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04354发布日期:2021-02-03 07:3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粘着面捕获臭虫等爬行害虫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臭虫是一种以前也被称为地板虱的吸血昆虫。近年来,具有抗药性的臭虫增多,也危害着住宿设置、家庭。
[0003]
臭虫的驱除,通常采用由专业驱虫企业使用强效药剂驱除或用热水处理产生臭虫的家具类进行驱除等方法,但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
[0004]
因此,提出了捕获臭虫的装置。例如,提出如下捕获装置:具有波状板状体和粘着体,所述波状板状体被加工成波状,所述粘着体具有粘着面且粘着面朝着波状板状体侧粘结于波状板状体的波状凸部;在粘着体的粘着面与波状板状体的波状凸部之间设置有臭虫侵入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还提出如下捕获装置:包括引诱剂、退避部以及开口部,所述引诱剂设置于壳体的内部空间;所述退避部设置于壳体上,具有臭虫能够爬行的通路;所述开口部与退避部相邻设置,形成于壳体的至少一个壁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
另外,爬行害虫还包括蚂蚁、蟑螂、蜱螨、蜈蚣、千足虫等叮咬人体而造成伤害的害虫,而且对于作为对人体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会带来不舒适性的使人不舒适的害虫的爬行害虫也提出了各种防除方法、捕获装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64499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公表专利公报特表2013-5445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8]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
这里,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臭虫捕获装置是使臭虫的足粘着于粘着面进行捕获的装置,但臭虫的足与粘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因此在粘着力不足的情况下,存在难以捕获臭虫的问题。而且,臭虫有规避进入有粘性的面的习性,因此存在难以捕获臭虫的问题。
[0010]
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臭虫捕获装置使用引诱剂,但臭虫落入陷阱的概率较低,因此难以捕获臭虫。
[0011]
因此,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捕获包括臭虫在内的爬行害虫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0012]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3]
本申请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专心研究,结果完成了本发明。即本发明提供以下优选方式。
[0014]
[1]一种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片、粘着片以及爬行用片,所述粘着片设置于所述上部片上,与爬行害虫的背面接触,所述爬行用片与所述粘着片相向而设,供所述爬行害虫爬行,所述粘着片的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一端部相连而构成连接
部,并且,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彼此相分离,在所述粘着片与所述爬行用片之间形成有收容所述爬行害虫的空间部,并且,在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之间形成有所述爬行害虫能够侵入所述空间部的侵入口,所述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具有所述粘着片与所述爬行用片之间的距离从所述侵入口朝着所述连接部逐渐减小的锥形状。
[0015]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爬行用片的长度设为l、将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h1的情况下,tanθ=h1/l的值为0.01≤tanθ≤0.25。
[0016]
[3]一种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片、粘着片以及爬行用片,所述粘着片设置于所述上部片上,与爬行害虫的背面接触,所述爬行用片与所述粘着片相向而设,供所述爬行害虫爬行,所述粘着片的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一端部彼此相分离,并且,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彼此相分离,在所述粘着片与所述爬行用片之间形成有收容所述爬行害虫的空间部,并且,在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之间形成有所述爬行害虫能够侵入所述空间部的侵入口,该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具有所述粘着片与所述爬行用片之间的距离从所述侵入口朝着所述粘着片的一端部和所述爬行用片的一端部逐渐减小的锥形状。
[0017]
