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植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头及喷洒杆总成。
背景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森林,因此需要大量的植保作业,对作物进行药物喷洒。采用植保直升机施药具有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农药利用率高、一次性作业面积广等优点,同时喷洒作业时能够做到人药分离,避免了药物危害作业人员,因此植保直升机10'逐渐取代人工成为植保作业的主力。
如图1和2所示,传统的喷洒杆2'上设置的喷头3'不可调节,而植保直升机10'下落的高度有极限,使得在喷洒药物时雾滴只能沉积在作物上部,无法到达作物株冠的中下部或者地面,造成喷洒效果不理想。
其次,传统的植保直升机10'通常采用直线型喷洒杆2',在使用时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植保直升机10'的主旋翼102'产生的下洗流场为非定常流场(图2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箭头长度表示气流强度),在主旋翼102'外围附近的下洗气流场较强,可以令其下方的作物的枝叶发生翻转,进而雾滴可以喷洒到叶片背面,使得药物在整株作物上都能喷洒的较均匀。但是在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下洗气流场较弱,不足以使得枝叶翻转,雾滴喷洒不到叶片的背面,植保直升机10'飞过后位于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的作物得不到充分喷洒,影响了作物的均匀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头,能够方便喷嘴喷洒药物至作物株冠的中下部或地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洒杆总成,使得机身正下方及其附近的作物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能够得到药物喷洒,以解决传统的直线型喷洒杆在机身正下方及其附近区域喷洒不充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喷头,包括:
壳体;
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设置,并连接有喷嘴;
旋转轴,转动设于所述壳体内;
第一驱动机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软管缠绕于所述旋转轴上或由所述旋转轴上释放。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主动件和从动件,所述软管夹设于所述主动件与所述从动件之间;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驱动所述主动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软管缠绕于所述旋转轴上或由所述旋转轴上释放。
作为优选,所述喷头还包括张紧件,所述张紧件被配置为使所述软管始终具有缠绕于所述旋转轴上的趋势。
作为优选,所述张紧件为涡卷弹簧,所述涡卷弹簧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相重合;
所述涡卷弹簧在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产生扭矩,所述扭矩使所述软管始终具有缠绕于所述旋转轴上的趋势。
作为优选,所述涡卷弹簧具有位于中心设置的第一端和远离中心设置的第二端;所述涡卷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旋转轴连接,所述涡卷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件为主动辊轴,所述从动件为从动辊轴,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所述主动辊轴和所述从动辊轴的中心线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旋转轴为中空结构,所述软管未连接所述喷嘴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轴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喷头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和导轮;所述导轮与喷洒杆滑动配合,所述第二电机驱动所述导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喷头在所述喷洒杆上滑动。
一种喷洒杆总成,包括第一喷洒杆和第二喷洒杆,所述第一喷洒杆和所述第二喷洒杆上均设有多个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喷头,
