.2016-2017年度,小麦播种前对垄、反光膜和微喷带进行适当维护,防止损伤。小麦播种前不再耕翻,仅对垄间土壤旋耕灭茬,之后采用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按比例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机依次完成垄间深松、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播前镇压、小麦精量播种和播后镇压作业。在所述的两垄之间播种4行小麦,每行小麦苗带宽度8cm,边行小麦近垄侧苗带边缘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2.5cm,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4.3cm。

14.按照发明专利“冬小麦根层水肥供需时空耦合调控方法”(zl201610591525.6)和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进行垄间深松和底肥的按比例分层条施。在两垄之间条施2行底肥,自左向右分别位于小麦的第一个行间和第三个行间。选用n、p2o5、k2o含量分别为16%、15%和7.5%的复合肥,每公顷600公斤,按1:2:1的比例分别条施于8cm、16cm和24cm土层深处。

15.播前镇压和播种后立即镇压,压强均为0.6kg/cm2

16.冬小麦生育期间按照山东省地方标准《小麦微喷补灌节水技术规程》(db37/t3174—2018)实施按需补灌,按照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在拔节期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于小麦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水45.9mm、54mm和49mm。拔节期分别以尿素和氯化钾做氮肥和钾肥随水追施,n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96公斤/公顷和45公斤/公顷。

17.冬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8cm,留茬高度不超过20cm。

18.玉米播种前适当维护垄、反光膜和微喷带,防止损伤。

19.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在每个垄的两侧各播种一行夏玉米,同时深条施底肥。夏玉米播种密度为75000株/公顷。夏玉米播种行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5cm,底肥深条施于播种行外侧,即与垄相对的一侧,播种行与施肥行之间的水平距离5cm,施肥深度10cm。

20.依据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确定本地块耕层养分级别,按照本发明表1给出的不同土壤质地、耕层养分级别和目标产量夏玉米田的施肥方案确定夏玉米全生育期n、p2o5、k2o总施用量分别为192公斤/公顷、90公斤/公顷、90公斤/公顷。选用n、p2o5、k2o含量分别为7.5%、15%和15%的复合肥做底肥,每公顷600公斤。分别于夏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随水追施尿素,施氮量分别为55公斤/公顷、37公斤/公顷和55公斤/公顷。

21.玉米季水分管理按照发明专利“一种作物按需补灌方法”(zl201610594680.3)进行,同时根据本发明在夏玉米季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分别于夏玉米播种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补灌水60mm、10mm、10mm、10mm。

22.夏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3cm。

23.2017-2018年度,小麦播种前对垄、反光膜和微喷带进行适当维护,防止损伤。小麦播种前不再耕翻,仅对垄间土壤旋耕灭茬,之后采用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按比例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机依次完成垄间深松、按比例分层条施底肥、播前镇压、小麦精量播种和播后镇压作业。在所述的两垄之间播种4行小麦,每行小麦苗带宽度8cm,边行小麦近垄侧苗带边缘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2.5cm,相邻两行小麦苗带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4.3cm。

24.按照发明专利“冬小麦根层水肥供需时空耦合调控方法”(zl201610591525.6)和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进行垄间深松和底肥的按比例分层条施。在两垄之间条施2行底肥,自左向右分别位于小麦的第一个行间和第三个行间。选用n、p2o5、k2o含量分别为16%、15%和7.5%的复合肥,每公顷600公斤,按1:2:1的比例分别条施于8cm、16cm和24cm土层深处。

25.播前镇压和播种后立即镇压,压强均为0.6kg/cm2

26.冬小麦生育期间按照山东省地方标准《小麦微喷补灌节水技术规程》(db37/t3174—2018)实施按需补灌,按照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在拔节期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于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分别补灌水52.1mm和46.9mm。拔节期分别以尿素和氯化钾做氮肥和钾肥随水追施,n和k2o的施用量分别为96公斤/公顷和45公斤/公顷。

27.冬小麦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8cm,留茬高度不超过20cm。

28.玉米播种前适当维护垄、反光膜和微喷带,防止损伤。

29.采用玉米免耕播种机在每个垄的两侧各播种一行夏玉米,同时深条施底肥。夏玉米播种密度为75000株/公顷。夏玉米播种行与垄的下底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5cm,底肥深条施于播种行外侧,即与垄相对的一侧,播种行与施肥行之间的水平距离5cm,施肥深度10cm。

30.依据山东省地方标准《冬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db37/t3558—2019)确定本地块耕层养分级别,按照表1夏玉米田分类施肥表确定夏玉米全生育期n、p2o5、k2o总施用量分别为192公斤/公顷、90公斤/公顷、90公斤/公顷。选用n、p2o5、k2o含量分别为7.5%、15%和15%的复合肥做底肥,每公顷600公斤。分别于夏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随水追施尿素,施氮量分别为55公斤/公顷、37公斤/公顷和55公斤/公顷。

表1:夏玉米田分类施肥表

31.玉米季水分管理按照发明专利“一种作物按需补灌方法”(zl201610594680.3)进行,同时根据本发明在夏玉米季实施水肥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分别于夏玉米播种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补灌水53mm、10mm、10mm、10mm。

32.夏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长度不超过3cm。

如表2所示,本实施例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三年平均节水49.4%,减少肥料投入24.8%,增产16%,减少用工65.2%,减少机耕机播费32.1%。

表2:本发明实施例冬小麦-夏玉米翻松起垄覆膜微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方法与传统种植技术两季作物全生育期灌水量、施肥量和产量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方法在灌水量、肥料用量、劳动力投入、机械设备使用费上都远低于传统种植方法,但籽粒产量均高于传统种植方法。且本发明的方法不会出现重茬问题,小麦和玉米的产量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