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水养殖装置领域,详细地讲是一种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用立体分层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海水养殖场一般选址在沿海地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沿海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陆地及近海养殖面积在不断缩减。但是海产品特别是海水鱼类的需求量仍然在增长,而且对海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海水养殖向深远海发展成为大趋势。目前,已有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工船和养殖平台投入使用,但是其缺点是现有养殖工船和养殖平台的养殖池均为上下一体的养殖池,水体较大,适合游泳性鱼类养殖,而若开展大菱鲆、牙鲆、舌鳎、星鲽、大泷六线鱼、黑鲪等底栖性鱼类的养殖则面临较多问题,主要是养殖密度高,这些鱼类容易聚集在池底,造成集压损伤甚至死亡,若养殖密度低,则无法获取利润,因此现有养殖工船和养殖平台不适合大菱鲆、牙鲆、舌鳎、星鲽等底栖性鱼类的养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用立体分层养殖装置,既保证适宜的养殖密度,又使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内有限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的养殖容量,从而提高养殖产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用立体分层养殖装置,设有船体,其特征在于,船体内至少安装有两组养殖装置,每组养殖装置由2-50个垂直分层设置的养殖池组成,养殖池纵向长度大于其横向长度,且养殖池保持其纵向与船体的纵向一致,养殖装置的前部及后部位置设有操作通道,养殖池的池底纵向加工有坡度,上下相邻的养殖池池底的坡度方向相反,养殖池池底的坡底位置处加工有输鱼孔洞,输鱼孔洞上安装有可密封的盖板。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所述的养殖装置以船体纵向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的池底纵向坡比为1:2~1:10。所述的输鱼孔洞直径为2~50cm。所述的输鱼孔洞经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螺旋式弯管与同侧下部相邻的养鱼池侧壁上的进鱼孔洞相连通。所述的养殖池为长条形、长椭圆形、长条形中空跑道式或者长椭圆形中空跑道式结构。所述的养殖池外围池壁顶部安装防逃网,防逃网的高度为2~50cm。养殖池的池壁高度为10~120cm。所述的养殖池的池壁上侧分布有溢水孔。所述的养殖池横向安装带透水孔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养殖池在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上立体、分层安装,既保证适宜的养殖密度,又使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内有限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的养殖容量,从而提高养殖产量,获得可观的收益;上下相邻的养殖池之间可通过孔道将养殖鱼类进行转移,便于鱼苗放养和成鱼收获;本实用新型制造工艺简单实用,成本比较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也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养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船体,2.输鱼孔洞,3.养殖池a,4.盖板,5.防逃网,6.养殖池b,7.养殖池c,8.养殖池d,9.支撑架,12.弯管,13.操作通道,14.溢水孔,1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船体1可以是具有动力的养殖工船或者是无动力的养殖平台,船体1内安装2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养殖装置的前部及后部位置设有操作通道,2组养殖装置位于船体1纵向轴线上,每组养殖装置安装4个垂直分层设置的养殖池,养殖池固定在支撑架9上,养殖池分别为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养殖池壁高度为25cm,养殖池外围池壁顶部安装防逃网5,防逃网5高度为10cm,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相互之间的空隙为5cm,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的纵向长度大于其横向长度,且纵向与船体1纵向一致,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的池底设有一定坡度,坡比为1:5,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的上口平行,上下相邻的养殖池池底的坡度方向相反,养殖池池底的坡底位置处加工有输鱼孔洞2,输鱼孔洞直径为20cm,输鱼孔洞2上安装有可密封的盖板4,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为长条形、长椭圆形、长条形中空跑道式(如图4所示)或者长椭圆形中空跑道式(如图5所示)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养殖池配套进排水系统、供氧系统和自动投饵装置,将150g以上的大规格鱼苗投放入养殖池a3内,养殖池a3底池坡度保持1:5,鱼苗随水流向较低的一侧移动,打开盖板4,鱼苗通过输鱼孔洞2进入养殖池b6中,养殖池b6池底也保持1:5的坡度,同样地,鱼苗会通过养殖池b6的输鱼孔洞2进入养殖池c7中,如此最后可到达最底层的养殖池d8中,养殖密度为50~500尾/m3,这样使每一个养殖池达到一定数量的鱼苗,一般经养殖3~5个月可达到500g的商品鱼规格。