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6375发布日期:2020-10-30 20:55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



背景技术:

秸秆高质量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和高质量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生产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逐步得到普及,但由于目前推广的旋耕机为浅旋机型,旋耕深度仅有10-15厘米,常年的秸秆粉碎浅旋还田,导致耕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大量的秸秆聚集在10厘米内的土壤里具体表现在部分秸秆还田后的麦田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死苗现象。

因此,旋耕深度在15~30cm的深旋机型开始被研发应用,切碎作业能够减少土壤与秸秆的有效接触面积,避免秸秆表面快速腐解争氮的问题。由于秸秆深层均匀还田和土壤压实可显著提升适耕性,不影响作物播种出苗,还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使作物安全越冬,减少死苗。通过秸秆切碎深旋,可将深层土壤旋耕到表层,避免了秸秆表聚,通过压实轮压实,土地平整度好;同时,深层湿润的土壤旋耕到表层,提高表层土壤湿度可直接播种,不用浇蒙头水,节约灌水成本又增加了效益,节约水资源;此外,深旋还可以调蓄扩容,提升土壤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将秸秆和底施肥料均匀的分布于0~30cm土层,即可使秸秆有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也可起到分层施肥的效果,且深层秸秆厌氧腐解后可提升土壤碳库,增强固氮能力,减少养分损失。极大地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目前市场已有的深旋机型,很难有效保证旋耕深度和均匀性,同时对秸秆的粉碎程度不均,无法满足秸秆还田功能;在深旋的机具设计上,多是简单利用刀座直接焊接在驱动轴上,以加长旋耕刀的整体长度,从而加长旋耕刀的入土深度,极大的增加了刀具的损坏率,又加重了驱动轴的负担,导致驱动轴变形,增加了大量的成本,因此难以推广应用,只停留在试用阶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对农田进行深旋作业提高作物出苗率的同时,又能够将秸秆均匀切碎分布在土壤深层,并且不会降低刀具使用寿命,大量节约成本的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连接农机的机架,所述机架的上方固定有变速箱,所设机架的下方由前向后依次设有刀具总成和覆压辊。

所述刀具总成包括左右设置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通过轴承与机架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轴上等间距套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为椭圆形结构,其中部开设有与驱动轴相匹配的连接孔,所述连接片长轴的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连接口,所述连接口上分别固定有旋耕刀刀座,所述旋耕刀刀座为矩形结构,其远离连接片的端面上沿连接片的短轴方向开设有插入孔,所述插入孔的内部插设有旋耕刀,所述旋耕刀呈l形结构,其尾部插入插入孔内部,头部以其宽度方向为轴折弯。

所述覆压辊包括前方的刮土板和后方的覆压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驱动轴的两侧固定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前方固定有破土铲。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该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还包括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无线显示器和位于旋耕刀上方固定在机架上的高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覆压轮和刮土板同轴设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每相邻的两个连接片十字交叉设置,且旋耕刀的头部朝向相反方向。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机架的上还固定有施肥箱,所述施肥箱的出肥口位于刀具总成的前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旋耕刀头部的旋转角度为90~1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普通旋耕刀的基础上,将旋耕刀的头部垂直折弯,使其能够在旋耕的同时轻易的切碎秸秆,不会因为旋耕深度的增加而影响秸秆的还田效果。

利用连接片固定在驱动轴上,再将旋耕刀固定在连接片上,连接片固定在驱动轴上之后,不会再进行拆卸,提高了刀具的连接强度,减少了刀具的损坏率。

同时在进行刀具更换时,只需要将连接片上的刀座进行替换即可,不会对驱动轴造成影响,使其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整体作业。

并且,连接片加长了旋耕刀的整体长度,更有利于其进行深耕作业,不会对刀体产生额外的负担,减少了刀具的更换率,节约成本,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刀具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仅仅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包括能够连接农机的机架100,所述机架100的上方固定有变速箱10,所设机架100的下方由前向后依次设有刀具总成11和覆压辊12。其中,刀具总成11包括左右设置的驱动轴110,所述驱动轴110通过轴承与机架100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轴110上等间距套设有连接片111,所述连接片111为椭圆形结构,其中部开设有与驱动轴110相匹配的连接孔1110,所述连接片111长轴的两侧对称开设有两个连接口1111,所述连接口1111上分别固定有旋耕刀刀座112,所述旋耕刀刀座112为矩形结构,其远离连接片111的端面上沿连接片111的短轴方向开设有插入孔1120,所述插入孔1120的内部插设有旋耕刀113,所述旋耕刀113呈l形结构,其尾部插入插入孔1120内部,头部以其宽度方向为轴折弯。覆压辊12包括前方的刮土板121和后方的覆压轮122。

