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6719发布日期:2019-10-29 20:14阅读:568来源:国知局
导种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播种机械的排种装置,具体说是一种鸭嘴滚筒式穴播器的导种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鸭嘴滚筒式穴播器中,实用新型专利201420654329.5所涉及的杂粮(如高粱、谷子、绿豆等)穴播器,结构简单,播量精确,实用耐用。

但是,该穴播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倒车和机具落地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穴播器倒转的问题。这时,种子就会沿着处于低位的导种器直接进入鸭嘴内,而且数量较大。因此,不但影响地头的播种精度,更会浪费大量的种子。针对这个问题,一些产品也采用了一些防倒转结构,但是,其寿命无一例外的短,造成另一种浪费。如果在穴播器入土后,人工把穴播器抬起来放出多余的种子,则会严重地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种器,该导种器在穴播器倒转时种子不会进入导种器内部,进而流出至鸭嘴内。达到节约种子,提高播种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导种器,它由接种槽、导种管和底座三部分构成,接种槽经导种管连接底座,底座连接在穴播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种管的轴线M与所述底座的法线N的夹角α为15~45度,且所述导种管的轴线M是朝所述接种槽伸出端所在的方向倾斜,所述接种槽的轴线P与所述导种管的轴线M的夹角β为70~110度。

所述接种槽的横截面是倒“V”字形或曲线。

所述导种管的横截面朝向所述接种槽1的伸出端的部分是V字形或曲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正常播种作业即穴播器正转时,储种器(取种器)分离出来的种子经接种槽1进入导种管2,然后经过底座3的出种口5进入鸭嘴。当穴播器倒转时,由于接种槽1的伸出端4比导种管2的进种口7低,并且接种槽1的横截面是上小下大的倒“V”字形,所以种子的一部分被接种槽1阻挡并向两侧分开,不能进入到导种管2;由于导种管2的横截面朝向接种槽伸出端1的部分是V字形或者是曲线,所以剩余的种子被导种管2外面分开向两侧流去;再由于导种管2向接种槽1方向倾斜一个角度α,种子会在导种器外往底座3方向流动,而不会流向导种管2的进口处,所以鸭嘴内不会流入种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本导种器结构简单,各部件设计精巧,如接种槽1的形状、接种槽1的伸出端位置比导种管2的进种口7低,加上部件连接角度的设计,使穴播器倒转不会有种子排到鸭嘴内,倒车和机具落地时,穴播器倒转不会浪费种子,提高了生产效率。2、省去防倒转结构,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种器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种器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导种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1的接种槽为倒“V”形的A--A向视图;

图6是图1的接种槽为弧形的A--A向视图;

图7是图1的导种管的一面为V字形的B--B向视图;

图8是图1的导种管的一面为弧形的B--B向视图;

图9是导种器安装在穴播器内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中:1、接种槽;2、导种管;3、底座;4、接种槽伸出端;5、导种器出口;6、种子;7、导种管入口;8、储种器;M为导种管轴线;N为底座在该位置的法线;P为接种槽轴线;Q为底座的切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4可以看到,本导种器由接种槽1、导种管2和底座3构成。相对于底座3的法线N方向导种管2向接种槽1的伸出端4方向倾斜α角,该角为28度;接种槽1的轴线P与所述导种管2的轴线M的夹角β为87度;相对于底座3的切线Q方向接种槽的伸出端4要比导种管进口7端低。

图5、图6是接种槽1剖面结构,图5是接种槽1的横截面是倒“V”字形的,其箭头所指方向是穴播器倒转时种子的流动方向;图6是本导种器的接种槽1的横截面是弧形的,其箭头所指方向是穴播器倒转时种子的流动方向。

图7、图8是导种管一面的剖面结构,其另一面结构不做限定,另一部分可以是直线、折线或曲线组成的任一形状,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管状截面。图7是本导种器的导种管2的横截面朝向接种槽1伸出端4的方向的部分是V字形的,箭头所指方向是穴播器倒转时种子的流动方向;图8是本导种器的导种管2的横截面朝向接种槽1伸出端4的方向的部分是弧形的,图中箭头所指方向是穴播器倒转时种子的流动方向;

图9中箭头所指方向是穴播器倒转时的旋转方向。图中可以看到多个本导种器连接在穴播器内,种子6由储种器8出来,穴播器内的种子6没有经接种槽1进入到导种管2内,而是继续存在穴播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