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41380发布日期:2020-10-09 18:1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是一种通过人工控制,使水产品进行繁殖、培育的过程,包括池塘养殖、湖泊养殖、海岸线养殖等多种形式,其中高密度精养采用流水、控温、增氧和投喂优质饵料等方法,在小水体中进行高密度养殖,从而获得高产,如流水高密度养鱼、虾等。在现有的水产养殖中,采用人工投喂饵料效率低,人工工作强度大,大多采用机械投料,而饵料在机械投料过程中难免会通过管道传送到养殖通道内,一部分饵料易存留在管道内,受潮后粘附管道,从而造成堵塞,清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以解决饵料易存留在管道内,受潮后粘附管道,从而造成堵塞,清理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包括用于养殖水稻和鱼虾的密闭通道,所述通道的左端连通有进气管道,并在进气管道上设置有进气泵,所述通道上侧设置有进料管道,用于向水体播撒饵料或施肥,所述进气管道和进料管道之间还连接有吹气支管,所述通道上侧还设置有一个排压管,并在排压管上安装压力阀;所述通道顶部外设置有led灯光管,所述通道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出水口贯穿进入通道内并在通道外的排水管上安装有排水阀,所述通道的右端底部还设置有一个集污区,所述集污区连通外部污泥处理系统,将污泥传送到外部污泥处理系统处理。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密闭通道,通道底部用于养殖水稻和鱼虾,在通道的左端设置有进气管道以及与进气管道连通的进气泵,可以推动气体向通道另一端流动,时刻补充水中溶氧量,为水体增氧,而通道上侧设置有进料管道,用于向水体播撒饵料或施肥,本实用新型在进气管道和进料管道之间还连接有吹气支管,在饵料投放完成后,通过进气泵抽气经吹气支管向进料管道吹气,将残留饵料吹出管道,防止饵料受潮粘附进料管道。本实用新型在通道上侧还设置有一个排压管,并在排压管上安装压力阀,当通道内的压强p大于压力阀的设定值时,压力阀会自动打开,调节系统与外界空气的压强平衡,通道顶部外设置有led灯光管,可以补充光照时间,进而提高光合作用,消耗更多系统内部的co2,生成o2,通道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打开排水阀,排出通道内部多余的水,水少时则从外部进水,而鱼虾等排泄物以及剩余饵料等可随水流冲到集污区。集污区连通外部污泥处理系统,经过外部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到外部,如此循环往复,可始终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

进一步的,所述吹气支管以及与通道左端连接的进气管道上均设置有阀门。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控制两条管道上的阀门,以控制气体只经过哪一条管道,进行吹料或者向通道内供氧。

进一步的,所述吹气支管上还设置有止回阀。防止气体倒流,影响对进料管道的吹料。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的内设置有ph测定感应设备、氨氮感应器、co2浓度感应器、o2浓度感应器和ch4浓度感应器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上述传感器,这些感应器都设置有固定的稳定值,当系统内的各项指标偏高时,则可从进料管道加入修复剂进行调节维持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为圆筒形。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上还开设有透气口,并在透气口上安装有防水透气布。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通道的左端设置有进气泵,时刻补充水中溶氧量,为水体增氧,并且可以通过吹气支管向进料管道吹气,将残留饵料吹出管道,防止饵料受潮粘附进料管道。

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通道顶部外设置有led灯光管,可以补充光照时间,进而提高光合作用。

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通过多种感应器监测养殖水体的ph值、溶氧量及o2、co2浓度等重要指标,可及时对养殖水体各项指标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本说明书附图中的各个部件的比例关系不代表实际选材设计时的比例关系,其仅仅为结构或者位置的示意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

1-通道,101-集污区,102-透气口,2-进气管道,201-进气泵,3-进料管道,4-吹气支管,401-止回阀,5-排压管,501-压力阀,6-led灯光管,7-排水管,701-排水阀,8-阀门,9-ph测定感应设备,10-氨氮感应器,11-co2浓度感应器,12-o2浓度感应器,13-ch4浓度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渔稻共生系统用集污和排污设备,包括用于养殖水稻和鱼虾的密闭通道1,所述通道1的左端连通有进气管道2,并在进气管道2上设置有进气泵201,所述通道1上侧设置有进料管道3,用于向水体播撒饵料或施肥,所述进气管道2和进料管道3之间还连接有吹气支管4,所述通道1上侧还设置有一个排压管5,并在排压管5上安装压力阀501;所述通道1顶部外设置有led灯光管6,所述通道1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的出水口贯穿进入通道1内并在通道1外的排水管7上安装有排水阀701,所述通道1的右端底部还设置有一个集污区101,所述集污区101连通外部污泥处理系统,将污泥传送到外部污泥处理系统处理。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密闭通道1,通道1底部用于养殖水稻和鱼虾,在通道1的左端设置有进气管道2以及与进气管道2连通的进气泵201,可以推动气体向通道1另一端流动,时刻补充水中溶氧量,为水体增氧,而通道2上侧设置有进料管道3,用于向水体播撒饵料或施肥,本实用新型在进气管道2和进料管道3之间还连接有吹气支管4,在饵料投放完成后,通过进气泵201抽气经吹气支管4向进料管道3吹气,将残留饵料吹出管道,防止饵料受潮粘附进料管道3。本实用新型在通道1上侧还设置有一个排压管5,并在排压管5上安装压力阀501,当通道1内的压强p大于压力阀501的设定值时,压力阀501会自动打开,调节系统与外界空气的压强平衡,通道1顶部外设置有led灯光管6,可以补充光照时间,进而提高光合作用,消耗更多系统内部的co2,生成o2,例如:led灯光管6配置在上午的10点到下午15点为休息状态,其余时间则处于工作状态。通道1的下端设置有排水管7,打开排水阀701,排出通道1内部多余的水,水少时则从外部进水,而鱼虾等排泄物以及剩余饵料等可随水流冲到集污区101,集污区101连通外部污泥处理系统,经过外部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到外部,如此循环往复,可始终保持养殖水体的洁净。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吹气支,4以及与通道左端连接的进气管道2上均设置有阀门8。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控制两条管道上的阀门8,以控制气体只经过哪一条管道,进行吹料或者向通道内供氧。

在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吹气支管4上还设置有止回阀401。防止气体倒流,影响对进料管道3的吹料。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通道1的内设置有ph测定感应设备9、氨氮感应器10、co2浓度感应器11、o2浓度感应器12和ch4浓度感应器13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上述传感器,这些感应器都设置有固定的稳定值,当系统内的各项指标偏高时,则可从进料管道3加入修复剂进行调节维持平衡。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通道1为圆筒形。

在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通道1上还开设有透气口102,并在透气口102上安装有防水透气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