该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在使用时,通过机架100和变速箱10连接农机,通过农机牵引对农田进行旋耕作业,在安装旋耕刀113时,首先将旋耕刀113的底部插入旋耕刀刀座112上的插入孔1120,再将旋耕刀刀座112焊接到连接板的连接口1111上,然后将装有旋耕刀113的连接板套设固定在驱动轴110上,最终将安装完成的刀具总成11与机架100连接,实现对秸秆的切碎和深旋功能。并且结合压覆辊共同作用,达到秸秆还田的目的。

这种刀具总成11的设计,不需要直接将旋耕刀刀座112焊接到驱动轴110上,在更换刀具时,不需要频繁的对驱动轴110进行焊接,从而就准确的保证了每个旋耕刀113的线性关系,并且不会造成驱动轴110的受热变形。在普通旋耕刀113的基础上,将旋耕刀113的头部垂直折弯,优选的折弯角度为90~120°,使其能够在旋耕的同时轻易的切碎秸秆,不会因为旋耕深度的增加而影响秸秆的还田效果。

利用连接片111固定在驱动轴110上,再将旋耕刀113固定在连接片111上,连接片111固定在驱动轴110上之后,不会再进行拆卸,提高了刀具的连接强度,减少了刀具的损坏率。同时在进行刀具更换时,只需要将连接片111上的刀座112进行替换即可,不会对驱动轴110造成影响,使其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整体作业。并且,连接片111加长了旋耕刀113的整体长度,更有利于其进行深耕作业,不会对刀体产生额外的负担,减少了刀具的更换率,节约成本,极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另外,为了保证旋耕的均匀性,将每相邻的两个连接片111十字交叉设置,且旋耕刀113的头部朝向相反方向。如此,每两组连接片111上的旋耕刀113就组成了一个圆形的切割范围,从而保证了秸秆切碎的均匀性,并保证秸秆能够均匀的分布在土层内。

由于驱动轴110的两侧固定有端盖,在旋耕刀113深入土层之后,圆形的端盖不容易随之进入土层,会增大旋耕刀113的阻力以及驱动机构的负担,影响农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在端盖的前方固定有破土铲1101,破土铲1101首先进入土层进行松土,端盖部分随之进入,从而使整个旋耕过程更加流畅,能够有效的保护驱动轴,保证了旋耕的深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且,为了保证准确的掌握旋耕的深度,该农田秸秆切碎深旋施肥作业一体机还包括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无线显示器和位于旋耕刀113上方固定在机架100上的高度传感器13。高度传感器13通过感应地表到自身的距离,并将信号反馈到无线显示器上,无线显示器上能够显示旋耕的深度便于工作人员观测,从而工作人员能够在作业过程中随时监测旋耕的深度变化,确保能够达到深耕要求,从而使秸秆均匀的分布于0~30cm土层,即可使秸秆有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

由于秸秆深度还田和土壤压实可显著提升适耕性,不影响作物播种出苗,还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使作物安全越冬,减少死苗。因此压覆辊中覆压轮122和刮土板121同轴设置,保证了二者工作的一致性,使土地的平整度更好,可以直接播种,不用浇蒙头水,节约成本的同时又增加了效益。

另外,深耕作业在能够将秸秆均匀的分布于土层的同时,还能起到分层施肥的效果。因此,所述机架100的上还固定有施肥箱14,所述施肥箱14的出肥口处位于刀具总成11的前方,保障了在秸秆切碎深旋作业前将肥料均匀的撒施在地面。施肥箱采用可调速直流电机驱动,施肥量可以根据电流大小定量调控,有效减少肥料损失。从而在秸秆切碎旋耕的同时,肥料也均匀洒出分布在土壤中,从而进一步的使秸秆有效的转化为土壤的有机质,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些许的简单修改、变形及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