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6428发布日期:2020-10-30 20:5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玉米是我国北方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而北方大多的玉米种植区都是缺水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还在采用传统平作方式,而灌溉也多为大水漫灌。这会导致土壤板结,地表龟裂,既加速了耕层失水,也造成了不应有的断根伤苗,而且生产过程耗水量多,灌溉水效益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另外,玉米播种也存在沟播方式,玉米播种在沟内,虽然可以起到聚雨作用,但是玉米生长在雨季,玉米生育期降雨量大,且单次降雨量大的时候很多,播种在沟中的玉米容易受到水淹的危险。所以上述的播种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于玉米播种在垄上的研发也显得极为重要。同时,现有的玉米播种的自动化程度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为农耕操作者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在垄上进行播种,且能够自动起垄、播种、覆土的玉米播种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包括:机架、积土部、整形板、自动播种部和覆土板;

所述机架为具有四个驱动轮的行走架体;

所述积土部包括固定架、液压缸、辊轴和第一步进电机;所述固定架为沿所述机架前进方向布置的长条矩形架体,且分别位于所述机架内部前方的两侧;所述液压缸竖直布置且数量为多个,其顶端与所述机架的顶端固定,底端与所述固定架的四角固定;所述辊轴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架上,且轴向方向与所述机架前进的方向相同,所述辊轴的外圆周面上具有朝向所述机架中部的叶片,所述叶片用于将土壤向所述机架中央堆积;所述第一步进电机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且其动力输出端通过传动带与所述辊轴的一端连接;

所述整形板的数量为两块,沿所述机架前进方向相互平行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且位于两个所述辊轴之间,所述整形板为前低后高的梯形结构,用于将所述辊轴输送至两块所述整形板之间的土壤整形成垄;

所述自动播种部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且位于所述整形板的后方,用于自动间隔地在成型的垄上开沟并播种;

所述覆土板固定在所述机架的后端,且位于所述自动播种部的后方,用于对播种后的垄进行覆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起垄、整形、开沟、播种、覆土为一体的玉米起垄播种机,能够在机架自动行走的过程中,实现上述工序的自动操作,完成垄上播种操作,根据不同地区的使用需求,更换整形部和覆土部的设置间距,即可实现不同尺寸的起垄需求,整体结构操控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且在垄上种植,能够防止淹没根部,整体使用效果好。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自动播种部包括旋耕刀、播种管和播种箱;所述旋耕刀转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且向下朝向堆积后的垄;所述播种管竖直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且穿过所述旋耕刀,底端开口与垄对应;所述播种箱内盛装有种子,且底端开口与所述播种管的顶端开口连通,所述播种箱用于自动控制内部种子间隔掉落进所述播种管内。旋耕刀转动过程中进行开沟,通过设置自动播种部,实现种子的自动间隔播种。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旋耕刀通过固定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二步进电机驱动转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旋耕刀由环形架和固定在所述环形架上的三根立刀组成,所述环形架的中央与所述第二步进电机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开沟效果更好,能够集开沟、播种、覆土为一体。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播种箱包括箱体、转盘和第三步进电机;所述箱体为底端收拢的锥形结构,且底端与所述播种管连通;所述转盘的圆心偏心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的内底面,且具有与所述箱体开口对应的通过孔;所述第三步进电机固定在所述箱体的底面,且动力输出端与所述转盘固定连接。通过第三步进电机的匀速转动,每当通过孔与箱体内底面上的开口对合时,即掉落一粒种子进入播种管,随着转盘的转动,实现通过孔的自动开合,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两块所述整形板之间的距离为70cm。进一步对起垄的尺寸进行限定,根据不同的尺寸需求,可以对整形板的间距进行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自动播种部的数量为两个,且沿所述机架的前进方向并列布置,两个所述自动播种部的播种点的距离为60cm。进一步对播种距离进行限定,根据不同的距离需求,可以对自动播种部的间距进行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覆土板水平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且所述覆土板的底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cm。对起垄的高度进行限定。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整形板的底端边沿均为刀刃结构。便于整形板在土地上行走,防止阻滞。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中,所述机架具有驱动四个所述驱动轮转动的驱动系统。驱动系统能够驱动机架匀速前机,本发明所指的驱动系统为常规的四轮驱动系统,可以为电动或汽油和柴油驱动,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起垄、整形、开沟、播种、覆土为一体的玉米起垄播种机,能够在机架自动行走的过程中,实现上述工序的自动操作,完成垄上播种操作,根据不同地区的使用需求,更换整形部和覆土部的设置间距,即可实现不同尺寸的起垄需求,整体结构操控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且在垄上种植,能够防止淹没根部,整体使用效果好。

