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茶树害虫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1152发布日期:2020-02-28 07:0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茶树害虫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病虫害防治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改进的茶树害虫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假眼小绿叶蝉是中国茶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种茶树害虫,全年以夏秋茶受害最重。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芽叶汁液,导致茶树芽叶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一年发生8~12代,且世代交替,很难防治。目前针对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手段仍然是化学农药,但是这会引起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因此,相较于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更加绿色环保。

本申请人曾于2017.11.15申请了一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够有效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虫灯诱捕器(申请号cn201721521143.2),其包括透明圆柱杆、固定座、导光板以及黄色粘虫纸,导光板的一侧边嵌设在固定座内;固定座可转动地套设在透明圆柱杆外侧;透明圆柱杆内插设有一led灯条,并且该led灯条与导光板嵌设在固定座内的一侧相正对;黄色粘虫纸包覆在导光板外侧;led灯条产生的光线能够依次穿过透明圆柱杆、导光板并映射在黄色粘虫纸上。

该虫灯诱捕器即使在夜间也能起到诱杀假眼小绿叶蝉的作用,但是本申请人在实际使用时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导光板是装在固定座侧边上,并且导光板质量较大,因此虫灯诱捕器整体安装后的使用过程中平衡性较差,风吹动导光板转动时,虫灯诱捕器整体的晃动幅度较大,存在倾覆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茶树害虫防治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虫灯诱捕器使用过程中晃动幅度较大,存在倾覆危险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的茶树害虫防治装置,包括透明圆柱杆、固定座、导光板以及可拆卸地包覆于该导光板外侧的黄色粘虫纸,所述固定座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透明圆柱杆外侧,所述透明圆柱杆内插设有一led灯条,还包括转动支杆、插设于地面上的底座,所述底座上侧装设有环形轨道,所述透明圆柱杆装设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导光板一侧连接所述固定座、另一侧连接所述转动支杆,并且所述转动支杆下端通过滚动机构与所述环形轨道滚动连接;所述led灯条与该导光板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一侧相正对,使该led灯条产生的光线能够依次穿过所述透明圆柱杆、导光板并映射在所述黄色粘虫纸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底盘以及复数个装设于该底盘下侧面的插杆。

进一步的,所述滚动机构包括固定装设于所述转动支杆下端的固定块以及可转动地套设于该固定块外侧的滚轮,所述滚轮外侧与所述环形轨道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用于给所述led灯条提供电源的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装设于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内开设有用于卡设所述导光板的第一板槽以及用于套设所述透明圆柱杆的杆槽,所述杆槽与第一板槽通过一灯光传输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支杆上开设有用于卡设所述导光板的第二板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上侧活动连接有一可盖设住所述杆槽与板槽的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通过合页与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面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与所述固定座上端面相贴合的部分设有防水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上端设有第一吸合部,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吸合部,使得所述盖板盖设于固定座上时,能够与该固定座相互吸合。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通过设置导光板、黄色粘虫纸,使得led灯条产生的光线能够穿过导光板的侧边,并通过该导光板的正反两面射出,照在黄色粘虫纸上,使该黄色粘虫纸即使在夜间也能起到诱杀假眼小绿叶蝉的作用;此外,由于转动支杆的设计,使得风吹动导光板转动时,导光板能够带动转动支杆沿着环形轨道转动,大大提高导光板转动时的稳定性。

2、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底盘和插杆,进一步提高了装置整体安装在地面上时的稳定性。

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吸合部和第二吸合部,可以有效避免风吹动导光板时,盖板被掀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包覆有所述黄色粘虫纸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述led灯条位于透明圆柱杆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滚动机构与所述环形轨道滚动连接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一种改进的茶树害虫防治装置,包括透明圆柱杆1、固定座2、导光板3、可拆卸地包覆于该导光板3外侧的黄色粘虫纸4、转动支杆5、插设于地面上的底座6,固定座2可转动地套设在透明圆柱杆1外侧,透明圆柱杆1内插设有一led灯条7,透明圆柱杆1内用于容置led灯条5的空间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底座6上侧装设有环形轨道61,透明圆柱杆1装设于底座6上;导光板3一侧连接固定座6、另一侧连接转动支杆5,并且转动支杆5下端通过滚动机构8与环形轨道61滚动连接;led灯条7与该导光板3连接固定座2的一侧相正对,使该led灯条7产生的光线能够依次穿过透明圆柱杆1、导光板3并映射在黄色粘虫纸4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光板3、黄色粘虫纸4,使得led灯条7产生的光线能够穿过导光板3的侧边,并通过该导光板的正反两面射出,照在黄色粘虫纸4上,使该黄色粘虫纸即使在夜间也能起到诱杀假眼小绿叶蝉的作用;此外,由于转动支杆5的设计,使得风吹动导光板3转动时,导光板能够带动转动支杆5沿着环形轨道61转动,大大提高导光板3转动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底座6包括底盘62以及复数个装设于该底盘62下侧面的插杆63,由于有多个插杆63同时插设于地面上,因此还能进一步提高装置整体安装在地面上时的稳定性。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滚动机构8包括固定装设于转动支杆5下端的固定块81以及可转动地套设于该固定块81外侧的滚轮82,滚轮82外侧与环形轨道61滑动连接;至于滚轮与固定块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轴承等,自不必赘述。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还包括一用于给led灯条7提供电源的蓄电池71,该蓄电池71装设于底座6上。由于本实用新型是放置于室外,因此可设置该蓄电池为太阳能蓄电池,让用户不需要对该蓄电池6进行另外的充电。另外,led灯条7上的led灯72为环形led灯,使得无论导光板3转到哪个方向,led灯72产生的光线都能传到导光板上。透明圆柱杆1的材质可以为亚克力。另外,该透明圆柱杆1外侧可卡设一限位片11,该限位片11用于调整固定座2的所在位置的高度,其可采用卡环等部件。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固定座2内开设有用于卡设导光板的第一板槽21以及用于套设透明圆柱杆1的杆槽22,杆槽22与第一板槽21通过一灯光传输通道23连通。第一板槽21外可设有螺栓,并使该螺栓能够锁合或压设在导光板3嵌设在固定座2内的部分,从而提高导光板安装的稳定性;led灯条7与蓄电池71之间连接的导线73也可收纳于透明圆柱杆1内,该导线73可以向下延伸至透明圆柱杆1外与蓄电池71电路连接,并且该导线73的长度让led灯条7可以从透明圆柱杆上侧整体抽出,至于导线73与蓄电池71、led灯条7之间需要采取防水胶布等防水措施自不必赘述。通过设置led灯条7插设在透明圆柱杆1内,使得当led灯条7损坏或需要更换颜色,可以将该led灯条7直接拔出进行维修更换,简单便捷。另外,转动支杆5上开设有用于卡设导光板3的第二板槽51,同样可在第二板槽51外设螺栓,并使该螺栓能够锁合或压设在导光板3嵌设在转动支杆5内的部分。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固定座2上侧活动连接有一可盖设住杆槽22与板槽21的盖板9。通过设置盖板9,可以避免雨天雨水渗到固定座2内,影响使用。该盖板9通过合页91与固定座2的上端面活动连接。盖板9与固定座2上端面相贴合的部分设有防水密封圈92。另外,固定座2上端设有第一吸合部24,盖板9上设有第二吸合部93,使得盖板9盖设于固定座2上时,能够与该固定座2相互吸合,从而有效避免风吹动导光板时盖板被掀开。其中,第一吸合部24和第二吸合部93可以采用磁极相反的磁铁。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