所述第一喷洒杆为直线型结构,并向机身两侧延伸至主旋翼外围附近;
所述第二喷洒杆为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中轴线对称的圆弧状结构;所述第二喷洒杆的前端能够向所述机身前侧延伸至所述主旋翼外围附近。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喷洒杆为半圆弧结构;所述第二喷洒杆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一喷洒杆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头的喷嘴的伸出长度可调,使得喷头根据喷洒要求合理安排喷嘴与目标的距离,保证能够喷洒药物至作物株冠的中下部或地面上。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洒杆总成包括有弧形的第二喷洒杆,其前端向机身前侧延伸至主旋翼的外围附近,进而可以借助下洗气流场的作用力,使得雾滴能喷洒到作物叶片的正面和背面,使得机身正下方及其附近区域的作物也可以得到充足地喷洒。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喷洒杆设于植保直升机上的俯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喷洒杆设于植保直升机上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头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头设于第一喷洒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机构的控制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洒杆总成设于植保直升机上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洒杆总成设于植保直升机上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图1和图2中:
10'-植保直升机;101'-机身;102'-主旋翼;2'-喷洒杆;3'-喷头;
图3-8中:
10-植保直升机;101-机身;102-主旋翼;103-起落架;104-尾管;
20-喷洒装置;
3-喷头;31-壳体;311-第二固定轴;312-连接板;32-软管;33-喷嘴;34-旋转轴;341-第一固定轴;35-第一驱动机构;351-第一电机;352-主动辊轴;353-从动辊轴;36-传动组件;361-第一齿轮;362-第二齿轮;363-第三齿轮;37-张紧件;371-涡卷弹簧;38-第二驱动机构;381-导轮;39-第一接头;
4-旋转接头;41-接头本体;42-第一接口;421-凸台;43-第二接口;
5-控制机构;51-图像采集器;52-采集卡;53-计算机;54-信号转换器;55-驱动器;
6-喷洒杆总成;61-第一喷洒杆;62-第二喷洒杆;63-第一支撑杆;64-第二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喷头3,喷头3可选地设于喷洒杆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喷头3可以改变喷嘴33的伸出长度,从而改变喷嘴33与喷洒目标的距离,进而使药物能够喷洒到作物株冠的中下部或地面,提高喷头3的喷洒效果。
具体地,参考图3,喷头3包括壳体31、软管32和喷嘴33。软管3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软管32的第一端伸入壳体31内,并与药液箱连通,软管32的第二端伸出壳体31设置,并连通有喷嘴33,使得药物能够通过软管32输送至喷嘴33,喷嘴33喷洒雾滴完成喷洒操作。
进一步地,参考图4,喷头3还包括相对壳体31转动设置的旋转轴34,软管32位于壳体31的部分缠绕于旋转轴34上。通过软管32缠绕旋转轴34的圈数的不同可以改变喷嘴33伸出壳体31的长度,即软管32在旋转轴34上绕设的圈数越多,喷嘴33伸出壳体31的长度越短,反之则越长,相应地调节了喷嘴33相对于作物的喷洒高度。可选地,软管32采用弹性材料制作,使得软管32能够缠绕于旋转轴34上。可选地,壳体31为长方体结构。旋转轴34具有沿轴线方向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旋转轴3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通过轴承结构转动设于壳体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上。