[4]根据上述[3]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爬行用片的长度设为l、将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h1、将所述粘着片的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h2的情况下,tanθ=(h
1-h2)/l的值为0.01≤tanθ≤0.25。
[0018]
[5]根据上述[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为1~5mm。
[0019]
[6]根据上述[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片具有遮光性。
[0020]
[7]根据上述[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片具有透光性。
[0021]
[8]根据上述[7]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片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遮光部件。
[0022]
[9]根据上述[8]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片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遮光性从该上部片的所述侵入口侧朝着所述连接部侧变强的所述遮光部件。
[0023]
[10]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件既能够安装在所述上部片的外表面上,也能够从所述上部片的外表面上取下来。
[0024]
[11]根据上述[1]到[10]中任一项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爬行用片的与所述粘着片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其它粘着片。
[0025]
[12]根据上述[1]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着片和所述爬行用片中的至少一者含有引诱剂。
[0026]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诱剂为从由辛烯醛、己烯醛、己酮、乳酸、二甲基二硫醚以及二甲基三硫醚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
[0027]
[14]根据上述[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爬
行害虫是臭虫。
[0028]
-发明的效果-
[0029]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爬行害虫和与该爬行害虫的背面接触的粘着片的粘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可靠地捕获爬行害虫。
附图说明
[0030]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立体图;
[0031]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剖视图,是沿图1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0032]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剖视图;
[0033]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剖视图;
[0034]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0036]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0037]
在本发明中,爬行害虫是指通过叮咬人体而造成伤害的害虫、虽然对人体的直接影响较小却会带来不舒适感的令人不舒适的害虫等害虫中爬行移动的那些害虫。爬行害虫的例子例如有臭虫、蚂蚁、蟑螂、蜱螨、蜈蚣、千足虫等。
[0038]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剖视图,是沿图1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0039]
本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包括上部片2、粘着片3以及爬行用片4。其中,所述粘着片3设置于上部片2上,与爬行害虫b的背面b1接触;所述爬行用片4与粘着片3相向而设,供爬行害虫b爬行。
[0040]
如图2所示,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具有,粘着片3的一端部3a与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相连而构成的连接部5,并且,粘着片3的另一端部3b与爬行用片4的另一端部4b彼此相分离。
[0041]
在粘着片3与爬行用片4之间形成有收容爬行害虫b的空间部10,并且,在粘着片3的另一端部3b与爬行用片4的另一端部4b之间形成有爬行害虫b能够侵入空间部10的侵入口11。
[0042]
该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的大小能够根据使用用途适当地设定,并不特别限定,但当例如将其插入壁橱的被褥间使用时,可以使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的长度(即爬行用片4的长度)l为2~100cm。需要说明的是,从操作性、废弃时的麻烦程度、确保爬行害虫的粘着捕获面这些方面考虑,优选为3~30cm,进一步优选为5~10cm。
[0043]
