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62065发布日期:2020-08-25 18:4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



背景技术:

申请人申请了一件名为“黑水虻养殖循环系统”的中国专利,黑水虻长大后,多层养殖架50上的多个养殖盒只能通过第二升降单元62依次转移至第一方向输送单元10上,多个养殖盒在第一方向输送单元10、第二方向输送单元20及转向移动组件30上依次排列进行输送,因此一个位置只能输送一个养殖盒,如此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同时从养殖架上接收多层养殖盒,工作效率高的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包括车上物料架、若干转动设置于车上物料架上的物料辊、用于驱动至少一个物料辊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设置于车上物料架底部的底盘、若干设置于底盘底部的滚轮及用于驱动滚轮转动的移动驱动单元;滚轮与至少一个导轨活动连接;车上物料架上设置有若干层物料架横梁组,每一层物料架横梁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物料架横梁,物料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物料架横梁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相邻的物料辊通过第二同步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驱动单元设置于底盘中。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驱动单元设置于底盘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物料辊均与导轨平行。

进一步地,每一层物料架横梁组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驱动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包括车上物料架、若干转动设置于车上物料架上的物料辊、用于驱动至少一个物料辊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设置于车上物料架底部的底盘、若干设置于底盘底部的滚轮及用于驱动滚轮转动的移动驱动单元;滚轮与至少一个导轨活动连接;车上物料架上设置有若干层物料架横梁组,每一层物料架横梁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物料架横梁,物料辊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物料架横梁转动连接。如此能同时从养殖架上接收多层养殖盒,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黑水虻养殖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一个养殖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有轨制导小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第一暂存架或第二暂存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第一提升机或第二提升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第一提升机或第二提升机的侧面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过渡输送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翻转下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翻转下料装置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翻转单元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考图1,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的黑水虻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架阵列10、位于养殖架阵列10第一端的第一导轨21、位于养殖架阵列10第二端的第二导轨22、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导轨21及第二导轨22上的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30、设置于养殖架阵列10的一侧且靠近第二导轨22的第一暂存架41、位于第一暂存架41远离第二导轨22的一侧的第一提升机51、设置于第一提升机51远离第一暂存架41的一侧的翻转下料装置60、设置于翻转下料装置60远离第一提升机51的一侧的称重输送线70、设置于称重输送线70远离翻转下料装置60的一侧的过渡输送线80、设置于过渡输送线80远离称重输送线70的一侧的第二提升机52及位于第二提升机52远离过渡输送线80的一侧的第二暂存架42。

请参考图2,养殖架阵列10包括若干平行间隔设置的养殖架11,养殖架11包括支架111、若干沿支架11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横梁组112、设置于横梁组112上的支撑辊113及用于驱动每一横梁组112上的至少一个支撑辊113转动的第一驱动单元114。养殖盒100放置于养殖架11上。

若干横梁组112沿支架111的高度方向等间隔地分布,每一横梁组1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横梁,支撑辊113转动设置于两个横梁之间。

同一横梁组112上的支撑辊113两两之间通过一个第一同步单元连接,实现同一横梁组112上的所有支撑辊113同步转动。

请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30包括车上物料架31、若干转动设置于车上物料架31上的物料辊32、用于驱动至少一个物料辊32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33、设置于车上物料架31底部的底盘34、若干设置于底盘34底部的滚轮35及用于驱动滚轮35转动的移动驱动单元。相邻的物料辊32通过第二同步单元连接。养殖盒100放置于车上物料架31上。

本实施方式中,车上物料架31上设置有若干层物料架横梁组,每一层物料架横梁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物料架横梁311,物料辊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物料架横梁311转动连接。

移动驱动单元设置于底盘34中或底盘34的底部。

若干物料辊32均与第一导轨21或第二导轨22平行。

请参考图4,第一暂存架41、第二暂存架42均包括暂存支架401、若干转动设置于暂存支架401上的暂存辊403、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暂存辊403转动的第三驱动单元404。暂存支架401上设置有若干层暂存架横梁组,每一层暂存架横梁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的暂存横梁402,暂存辊40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暂存横梁402转动连接,相邻的暂存辊403之间通过第三同步单元连接。养殖盒100放置于暂存支架401上。

本实施方式中,靠近暂存支架401底部的至少一个暂存架横梁组上的若干暂存辊403的整体外部套设有第一输送带405,暂存辊403转动时,带动第一输送带405循环移动。

请参考图5及图6,第一提升机51及第二提升机52均包括提升支架501、与提升支架501的顶端的一侧转动连接的活动架502、设置于提升支架501与活动架502之间的提升驱动单元503。养殖盒100放置于活动架502上。