喷头3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35,驱动软管32缠绕于旋转轴34上或从旋转轴34上释放。可选地,第一驱动机构35包括第一电机351、平行且间隔设置的主动件和从动件,软管32由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的间隙伸出壳体31设置。软管32在自然状态下的外径尺寸大于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的间隙,因此软管32是夹设于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的,软管32受到一定的挤压力。第一电机351的输出轴与主动件连接,驱动主动件转动,由于软管32与主动件之间存在滑动摩擦,使得软管32能够在摩擦力的带动下绕设于旋转轴34上或者从旋转轴34上释放,进而实现喷嘴33伸出壳体31长度的改变。可选地,主动件与从动件均为辊轴结构,其中,主动件为主动辊轴352,从动件为从动辊轴353。第一电机351的输出轴、主动辊轴352和从动辊轴353的中心轴线均与旋转轴34的中心轴线平行。进一步可选地,第一电机351通过电机座设于壳体31上,主动辊轴352转动连接于壳体31的侧壁上,使得主动辊轴352的转动更稳定。进一步地,从动辊轴353转动连接于壳体31的侧壁上,使得软管32相对于主动辊轴352的滑动更省力。为了尽量不干涉软管32在旋转轴34上的绕设,可选地,第一电机351设于壳体31的外侧,主动辊轴352和从动辊轴353设于壳体31内部。
进一步地,为了压缩喷头3沿旋转轴34中心轴线方向的尺寸,使喷头3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第一驱动机构35通过传动组件36传递驱动力。传动组件36可采用齿轮传动或者传送带传动等传动方式,只要是能实现第一电机351转动力矩的传递即可。本实施例中可选地采用齿轮传动。具体地,传动组件36包括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361、第二齿轮362和第三齿轮363,第一电机351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361同轴连接,第三齿轮363与主动辊轴352同轴连接,第一电机351的转动力矩依次经由第一齿轮361、第二齿轮362和第三齿轮363传递至主动辊轴352上。第二齿轮362和第三齿轮363转动设于壳体31上,并可选地设于壳体31的外壁上。传动组件36的设置使得第一电机351不必沿旋转轴34的中心轴线方向设置,压缩了喷头3在这个方向的尺寸;其次,通过传动组件36还可以调节主动辊轴352的转速,改变软管32的缠绕速度或者释放速度,优化喷头3结构,提高喷头3的适用性。
由于需要保证在软管32缠绕与释放过程中,软管32位于旋转轴34上的部分紧密缠绕且不散开,因此喷头3还包括张紧件37,张紧件37被配置为使软管32始终具有缠绕于旋转轴34上的趋势。本实施例中,张紧件37可选地为涡卷弹簧371,涡卷弹簧371的中心轴线与旋转轴34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涡卷弹簧371具有位于中心设置的第一端和远离中心设置的第二端。涡卷弹簧371的第一端与旋转轴34固定连接,涡卷弹簧371的第二端与壳体31固定连接。涡卷弹簧371在与旋转轴34的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产生扭矩,该扭矩使得旋转轴34始终具有发生旋转、使软管32缠绕于其上的趋势。当软管32在第一驱动机构35的驱动下由旋转轴34释放、持续伸出壳体31时,涡卷弹簧371的扭矩持续增大,软管32仍能继续紧密缠绕于旋转轴34上;当软管32在第一驱动机构35的驱动下具有缩回壳体31的趋势时,旋转轴34在涡卷弹簧371的扭矩作用下旋转,软管32得以缠绕于旋转轴34,且保证紧密缠绕不散开。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362和第三齿轮363与涡卷弹簧371可选地位于壳体31的同一外壁设置。具体实施时,参考图4,从图4中的右侧观察,旋转轴34顺时针旋转,软管32缠绕于旋转轴34上,旋转轴34逆时针旋转,软管32由旋转轴34释放,因此涡卷弹簧371具有驱动旋转轴34顺时针旋转的扭矩。当第一电机351带动第一齿轮361顺时针转动时,第三齿轮363在第二齿轮362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主动辊轴352顺时针转动,主动辊轴352与软管32相互挤压摩擦,使软管32向下延伸伸出壳体31设置,即从旋转轴34上释放,同时涡卷弹簧371的扭矩持续增大,该扭矩使旋转轴34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软管32的其他部分仍紧密缠绕于旋转轴34上。当第一电机351带动第一齿轮361逆时针转动时,第三齿轮363带动主动辊轴352逆时针转动,使得软管32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同时涡卷弹簧371的扭矩释放,旋转轴34得以顺时针旋转,将软管32缠绕于旋转轴34上,但涡卷弹簧371的顺时针扭矩仍然存在,保证软管32仍能紧密缠绕于旋转轴34上。
可选地,旋转轴34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固定轴341,第一固定轴341沿着旋转轴34的中心轴线伸出壳体31的侧壁设置,第一固定轴341的端部设有插槽,涡卷弹簧371的第一端插接于插槽中。壳体31的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一固定轴341同侧设置的第二固定轴311,涡卷弹簧371的第二端与第二固定轴311连接。