另外,例如当为了防备从地板爬上来的爬行害虫而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安装于床铺周围时,如图1所示,能够将上述大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连结(图1中为两个)起来成,使尺寸更大。
[0044]
另外,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也能设置多个进行使用。
[0045]
<上部片>
[0046]
上部片2用于均衡地粘住粘着片3,赋予粘着片3能够作为片材处理的强度。作为形成该上部片2的材料,能够使用例如纤维素类纸、由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形成的膜。
[0047]
使用薄、软、与粘着剂的粘合性良好、对粘着剂所使用的溶剂具有耐久性、尺寸稳定性良好的片材作为该上部片2。该上部片2可以具有遮光性,也可以具有透光性。作为具有遮光性的片材,能够使用被着色为黑色或其它中深色的纸、膜等。
[0048]
作为具有透光性的片材,能够使用由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形成的透明膜。
[0049]
上部片2如果具有遮光性,在爬行害虫具有臭虫等喜欢暗处的习性的情况下,就能够利用其习性,增加爬行害虫的捕获效果。另一方面,上部片如果具有透光性,很容易地就能够从装置的外部对已捕获的爬行害虫进行确认。
[0050]
<粘着片>
[0051]
粘着片3用于利用粘着面捕捉爬行害虫,只要具有适合捕捉爬行害虫的粘着性,就不特别限制。例如,能够用丙烯酸类、橡胶类、sis嵌段类、硅类粘着剂形成粘着片3。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粘着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同时使用。
[0052]
需要说明的是,从可靠地捕捉爬行害虫b的观点出发,粘着片3的粘着力强更好,优选为在粘着后半永久地粘合于覆盖体的永久粘合型粘着片。以贴了一定时间后再剥离为目的的再剥离型粘着片,其粘着性较差,故属于非优选。
[0053]
而且,如图2所示,该粘着片3构成为与爬行害虫b的背面b1接触。因此,能够增大爬行害虫b与粘着片3的粘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
[0054]
<爬行用片>
[0055]
爬行用片4只要是爬行害虫b能够爬行的片状物,就不特别限制。为了便于爬行害虫爬行,与平滑的表面相比,有适当凹凸的表面更好,也可以是纸。如图1所示,作为爬行用片4,也可以使用与锥型分隔部件12成为一体的树脂成型片材。
[0056]
<引诱剂>
[0057]
作为粘着片3,也可以使用含有引诱剂的粘着片3。该引诱剂用于引诱爬行害虫,很容易朝着空间部10对爬行害虫进行引导。作为该引诱剂,只要是一般具有引诱爬行害虫的效果的引诱剂,就不特别限制。例如,在爬行害虫为臭虫的情况下,能够从辛烯醛、己烯醛、己酮、乳酸、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等中进行选择。
[0058]
爬行用片4、锥型分隔部件12也可以含有这些引诱剂。
[0059]
在爬行用片4、锥型分隔部件12由树脂制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树脂中添加引诱剂。在该情况下,因为是从树脂成型体的内部缓缓释放引诱剂,所以与表面涂敷相比,具有引诱效果持续时间长的优点。
[0060]
<安装用粘着片>
[0061]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在爬行用片4的与粘着片3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用粘着片6。因此,在例如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立着安装于墙壁上而使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安装于墙壁的被粘着面。
[0062]
安装用粘着片6能够由易于再剥离的丙烯酸类粘着剂等形成。需要说明的是,这些
粘着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同时使用。
[0063]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具有粘着片3与爬行用片4之间的距离h从侵入口11朝着连接部5逐渐减小的锥形状。
[0064]
因为臭虫等爬行害虫b具有喜欢狭窄空间的习性,所以在上述结构下,从侵入口11侵入空间部10内的爬行害虫b易于朝着空间部10的里侧(即连接部5侧)的狭窄空间移动。其结果是,爬行害虫b的背面b1容易与具有锥形状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的粘着片3接触。最终结果是,爬行害虫b的捕获效率提高,能够可靠地捕获爬行害虫b。
[0065]
需要说明的是,在爬行害虫b为臭虫的情况下,臭虫的体长为5~8mm且形状扁平。因此,从使臭虫可靠地从侵入口11侵入空间部的观点出发,优选侵入口11的高度(即粘着片3的另一端部3b与爬行用片4的另一端部4b之间的距离h1)为1~5mm。
[0066]
另外,从需要爬行害虫b进入捕获装置1并朝着捕获装置1的内部前进直至爬行害虫的背面b1接触到粘着片3这一观点出发,优选在爬行用片4的长度l与距离h1之间,下式(1)的关系成立。
[0067]
(公式1)
[0068]
0.01≤tanθ=h1/l≤0.25
ꢀꢀꢀ
(1)
[0069]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爬行用片4的长度l优选为2~100cm。
[0070]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制造方法)
[007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0072]
