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生动物廊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83110发布日期:2020-06-30 19:42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生动物廊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园林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野生动物廊道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人类剧烈活动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扩散和迁移,阻碍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增加了物种灭绝的风险,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孤立栖息地之间建立野生动物廊道,确保物种的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促进和维持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已成为对抗生境破碎化对生物样性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野生动物廊道可以有效地缓解孤立栖息地内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降低,可有效将野生动物保护区连接起来,增强保护区间物种的扩散和迁移,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物种绝灭的风险,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存,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

然而,现有野生动物廊道在实施过程中,与传统道路、河道绿化带区别不大,注重绿化率和景观效果,未考虑野生动物的需求和习性,因此不能满足野生动物迁徙和扩散中取食、饮水、隐蔽以及繁殖等多种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野生动物廊道对野生动物招引性和安全性差、不能充分满足野生动物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野生动物廊道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野生动物廊道系统,该系统包括疏通型乔木中心区,对称设置于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两侧的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以及设置于所述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外侧的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

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内设置有第一取食林斑块和第一隐蔽林斑块,所述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内设置有用于供动物穿越的动物通道,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与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仅通过所述动物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和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分别形成为带状且并排设置,所述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和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的宽度的比例为1:(10-20):(35-55)。

可选地,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内设有多个招引单元,所述招引单元与所述动物通道的数量和位置相匹配;每个所述招引单元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取食林斑块和多个所述第一隐蔽林斑块,多个所述第一取食林斑块沿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且朝向所述动物通道;多个所述第一隐蔽林斑块沿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取食林斑块的两侧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取食林斑块的面积占所述第一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面积的比例为4-12%,所述第一隐蔽林斑块的面积占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面积的比例为5-11%;

所述第一取食林斑块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小乔木层、第一灌木层、藤本植物层和第一草本植物层,所述第一隐蔽林斑块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大乔木层、第二灌木层和第二草本植物层。

可选地,所述小乔木层中的植物选自山桃、山杏、海棠、无花果和樱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一灌木层中的植物选自枸杞、火棘、榛子和八角金盘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藤本植物层中的植物选自猕猴桃和/或葡萄,所述第一草本植物层中的植物选自蛇莓、萱草和紫花地丁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大乔木层中的植物选自云杉、樟子松、枫杨、榉树、刺槐和侧柏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灌木层中的植物选自黄杨、沙地柏、连翘和女贞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草本植物层中的植物选自狼尾草、马鞭草、早熟禾、野菊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地,所述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间隔设有多个沿宽度方向贯穿的通道,以形成所述动物通道,所述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的宽度为1-2m,相邻所述动物通道间的距离为30-50m。

可选地,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分布有饮水模块、农田模块、第二隐蔽林斑块和第二取食林斑块;

所述饮水模块的面积占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总面积的比例为1-2%,所述农田模块的面积占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总面积的比例为1-2%,第二隐蔽林斑块的面积占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总面积的比例为10-15%,所述第二取食林斑块的面积占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总面积的比例为10-15%。

可选地,所述饮水模块包括储水区和用于收集雨水的汇水管,所述汇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储水区的入水口连通;

所述储水区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湿生植物层、挺水植物层、浮水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所述湿生植物层中的植物为芦苇,所述挺水植物层中的植物选自香蒲、千屈菜、水葱和菖蒲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浮水植物层中的植物为野菱、水鳖和荇菜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沉水植物层中的植物选自金鱼藻、菹草和狐尾藻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地,所述农田模块中的农作物选自水稻、小麦、玉米、萝卜和白菜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地,所述动物通道的入口处还设置有用于提醒游客或行人请勿进入的警示牌,所述警示牌的高度为1.5-2m。

可选地,该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疏通型乔木中心区和/或所述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内用于监控野生动物数量和活动的监测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的野生动物廊道系统在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内设置有用于吸引动物进入的取食林斑块,并且还设置有用于保护动物的隐蔽林斑块,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引导动物进入中心区并具有保护动物安全的作用。本公开的系统安全性高,可以高效地引导动物进入系统,并可以充分满足野生动物的需求。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野生动物廊道系统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2、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

3、疏通型乔木中心区4、第一取食林斑块

5、第一隐蔽林斑块6、动物通道

7、饮水模块8、农田模块

9、第二取食林斑块10、第二隐蔽林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野生动物廊道系统,该系统包括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对称设置于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两侧的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以及设置于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外侧的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内设置有第一取食林斑块4和第一隐蔽林斑块5,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内设置有用于供动物穿越的动物通道6,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与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仅通过动物通道6连通。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可以通过密植方式形成绿篱,以隔绝人类活动对动物的视觉、噪声等干扰,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区域,在绿篱两侧下方可以放置碎石等,为昆虫等小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可以以灌草植被为基底,其中设置有线性型分布的第一取食林斑块,从而可以形成野生动物迁徙过程中的“踏脚石”,引导动物进入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的动物通道,同时减少动物在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内行走距离,提高疏通型乔木中心区的使用效率。其中第一隐蔽林斑块也可以在第一取食林斑块两侧呈线性分布,以方便动物随时隐蔽,避免危害。疏通型乔木中心区内的植被可以以乔木林为主,以草地、灌草地为辅,以保证动物的休息、隐蔽需求。

本公开的野生动物廊道系统可以隔离人类对动物的干扰,形成保护野生动物的绿色屏障,其中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内设置有第一取食林斑块和第一隐蔽林斑块,可以安全、高效地引导动物进入疏通型乔木中心区,提高疏通型乔木中心区的利用率。