收获商品鱼时,将最底层养殖池d8池底输鱼孔洞2与收鱼装置连接,打开盖板4,成鱼可通过输鱼孔洞2进入收鱼装置中。这样,在立体分层养殖装置的上层养殖池投放鱼苗,底层养殖池收获成鱼,操作简单方便。养殖池底保持一定的坡度,有利于收集养殖池中的残饵、粪便等。防逃网5或溢水孔14的作用一是防止鱼逃逸,二是有助于减轻养殖水的晃动,从而减轻养殖鱼类的损伤,提高养殖成活率。由于养殖工船或养殖平台用的养殖池池壁高度相对较低,而养殖池水位比较高甚至满水位,鱼很容易跳出养殖池,在池壁安装防逃网5或设置溢水孔14可防止鱼逃跑;当船体1向左侧晃动倾斜时,养殖池中部分水从防逃网5或溢水孔14溢出,在船体1回正后又通过连续加水将养殖池水加满,而随后船体1又向右侧倾斜,部分池水又从防逃网5或溢水孔14溢出,在船体1再次回正后又通过连续加水将养殖池水加满,这样在船体1来回晃动过程中,养殖池始终保持较高水位甚至是满水位,从而破坏养殖池中水晃动的惯性,减轻养殖水的晃动,有利于底栖性鱼类在池底生活,提高养殖成活率。挡板15的作用是防止养殖池水前后晃动,养殖池间隔一定距离横向安装带透水孔的档板15,档板15下面保持足夠水深,确保不影响鱼的游动,这样就可有效解决在工船(平台)养殖底层鱼类因风浪前后晃动引起鱼不适应的问题。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船体1可以是具有动力的养殖工船或者是无动力的养殖平台,船体1内安装2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养殖装置的前部及后部位置设有操作通道,2组养殖装置位于船体1纵向轴线上,每组养殖装置安装4个养殖池,养殖池固定在支撑架9上,养殖池分别为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养殖池壁高度为30cm,养殖池外围池壁顶部安装防逃网5,防逃网5高度为10cm,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垂直分层设置之间的空隙为10cm,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的纵向长度大于其横向长度,且纵向与船体1纵向一致,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的池底设有一定坡度,坡比为1:8,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的上口平行,上下相邻的养殖池池底的坡度方向相反,养殖池池底的坡底位置侧壁上加工有输鱼孔洞2,输鱼孔洞直径为25cm,输鱼孔洞2外侧安装弯管12,弯管12是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螺旋滑道,养殖池a3池底的坡底位置侧壁上的输鱼孔洞和养殖池b6左侧侧壁上的进鱼孔洞通过弯管12相连通,养殖池b6的输鱼孔洞和养殖池c7右侧侧壁上的进鱼孔洞通过弯管相连通,养殖池c7左侧侧壁的输鱼孔洞和养殖池d8左侧侧壁上的进鱼孔洞通过弯管相连通。输鱼孔洞2上安装有可密封的盖板4,养殖池a3、养殖池b6、养殖池c7、养殖池d8为长条形、长椭圆形、长条形中空跑道式(如图4所示)或者长椭圆形中空跑道式(如图5所示)结构。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船体1上横向安装8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8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以船体纵向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其中4组横向紧密排列,养殖装置的前部及后部位置设有操作通道13,船体纵向轴线位置留有较大空间为操作通道,纵向安装3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根据船体1的载重量,可横向、纵向安装多组(2-100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如图3所示,船体1上横向安装8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其中4组横向紧密排列,中间留有较大空间为操作通道13,纵向安装3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纵向之间留有较大空间为操作通道13。若每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安装4个养殖池,则共有96个养殖池;若每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安装10个养殖池,则共有240个养殖池;若每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安装20个养殖池,则共有480个养殖池;若船体1横向安装16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纵向安装20组体分层养殖装置,每组立体分层养殖装置安装20个养殖池,则共有6400个养殖池;这样大大拓展了船体1的养殖容量,从而显著提高养殖产量,获得较高的收益。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应根据养殖工船(平台)的规模进行适当调整,若养殖工船(平台)的规模比较大,所用养殖池的长度较大,养殖池底部倾斜就不明显,因此养殖池底部也可以采用平底。
本实用新型特别适合大菱鲆、牙鲆、舌鳎、星鲽、大泷六线鱼、黑鲪等底栖性鱼类的养殖,也可以用于三文鱼、石斑鱼等游泳性鱼类的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