首先,使用黑色的图画纸作为爬行用片4,在爬行用片4的背面粘接上安装用粘着片6后,在爬行用片4上安装锥型分隔部件12,然后在锥型分隔部件12上安装一个面具有粘着片3的上部片2,保证上部片2的粘着片3侧与爬行用片4相对,由此即能够制造出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
[007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变更。
[0074]
在为爬行害虫中的臭虫的情况下,臭虫有喜欢暗处的习性,因此当上部片2为具有透光性的片材时,可以如图3所示在上部片2的靠连接部5侧的外表面2a上设置遮光部件7。在该结构下,从侵入口11侵入空间部10内的臭虫容易进一步朝着更暗的空间部10的里侧(即连接部5侧)移动,因此臭虫的背面b1更容易与具有锥形状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的粘着片3接触。其结果是,臭虫的捕获效率进一步提高。
[0075]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部片2的外表面2a上设置遮挡性从上部片2的侵入口11侧朝着连接部5侧增强的遮光部件7。此时,既可以构成为设置一个遮光部件7,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多个遮光部件7。
[0076]
例如,能够构成为在上部片2的靠侵入口11侧的外表面2a上设置第一遮光部件7,并且,在上部片2的靠连接部5侧的外表面2a上设置遮挡性比第一遮光部件7强的第二遮光部件7。
[0077]
该遮光部件7只要遮挡光就不特别限定,能够使用被着色为黑色或其它中深色的纸、膜、片材等,作为遮光性较强的遮光部件。能够使用白色或浅色的纸、膜、片材等作为遮光性较弱的遮光部件。
[0078]
而且,当上部片2为具有透光性的片材时,为了很容易地从装置的外部确认所捕获的爬行害虫,优选遮光部件7既能够安装在上部片2的外表面2a上,又能够从上部片2的外表
面2a上取下来。
[0079]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只要具有粘着片3与爬行用片4之间的距离h从侵入口11朝着连接部5逐渐减小的锥形状,上部片2、粘着片3的剖面形状就不限定。
[0080]
例如,像图4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20那样,上部片2和粘着片3的剖面可以是曲面形状。
[0081]
在该情况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相同的效果。
[0082]
也可以像图5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30那样,构成为粘着片3的一端部3a与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彼此相分离。
[0083]
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爬行害虫捕获装置30具有粘着片3与爬行用片4之间的距离h从侵入口11朝着粘着片3的一端部3a和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逐渐减小的锥形状。
[0084]
需要说明的是,从防止所侵入的爬行害虫b从粘着片3的一端部3a与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之间逃走的观点出发,粘着片3的一端部3a与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之间的距离h2优选为1mm以下。
[0085]
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的情况相同,从需要爬行害虫b进入爬行害虫捕获装置30并朝着爬行害虫捕获装置30的内部前进直至爬行害虫的背面b1接触到粘着片3这一观点出发,优选在爬行用片4的长度l、距离h1以及粘着片3的一端部3a与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之间的距离h2之间,下式(2)的关系成立。
[0086]
(公式2)
[0087]
0.01≤tanθ=(h
1-h2)/l≤0.25
ꢀꢀꢀ
(2)
[0088]
在该情况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相同的效果。
[0089]
与图3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1相同,在图5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30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上部片2的靠粘着片3的一端部3a侧(或者爬行用片4的一端部4a侧)的外表面2a上设置遮光部件7。
[0090]
同样地,也可以构成为在上部片2的外表面2a上设置遮挡性从上部片2的侵入口11侧朝着连接部5侧增强的遮光部件7,还可以构成为设置既能够安装在上部片2的外表面2a上、又能够从上部片2的外表面2a上取下来的遮光部件7。
[0091]
而且,与图4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20相同,在图5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30中,上部片2与粘着片3的剖面也可以是曲面形状。
[0092]
实施例
[0093]
下面,根据实施例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根据本发明的主旨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形和变更,不可将该变形和变更排除到本发明的范围以外。
[0094]
(实施例1)
[0095]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制作)