提升支架501的底部的一侧突出设置有第一连接块5011,活动架502的底面中部设置有加强板5021,加强板5021上突出设置有第二连接块5022,提升驱动单元50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块5011转动连接,提升驱动单元503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块5022转动连接。

提升支架501的一端向上突出设置有连接柱。活动架502的一端与提升支架501的连接柱转动连接。

活动架502靠近连接柱的一端转动设置有主动辊504,活动架502远离连接柱的一端转动设置有从动辊505,主动辊504与从动辊505之间设置有第二输送带508,第二输送带508包覆主动辊504与从动辊505。当然,主动辊504与从动辊505之间还可设置若干中间辊。

连接柱上设置有第四驱动单元及第一减速箱507,第四驱动单元通过第一减速箱507与主动辊504连接,用于驱动主动辊504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输送带508循环移动。

第一提升机51的活动架502远离连接柱的一端朝向第一暂存架41,第二提升机52的活动架502远离连接柱的一端朝向第二暂存架42。

由于第一提升机51或第二提升机52的活动架502的末端与第一暂存架41或第二暂存架42的底部的暂存架横梁组对齐时,会形成一个夹角,导致养殖盒100的一端会卡入到两个暂存辊403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底部的暂存架横梁组的第一输送带405能够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称重输送线70用于对养殖盒100及养殖盒100内的物料进行称重,同时对养殖盒100进行输送转移。

称重输送线70的上方设置有上料单元。

请参考图7,由于称重输送线70的长度较短,因此需要过渡输送线80将养殖盒100从称重输送线70转移至第二提升机52处。过渡输送线80包括输送支架81、若干转动设置于输送支架81上的输送辊82、用于驱动至少一个输送辊82转动的第五驱动单元。相邻的输送辊82之间通过第四同步单元连接。

请参考图8至图10,翻转下料装置60包括过渡支架61、翻转单元62、接料单元63。

过渡支架61包括过渡架611、若干转动设置于过渡架611的过渡辊612及用于驱动至少一个过渡辊612转动的第六驱动单元613。

翻转单元62包括翻转支架621、转动设置于翻转支架621的顶部的一侧的翻转组件622,以及用于驱动翻转组件622翻转的翻转驱动单元623。

翻转支架621的顶部的第一侧向上突出设置有第一延伸架6211,第二侧向上突出设置有第二延伸架6212,第一延伸架6211与第二延伸架6212之间形成避让口6213。过渡支架61的顶部位于避让口6213中,过渡辊612的第一端朝向第一延伸架6211,第二端朝向第二延伸架6212。

接料单元63位于翻转单元62远离过渡支架61的一侧。

翻转组件622包括转轴6221及与转轴622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的托臂6222。

托臂6222远离转轴6221的一端朝向一侧延伸设置有第一挡件6223,靠近转轴6221的一端朝向与第一挡件6223相同的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二挡件6224,第一挡件6223及第二挡件6224的末端相向延伸有限位块6225,第二挡件6224朝向转轴6221的一侧还倾斜设置有挡料板6226。

翻转驱动单元623通过一第二减速箱624与转轴6221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托臂6222的长度小于过渡辊612的长度,挡料板6226的底部与第二挡件6224的中部连接,从而使得托臂6222可活动地位于相邻的两个过渡辊612之间的间隙中。

养殖盒100在过渡支架61上移动时,可活动地进入到托臂6222、第一挡件6223及第二挡件6224之间的区域,翻转驱动单元623驱动翻转组件622翻转180度,从而将养殖盒100内的物料转移到接料单元63中,完成下料。

一个有轨制导小车30在第一导轨21上来回移动,并将具有黑水虻苗的养殖盒依次转移至养殖架阵列10的一个养殖架11上。同时,另一个有轨制导小车30在第二导轨22上来回移动,并将具有已长成的黑水虻的养殖盒依次从另一个养殖架11上移出。如此能够同时上下料,资源利用率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黑水虻养殖用有轨制导小车包括车上物料架31、若干转动设置于车上物料架31上的物料辊32、用于驱动至少一个物料辊32转动的第二驱动单元33、设置于车上物料架31底部的底盘34、若干设置于底盘34底部的滚轮35及用于驱动滚轮35转动的移动驱动单元;滚轮35与至少一个导轨活动连接;车上物料架31上设置有若干层物料架横梁组,每一层物料架横梁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物料架横梁311,物料辊3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物料架横梁311转动连接。如此能同时从养殖架上接收多层养殖盒,工作效率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