由于地势变化及种植实际情况的不同,实际的作物间距并不固定,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喷头3还可以根据作物间距进行适应性调节,改变其在喷洒杆上的位置,调节两个喷头3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保证药物能够精确喷洒到作物株冠的中下部或地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参考图5,喷头3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38,第二驱动机构38用于驱动喷头3沿着喷洒杆滑动,以改变喷头3在喷洒杆上的位置。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38包括导轮381和驱动导轮381转动的第二电机,导轮381与喷洒杆通过摩擦作用滑动配合,导轮381可选地与壳体31连接,以实现对喷头3的整体驱动。当第二电机驱动导轮381旋转时,导轮381与喷洒杆发生相对滑动,使得导轮381可以带动喷头3沿着喷洒杆滑动。图5展示了喷头3设于第一喷洒杆61的示意图,当第二电机驱动导轮381逆时针旋转时,导轮381则带动喷头3沿着第一喷洒杆61向左滑动,反之,当第二电机驱动导轮381顺时针旋转时,导轮381带动喷头3沿着第一喷洒杆61向右滑动。通过第二驱动机构38的驱动作用,实现了喷头3在喷洒杆上的自由移动,进而实现了喷头3在喷洒杆上的位置、两个相邻喷头3之间的间距的可调节。
再次参考图3和图4,为了简化喷头3结构,旋转轴34为中空结构,软管32未连接喷嘴33的一端通过第一接头39与旋转轴34连通,旋转轴34与药液箱之间通过第二接头连通,药液箱的药物通过旋转轴34输送至软管32中。由于旋转轴34相对于壳体31转动,因此为了实现药液箱中药物的正常输送,第二接头选用旋转接头4。旋转接头4包括接头本体41、第一接口42、第二接口43,第一接口42为进液口,与药液箱相连通;第二接口43为出液口,旋转轴34的第二端伸出壳体31与第二接口43相连通。第二接口43为旋转接口,其可相对于接头本体41转动。可选地,第二接口43的外围设有外螺纹,旋转轴34与第二接口43通过螺纹结构连接。可选地,旋转接头4选择使用l型旋转接头,具体型号可为泰德科技生产的1406sr-ss型旋转接头。进一步可选地,壳体31外壁上设有连接板312,旋转接头4架设于该连接板312上,实现旋转接头4与壳体31相对稳定地放置,避免旋转接头4放置不稳定造成药物不能顺畅输送。具体地,该连接板312由壳体31的其中一个侧壁向外延伸设置形成。连接板312上开设有凹槽,旋转接头4的第一接口42外围设有凸台421,第一接口42卡接于凹槽中,同时凸台421坐落于连接板312上。可选地,凸台421为螺纹连接于第一接口42上的六角螺母。进一步具体地,凹槽呈与第一接口42的外壁相匹配的弧形结构。
利用上述喷头3在喷洒杆上的位置和喷嘴33伸出长度可调的特性,该喷洒装置20还包括控制机构5,控制喷头3可以根据地面作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喷洒。控制机构5包括通讯连接的图像采集器51、采集卡52、计算机53和驱动器55。图像采集器51可选地为摄像头,其可直接设置于喷头3上,也可以设于植保直升机10的其他部位,只要能够摄取植保直升机10下方的作物及地面实况图像即可。计算机53可选地为机载计算机,能够直接放置于植保直升机10上。驱动器55与第二电机和第一电机351通讯连接,使得驱动器55可以驱动第二电机和第一电机351执行动作。参考图6,控制机构5具体的控制过程如下:
s1:喷洒作业开始前,用户根据作物的实际喷洒需求输入作物的预设高度、间距等数值,输入值保存在计算机53的寄存器内;同时根据植保直升机10使用时的高度值,设置喷洒杆距离喷洒目标的距离;并确定喷头3的初始位置和喷嘴33的初始伸出长度;
s2:开始喷洒作业,摄像头开始工作,实时采集地面及作物的图像数据并传输给采集卡52进行信号预处理;
s3:数据经采集卡52处理后发送到计算机53,计算机53通过对地面及作物图像像素的rgb值的读取,识别出地面与作物,并测量作物高度、作物间距等数据,并与输入的预设值进行比对。
s4:根据比对结果,若作物间距超出预设范围,则向驱动器55发出信号,驱动器55收到信号后驱动第二电机运行,第二电机驱动喷头3在喷洒杆上移动,实现喷头3位置的调整;若作物高度超出预设范围,则向驱动器55发出信号,驱动器55收到信号后驱动第一电机351运行,第一电机351驱动喷嘴33进行相应的伸出长度的调节。可选地,计算机53与驱动器55之间还设有信号转换器54,信号经由信号转换器54进行信号转换后再传递至驱动器55。进一步可选地,信号转换器54可为驱动器55内集成的一个功能模块,即与驱动器55成为一个整体,该模块主要用于实现转换计算机53发出的信号、并将转换后的信号传递给驱动器55的功能。
具体实施时,喷洒的药物可为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各种药物。当喷洒药物为除草剂时,喷洒目标为作物之间的地面,设定喷嘴33的伸出长度能够保证药物喷洒到地面,根据实时图像中作物间距的变化,时刻调整喷头3在喷洒杆上的位置,使喷嘴33能够喷洒药物于作物之间的地面上。当喷洒药物为农药,需要喷洒药物至作物叶片上上,调整喷头3位置使喷嘴33能够喷洒药物至作物上,并根据实时图像中作物高度的变化,调整喷头3的喷嘴33的伸出长度,确保喷嘴33能够喷洒药物到作物株冠的中下部。当然,在具体实施时,根据不同的喷洒需求,根据实际的作物间距与高度的实时变化,喷头3的位置和喷嘴33的伸出长度能够同时调整。
