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2176发布日期:2019-11-25 21:11阅读:10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简易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鱼卵是鱼类雌性生殖细胞,根据鱼卵的生态特点和比重,一般分为沉性卵、浮性卵和漂流性卵等类型,其中沉性卵又可根据卵粒有无粘性分成粘性卵和非粘性卵。粘性卵卵膜外层遇水后具粘性或长有粘丝,产后附着于水藻、礁石、贝壳等附着基上,如斑头鱼、松江鲈鱼、太平洋鲱鱼、颌针鱼类等。粘性卵鱼类一般生活在流大水急的水域,通过将鱼卵粘附于附着基上成小团块,起到固定鱼卵防止分散流失的作用。

在孵化过程中,由于水流冲刷的不停作用,水流从鱼卵间隙通过,粘连在附着基上的受精卵可以获得充足的溶解氧。但是人工繁育过程中,受精卵在孵化池内很难实现这种持续性水流作用,因此团块内部的受精卵就无法获得充足的溶解氧,导致受精卵孵化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简易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以解决粘性鱼卵在孵化过程中无法获得充足溶解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简易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包括孵化部分、支架部分、水泵和提水管,所述孵化部分包括多块弧形半圆板和一根开口朝上的孵化半管;所述弧形半圆板均匀分布在孵化半管的内侧,从而将孵化半管分割成多个孵化隔间,所述孵化隔间内放置有粘性鱼卵块;所述支架部分包括多根长度不一的竖向支架和一根固定于鱼卵孵化池池底的横向支架,每根竖向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横向支架上,顶部固定在孵化半管的外侧壁底部,所述孵化半管与横向支架呈5°-45°夹角;所述提水管的底部与水泵相连,所述提水管的顶部开口位于高度最高的孵化隔间处。

优选的,所述孵化半管与横向支架呈15°夹角。

进一步,鱼卵孵化池内的水面没过高度最低的孵化隔间。

优选的,所述孵化半管为内径100mm、长度2m的灰色pvc管沿中心轴切为两半制成。

优选的,所述弧形半圆板为厚度3mm、直径100mm、高度40mm的灰色pvc板。

优选的,所述弧形半圆板的弧形侧壁通过pvc焊枪焊接在孵化半管的内侧壁上,且每隔10cm焊接一块弧形半圆板。

优选的,每个孵化隔间内不超过500粒鱼卵。

进一步,所述提水管上安装有控制水流大小的回水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制备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结构简单,材料易得,制作简便,经济高效。

(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孵化装置,能够保证鱼卵一直处在流水刺激中孵化,同时水流可以流经每一粒受精卵,保障鱼卵获得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受精卵的孵化。

(3)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能够使孵化用水稳定流过粘性鱼卵块,受精卵可以获得充足的溶解氧,仔鱼孵化出来后,可以顺流而下到鱼卵孵化池内,无需人工捞取搬运,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对鱼苗的损伤,有利于人工繁育的成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孵化装置能够使水稳定流过粘性鱼卵块,保证卵孵化过程当中溶氧含量充足,提高孵化率,减少鱼苗伤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弧形半圆板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3为孵化半管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4为孵化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放大图;

附图标记:1、水泵;2、提水管;3、弧形半圆板;4、孵化半管;5、孵化隔间;6、粘性鱼卵块;7、竖向支架;8、横向支架;9、鱼卵孵化池;10、灰色pvc板;11、灰色pvc管;12、回水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简易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所述孵化装置放置于鱼卵孵化池9内,且鱼卵孵化池9内可以放置一组或者多组所述的孵化装置。所述孵化装置包括孵化部分、支架部分、水泵1和提水管2。

所述孵化部分包括多块弧形半圆板3和一根开口朝上的孵化半管4。所述弧形半圆板3的制作方法为:用厚度3毫米的灰色pvc板10制作直径100mm的圆盘,圆盘制作好后,将其中间切去20mm变成两个弧形半圆体即获得所述的弧形半圆板3,该弧形半圆板3的高度为40mm。所述孵化半管4的制作方法为:用切割机将内径100mm长2m的灰色pvc管11沿中心轴切为两半即获得所述的孵化半管4。所述弧形半圆板3的弧形侧壁通过pvc焊枪焊接在孵化半管4的内侧壁上,从而将孵化半管4分割成多个孵化隔间5,且每隔10cm焊接一块弧形半圆板3。所述孵化隔间5内放置有粘性鱼卵块6,且每个孵化隔间5内的鱼卵不超过500粒。并且可以看出,由于弧形半圆板3的直径和孵化半管4的内径一致,从而使弧形半圆板3的弧形侧壁与孵化半管4的内侧壁紧密贴合;而且,由于100mm的圆盘中间位置20mm宽度的切割,使弧形半圆板3的顶部直边距离孵化半管4还有10mm的空间,能够使养殖水体不仅能够顺利流入每个孵化隔间5,还不至于将粘性鱼卵块6冲走。

所述支架部分包括多根长度不一的竖向支架7和一根固定于鱼卵孵化池9池底的横向支架8,每根竖向支架7的底部固定在横向支架8上,顶部固定在孵化半管4的外侧壁底部,所述孵化半管4与横向支架8呈5°-45°夹角,最优选为15°。所述提水管2的底部与水泵1相连,所述提水管2的顶部开口位于高度最高的孵化隔间5处,所述提水管2上安装有控制水流大小的回水阀门12。

将孵化装置放置于鱼卵孵化池9内,并在池内加水使水面没过孵化装置的最低孵化隔间5(过高容易将其他孵化隔间内的鱼卵冲走),鱼卵孵化池9内采用长流水连续充氧。利用水泵1将鱼卵孵化池9内的水体通过提水管2抽提到孵化装置的最高孵化隔间内,沿着pvc管流经每一个隔间,最后流入至鱼卵孵化池9。利用回水阀门12流经孵化半管4内的的水流大小,使水自上而下缓缓流过每一个孵化隔间5,不至于将粘性鱼卵块6冲出孵化隔间5的最大水流为宜。

实施例2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粘性鱼卵孵化装置在多个养殖基地进行试验。

1、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试验基地

2017年,采用实施例1的孵化装置,孵化斑头鱼卵,水温12-13℃条件下,经过24天成功孵化鱼卵12万粒,孵化率为71.7%,获得仔鱼8.6万尾,填补了斑头鱼鱼卵人工孵化的空白。

2、青岛鲁海水产技术发展公司育苗场

2018年,公司采用实施例1的孵化装置,孵化斑头鱼卵,水温13℃条件下,经过23天成功孵化鱼卵17.5万粒,获得仔鱼12.1万尾,孵化率为69.1%,公司取得斑头鱼鱼卵人工孵化的首次成功。

3、威海牧海人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公司采用实施例1的孵化装置,孵化松江鲈鱼鱼卵,在水温12℃条件下,经过26天成功孵化鱼卵6.8万粒,获得仔鱼5.5万尾,孵化率为80.9%,为历年最高水平。

由上可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孵化装置,可保证鱼卵一直处在流水刺激中孵化,同时水流可以流经每一粒受精卵,保障鱼卵获得充足的溶解氧。仔鱼孵化出来后,可以顺流而下到孵化池内,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避免了对鱼苗的损伤,有利于人工繁育的成功。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