2、通过设置自动播种部,实现种子的自动间隔播种,通过第三步进电机的匀速转动,每当通过孔与箱体内底面上的开口对合时,即掉落一粒种子进入播种管,随着转盘的转动,实现通过孔的自动开合,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结构主视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结构俯视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整形板的侧视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播种部局部的剖视图。

其中:

1-机架;

11-驱动轮;

2-积土部;

21-固定架;

22-液压缸;

23-辊轴;

231-叶片;

24-第一步进电机;

3-整形板;

4-自动播种部;

41-旋耕刀;

411-环形架;

412-立刀;

42-播种管;

43-播种箱;

431-箱体;

432-转盘;

4321-通过孔;

433-第三步进电机;

44-第二步进电机;

5-覆土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附图1至附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农耕播种装置,包括:机架1、积土部2、整形板3、自动播种部4和覆土板5;

机架1为具有四个驱动轮11的行走架体;

积土部2包括固定架21、液压缸22、辊轴23和第一步进电机24;固定架21为沿机架1前进方向布置的长条矩形架体,且分别位于机架1内部前方的两侧;液压缸22竖直布置且数量为多个,其顶端与机架1的顶端固定,底端与固定架21的四角固定;辊轴23的两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架21上,且轴向方向与机架1前进的方向相同,辊轴23的外圆周面上具有朝向机架1中部的叶片231,叶片231用于将土壤向机架1中央堆积;第一步进电机24固定在固定架21上,且其动力输出端通过传动带与辊轴23的一端连接;

整形板3的数量为两块,沿机架1前进方向相互平行固定在机架1上,且位于两个辊轴23之间,整形板3为前低后高的梯形结构,用于将辊轴23输送至两块整形板3之间的土壤整形成垄;

自动播种部4固定在机架1上,且位于整形板3的后方,用于自动间隔地在成型的垄上开沟并播种;

覆土板5固定在机架1的后端,且位于自动播种部4的后方,用于对播种后的垄进行覆土。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自动播种部4包括旋耕刀41、播种管42和播种箱43;旋耕刀41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且向下朝向堆积后的垄;播种管42竖直固定在机架1上,且穿过旋耕刀41,底端开口与垄对应;播种箱43内盛装有种子,且底端开口与播种管42的顶端开口连通,播种箱43用于自动控制内部种子间隔掉落进播种管42内。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旋耕刀41通过固定在机架1上的第二步进电机44驱动转动。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旋耕刀41由环形架411和固定在环形架411上的三根立刀412组成,环形架411的中央与第二步进电机44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播种箱43包括箱体431、转盘432和第三步进电机433;箱体431为底端收拢的锥形结构,且底端与播种管42连通;转盘432的圆心偏心转动连接在箱体431的内底面,且具有与箱体431开口对应的通过孔4321;第三步进电机433固定在箱体431的底面,且动力输出端与转盘432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两块整形板3之间的距离为70cm。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自动播种部4的数量为两个,且沿机架1的前进方向并列布置,两个自动播种部4的播种点的距离为60cm。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覆土板5水平固定在机架1上,且覆土板5的底面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0cm。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整形板3的底端边沿均为刀刃结构。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机架1具有驱动四个驱动轮11转动的驱动系统。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启动驱动系统,使机架1在驱动轮11的作用下前进。

开启第一步进电机24,第一步进电机24通过传动带带动辊轴23转动,通过辊轴23的转动,带动叶片231转动,叶片231与土地进行切割、搅碎并输送,在叶片231的转动作用下,将土壤向中间聚拢,进入到两块整形板3之间,实现聚土操作。

随着机架1前进,聚拢后的土壤经过整形板3,形成固定宽度的垄。

随着机架1的继续前进,启动第二步进电机44,旋耕刀41在垄上旋转开设种植沟,播种管42对应进入到种植沟内,第三步进电机433驱动转盘432匀速转动,每当通过孔4321与箱体431内底面上的开口对合时,即掉落一粒种子进入播种管42,并进入种植沟内,实现播种操作。

随着机架1继续前进,播种种子的垄进入覆土板5,通过覆土板5在垄的顶面进行刮擦,对种植沟进行再次覆土和整平,实现覆土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可以配合现有的四轮驱动车体对驱动轮11进行驱动和方向控制,可以为电动或汽油和柴油驱动;也可以采用拖拉机拖拉的方式,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