[0096]
将市售的黑色纸板(厚度0.78mm)切成5cm
×
5cm大,制成爬行用片。在该爬行用片上安装切成5cm
×
5cm大的双面粘着片(市售品),作为安装用粘着片。
[0097]
将透明膜(东丽株式会社制,商品名:露米勒(lumirror)t60、厚度75μm)切成5cm
×
5cm大,制成上部片。在该上部片安装切成5cm
×
5cm大的双面粘着片(techno flow one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c5510),作为粘着片。
[0098]
使用黑丝、采用3d打印机制作具有长度为50mm的四棱台形状、一个面为5mm
×
5mm大、另一个面为5mm
×
0.1mm大的楔形成型体,制成锥型分隔部件。
[0099]
接下来,在用胶带从边缘开始将三个锥型分隔部件等间隔地安装在爬行用片的与安装用粘着片相反的一侧,然后,将上部片的粘着片侧部分安装于锥型分隔部件12上。
[0100]
然后,在上部片的靠连接部侧的外表面上,安装作为遮光部件的市售的纸板(厚度0.4mm、切为5cm
×
5cm大),制成了图3所示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0101]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制成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中,爬行用片的长度l为50mm,距离h1为5mm,tanθ为0.1。
[0102]
(捕获评价)
[0103]
接下来,在容量为5200ml的塑料容器内的长方形基底面上铺上滤纸,借助底面的安装用粘着片将制成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两个)安装、设置于塑料容器内。
[0104]
接下来,将10只臭虫投放到塑料容器内,在室温21~25℃、相对湿度15~32%的条件下,反复使之处于室内照明照亮12小时的状态和室内照明熄灭12小时的状态,经过48小时后,确认出了在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粘着部分捕获到的臭虫的数量。
[0105]
然后使用下式(3),计算了臭虫的捕获率。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三次上述处理,三次的捕获率的平均值示于表1。
[0106]
(公式3)
[0107]
捕获率(%)=(粘着捕获数量/投放数量)
×
100(3)
[0108]
(实施例2)
[0109]
除了在安装于上部片的双面粘着片的粘着部添加有0.5%的作为引诱剂的乳酸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10]
(实施例3)
[0111]
如图3所示,在上部片的靠连接部侧的外表面上安装遮光性较强的市售纸板(厚度0.4mm,切成5cm
×
2.5cm大),并且,在上部片的靠侵入口侧的外表面上(即未安装上述纸板的部分)安装遮光性较弱的复印用纸(白色、厚度0.09mm、切成5cm
×
2.5cm大),由此而在上部片的该表面上设置有遮光部件,除此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12]
(实施例4)
[0113]
除了在上部片的外表面上没有设置作为遮光部件的纸板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14]
(实施例5)
[0115]
除了使用黑丝、采用3d打印机制作具有长度为100mm的四棱台形状、一个面为5mm
×
5mm大、另一个面为5mm
×
4mm大的成型体来制成锥型分隔部件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16]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制成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中,爬行用片的长度l为100mm,距离h1为3mm,距离h2为1mm,tanθ为0.02。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
示于表1。
[0117]
(实施例6)
[0118]
除了使用黑丝、采用3d打印机制作具有长度为100mm的四棱台形状、一个面为5mm
×
5mm大、另一个面为5mm
×
4mm大的成型体来制成锥型分隔部件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细致的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19]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制成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中,爬行用片的长度l为100mm,距离h1为5mm,距离h2为4mm,tanθ为0.01。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20]
(实施例7)
[0121]
除了在实施例1中在楔型的成型体的树脂中添加有40μg将己烯醛和辛烯醛以50/50的重量比混合而成的引诱剂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22]
(实施例8)
[0123]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阿根廷蚂蚁作为爬行害虫以外,其它方面都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24]
(实施例9)
[0125]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二斑叶螨作为爬行害虫以外,其它方面都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26]