根据本公开,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和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可以分别形成为带状且并排设置。对本公开廊道系统的宽度不做具体限制,廊道系统的宽度较大时可以提高环境异质性,进而提高生物多样性。优选地,廊道系统的宽度为60-200m,既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解决土地紧缺的问题,又可以充分满足野生动物迁徙的需求。其中,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和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的宽度的比例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优选为1:(10-20):(35-55),更优选为1:(12-18):(40-50)。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的宽度为1m,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的宽度为10-20m,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的宽度为35-55m。在上述范围内,廊道系统各区域宽度的比例较为适宜,可以安全、高效地引导动物进入廊道系统。

根据本公开,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内可以设有多个招引单元,招引单元与动物通道6的数量和位置相匹配;每个招引单元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取食林斑块4和多个第一隐蔽林斑块5,多个第一取食林斑块4可以沿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且朝向动物通道6;多个第一隐蔽林斑块5可以沿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的宽度方向在第一取食林斑块4的两侧间隔排列。其中,招引单元与动物通道的数量和位置相匹配是指招引单元的数量与动物通道的数量相同,并且招引单元的与动物通道连通。将动物引导进疏通型乔木中心区时,可以帮助动物在取食过程中随时躲避隐藏,避免不必要的危害。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取食林斑块4的面积占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面积的比例可以为4-12%,第一隐蔽林斑块5的面积占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面积的比例为5-11%;第一取食林斑块4由上至下可以依次包括小乔木层、第一灌木层、藤本植物层和第一草本植物层,第一隐蔽林斑块5由上至下可以依次包括大乔木层、第二灌木层和第二草本植物层。在上述范围内,第一取食林斑块、第一隐蔽林斑块的面积适宜,既可以保证野生动物的有效避免危害,又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引导动物进入廊道系统。

根据本公开,小乔木层中的植物、第一灌木层、藤本植物层、第一草本植物层、大乔木层、第二灌木层和第二草本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常规选取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小乔木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山桃、山杏、海棠、无花果和樱桃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一灌木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枸杞、火棘、榛子和八角金盘中的一种或几种,藤本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猕猴桃和/或葡萄,第一草本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蛇莓、萱草和紫花地丁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种类的植物为动物喜食植物,并可以形成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组成的疏透型复层林,吸引动物进入廊道系统并方便动物停留取食。

根据本公开,紧密型植物防护屏障中大乔木层、第二灌木层、第二草本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常规选取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大乔木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云杉、樟子松、枫杨、榉树、刺槐和侧柏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二灌木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黄杨、沙地柏、连翘和女贞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二草本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狼尾草、马鞭草、早熟禾和野菊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植物为乡土典型的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路过的野生动物提供可供躲避天敌或人类干扰的隐蔽场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可以间隔设有多个沿宽度方向贯穿的通道,以形成动物通道6,紧密型乔灌木隔离区2的宽度可以为1-2m,相邻动物通道间的距离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优选为30-50m,更优选为32-45m。对动物通道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不做具体限制,例如可以为圆形通道、方形通道,直径可以为30-70cm。优选地,在动物通道入口处可以种植动物喜食植物,植物可以为山桃、山杏、枸杞、榛子,并适量清除入口处植物遮掩,以诱导动物进入核心区域。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可以分布有饮水模块7、农田模块8、第二隐蔽林斑块10和第二取食林斑块9。其中饮水模块、农田模块、第二隐蔽林斑块和第二取食林斑块可以为任意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在疏通型乔木中心区内设置的上述模块可以为野生动物提供优质食物和水源,解决野生动物冬季食源不足的问题,在吸引野生动物前来的同时,减少野生动物与周边农民的冲突,助力野生动物的保护。

根据本公开,饮水模块、农田模块、第二隐蔽林斑块和第二取食林斑块的面积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饮水模块7的面积占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总面积的比例可以为1-2%,优选为1.2-1.6%,农田模块8的面积占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总面积的比例可以为1-2%,优选为1.3-1.7%,第二隐蔽林斑块10的面积占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总面积的比例可以为10-15%,优选为12-14%,第二取食林斑块9的面积占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总面积的比例可以为10-15%,优选为11-14%。在上述比例范围内,各模块的面积大小适宜,可以充分满足野生动物的需求,并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根据本公开,饮水模块7可以包括储水区和用于收集雨水的汇水管,汇水管的出水口可以与储水区的入水口连通。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饮水区可以依托自然洼地结合人工开挖措施建设而成,每隔2-10km设置一处,通过合理地形改造形成储水区,集合区域内的雨水以保障饮水模块内的水量。储水区内由上至下可以依次设置有湿生植物层、挺水植物层、浮水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湿生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为芦苇,挺水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香蒲、千屈菜、水葱和菖蒲的一种或几种,浮水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为野菱、水鳖和荇菜中的一种或几种,沉水植物层中的植物可以选自金鱼藻、菹草和狐尾藻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形成完整的湿地植被系统,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根据本公开,农田模块8中的农作物可以选自水稻、小麦、玉米、萝卜和白菜中的一种或几种,既可以满足动物的取食需求,又可以减少野生动物与周边农民的冲突,协调人与动物的关系。

根据本公开,动物通道6的入口处还可以设置有用于提醒游客或行人勿进的警示牌,警示牌的高度可以为1.5-2m,优选为1.55-1.78m。对警示牌的材料和形式不做限制,优选为木制的警示牌,在提醒游客或行人请勿进入的同时,减少对动物的视觉干扰。

根据本公开,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疏通型乔木中心区3和/或疏透型灌草植被招引区1内用于监控野生动物数量和活动的监测装置。检测装置可以为红外相机、监控设备,以及时掌握野生动物的数量、习性和迁徙路线,为不断调整和优化动物廊道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