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机构5以及可调节喷头3的配合,对喷头3位置和喷嘴33伸出长度进行实时调整,可以实现对作物株冠中下部或地面的充分喷洒,克服了传统的喷头3喷洒药物时雾滴只能沉积在作物上,无法到达作物株冠的中下部或地面,喷洒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实施例二
参考图7和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保直升机10,该植保直升机10可选地包括机身101、设于机身101上方的主旋翼102、设于机身101下方的起落架103以及设于机身后侧的尾管104。植保直升机10上设有喷洒装置20,用于对作物进行喷洒作业。喷洒装置20包括喷洒杆总成6和设置于喷洒杆总成6上的多个喷头3。喷洒杆总成6可选地设于起落架103上。
具体地,喷洒杆总成6包括第一喷洒杆61和第二喷洒杆62。第一喷洒杆61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线型结构,且相对于机身101的中轴线对称(机身101的中轴线如图7中点画线所示,第一方向与其垂直)。第一喷洒杆61向机身101两侧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主旋翼102的外围附近。可选地,第一喷洒杆61于机身101的后侧设置,有利于植保直升机保持平衡。第二喷洒杆62呈相对于机身101的中轴线对称的圆弧状结构,且第二喷洒杆62的前端能够沿第二方向延伸至机身101前侧的主旋翼102的外围附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进一步地,第二喷洒杆62沿第一方向横跨整个机身101设置。可选地。第一喷洒61和第二喷洒杆62上设置有多个喷头3。
由于主旋翼102的下洗气流场在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较弱,在靠近主旋翼102外围的区域较强,可以认为整个下洗气流场以机身101为中心,越靠近主旋翼102外围,下洗气流场强度越大。因此将第一喷洒杆61延伸至主旋翼102外围附近,可以使得雾滴在主旋翼102外围附近的强下洗气流场的辅助推动作用下,尽可能均匀地喷洒到作物叶片的正面和背面。而对于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的区域来说,参考图8,由于第二喷洒杆62向机身101前侧延伸至了主旋翼102外围附近,在此处的较强下洗气流场的辅助推动下,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区域的作物枝叶翻转,使得雾滴能喷洒到作物叶片的正面和背面,进而使得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区域的作物可以得到充足地喷洒。
可选地,第二喷洒杆62为半圆弧结构。进一步可选地,第二喷洒杆62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与第一喷洒杆61连接,使得喷洒杆总成6为一个整体。具体实施时,第二喷洒杆62的弧形结构并不仅限于半圆弧结构,第二喷洒杆62的弧形结构可以与主旋翼101下洗气流场的强度分布相匹配,即使得第二喷洒杆62上的喷头3都尽量位于下洗气流场较强区域的下方,便于利用下洗气流场的气流作用充分喷洒。进一步地,为了增强第二喷洒杆62在植保直升机10上的稳定性,第二喷洒杆62与第一喷洒杆61之间通过支撑杆结构固定连接。支撑杆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杆63和第二支撑杆64,其中,第一支撑杆63用于连接第一喷洒杆61与第二喷洒杆62,第二支撑杆64用于连接第一支撑杆63和第二喷洒杆62。可选地,第二支撑杆64与第一喷洒杆6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支撑杆64与第一喷洒杆61相互垂直设置,提高了支撑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支撑杆63和第二支撑杆64上根据喷洒需要也可设置喷头3,进一步提高在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的喷洒强度,保证机身101正下方及其附近作物的喷洒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喷洒杆总成6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喷头3相结合,可以保证作物株冠中下部的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得到充分喷洒,进一步提高了喷洒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