(实施例10)
[0127]
除了在实施例1中使用体长8mm以下的德国小蠊的幼虫作为爬行害虫以外,其它方面都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28]
(比较例1)
[0129]
不是在上部片安装粘着片上,而是在爬行用片的与安装用粘着片相反侧的表面(爬行害虫爬行面)上安装被切成5cm
×
5cm大的双面粘着片(techno flow one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c5510)作为粘着片,除此以外其它方面都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制成了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地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30]
(比较例2)
[0131]
将市售的黑色纸板(厚度0.78mm)切成5cm
×
5cm大,制成爬行用片。在该爬行用片4上安装被切成5cm
×
5cm大的双面粘着片(市售品),作为安装用粘着片。
[0132]
将透明膜(东丽株式会社制,商品名:露米勒(lumirror)t60、厚度75μm)切成5cm
×
5cm大,制成上部片。在该上部片上安装切成5cm
×
5cm大的双面粘着片(techno flow one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c5510),作为粘着片。
[0133]
另外,使用黑丝、采用3d打印机制作具有长度为50mm的四棱柱形状、一个面为5mm
×
5mm大、另一个面为5mm
×
5mm大的柱状的成型体,制成不具有锥形状的平行型分隔部件。
[0134]
接下来,用胶带从边缘开始将三个平行型分隔部件等间隔地安装在爬行用片的与安装用粘着片相反的一侧,然后,将上部片的粘着片侧部分安装于平行型分隔部件12上。
[0135]
然后,在上部片的外表面上安装作为遮光部件的市售纸板(厚度0.4mm、切成5cm
×
5cm大),由此制成了不具有锥形状的平行型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之后,与上述实施例1相
同,实施了捕获评价。以上结果示于表1。
[0136]
[表1]
[0137][0138]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中捕获到大量的臭虫,能够高效地捕获臭虫。在实施例2中,因为添加有引诱剂,因此能够捕获到比实施例1多的臭虫。在实施例3中,在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的空间部,随着从入口朝着空间部的里侧(即连接部侧)前进而变暗,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能够朝着更暗的空间部10的里侧对更多的臭虫进行引导,从而能够更高效地捕获臭虫。在实施例4中,因为未进行遮光,所以与进行遮光的实施例1~3相比,臭虫捕获数量较少,但能够捕获到臭虫。在实施例5中,虽然粘着片的一端部与爬行用片的一端部存在距离,但能够高效地捕获臭虫。在实施例6中,因为粘着片的一端部与爬行用片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较大,所以大小较小的臭虫逃走,与没有距离的实施例1~3和距离较小的实施例5相比,臭虫捕获数量较少,但能够捕获到臭虫。
[0139]
并且,在实施例7中,借助引诱剂(己烯醛和辛烯醛)的效果而实现了85%的高捕获率。
[0140]
另外,作为爬行害虫,在实施例8中对阿根廷蚂蚁进行了捕获评价,在实施例9中对二斑叶螨进行了捕获评价,在实施例10中对体长8mm以下的德国小蠊进行了捕获评价,结果也能够捕获这些爬行害虫,从而能够确认出本发明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具有通用性。
[0141]
另一方,在比较例1中,上部片上没有粘着片,在爬行用片上的粘着片上,臭虫的足与粘着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且臭虫不易侵入粘着面部,因此没能捕获到臭虫。在比较例2中,粘着片与爬行用片之间的距离从侵入口朝着里侧一定不变,臭虫进入内部但够不到位于臭虫的背面部之上的粘着面,因此没能捕获到臭虫。
[0142]
-产业实用性-
[0143]
综上所述,本发明作为利用粘着面捕获爬行害虫的爬行害虫捕获装置特别有用。
[0144]
-符号说明-
[0145]1ꢀꢀꢀꢀꢀꢀ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0146]2ꢀꢀꢀꢀꢀꢀ
上部片
[0147]
2a
ꢀꢀꢀꢀꢀ
上部片的外表面
[0148]3ꢀꢀꢀꢀꢀꢀ
粘着片
[0149]
3a
ꢀꢀꢀꢀꢀ
粘着片的一端部
[0150]
3b
ꢀꢀꢀꢀꢀ
粘着片的另一端部
[0151]4ꢀꢀꢀꢀꢀꢀ
爬行用片
[0152]
4a
ꢀꢀꢀꢀꢀ
爬行用片的一端部
[0153]
4b
ꢀꢀꢀꢀꢀ
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
[0154]5ꢀꢀꢀꢀꢀꢀ
连接部
[0155]6ꢀꢀꢀꢀꢀꢀ
安装用粘着片(其它粘着片)
[0156]7ꢀꢀꢀꢀꢀꢀ
遮光部件
[0157]
10
ꢀꢀꢀꢀꢀ
空间部
[0158]
11
ꢀꢀꢀꢀꢀ
侵入口
[0159]
12
ꢀꢀꢀꢀꢀ
锥型分隔部件
[0160]
20
ꢀꢀꢀꢀꢀ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0161]
30
ꢀꢀꢀꢀꢀ
爬行害虫捕获装置
[0162]
b
ꢀꢀꢀꢀꢀꢀ
爬行害虫
[0163]
b1ꢀꢀꢀꢀꢀ
爬行害虫的背面
[0164]
h1ꢀꢀꢀꢀꢀ
粘着片的另一端部与爬行用片的另一端部之间的距离
[0165]
h2ꢀꢀꢀꢀꢀ
粘着片的一端部与爬行用片的一端部之间的距离
[0166]
l
ꢀꢀꢀꢀꢀꢀ
爬行用片的长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